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ppt_第1页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ppt_第2页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ppt_第3页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ppt_第4页
中国音乐美学史概要.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概要 前言 中国音乐历史与整个中国文化一样历史悠 久,源远流长。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音乐就已灿烂辉煌, 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社会生活的音乐实践必然促使人们思考一 系列关于音乐的重大问题,形成理论形态 ,便出现了音乐美学思想。 据可靠文献记载,中国音乐美学思想最早出 现于西周末年。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大 致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即: 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时期 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时期 两汉时期 魏晋隋唐时期 宋元明清时期。 一、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时期 大约自公元前8世纪上半叶至公元前6世纪 下半叶,是中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 会大变动时期。尽管记载的文字只有零星 语录,其中却提出了重要的音乐美学范畴 ,蕴涵深刻的音乐美学思想。它们是中国 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光辉起点,涉及的音 乐美学基本范畴有以下几对: 1、“和”与“同” “和”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最重要的概念。 国语周语下明确提出“乐从和”的命 题。认为音乐的特征是和,音乐之美在于 和谐。 西周末年的史伯认为“和”是“以他平他”, 即异物相杂不同的事物相辅相成。所以“ 声一无听”,而要“和六律以聪耳”;以高 低不同的众多乐音组成悦耳的乐曲。( 国语。郑语)。 春秋末年的晏婴则认为“和”既由不同事物 构成,又由“大小”、“疾徐”、“短长”、“ 哀乐”等对立因素构成,认为“若以水济水 ,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 (左转昭公二十年)。 所以中国古人认为“和”并不是“同”,对后 世影响深远。 2、“中”与“淫”。 “和”的思想必然产生“节”与“度”的概念。 出现有节无节、合度与不合度的问题。于 是就提出了“中”与“淫”这对范畴。 “中”即和谐的、平和的、适中的音乐,能 使亏损得到补充,使淤积得到宣泄,即 左传记晏婴语“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不适中、无节制的音乐就是“淫”声。民间 音乐充分表现思想情感,大喜大悲,因此 把当作“淫声”。必须肯定“中声”,否定“ 淫声”。 和与同、中与淫两对范畴有相通之处,和 才是美,同则无美;中才是美,淫则是丑 。这种观点对后世影响同样深远,如孔子 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 3、音与心 认为音乐与人心密切相关。平和的音乐能 使人心平和,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通融和谐。所谓“君子听之,以平其心, 心平德和”。(左传晏婴语)“上作器 ,民备乐之,则为和”。国语周语下 4、乐与礼 中国早期礼和乐是不可分的社会规范活 动。礼乐一体,政治与音乐密切相关。 一方面乐受制于礼,必须“为礼以奉之” ,“修礼以节之”。另一方面礼受到乐的 辅佐,使人心和顺,上下和德。这一点 后来的儒家特别推崇。 5、哀与乐 从言论上看,多数人倾向表现乐而否定 表现哀,尤其是统治阶级。究其原因, 一方面认为哀的音乐会使国运衰弱,另 一方面表现悲哀的多为民间音乐,反映 了人民对统治阶级的不满,被统治阶级 认为对和谐不利。 6、阴阳五行音乐思想 这时的人们均自然之“六气”(指阴、阳、 风、雨、晦、明,主要是阴、阳)与五行 (金、木、水、火、土,以土为主)来解 释音乐。 尤其重视音乐与风、气的关系。(气是自 然的造化,是天地所生,风是气的运行) 。一方面认为音乐来自“六气”与“五行”, 是对自然之风的模拟,所以要“省风以作 乐”(左传),考察自然之风以创作 人为之乐; 一方面“乐以开山川之风”, (左传) 。音乐可用来开通山川自然之风,使它畅 行无助。用音乐来听测风声的强弱,预知 战争的胜败;也可用于农事,用音乐来预 测风气是否利于农事,进而调节风气,使 风调雨顺。 这些音乐美学思想强调音乐与自然的关系 ,影响到后世形成道家的自然乐论。 二、百家争鸣时期 (即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时期,公元前5 公元前3世纪) 这一时期由于“士”阶层的空前壮大,这些 “士”们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大开私 人讲学风气,四处游说,互相辩难,形成 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史 上思想最为活跃、学术空前繁荣的时期。 