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3教案《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doc_第1页
新人教版必修3教案《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doc_第2页
新人教版必修3教案《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doc_第3页
新人教版必修3教案《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doc_第4页
新人教版必修3教案《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一、教材分析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既是第一单元的深化,又是理解第三、四单元的基础。本单元的核心是从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创新方面分析人类文化的发展。如果说文化传播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那么文化继承就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本课围绕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继续介绍文化传承的过程。教材第一框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及表现;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在今天的作用及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第二框让学生明确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教育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特点、作用和意义,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2通过对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等讨论来认识文化传承,明确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并结合自身体会,认识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3利用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4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化发展的过程,正确把握文化传承中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三、教学重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四、备考分析本课所涉及的知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主要围绕“传统文化的作用”“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考查。在复习过程中应系统梳理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在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合理理解传统文化在当今的社会价值以及如何发展传统文化。五、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复习教材、梳理基础、归纳问题2合作探究: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自主思考与合作讨论相结合3讲解法: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充和点拨六、教学过程【考点导航】通过考点展示,使学生明确复习方向。1.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3.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4.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考点梳理】学生自主学习,依托教材梳理知识,建构体系。 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 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 生活中的、具有 的文化。传统 的继承:是传统文化的 之一。 传统 的继承:被称为 ,是展现中表现形式 国传统文化的 。 传统 的继承:是传统文化的 。 传统 的继承:是传统文化的 。 1. ,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 , 特点 具体内涵又能够 。传统文化 2. ,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 。 与时俱进: 。 作用 一成不变: 。 文化的 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民族、国家: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个人: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 继承是发展的 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发展是继承的 二者是 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文化在继承中发展1. 的矛盾运动2. 的进步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3. ,社会变革的先导 4.教育,具有 文化的特定功能。【考点突破】教师活动(过渡):我们今天所享有的文化,是世界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也是人类世世代代长期积累下来的。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才能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考点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教师活动:导入情境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事各顺其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合作探究:1什么是传统文化?“和合”思想是传统文化哪个部分?有怎样的影响?2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同时获得了社会主义的新内涵。这体现了什么道理?3.“和合”思想为什么能发展成“和谐社会”的理念?它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怎样的影响作用? 归纳总结:1. 概念解析: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1)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带有民族色彩(2)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渗透到各个领域(3)具有相对稳定性(4)历史到现实具有继承性特点“和合”思想是对传统文化中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和整个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2.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同时获得了社会主义的新内涵。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教师活动:从传统文化的含义中我们就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怎样理解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举例说明。学生活动(思考回答):传统文化的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A.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稳定性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相对稳定性例如: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精神根基)。例如:人们会“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材“相关链接”中台湾同胞的各种文化活动,都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说明了两岸文化同根同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祖国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3.“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是 “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的结果,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教师活动(设问引导):传统文化是不是总是会起着积极作用?学生活动:理解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1)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能够而且必须因时而变。例如:我国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现在的婚礼有巨大的差别。(2)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提示:前面学过的文化具有怎样的双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起阻碍作用)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消极作用。(提示:划分标准不是性质的优与劣,而在于是否变化发展)例如:前面举例的“和”“合”思想发展到“和谐社会”思想。而“忠”的思想相对发展的就慢,甚至发展为“义气”,反而是有害于社会。教师活动(总结引导):不能笼统地说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要看传统文化的性质和传统文化是否能够做到因时而变、与时俱进。由于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因此,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不同会造成其发挥作用的结果不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学生活动(复习回答):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例如:忠、愚忠、义气;忠、忠于人民(而不是某个人、君主)的利益、以社会发展为己任。考点演练(2011高考海南卷)“公期”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目。以前每逢“公期”,人们都要拜祭“公祖”,举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仪式。今天,人们移风易俗,利用这一民俗节日“赛红歌”、“赛书法”、“赛技能”,建设和谐文化,倡导文明新风。这表明民俗节日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文化韵味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A B c D【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民俗节日,就是考查传统文化及其特点。说法不合题意。(2011高考北京卷)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三年来,当地政府积极修复都江堰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遗产,重视培养羌绣、羌笛演奏等传统艺术的新传人,鼓励编排羌魂等原生态歌舞作品,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A. B. C. D.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作用,考查学生的准确识记能力,难度较低。观点错误,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考点二: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合作探究:长期以来关于传统文化的评价有两种不同的评价观点。一种认为传统文化是财富,应该好好珍惜,一种认为传统文化是包袱,应该抛弃。请谈谈自己的看法。举例说明。学生活动: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不可一概而论。例如,“忠”是我国古代伦理道德的最高原则,左传中的“临患不忘国,忠也”,要人们尽自己最大努力,为维护国家利益而献身,是积极的,对现实生活来说就是财富,应该提倡;而宋代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忠君思想对现实生活来说是包袱,应该抛弃。 教师活动(引导归纳):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1)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从整体上可以概括为16个字,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A.