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的产业融合研究.doc_第1页
基于网络的产业融合研究.doc_第2页
基于网络的产业融合研究.doc_第3页
基于网络的产业融合研究.doc_第4页
基于网络的产业融合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学校代码: 10327学 号: 1202100205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中文题目: 基于网络的产业融合研究 以电信业为例 英文题目: Research of the Industrial Integration based on Network- A Case Study in Telecommunications 所在院系: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专业班级: 贸易经济 学生姓名: * 指导教师: * 完成时间: 2014年 *月*日 目 录中英文摘要与关键字.2一、引言3二、产业融合理论3(一)产业融合内涵3(二)产业融合的形式3(三)产业融合的动因4三、基于网络的产业融合5(一)产业融合的发展历程5(二)网络经济下的产业融合现象7四、基于网络的产业融合在电信业的发展9(一)电信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9(二)产业融合对电信市场结构,商业模式和绩效的影响10(三)电信业在产业融合中的机遇与挑战12(四)电信业在产业融合下的发展战略13五、总结14参考文献15基于网络的产业融合研究以电信业为例摘要:本文主要关注产业融合的发展演进过程以及互联网发展的新时期中其产生的变化,并且讨论产业融合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最后以电信业为例对网络环境下的产业融合作进一步研究分析,主要关注:基于网络的产业融合下电信业市场结构的变化基于网络的产业融合对电信业商业模式的改变网络融合下电信业绩效的变化。最后,基于上述分析,对我国电信业在网络融合下未来的发展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关键词:产业融合;网络融合;电信业;经济增长Research of the Industrial Integration based on Network- A Case Study in Telecommunications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change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mpact of the new era of Internet development in which they are incurred, and discuss the impact of the integration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ssues, and finally to the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as an example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ndustrial network environment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analysis,focuses on: (1) based on the network under the industrial convergence of telecom market structure changes (2) based on the network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 of telecom business model change (3) the performance of telecom industry under the network convergence.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Chinas telecom industry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next network integration for further discussion.Keywords: industrial integration; Network Convergence;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Economic Growth一、引言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计划到市场的转变带动了中国的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产业融合现象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1990年后伴随通讯和互联网事业的发展,世界进入信息时代,促进了以网络为基础的产业融合的发展。产业融合模糊消释了产业结构的边界,重构了产业价值,改变嵌入中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战略选择,使他们面临新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新挑战,企业也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研究产业融合理论,及基于网络的产业融合在现实经济下的发展历程,并以电信业为例,叙述产业融合理论对其产生的影响及现实作用。