这一时期音乐美学思想也极为活跃,主要 集中在儒、道、墨、法、杂家等诸子言论 中。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 成型、成熟的阶段。 1、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可用“礼乐”思想来概括。它发端于孔子, 发展于孟子,集大成于荀子。 (1)孔子提出“尽善尽美”(论语八佾 )的审美思想。但他还是以善为核心, 重善轻美。 (2)孔子高度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认 为诗、乐有“兴”、观、群、怨的作用。( 论语阳货)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1)兴:抒发情志。 (2)观:观察(社会与自然)。 (3)群:结交朋友。 (4)怨:讽谏怨刺(不平之事)。 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 广要道) 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 语泰伯)。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 语秦伯 (3) 提出了“思无邪”(论语为政)。“乐而 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的审美准 则。 “思无邪”就是思想内容纯正无邪,要合于礼, 止于礼;“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快乐而不 失去节制,悲哀而不伤害身心。这就规定了音 乐中情绪的表现必须有一定的节制,适度而不 过分,必须“和”而不“淫”。 (4)提出了“乐则韶、舞,放郑 声。”(论语,卫灵公)的正乐主张 ,认为治理国家必须用韶、武一 类的雅乐,而禁绝郑卫之音。 孟子主张“性善”论,从“仁”的方面发展了孔子 的思想。认为音乐应表现仁义之德,他提出了“ 与民同乐”的命题。(孟子 梁惠王下) 但不是要求统治者与民同听音乐同娱乐,而是 要求统治者的音乐活动和其他娱乐活动不过多 加重人民的负担,要在民心和顺的前提下进行 音乐等享乐活动。 荀子主张“性恶”论。从“礼” 的方面发展了 孔子的思想。其音乐美学思想集中反映于 荀子 乐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完 整的音乐美学专论,集中反映了儒家的音 乐美学思想。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由也,故不能无 乐。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 ,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素庄则民齐而不乱。 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如是,则 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 音乐中正平和那么人民就和同而不随流, 音乐严肃庄重那么人民就平等而不混乱。 人民和同平等那么兵力就强劲城池就坚固 ,敌国就不敢来触犯。如果这样,那么老 百姓无不安居在家里,乐于在家乡,并能 充分地满足上级。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特征是以礼为本,以 “中和”为准则,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教 化作用一言以蔽之,曰“礼乐思想”。 2、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代表作是 老子(道德经)、庄子。 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自然否定人为, 以无为否定有为。”共81章。有4章涉及音 乐,主要命题有: (1)音声相和。此“音”指艺术加工的产 物,即人为之声,艺术之声,此“声”指自 然之声。“音”、“声”的美丑既相互依存, 又相互转化。即相互对立,又相互协和。 (2)“五音令人耳聋”。认为音乐使人丧 失本性。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 口爽,驰骋打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 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 此。 注释(1)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为目也。 (2)华丽的服色,容易使人眼睛受到伤害;美妙的音乐,容易使 人耳朵受到伤害;香美的食品,容易使人的口味受到败坏;纵情打 猎,容易使人心发狂;稀有的商品,使人偷和抢,败坏人的品德。 因故,圣人只求内在的饱腹,而不为外在的美观。所以舍后者而取 前者。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幸福无论 是存在于快乐,还是存在于德行,还是兼存于 这两者,往往总是在那些在心灵与性格上有着 高度的教养但却只有适度财富的人们身上才能 找到,而不是在那些具有多得无用的财货却缺 少高尚品质的人身上找到的”。 (3)“乐与饵,过客止”。认为音乐与“道 ”相反,音乐能引起人的欲望,却无用而 有害,不利于养身,不利于治国;“道”则 “淡兮其无味” ,却其用无穷。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 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4)“大音稀声”,这是老子最典型 的表述。