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课堂实录.doc_第1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课堂实录.doc_第2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课堂实录.doc_第3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课堂实录.doc_第4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课堂实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声音的产生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经验唤醒,“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回答很多,但大都关注让物体发声的方法:撞击、敲打、拨动、弹拉,是的!教学赖以展开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课无法展开,所以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很重要。当代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的过程,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及思维方式在个体的学习过程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就启示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重视学生头内部的认知结构,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状况及思维习惯,特别要了解学生观念中不完全的观念。课堂实录师:刚才我们听了很多声音,现在我们一起来动手让物体发出声音,好吗?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种材料:锣、鼓、尺子、皮筋。你些办法让其中的一种物体发出声音?生:用棒子敲击锣,可以发出声音!(教师板书:敲击)生:把皮筋用力一拉,弹一下可以发出声音!(教师板书:弹拨)生:可以用尺子敲击鼓面!师:嗯,也是一种方法,钢尺比较锋利,可不可以用更好的物体代替钢尺?(生:鼓棒)生:用尺子敲击木块!师:让谁发出声音?(生:让尺子发出声音!)尺子自己来发了声音。生:可以,只要在桌沿上弹一下。师:哦,待会儿自己也来试一下,再静静地听听倒底能不能发出声音?(板书:压拨)当然还有更多的方法可以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等会儿我们一起动手试试能用这些方法都能让一种物体发出声音吗?师:为了使我们的实验做得更好,老师给大家提出了一些建议:投影:锣、鼓注意不要发出太大的声音。注意安全,小心使用铁钢尺。实验结束,把器材放回原处。学生领取材料,并动手操作。师:刚才老师已经发现同学们用自己想出的方法让物体来发出声音。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哪些方法是不能让物体发出声音的?生:刚才我用木棒敲击皮筋,皮筋不能发出声音。师:你用敲击的方法能让其它物体发了声音吗?生:能,锣就可以,皮筋不可以。师:敲击的方法不能让皮筋发出声音,但同样的方法却能让锣发出声音。还有其它这样的情况吗?生:尺子用压拨的方法可以产生声音,但锣不行。师演示,用手指压锣面。师:能不能听到声音?(不能)再用力(还是不能)。师:有的方法可以让物体发出声音,有的方法却不能。看来,物体发出声音跟发声方法,不是很有关系。那跟什么有关呢?反思剖析让物体发出声音是很简单的事,但关注有的办法行,有的办法不行则更重要。注意到、意识到发声动作、发声方法与声音产生并不是很有关系则是这个活动展开的真正用意。这部分其实很重要,因为接下来的活动是观察发声物体的现象。要让这个活动成为学生有目的探索性活动,目的是不是很清楚,指向是不是很明确,探索是不是很深入,关键之处在于这个活动与交流中,对已有经验的不满程度有多深!(二)实验,现象汇集,达成探究共识设计意图根据波斯纳提出的观念改变模型,对当前的观念不满是产生观念改变的关键因素,因此,利用引发认知冲突的方法来促进观念转变,对于完善学生原有观念是一种尤其有效的教学策略。当形成共同探究目标以后,则需要对发声与不发声时的锣、鼓、钢尺、橡皮筋等物体进行对比观察,并探索性地找出发声物体的共有的现象,以此作出关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不完全归纳。当然这样实施探究所形成的共识,只是一个有待进一步验证的推断结果。教学的价值是引起思考(特别是反思),促进思维。因此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设计反证法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反证实验,在本课中是创造性应用。课堂实录师:既然跟方法没有多大关系,那么声音的产生究竟跟什么因素有关呢?师:在这种情况下,你打算怎么进一步去研究,去解开这个其中的原因?是进一步观察呢还是凭空想象?