二、产业融合理论(一)产业融合内涵产业融合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各学者都其各自的理解,主要包括:信息角度:产业融合是基于技术与数字融合之上,产业边界的收拢或消逝 European Commission . Green paper on the convergence of telecommunications, media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tor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regulationR , 2010.;产品服务角度:是指由于产品功能的改变,而使提供产品的机构或公司组织边界的逐步模糊;产业角度:产业融合是指某一产业内或者不同产业间进行交叉渗透、相互交融,慢慢形成新产业的一个发展过程 聂子龙,李浩.产业融合中的企业战略思考J.软科学,2003,17(2): 80-83.。综合现有文献,产业融合主要是指在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之下,行业壁垒的降低所促成的,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发生的技术融合,导致了产业边界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 马健. 产业融合识别的理论探讨J. 社会科学辑刊,2005,03:86-89.。(二)产业融合的形式产业融合以不同方式遵循着产业发展规律发展演进,而由于各学者的研究视角不同,产业融合的形式也被划分成不同的种类。产业视角主要有渗透、交叉和重组三类 胡汉辉,沈华. 对网络融合的认识及其对商业模式的影响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42-46+127.。1、产业渗透:指在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在边界处发生的产业融合。如三网融合和电子商务等。2、产业交叉:通过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的一种产业的延伸。例如农业、工业、服务业这三大产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如图1)农业工业服务业 图1: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融合3、产业重组:是指发生在紧密联系的产业间,以产生新的产业形态为结果,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的过程。例如, 传媒业,印刷业,电影业重组成为内容产业。(三)产业融合的动因毫无疑问,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产业发展一直追寻的目标,催生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科技科技是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力,科技发展开发出替代性或关联性技术扩散到其他产业,改变了原有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成本,为产业融合提供动力 陈柳钦. 产业融合的发展动因、演进方式及其效应分析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69-73.,此外,新的产品服务会增加市场需求,又为其提供了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企业间竞争市场企业间的竞争是产业融合的企业动因。在市场中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企业不可避免进行合作,合作过程即是潜在的融合过程。这种合作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生产率,促使企业能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3.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是跨国公司的发展必要手段,而国际直接投资实际上就资本的世界性流通与融合。因此跨国公司也是产业融合的推动力之一。4.政府监管制度产业模块的边界使得其他产业进入时会面对强烈的进入壁垒,而放松的政府监管制度会减轻产业的进入壁垒。促进各产业的融合发展。总之,产业融合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归根结底,产业融合由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所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三、基于网络的产业融合(一)产业融合的发展历程1970年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邮政、报刊等传媒间的相互融合,使语音、图象和数据文件实现互通,三者融合为一种服务方式,为产业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这个阶段被学界视为产业融合的开端 李林. 产业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础及其实践J. 上海经济研究,2008,06:90-95.。1990年后,由于通讯技术的革新和个人电脑的普及,推动音乐、电视与广告等产业的融合。之后 “哈佛论坛”和“伯克莱会议” 的举行促成将产业融合更近一步的世界化。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迫使产业融合对传统产业结构组织发起挑战,一些例如电子商务、网络出版、大电信等等融合了多个产业属性的新兴产业形态应运而生。企业成为产业融合进程中的主体和推动者。2000年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并购,成为产业融合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为产业融合拉开了序幕。综合产业融合的发展历程,无论国内外,产业融合基本上是从信息产业开始其进程,然后逐步扩散,渗透到其他产业。如今的产业融合不仅是产业内的融合,更是多种产业间的渗透融合,产业融合己经形成一个大概念,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郑明高. 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1.