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 形。 道德经 大音希声,意即合乎“道”的特性的音乐。 理想的音乐是听不见的。所谓“至乐无声” 。无为而自然,朴素而虚静,至善至美, 不会由美变丑,是永恒的音乐美,所以称 它为“大音”。 以上表明了老子提出了“五音”与“大 音”这一组对立范畴:一方面是“五音”, 即现实的有声之乐。老子认为它是人 为的、有害的、甚至是相对的,其实是不 美; 另一方面是“稀声”之大意。即理想的无声 之乐。它是自然的,淡而无味的,用之不 尽的,甚至是绝对的,是至美。 老子推崇“大音”,否定“五音”,其思想是 消极的,但对“大音”即无声之至乐的推崇 ,能激励人们超越外在的音响层,深入音 乐的内宇宙,探索其中的奥秘,故其思想 也有积极的意义。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庄子的主题是“法天贵真”,崇尚自然 。以“天”、“道”为美,以无为而合规律、 无限而自由为美。否定束缚于礼、不合人 性的世俗之美。追求不拘于礼,合乎人性 的理想之美。其音乐美学思想有: 推崇自然之乐,即“天籁”之乐。 批评儒家礼乐。 总的说来,庄子不是否定一切人为之乐, 而是明确否定儒家倡导的、作为政治工具 统治手段的礼乐;不是根本不要音乐,而 是在反对反人性的音乐的同时,要求解放 人性,解放音乐,追求合乎人的情性的音 乐。 庄子里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对老子 的继承,更是对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 改造。 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可一言以蔽之,曰: “自然乐论”。 3、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创始人墨子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后自立学派,成为“显学”,与儒家抗衡 。其音乐美学思想集中反映于非乐等 著述中,可概称为“非乐”思想。 但他的非乐并非认为音乐没有用,而是看 到音乐对人的诱惑甚大,上至统治者,下 到老百姓,都喜爱音乐。 三、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创始人:墨子 墨子(前468 -前376), 名翟(d),春秋末战国 初期宋国(今河南商丘 )人,一说鲁国(今山 东滕州)人,是战国时 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 家、科学家、军事家、 社会活动家,有墨子 一书传世。 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 、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其思想以兼爱为核 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先秦时 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 成就的一 整套科学理论。 三、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墨子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自 立学派,成为“显学”,与儒家抗衡。其音 乐美学思想集中反映于非乐等著述中 ,可概称为“非乐”思想。 “非乐”思想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 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 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犓豢ch hun 煎 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su野 之居,以为不安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 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 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 曰:为乐非也。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 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 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 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未 必然也。 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今王公大人,唯毋 处高台厚榭之上而视之,钟犹是延鼎也,弗撞 击将何乐得焉哉?其说将必撞击之,惟勿撞击 ,将必不使老与迟者,老与迟者耳目不聪明, 股肱不毕强,声不和调,明不转朴。将必使当 年,因其耳目之聪明,股肱之毕强,声之和调 ,眉之转朴。使丈夫为之,废丈夫耕稼树艺之 时,使妇人为之,废妇人纺绩织纴之事。今王 公大人唯毋为乐,亏夺民衣食之财,以拊乐如 此多也。” 他的非乐实际上是“反对音乐”。他认为,只有 事成功立之后才能享受音乐,即“事成功立,无 大后患”为前提,而当今“饥者不得食,寒者不 得衣,劳者不得息,天下不得治”。 