教学论文:地理备考之我见.doc_第1页
教学论文:地理备考之我见.doc_第2页
教学论文:地理备考之我见.doc_第3页
教学论文:地理备考之我见.doc_第4页
教学论文:地理备考之我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理备考之我见一 走出备考误区针对高考地理复习,笔者从近年来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方面谈谈个人的认识。误区一:死记硬背知识碎片基础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重要的地理事物、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基本概念和结论。它们基本上能够体现地理学科的功能,能够形成再生知识。它们与生活、生产紧密相关,并且多为考查的内容。学习地理知识必须以一定的地理事实材料为基础,否则就无法形成地理概念,认识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地理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一般、本质特征的知识,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所反映的地理事实的一般属性进行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后,得出的反映地理事实的本质属性的知识。地理原理主要指“为什么”的知识。地理原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广泛、深刻的认识地理事物,解释地理现象,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指导我们适应、合理利用、改造自然环境,解决实际问题。地理规律主要指地理分布规律。它是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必然联系的地理知识。根据空间范围及方向可以将地理分布规律分为三类。一类是地理事物的水平分布规律;一类是地理事物的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如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如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规律等;一类是地理事物在宇宙空间中的分布规律。学习地理分布规律有助于我们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并可以利用该规律分析一些地理现象。对于上述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高考试题一般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考察的落脚点依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必须将这写基础知识理解与识记,并熟悉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应对高考。但是目前,大多数学生对于地理基础知识只停留在只言片语的了解上,不但不能说出其内涵与外延,更谈不上理解知识了。比如2004北京市文综试卷第36题,其中一个问题是内力作用在云贵高原的表现形式,多数学生回答为喀斯特地貌。说明同学们对内力作用的概念没有理解与识记,因此不能正确回答。如何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呢?笔者认为在复习时,同学们应首先再现所应用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的内涵与外延,再运用这些概念、原理和规律分析问题,在使用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在复习反馈练习时,也要有意识的回忆本题应用了哪些地理概念、原理与规律,她们在分析问题时能够起什么作用。误区二:忽视构建知识网络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零散知识更具价值。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比较偏重于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而带来的直接危害是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使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今后深入探究的可靠基础。笔者认为,同学们在对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可以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一过程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在复习时,要有一个基本线索,抓住一条线索,就是一串知识,同学们应该通过总结归纳、概括特征、建立联系、对比异同、归纳类型等过程,使知识系统化、综合化,或自己绘制知识树,宏观的把握知识体系,从而促进知识的内化、理解。同学们在高三复习中,必须重组学习内容,使自己能够从庞杂的知识系统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与线索。这个过程就是将知识压缩成自己理解的地理知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将书本变薄,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误区三:把握不住主干知识地理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的脉络。高三地理复习时,同学们必须抓住主干知识,培养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就是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例如高中地理中的大气环流知识就是主干知识,我们知道区域特征被认定是地理考查的重点,而区域特征认定的基础之一就是要运用纬度位置、地形因素以及大气环流知识等展开逻辑推理,一旦有了区域的纬度位置与经度位置,我们就能确定这个地区的热量带,即是热带、温带还是寒带,根据纬度位置,我们可以确定控制这个地区的气压带和风带,结合地形特征,就可以根据其海陆位置,知道该地区的水分状况,也就了解了该地区的气候特征。进而根据逻辑推理,就能得知该地区的水文状况、植被状况、土壤状况,还可以分析得出该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与畜牧业等。因此,可以说没有大气环流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就不可能完成区域特征认定以及区域发展状况推理等。误区四:陷入“热点问题”陷阱在命题人员的眼里根本没有热点问题,如果一定要说热点问题的话,笔者认为对于热点问题的理解,应该把握四个基本原则来认识。首先是热点问题必须能够体现学科特点,其二是能够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其三是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价,其四是要考虑其时效性。多年的热点,长期的热点,较深层次的热点要重视。太新的、太前沿的、太大的(如国际政治问题)和现实生活联系不太密切的可以暂不考虑。 所谓热点问题模拟训练,可以看成是一种运用所学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练兵活动。一方面是进一步熟悉相关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规律,另一方面是培养自己运用相关概念、原理与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少而精的模拟训练是必需的。但如果将热点问题搞到沸沸扬扬、草木皆兵的程度是不可取的。误区五:眉毛胡子一把抓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新增加的高中地理选修教材一是人文地理,二是国土整治与开发。不少学生认为不好学、更不好复习。其实笔者认为,紧紧把握区域特征认定极其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就够了。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过多的追求细节,特别是具体的地名极其整治措施。其基本复习思路是这个区域是哪里?运用有关地理概念、原理与规律分析区域特征,结合人类活动,分析人地关系可能出现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的措施。概括起来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在选修教材的复习中要始终贯彻地理思维方法,即运用相关地理知识,展开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结论。同学们要有意识的注意地理思维方法的运用,把自己感性的地理知识上升到理性中去认识,并且加以迁移,运用所学的方法去分析其他的区域,这是学以致用的唯一途径。我们说高考中的区域知识只是地理背景,而系统地理知识才是考查的对象。考查的是同学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与规律分析具体区域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其实高考大纲中所列举的地区与国家的本义让学生通过这些地区与国家的学习掌握分析具体区域与国家的方法,而盲目的反复复习这些区域与国家,是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只要同学们运用了空间地位原理确定了某个区域或国家,然后就可以联系我们所掌握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规律去逻辑推理,得出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这才是复习地理区域必须掌握的原则与方法。