网络产业融合的产生及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互联网经济在产业发展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基于网络的产业融合也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新潮流。(1)网络产业融合的产生以我国的网络产业发展过程来看,上世纪90年代,Internet以一新新事物的姿态在中国落地。埋下一股即将改变中国产业格局的力量。随后的凤凰卫视为中国互联网在新媒体方向上的尝试拉开序幕。(2)网络产业融合的发展历程基于网络的产业融合伴随着科技进步与需求的扩大得到迅猛发展。凤凰卫视拉开互联网与新媒体融合的序幕。随后以QQ为代表的即时通信,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等也开始逐步渗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今,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的接受教育、进行购物、欣赏音乐、观看视频等等。这些基于网络的产业融合现象的出现不仅是改变企业的组织形态,市场和产业结构,更多的是改变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2.当前网络经济下的产业融合现象根据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的互联网应用状况相对保持平稳。例如即时通信、电子商务类等新应用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而传统类的使用率例如电子邮件等则继续走低。截至去年6月底,我国即时通信网民规模达 4.97 亿,比 2012 年底增长了 2931 万。相比而言,手机端成重要突破点。由表中数据可见,每年由网络经济下的融合产物的发展前景还是相当可观的。详见表1表1 2012.12-2013.06互联网经济下的融合产物应用状况项 目2012年12月2013年6月半年增长率网民规模(万)使用率网民规模(万)使用率即时通信4677582.9%4970684.2% 6.3%搜索引擎4511080.0%4703879.6%4.3%网络新闻3923273.0%4609278.0%17.5%网络音乐4358677.3%4561477.2% 4.7%网络视频3718365.9%3886165.8%4.5%网络游戏3356959.5%3453358.5% 2.9%微博3086154.7%3307756.0%7.2%社交网站2750548.8%2880048.8% 4.7%网络购物2420242.9%2709145.9%11.9%网络文学2334441.4%2483742.1%6.4%电子邮件2508044.5%24665 41.8%-1.7%网上支付2206539.1%2443841.4%10.8%网上银行2214839.3%24084 40.8%8.7%论坛/bbs1492526.5%14098 23.9%-5.5%旅行预订1116719.8%13256 22.4%18.7%团购832714.8%10091 17.1%21.2%资料来源: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P28(二)网络经济下的产业融合现象1.网络经济下的产业融合涵义在如今网络经济下的产业融合,已经不仅仅是单一方式的融合渗透,而是以一种复杂性的姿态进行发展,以适应这个变幻莫测的经济环境。本文对其的定义采用的是胡金星的观点,即:“产业融合包括技术融合、业务与管理融合、市场融合、产品融合、企业融合、制度融合等等胡金星. 企业多元化战略与产业融合J. 中国科技产业,2007,07:94-96.”。2.网络经济下的产业融合类型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打破了其原有的不对称格局,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利用率,增加产业的自我调节机制,产生了诸如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即时通信等新新产业,电子商务更是典型代表。然而基于网络的产业融合所产生的新服务,一部分还是以传统产业为依托。比如网络电话和广告等,网络融合帮助它们实现了电子化,可以让消费者在电脑或手机客户端等更便捷的方式下享受其服务,再比如电子商务,首先,小店主可通过邮递样品的方式免除亲自检查货品的麻烦。其次,电子商务形式下的信任问责制度,使得不需要见面数次来建立长久的信任可靠。另一部分是融合后的产物在传统产业中没有依托原型,比如即时通信、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等,它们是传统产业依托网络所进行的一种自我升级。当网络对大多数服务业进行渗透融合时,先是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出现的业务与管理的融合、市场的融合等,进而再进行更高程度的产品、企业的融合。例如时下的“三网融合”即广播、电话、电视的融合,传统意义上的电话、广播、电视网都是模拟网,而网络产业则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数据传递。这种方式与传统的模拟网相比,加快了数据传递的时间,增加了传递效率。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对广播、电话、电视产业进行渗透融合,数字技术融入三网之中,增加三网的交流合作,促进三个产业的共同发展。再比如以QQ为代表的即时通信产业。它是以通信业原有的方式、业务、流程为依托,根据市场需求所进行的改造创新,它融合过程更多的是市场的融合和业务的融合。4.网络经济下的产业融合动因(1)技术的发展创新技术创新是内在驱动力,在网络经济下,网络技术的扩散为传统行业注入活力,而这些活力又为那些尚未获得融合的企业的提供了一种示范,促成更大规模的融合。(2)市场因素网络经济下的消费者更多地追求快捷方便、低成本高效率,更多的人希望在足不出户的前提下完成,消费、休闲、娱乐等活动。消费者的这种偏好扩大了网络产业的市场,加速了网络对传统产业的融合。(3)企业内部的因素企业为了在网络经济下更好的满足消费者日益上升的需求,谋求发展,必须寻求更符合时代、市场的发展战略,以达到利润的最大化,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当互联网技术逐步向传统产业渗透时,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传递性,例如小型零售商可以通过与快递,邮政合作可以压缩产品的交通成本。