而音乐非所以治天下,于政治、生产无用,于 解决上述问题无补,所以现在不能作乐、听乐 ,认为音乐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享受音乐就 会劳命伤财,误政以至亡国。故应“非乐”。 墨子批判了儒家的“礼乐”思想。墨子“非 乐”并非从一切方面否定音乐,而只是否 定音乐的社会功能。其中有为劳动者着想 ,向统治者抗议的合理性。 不合理的一面:即否定休息娱乐的积极意 义,无视音乐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 。视音乐为无益有害之物。提出音乐亡国 论,主张禁止音乐,这是一种狭隘功利主 义的音乐美学思想。 4、法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代表人物之一商鞅。战国中期政治家,主 张变法,实行法制。音乐美学思想也如此 :要求用音乐歌唱战争,用音乐颂扬地主 阶级的功德。排斥其他的一切音乐。否定 音乐在教育、生产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 位,剥夺人民享受音乐文化的权利。 另一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韩非。他以“性 恶”论为基础,提出维护绝对君权,实行 严酷刑法;其反人性、反人民性的一面更 为突出。他认为音乐无用而有害,而又肯 定音乐的某些实用价值。 主张剥夺人民享受音乐的权利,而又给帝 王纵情声色的特权。否定“新声”,把这一 新声的民间音乐等同于商纣王的“靡靡之 音”、“亡国之音”。又说“新声”的特点是“ 悲”。故否定“新声”也蕴含否定悲乐,反 对欣赏悲乐的思想。 5、杂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以吕氏春秋为代表,集合了儒、道、阴阳等思想。 吕氏春秋中的十二纪构筑了一个时空统一、包 罗万象的宇宙图式。认为自然事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 ,以阴阳五行为基础,存在共同规律、构成统一和谐的 整体。分别为:孟春纪、仲春纪 、季 春纪 、孟夏纪、仲夏纪 、季夏纪 、孟秋纪、仲秋纪、季秋纪、 孟冬纪 、仲冬纪 、季冬纪。 吕氏春秋论及音乐本源问题,既说“ 乐本太一”( “太一”即“道”),又说“音产 乎人心”,又说乐“生于度量”。故强调“平 和”准则,要求“中而不淫”。杂家音乐美 学的特点是用阴阳五行学说统摄儒道两家 思想,而又以道家思想为核心。 三、两汉时期 即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是前后四百 年全国大一统时代。汉代国力强盛,文化 艺术繁荣,在音乐上表现为民歌和民歌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和歌。楚声深刻影响了 汉代音乐,也深刻影响了汉人的审美情趣 、审美意识。 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 之然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 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音乐与政治的关系: “使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 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 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 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 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 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 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1、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 乐记,中国儒家音乐理论专著。西汉 成帝时戴圣所辑礼记第十九篇的篇名 。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校先秦古籍所得 (一说战国初公孙尼子作),是汉代美 学思想的高峰。 比较公认的观点:乐记成书于西汉, 但其思想资料来源于先秦诸子言乐事者。 乐记既从儒家思想出发批判其他各家 ,又根据统治需要总结各家,从而形成以 儒为主,糅合墨、法、道、阴阳、杂诸家 的系统思想,充分显示了汉儒的特色。主 要有三方面: 1、对音乐本源问题的探讨 提出“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命题。 认为音乐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产生 的。 但音乐所表现的感情不是外物影响后的产 物,而是人的本性所固有。 所以音乐的本源不是外界生活,而是本性 ,是人心。 又认为人的本性不仅是先天就有的,而且 是上天所赋予的,故称之为“天理”。所以 乐记认为音乐的终极来源也不是心, 而是“天”。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音乐 本源论。 2、对音乐特征问题的探讨 a 、“乐者,心之动也”。 它既说“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又说“ 乐者,心之动也”,可见既承认音乐具有 客观性,又强调音乐的主体性。 b 、“声音,乐之象也”。 