误区六:习惯于平面思维、线性思维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地理试题选取了能够反映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内容为命题素材,紧紧围绕“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能力要求。试题中时差的推断、地图的判读、世界和中国某个区域的特征分析、判断等都是在考查学生的空间能力。因此在高考地理复习中要特别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不能习惯于运用传统的平面思维和线性思维解决问题。空间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各类地图的判读,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大气的运动和变化世界和中国区域地理(大洲、大洋、地区、国家)中的重要经线、纬线,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自然地理界线、人文地理界线)等。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注重方法的运用。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才能在脑海中涌现的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地理图象包含了大量的地理信息,是地理高考内容的重要载体,是从中获取有用信息的重要源泉,它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空间概念和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地理图象包括等值线图、剖面图、统计图、景观图、示意图等。学好用好地图是复习地理的基础。二 奠定备考的思路 1、抓“概念”重“消化”复习时,要十分重视概念,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时才能准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饵;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紫铜、生态平衡;地质作用、地址构造;国土、领土等。当然,概念教学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问题中进行。教师重视概念教学,学生对概念就会特别留心,“扣”得很严。经过长期训练后,学生分析、回答问题时就严密多了。2、抓“原理”重“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3、抓“综合”重“联系”综合性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这不仅仅是纬度位置决定的与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向)、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做如下努力:(1)有计划的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如,上海为什么能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这要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所处地形区、农业基础、原料来源、历史因素、技术力量等方面综合评估。(2)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往往是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破坏生态环境。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证实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特点。如:森林、草原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水蚀、风蚀,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气候恶化。这些变化又会影响植被的恢复。这一恶性循环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足以证实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掌握了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后,就可避免观察事物时的单一性、片面性、简单化,从而认识地理事象的复杂性、整体性、内在联系性。(4)抓“共性”重“个性”地理事物既有共性,更具个性。每一区、一地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就是同一区域内部也不会一模一样。如:为什么欧洲有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却没有?为什么亚洲季风盛行而欧洲却没有形成?这一问题要从海陆位置、气压差异和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上去思考,也只有从这里入手分析才能切中事物的要害。象这类“个性”问题还有很多,如:为什么地处北极圈的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为什么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为什么纬度较高的吐鲁番盆地成为我国夏季温度最高的地方?4、抓“归纳”求“规律”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中低纬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运动;(3)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诉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流的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5、抓“一般”推“特殊”这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思维形式。摸透了地理事象发展的一般规律后,就可推知个别的、特殊性地理事物的特征。如,从气压带、风带、和世界气候图上,可找出这样一条规律:凡是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由此可知,英国、法国西部、美国和加拿大西部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同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智利西部南纬4060的地带,同样为温带海洋性气候。6、抓“对比”找“异同”用比较法学习地理是一种常见而且有明显效果的方法。比较的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的内容可多可少。既可综合比较,也可单项比较;既可进行纵向比较,也可以经济条件方面比较;既可进行纵向比较,又可进行横向比较;既可对同类事象比较,又可对相关而不同的事象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7、抓“运算”促“智能”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从各种考卷中,发现仍有不少学生计算不过关,因粗心大意或基础太差,失误很多,影响成绩。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运算能力,要做以下分类练习:(1)比例尺与图距、实距换算。(2)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3)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4)垂直气温的计算。(5)太阳高度角的计算。(6)恒心日与太阳日的计算。(7)昼夜长短的计算。(8)人口密集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9)各种百分比的计算。8、抓“读图”名“空间”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为培养查阅、填画地图习惯,要求:(1)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2)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3)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都要求学生会勾画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4) 对于教师来说,讲课要做到边讲边画。9、抓“新知”拓“视野”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识。所以,对报刊上的“新闻”不可不留意。诸如:(1)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2)国内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开发和竣工。(3)国内外的严重的自然灾害。(4)国内外新开辟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5)地学心理论、新探索。(6)人类面临的问题资源、人口、环境。这些信息极大的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他们灵活掌握地理知识很有帮助。10 重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除注意复习方法以外,第二轮复习还应注意心理素质的培养。大多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