(4)政府监管制度的放松政府放松的管制制度削弱了不同的产业之间的进入壁垒,使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产品、市场进行渗透融合,进而实现产业的融合。(5)资产通用性的提高网络经济下资产通用性得到提高,通用性强的资产,例如知识资产、TP/ICP协议模块等,可运用到其他产业中,促进产业的融合与发展。四、基于网络的产业融合在电信业的发展(一)电信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1.电信业的概述随着科技进步,电信业不断拓大业务范围和产业规模。电信业已经不单单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更是一个关系民生的大的产业。2.电信业的发展历程中国的电信业在动荡的社会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得到发展,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我国的电信业才真正算得上得到起步,1985年后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1999年移动成立, 第二年中国电信集团设立,2009年3G发牌,中国电信业步入新高峰。中国电信业在改革开放后不断前行,彰显长足发展的劲头,据工信部2012年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全国电信主营业务收入9880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0%。3.电信业的发展现状我国电信业现在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截止上年电信业务收入达5642.6亿元,同比增长8.9%,高于同期GDP增速1.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小幅下降0.2个百分点。电信业务总量达到6870.2亿元,同比增长7.9%,保持缓慢增速的趋势。图2:2011-2013年各季度电信业务总量与收入增速对比情况资料来源: /statistics/2013-08/02/content_1196644.htm总体来说,近年来中国电信业业务收入呈现比重稳步提升,但在这种上升的势头下,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用户质量有待提高,二是网络安全性有待加强,三是违规的价格战有待遏制,四是城乡差距有待缩短。尽管如此,依照我国电信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一方面,我国已经具备了推进“网络融合”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面对强大的市场,加速“网络融合”的也是电信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二)产业融合对电信市场结构,商业模式和绩效的影响1.产业融合对电信业的市场结构的影响由于电信业的自然垄断特性尹磊. 中国电信产业有效竞争问题研究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06:16-19.,长期以来政府都对其采取相对严厉的管制措施,尤其在网络与平台建设两方面,而融合后,市场边界会在产品替代性和互补性的增强下加速模糊,进而破坏传统的市场结构,强化竞争效应。 进行产业融合后,新技术的渗入导致频带宽、损耗小、成本低的光导纤维广泛应用于网络尤其是宽带接入网中,建网成本较以往将得到大幅缩减,为市场结构的变革提供动力。同时在市场需求方面,随消费者特别是年轻群体已经不满足于基础电信服务,而是越来越追求个性化、跨业界的增值服务,这些都为电信市场格局的深化提供了条件。另外进行产业融合渗透后的电信业,削弱了进入壁垒,增强私人企业进入的积极性,这将丰富的电信业的产业内容,扩大电信业的市场范围,甚至催生出了一个新的、更大的市场,为其未来发展增添活力与动力。最后 , 融合中政府政策的放松 ,促进进入壁垒的降低,加速网络的信息传递。促成了融合速度的加快和市场结构的进一步改革。 2.产业融合对电信业的商业模式的影响面对融合,电信业也要改变自己的商业模式,以达到他们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目的。目前电信业市场下的商业思维缺乏现代市场经济特性,影响执行层的执行力。进入融合后,电信业正逐步转换思维,推进商业模式改变。首先,电信业融合后要与融入产业形成共生、竞合的价值链关系,和合作伙伴共享电信客户资源、基础网络和销售渠道,建立一个竞合型的商业模式。其次,进行网络融合后,“网络经营”思维进入电信业发展模式的新视角。使得电信业的商业模式更加偏向于服务性和效益性。3.产业融合对电信业的绩效的影响在于其他行业融合渗透后,电信业能更好的进行资源的配置,吸收新的技术进行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产业融合为电信业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利用技术融合,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效益,降低企业成本,获得“双赢”的局面。融合开发出的新产品或服务也给其他相关产业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例如,电信业与动漫业开发出新的手机游戏APP,在电信业获得客户数量的同时,动漫业也扩大了其客户范围。另外,网络融合后的电信业数字化,信息化程度大大加强,消费者也习惯于通过互联网接受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会越来越不满足于现有的网络速度,进而推动互联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个性化产品的追求也会加快电信产品或周边产品的开发,带来新的利益增长点。(三)电信业在产业融合中的机遇与挑战1.