原文是“乐者,心之动也;声音,乐之象 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 可见作为艺术表现手段的声音需要经过“ 文采节奏”之饰(即艺术加工),用来表 现人心之动,成为有音味的形式,成为有 “意”之“象”。 c 、“乐者,德之华也”。 意思是说,音乐是道德开出的花朵,论述 了音乐的社会性特征。 乐记对“音”与“乐”作了区分。提出了 “德音谓之乐”。认为“音”与“乐”相近而不 同,无德之音只能称为“音”,有德之音才 配称为“乐”。突出强调了音乐与伦理道德 的联系。 d 、“乐者,天地之和也”。论述了音乐体 现宇宙和谐的特征。 3、提出 “天人合一”音乐美学思想 认为音乐的“度数”与阴阳相通,乐音的运 动就是一种气的运动。所以音乐能感动天 地,赞天地之化育;音乐的“度数”又与五 行相通,宫、商、角、微、羽的关系就是 君、臣、民、事、物的关系。所以五音的 状态能影响社会人事,决定国家兴亡。 这是一种音乐以“气”沟通天、人,能使天 、人互相感应,能直接改变自然万物,直 接决定社会政治的“天人合一”“天人 感应”思想。 乐记将音乐用于一切领域,又将社会 人事与自然现象等同,因而走向了荒诞与 神秘。 其荒诞与神秘不可取,其以“气”沟通天、 人、乐,追求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 求宇宙的和谐统一的思想则蕴含合理的内 核。 此外,乐记还集中论述了音乐的社会 功用,认为音乐可以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充分论述了礼、乐特征与功用的 异同,也充分论述了礼、乐配合相辅、相 济、相反相成的效用。 乐记为中国音乐美学史作出了重大贡 献,但也存在严重局限,其根本的一点就 是不顾音乐艺术的特殊性,过分强调音乐 与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的关系。不把音乐 当作审美的对象,而将它视为教化的手段 、政治的工具。 因而以德抑情、以度限声、以道制欲、重 德轻艺。使“心”与“声”束缚于德;“真”与 “美”屈从于“善”,使音乐沦为礼的附庸, 政治的奴婢,失去独立的地位和自由发展 的可能。 2、两汉其它著作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毛诗序,毛苌作。诗经研究著作。齐 、鲁、韩、毛四家诗原本都有序,但三家已失 传,此为毛诗序的简称。 提出了“发乎情,止乎礼仪”的命题。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 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 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 之、足之蹈之也。 所谓“发乎情”就是允许人民表达对苛政的 不满之情。借表达这种不满之情的诗、乐 对上进行劝谏。这体现了儒家的“仁政”、 “爱民”思想。 所谓“止乎礼仪”,则要求诗、乐的表达不 超出礼所允许的范围。 “发乎情,止乎礼仪”是对儒家美学思想和音乐 美学思想(从孔子到乐记)的高度概括和 明确表述,是儒家美学思想和音乐美学思想成 熟、定型的突出标志。它明确规定艺术中的感 情表现必须合乎“礼义”,不得逾越。因而成为 艺术发展的桎梏,对后世音乐美学思想和音乐 实践曾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说苑善说:东汉刘向编撰。 所载雍门周以琴谏孟尝君的故事涉及音乐 鉴赏中主客体关系,即音乐对审美主体的 感染问题。 其蕴含的思想是:音乐只能使悲者悲,不 能使乐者悲;听乐后悲的程度与听乐前悲 的程度成正比;对于养尊处优、志得意满 、乐而不悲者,无论演奏者的技艺多么高 超,也不能使他悲;但他如因某种原因而 悲戚在心,则同样会听乐而悲。 这既说明音乐对人的感情的影响取决于审 美主体的心境,又说明听乐者所体验到的 感情不是音乐作品所蕴含的,而是听乐者 自身的。 白虎通 礼乐:东汉班固、杨终整理 。 提出了“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 人心也”的命题。其思想来源由来已久。 春秋时期,医和曾有“君子之近琴瑟,以 仪节也,非以滔心也。”(左传昭公元 年的思想,认为对有修养的人来说,接 触琴,听琴乐,是为了节制自己,而不是 为了使心放纵。 两汉之际桓谭新论 琴道有“琴之言禁 也,君子守以自禁也”的说法。认为琴的 意思就是禁,有修养的人就是用它来自守 自禁的。白虎道的思想比医和、桓谭 更为鲜明,对后世琴论有深远影响。 四、魏晋至隋唐时期 即公元3世纪至公元10世纪。前期是魏晋 南北朝时期,持续数百年的动乱。后期即 隋唐时期,重又归于统一,是中国封建社 会的极盛时期。 社会动乱既造成深重苦难,也动摇了儒学 即名教的统治地位。因而思想活跃,出现 儒、释、道三教鼎立的状况。思想活跃导 致了人的觉醒,人的觉醒又导致“文的自 觉”,即各门艺术及其美学的发展与繁荣 。 南方与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中国与外 国的文化交流,促进了音乐尤其是乐器的 巨大发展。至唐代更出现了中国音乐的第 二个高峰。音乐美学也相应地变化发展, 并呈现显著特色。声无哀乐论是这一 时期最重要的音乐美学论著。 1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 嵇康(223262): 三国魏思想家、文学家、 书画家、音乐家。他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 既有魏晋名士“得意忘形”的共性,又有独特的 个性;既清高脱俗、遗落世事,长期隐居竹林 ,又慷慨任气。“刚肠嫉恶,遇事便发”。与以 名教治天下的司马氏抗争,被杀害,临刑,“神 色不变”,奏广陵散而终。“越名教而任自 然”可以全面概括嵇康的思想与为人。 