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例如:宽容、仁厚、诚信B.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考点演练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既有过“兼收并蓄、全盘继承”的守旧主义,也有过“全盘抛弃,彻底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它们的共同错误在于A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 B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D违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考查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无论是“全盘继承”还是“全盘抛弃”,都没有坚持辩证的观点,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ABC观点不合题意。考点三: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教师活动:导入情境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其本意是指各种学说都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温家宝总理推陈出新,就国家关系又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讲的是文明和文化多样性中的统一性,对当前国际形势下坚持不同文明和文化和平共处具有重要的意义。 合作探究:温家宝总理的“和而不同”与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是什么关系?学生活动:温家宝总理的“和而不同”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归纳总结: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文化发展同一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不断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误区警示: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2)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考点演练(2009高考广东卷)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本土文化基础上产生了“新客家文化”。这体现了 A.新文化在发展中偏离了本土文化B.文化在批判中继承C.新客家文化已取代本土文化 D.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由题意可得,是在本土文化基础上产生了新的文化,实现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较容易选出D。ABC不合题意。考点四: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师活动(过渡):文化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传承中既要有所扬弃地继承,更要不断推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新文化,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那么,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呢?学生活动(归纳总结):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例如:封建社会的等级文化;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文化;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使之成为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的强有力工具,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例如:百家争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考点演练(2012高考海南卷)为制作纪录片中国古建筑,某摄制组运用现代数码摄影技术在全国各地拍摄101处古建筑,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再现已消失古建筑,借助现代传媒介绍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该纪录片的播出助推了中国建筑文化热。这表明科学技术推动了文化资源收集、传递、储存方式的变革决定并改变当代建筑文化的性质是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是促进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A.B.C.D.【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科学技术推动了文化资源收集、传递、储存方式的变革,是促进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符合题意;表述明显错误,不选;文化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实践,错误。七、板书设计 含义表现形式 相对稳定性 特点 文化的 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传统文化 鲜明的民族性 作用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影响文化发 科学技术的进步展的因素 思想运动 教育 八、分层作业1.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这说明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 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2.“信”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倡导的“五常”之一,今天我们仍然提倡“诚信”,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A.较大的包容性B.较强的保守性C.相对的稳定性D.鲜明的民族性3.温总理以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温总理“以诗言志”表明 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B.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C.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4.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三年来,当地政府积极修复都江堰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遗产,重视培养羌绣、羌笛演奏等传统艺术的新传人,鼓励编排羌魂等原生态歌舞作品,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A. B. C. D. 5.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点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启示我们 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6.当前,红色影视剧创作成为一种文化热点和文化时尚。“红色经典”的改编必须坚守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尊重原作的基本内涵、时代背景、主要情节,在此基础上,实现精神视野的拓展与艺术观念的更新。这要求创作者在改编“红色经典”时,必须处理好A借鉴与融合的关系 B吸收与传播的关系C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D改造与继承的关系7.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手机报、电子书等新媒体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催生了数字出版等新的文化产业。这说明,技术是文化创新的不确定因素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多样性产生的根源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基础A. B. C.D.8.江苏省教育厅积极落实教育部的要求,安排南京、苏州等8个市作为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首批试点市。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的依据是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传统文化是健康有益的 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A B C D.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季羡林教授有一句名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意思是说,没有哪一种文化可以永恒不变地主导世界:它总会衰落,让位、退休、靠边站,从文化的一号位置滑向配角位置。目前国学教育非常火热,我们应如何看待“国学”呢?下面是关于对“国学”认识的两个观点。观点一:第一个开办国学讲习会、倡导国学的章太炎先生 “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意思是说保存国学同时又具有现代世界的思路与眼光。观点二:文学巨匠鲁迅说:“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鲁迅是五四新文化的旗帜,也是现代国学的发扬者,因为他对“当务之急”有着切实的感受,是“明白人”做着“新国学”。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传统文化的特点,说明弘扬“国学”的意义。(6分)(2)结合章太炎先生和鲁迅先生的观点,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如何对待国学。(8分)10.(选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人对“房”总是情有独钟。中国的“农耕文化”和国人的“家国伦理”,造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家”,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居住处所,也是最终的情感归宿地。与国外截然不同的是,中国人渴望“居者有其屋”,不愿意租房,往往不惜集合几代人的力量购房,在助长高房价的同时,个人也被上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成为“房奴”。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评析“家国伦理”对于中国人住房消费的影响。(10分)九、教学反思1.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在梳理知识中把握知识框架,理清教材编写思路。例如这一课的具体思路是:什么是传统文化文化具有继承性一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一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一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2.复习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根据教材中提供的事实材料及设问把握教材内容。例如,“传统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部分,设问: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从而引出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3.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例如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不可一概而论;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它们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存在区别,相互对立;一方面相互统一,不可分离。4.以问题情境开展学习活动,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十、使用说明1.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科学利用问题情境,合理分配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时间,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2.根据山东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内容调整意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