师:那观察什么?生:物体?师:物体发声的时候,肯定有一些现象产生,如果我们能找到许多发声物体都有的现象,那么我们或许离找到声音产生的原因不远了!是吧?师:为了更好找到这个原因,我们就需要跟这个物体不发声时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现象?所以我给第一个组准备了一套同样的材料。等会请各组来领取。在动手之前,为使我们的实验更成功,老师还有几点实验建议:继续要小心操作小声点,边听边看做记录。一种物体统一采用一种发声做法:锣、鼓敲击皮筋拨动钢尺下压、拔动再领取同一种物体,便于对比观察发声与不发声物体。领取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实验结束,对部分实验记录作反馈。(第一张学生记录单)师:说说你们的发现?生:我们发现锣不发声的时候没有颤动,发声的时候鼓面会颤动。师:你怎么感受到这种振动?生:我把手放到鼓面上,感到的。师:大家有这种感受吗?你能表示一下吗?(学生用身体表示)生:我把皮筋拨动了一下,皮筋没有声音但皮筋振动了。师:真的吗?再试试!(学生示范)仔细听?有声音吗?生:声音很小,皮筋也在抖动。师:表示一下。(一个学生用摆头表示振动的皮筋。)师:嗯,也在振动。(教师板书)生:我有力弯曲尺子,没有听到声音,但是放到桌沿上,向下压突然放掉,能听到声音。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生:我看到尺子上下摆动。师:也看到了尺子的振动。(第二张学生记录单)生:没有发声的时候都跟以前一样。师:跟以前一样是什么意思?生:就是没有动静。师:发声了呢?生:都振动了。师:嗯,通过两个组的实验记录,我们发现,发声的时候,鼓面在(生:振动),锣面在(生:振动),皮筋在(生:振动),尺子在(生:振动)。嗯,从这些物体的情况来看,物体发出声音可能跟什么现象有关?生:振动!师:我们发现发声的皮筋在振动,发声的锣鼓在振动,发声的尺子在振动。发声的这些物体都在振动。那么,反过来,让这些发声的物体突然停止振动,还会产生声音吗?生:不会有声音了!师:试试!教师拿起一面锣,让一个学生听到“停”,让想办法让锣面停止振动。师:停!学生用手捂住,声音立刻停止。师:手上有什么感觉?生:手很麻。师:看来,物体发出声音跟发声的方法没有多在关系,却跟什么有关?(振动!)(教师在板书上强调振动。)反思剖析上述学生实验与研讨过程,比较尊重学生的观察事实,又帮助学生加以概括和引导。这一部分遗憾的是,对学生的很多发现只停留在汇报与重复之上。如果要说教师有作用,很多处只不过是起到对现象的概括和予以明确。这从教学有效性的角度来分析,还是不够的。特别是学生汇报中对发声物体振动观察,如何让振动用更多更好地方法去感觉甚至展示,也就是说在实验中个体所获得的经验如何变成大家的共识,大有文章可作,而作这个文章的同时又应作为思维进一步得到发展的训练。比如:发声的鼓,鼓面在振动。我们可以用手感觉,那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让大家都看到这种振动?如何让这感觉到的现象很显著地展示在大家面前?所以,想到类似放入轻小的泡沫等方法,不就是拓展思维的训练吗?还有,从课堂收益的角度,对鼓和锣这些大材料的选择对课前准备是比较困难的。如果选择瓷碗(甚至可以在交流过程中想到碗中去放入水),也许从准备材料是否方便的角度还是结构材料作用能否发挥更好的角度,都有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拓展,发散延伸,巩固科学概念设计意图通过不完全归纳推理,学生已经发现“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着很大的关系”。上述活动中,通过反证实验,学生已经对物体振动与声音产生之间的依存关系有了充分的理解,对原有生活经验有了突破性的超越,也为新的科学概念建构起到了实质性进展。但对于科学教育,我们讲究逻辑的推理,同样重视实证的方法。那就是对不完全归纳推理形成的结论,进行广泛的验证。所以,回答“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样一个较抽象概括的问题,活动进展到这一步,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还不能急于求成。“观察更多的发声物体”是一个拓展与发散的环节,它承接上一个探索性实验的成果,并用实证的方法来加以印证。课堂实录师:现在发现,声音的产生和物体的振动有关。老师这儿还有更多的物体,这些物体发声的时候,是不是都振动了呢?师(出示音叉,并用橡皮槌敲击):听到声音了吗?音叉发出声音时,是不是振动了呢?生:肯定是!师:怎么知道?生:只要握住音叉就是了!(让这位学生拿住音叉,教师敲击。)师:振动了吗?生:手很麻,是在振动。师:这是你一个人的感受,音叉只有一个,怎么说大家也感受到或者看到振动的现象?有办法吗?生:把音叉先放在水里,打敲击一下让它发出声音,水会波动的!师:哎这是一个好方法,我们试试。实物展示台上演示师:看到什么现象?你怎么解释?生:水溅出来了,说明音叉在振动。师:我们身体上也有一个发声的器官,是什么啊?生:喉咙!师:让我们将手放在喉咙的位置,一起发出一个声音“啊”生:手感到振动。师:确切地讲,是喉咙的位置有两条发了声音的声带,如果我们感冒了,可能会引起声带发炎,声带红肿变厚,我们的讲话就困难,甚至哑掉了。师:身体上还有一个器官对声音特别敏感,是什么器官?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