声无哀乐论认为,天地产生万物,音 乐是万物之一,也是由自然之道、由天地 之气所产生,因而它独立于天地之间,有 自己的“自然之理”。主要有以下几个具体 观点: 1、“和声无象”、“音声无常” 即“声”不表现一定的感情(无象),它和感情 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无常)。声无哀乐论 并不否认存在听“声”而动情的现象,但以为“ 哀乐自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 就是说,此情并非产生于听“声”之后,而是人 们由于其他原因先以产生于内心,只是接触到 和谐的乐曲以后才显露出来罢了。 所以又说“和声之感人心,亦犹酒醴之发 人情”。即认为“声”和酒一样,只能触发 已经形成于内心的哀乐之情,而不能使人 产生哀乐,因此也就和酒一样,本身并无 哀乐。 即音乐的和谐特性来自天地自然,是音乐 的“自然之理”,所以称之为“自然之和”。 它为音乐自身所具有,不会因外界条件而 改变。因而与人的感情无关,不会因人的 哀乐,爱憎而有所改变。 2“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 3、“声音以平和为体” 所谓“平和”,就是“哀乐正等”,就是没有 或哀或乐的倾向,也就是没有哀乐。 声无哀乐论认为平和而无哀乐是“道” 的特性,也应该是音乐的本质特性。具备 这种特性就是好的音乐,不具备这种特性 ,就是坏的音乐。所以说“声音以平和为 体”。 4、“躁静者,声之功也” 音乐之“声”,既有或快或慢的变化,人们 听“声”后就会有或躁或静的反应。但因这 声只是平和,并无哀乐,所以人们听“声” 后的心情都进入平和的境界,而并不出现 哀乐。 如果听“声”出现哀乐,则是因为听“声”之 前已有哀乐在心,心情并不平和,所以说 “躁静者,声之功也”。认为音乐只能凭乐 音的运动变化引起听乐者或躁或静的情绪 反应,而不能唤起相应的感情。 嵇康回答了音乐有无哀乐的问题,认为音 乐是客观存在,哀乐是主观的东西,二者 “不相经纬”,互不相干。所以音乐并不包 含哀乐,也不能唤起相应的哀乐。 嵇康又回答了音乐如何移风易俗的问题, 认为音乐能以“平和”精神感化人心,平息 欲念,使心情由不平和变为平和;使风俗 由恶劣变为良好,所以音乐不是靠哀乐之 情,而是用它所具有的平和精神去影响人 心,移风易俗。 声无哀乐论的立论方法有不科学的 一面,也有诡辩论因素。 它回避了音乐是人的精神创造这一事实 ,因而存在将音乐与自然之声混同。完 全否定音乐音响与人的感情之间的对应 关系的倾向。这是其理论上的致命弱点 。 但它仍蕴含着不容忽视的合理因素。 它认为人的感情是外物影响的产物,而音 乐本身则只有乐音的运动与和谐,而并不 包含感情。因而对于听乐者,他所直接引 起的不是哀乐之情, 相应的躁静之情。这 是对审美主客体关系的科学认识,是音乐 美学史上的一次飞跃。 声无哀乐论是对以乐记为代表的儒家 礼乐思想的一种否定。它力图通过这种批判推 翻把音乐当作教化的手段、政治工具的理论基 础。使音乐摆脱礼的束缚,自由地表现人的性 情,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这在封建社会中无疑 是一种“异端”,是对占统治地位的音乐美学思 想的勇敢挑战。 其他人物与著作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阮籍(210263):三国魏思想家、文学 家、音乐家。其音乐美学思想集中反映于 乐论。 乐论先论证雅颂之乐符合“自然之道” ,然后根据“自然之道”提出“平和恬淡”的 审美准则和“整齐划一”的严格要求,贬斥 背离这一准则、违反这一要求的“淫声”与 “悲乐”。其主旨是宣扬礼乐。 陶潜(365427) 东晋大诗人。据晋书陶潜传,陶潜 有素琴一张,无弦无徽。每逢朋友聚会都 要抚弄一番,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 声”。 其意在强调超越声音、追求弦外之音、把 握音乐美之所在,而不是要取消弦声、否 定弦声。这种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是老庄 思想、魏晋风度与陶潜个性相结合的产物 ,对后世有深刻的影响。 元结(719772),唐代文学家,其 订司乐氏推崇悬水滴石之声,称之为水 乐。说它是自然的“全声”,不受人为音律 的支配。这是以自然为美,以大全为美。 以自然之声贬低人为之乐,与庄子崇尚“ 天籁”的思想相通,反映了道家美学思想 对文人生活情趣的深刻影响。 (五)宋元明清时期 即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这一时期中国封 建社会盛极而衰,但仍维持千年之久。这 显然与统治者借道学控制有关。道家和佛 家相互影响,并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儒家 则出现新儒学,要求人们“复尽天理,革 尽人欲”,自觉遵从封建伦理纲常。 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其重要者有周 敦颐、徐上瀛等人的“淡和”审美观和以李 贽的主情思潮。 1、“淡和”审美观 周敦颐(10171073)是北宋哲学家、道 学先驱。其道书乐上提出“淡和”审 美观。 儒家强调“中和”,道家强调“恬淡”,周敦 颐结合二者进行理论概括,提出“淡和”准 则,用“淡和”之乐去消除人们的欲求,人 们的躁动,达到“复尽天理,革尽人欲”, 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目的。“淡和”说是道 家思想在音乐美学领域的集中反映。 徐上瀛(约15821662) 明末琴家。代表作是琴论专著溪山琴况。 其中提出“和”、“静”、“清”、“远”、“古”、“淡 ”、“恬”等24况,贯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