电信业在产业融合中所遇的机遇及发展前景传统电信业在产业融合中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首先,我国政府电信业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政府“宽带中国”战略的提出,意味着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将得到国家财政、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支持,这些政策必将为其发展增添助力。其次,产业融合产生的新业务,扩大了传统电信运营商的业务范围,扩大了市场,例如手机电视、社交网络等新业务,新业务可以帮助传统电信业相对扭转当前的不利局面。最后,电信的体制改革,使电信运营商更加规范化、企业化,另外电信运营商在渠道、资金、管理、客户资源等方面的能力,是其他竞争对手所无法比拟的,这都将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保证与支持。2.电信业在产业融合中所面临的挑战虽然电信行业在产业融合中得到快速发展,但仍然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有待突破 虽然如今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但是扩大发展规模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我国电信业在核心技术和标准制定方面,还落后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改变,我国将难以在未来的技术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2)地区发展不平衡虽然目前整个电信市场都在快速发展之中, 但东中西部,城乡间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电信市场上资金和人才也以不平衡的姿态进行流动。久而久之,必将阻碍电信业健康稳定的发展。(3)信息监管制度不完备目前我国网络市场上的监管制度和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尚未健全,普通百姓也没有很强烈的网络安全意识。导致了电信市场上竞争相对比较混乱无序。长此以往,必将阻碍电信业增值目标和有效竞争机制的形成。 (四)电信业在产业融合下的发展战略面对网络产业融合下的种种挑战,电信业要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谋求企业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做出选择,突破现有的传统的发展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束缚,针对融合的浪潮进行适应性调整、战略性整合。在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下,电信业在策略选择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以消费者为中心。在网络融合下形成的新产品、新业务是否能取得成功,其决定权很大程度上掌握在消费者的手里,是由它们是否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偏好所决定。因此,要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进行业务和服务的创新,将消费者需求纳入到企业策略的制定中,围绕消费者需求制定融合策略。例如,在信息社会,以传统话音业务已经不受大多数消费者青睐,所以要在原有业务上进行创新,提供信息化的服务,才能在现代市场找到新的空间。2.强化合作意识与核心能力电信业的产业融合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单凭运营商的能力不可能完成这一工作,所以合作就成了他们的必然选择。电信业要改变“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强化合作意识,联合其它相关行业,将通信技术和通信能力融入其中,完善产业链,实现企业间优势互补,提高资源配置率,只有通过合作,才能深入了解传统产业产品和服务,理解用户需求,提高自身效益。加入融合之后,运营商需要通过提高技术水平以确保竞争优势、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融合业务的效率。另外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电信业还需要提高服务能力,以适应市场需求的改变,消费者偏好的改变。只有提高自己的核心能力,电信业才能在现代市场中把握机会、寻求发展。3.完善政府监管制度健康的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但目前我国的电信业发展环境混乱,不利于其长久持续的发展。所以政府应该要加强监管力度,促进电信行业有效竞争机制的形成,为中国电信业的长远发展肃清环境。同时完善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管理和仲裁机制,规范企业竞争行为,维护竞争秩序。4.加速对外开放由于我国的电信业长期在政府的垄断下进行经营管理,在中国加人WTO之后,其薄弱的竞争力,不足以让它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电信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要加快对外开放脚步,与世界接轨。五、总结基于网络的产业融合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网络融合后的电信业也正步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电信业在不断重构传统生态系统和产业价值链。然而任何发展并非朝夕就能成功,电信业也不例外,其融合也必将经历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伴随电信业的加剧融合,其将面临例如互联网企业、通信设备制造商等多方面的竞争与冲击。然而传统电信业却拥有更加强大的基础电信网络资源、用户资源和市场营销渠道。总体来说,电信业网络融合环境下面临的挑战总体大于机遇。所以,电信业只有研究好消费者偏好,市场需求的导向,制订适应新环境的发展战略。还要努力创新,加快脚步进行转型,改造升级电信网络基础设施的,同时政府部门适应新环境完善监管手段与方法,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健康的市场环境,以适应行业发展要求,才能更好的抓住机遇,更好的发展。参考文献1The Convergence Analysis on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Intensity Gap between Regional Sectors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03:33-46. 2 植草益. 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 中国工业经济,2001,02:24-27.3 李林. 产业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础及其实践J. 上海经济研究,2008,06:90-95.4 周振华. 信息化与产业融合中的公司结构分析J. 经济学家,2004,03:67-71. 5 聂子龙,李浩.产业融合中的企业战略思考J.软科学,2003,17(2): 80-83.6 王惠芬,赖旭辉,郑江波. 产业融合机制下商业模式发展的新趋势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10,14:137-139+129.7 李晓丹. 产业融合与产业发展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01:54-57+139.8 马健. 产业融合识别的理论探讨J. 社会科学辑刊,2005,03:86-89.9 何立胜,李世新. 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相关研究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03:81-84.10 周振华. 论信息化进程中的产业关联变化J. 产业经济研究,2004,02:1-8+18.11 吴颖,刘志迎. 产业融合突破传统范式的产业创新J. 科技管理研究,2005,02:67-69.12 吴义杰. 产业融合理论与产业结构升级以江苏信息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为例J. 江苏社会科学,2010,01:248-251.13 王惠芬,赖旭辉,郑江波. 产业融合机制下商业模式发展的新趋势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10,14:137-139+129.14 厉无畏. 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J. 上海管理科学,2002,04:4-6.15 胡金星. 企业多元化战略与产业融合J. 中国科技产业,2007,07:94-96.16 陈柳钦. 产业融合的发展动因、演进方式及其效应分析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69-73.17 胡汉辉,沈华. 对网络融合的认识及其对商业模式的影响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42-46+127.18 赵树林. 中国电信网络融合的策略探讨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9:130-132.19 钱小林. 产业融合理论分析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2:98-99.20 严奇春,和金生. 基于层次与过程的产业融合形式探讨J. 软科学,2012,03:1-3+14.21 谷虹. 信息平台:三网融合的产业制高点J. 国际新闻界,2012,03:71-76.22 陈富良,王林. 中国三网融合的竞争格局与规制政策取向J. 统计与决策,2013,14:55-58.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参考: 毕 业 论 文论文题目学 院专 业年 级姓 名指导教师职 称(200 年 月)教务处制毕业设计说明书与毕业论文撰写的规范化要求一篇完整的毕业设计说明书或毕业论文有题目、摘要及关键词、目录、引言(前言)、正文、结论、谢辞、参考文献、附录等几部分构成。要求理工科专业不少于4000字,文科专业不少于6000字。一、毕业设计说明书撰写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一份完整的毕业设计说明书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1题目设计课题名称,要求简洁、确切、鲜明。2中外文摘要及关键词应扼要叙述本设计的主要内容、特点,文字要简练。中文摘要约300字左右;外文摘要约250个实词左右。关键词35个。3目录主要内容的目录。4前言应说明本设计的目的、意义、范围及应达到的技术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本设计的指导思想;阐述本设计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5正文(1)设计方案论证:应说明设计原理并进行方案选择。应说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方案(包括各种方案的分析、比较);还应阐述所采用方案的特点(如采用了何种新技术、新措施、提高了什么性能等)。(2)设计及计算部分:这是设计说明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详细写明设计结果及计算结果。(3)样机或试件的各种实验及测试情况:包括实验方法、线路及数据处理等。(4)方案的校验:说明所设计的系统是否满足各项性能指标的要求,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校验的方法可以是理论分析(即反推算),包括系统分析;也可以是实验测试及计算机的上机运算等。6结论概括说明本设计的情况和价值 ,分析其优点、特色,有何创新,性能达到何水平,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改进方向。7谢辞简述自己通过本设计的体会,并对指导老师和协助完成设计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8参考文献应列出主要参考文献。9附录将各种篇幅较大的图纸、数据表格、计算机程序等作为附录附于说明书之后。二、毕业论文撰写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1题目题目应该简短、明确,要有概括性,让人看后能大致了解文章的确切内容、专业的特点和学科的范畴。题目的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字。字体为2中外文摘要及关键词摘要也称内容提要,应当以浓缩的形式概括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方法和观点,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应反映整个论文的精华。中文摘要约300字左右为宜,同时要求写出250个实词左右的外文摘要。关键词3-5个。摘要应写得扼要、准确,一般在毕业论文全文完成后再写摘要。在写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用精练、概括的语言表达,每项内容均不宜展开论证。(2)要客观陈述,不宜加主观评价。(3)成果和结论性意见是摘要的重点内容,在文字上用量较多,以加深读者的印象。(4)要独立成文,选词用语要避免与全文尤其是前言和结论雷同。(5)既要写得简短扼要,又要行文活泼,在词语润色、表达方法和章法结构上要尽可能写得有文采,以唤起读者对全文的阅读的兴趣。3目录(必要时)论文编写完成后,为了醒目和便于读者阅读,可为论文编写一个目录。目录可分章节,每一章节之后应编写页码。4前言前言是全篇论文的开场白,它包括:(1)选题的缘由。(2)对本课题已有研究情况的评述。(3)说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采用的手段、方法。(4)概括成果及意义。作为摘要和前言,虽然所定的内容大体相同,但仍有很大的区别。区别主要在于:摘要一般要写得高度概括、简略,前言则可以稍微具体些;摘要的某些内容,如结论意见,可以作为笼统的表达,而前言中所有的内容则必须明确表达;摘要不写选题的缘由,前言则明确反映;在文字量上前言一般多于摘要。5正文正文是作者对自己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它占全文的较多篇幅。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假设和条件;模型的建立,实验方案的拟定;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设计计算的主要方法和内容;实验方法、内容及其结果和意义的阐明;理论论证,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等等。根据课题的性质,论文正文允许包括上述部分内容。正文的写作要求:(1)理论分析部分应写明所作的假设及其合理性,所用的分析方法、计算方法、实验方法等哪些是别人用过的,哪些是自己改进的,哪些是自己创造的,以便指导教师审查和纠正。这部分所占篇幅不宜过多,应以简练、明了的文字概略表达。(2)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手段分别用以下几种方法说明:a用实验方法研究课题,应具体说明实验用的装置、仪器、原材料的性能是否标准,并应对所有装置、仪器、原材料做出检验和标定。对实验的过程或操作方法,力求叙述得简明扼要,对人所共知的或细节性的内容不必详述。b用理论推导的手段和方法达到研究目的的,这方面内容一定要精心组织,做到概念准确,判断推理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习惯与程序。换言之,要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以论点为中枢,组织成完整而严谨的内容整体。c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达到研究目的的,调查目标、对象、范围、时间、地点、调查的过程和方法等,这些内容与研究的最终结果有关系,但不是结果本身,所以,一定要简述。但对调查所提供的样本、数据、新的发现等则应详细说明,这是结论产生的依据。若写得抽象、简单、结论就立之不牢,分析就难以置信,写作中应特别予以重视。(3)结果与讨论是全文的心脏,一般要占较多篇幅,在写作时,应对研究成果精心筛选,把那些必要而充分的数据、现象、样品、认识等挑选出来,写进去,作为分析的依据,应尽量避免事无巨细,把所得的结果和盘托出。在对结果作定性和定量分析时,应说明数据的处理方法以及误差分析,说明现象出现的条件及其可观性,交代理论推导中认识的由来和发展,以便别人以此为依据进行核实验证,对结果进行分析后所得的结论和推论,也应说明其使用的条件与范围。恰当运用表和图作结果与分析,是科技论文通用的一种表达方式。6结论结论包括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出的总结;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以及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与建议。它集中反映作者的研究成果,表达作者对所研究课题的见解和主张,是全文的思想精髓,是文章价值的体现。一般写得概括、篇幅较短。撰写时应注意下列事项:(1)结果要简单、明确。在措辞上应严密,容易被人领会。(2)结果应反映个人的研究工作,属于前人和他人已有过的结论可不提。(3)要实事求是地介绍自己研究的成果,切忌言过其实,在无充分把握时,应留有余地。因为对科学问题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7注释如有引用他人成果的,一定要有注释。不管在论文的哪一部分,采用到前人的观点、方法、结论、成果时,都必须注明其来源。如不这样做,就有抄袭、剽窃、侵权之嫌。8参考文献与附录参考文献与附录是毕业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毕业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及可靠程度。一份完整的参考文献也是向读者提供的一份有价值的信息资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