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你还在浇灌“树叶”吗? .doc_第1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你还在浇灌“树叶”吗? .doc_第2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你还在浇灌“树叶”吗? .doc_第3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你还在浇灌“树叶”吗? .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你还在浇灌“树叶”吗?【内容摘要】诸多因素导致语文教学中的知识与生活相悖离、知行相脱节。为此,必须寻求生活的教学途径,链接生活实际,切身体验;关注社会热点,置身于社会生活,给教学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气息。让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在体验和感悟中不断成长,从而唤醒学生生命的灵动,促进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关键词】 行动与遭遇,生活情境,实践,精神成长,体验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学生的人格不能分成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 在一个世界里,学生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另一半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所以,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尤其是创造性的应用,才是教育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正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杜威也曾经说过:“教育首先是行动与遭遇问题,而不是认识的问题。教育的任务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让学生面临问题和疑问,使之在对问题进行加工之前,首先遭遇他们。” 在行动与遭遇中,学生产生认知困惑与情感体验的情绪,并通过自我思考解决认知困惑,这样学生的知识习得就不是来自外部强加,而是“建立在经验、教学与学习之间关系的教育行动的自身逻辑上。”在新课程改革中,增加了综合实践课程,这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与访谈等形式,在自然中学,在社区中学,丰富与扩展学生的“体验性知识”。这既让教育空间中多一些自然空间的影像,也让一些自然空间转化为教育空间。这会使人想到鲁迅的从“百草园” 到“三味书屋”一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代表和象征着两种空间:自然空间和教育空间。它所揭示的是教育空间对自然空间的剥夺、对儿童心灵的创伤 现在中学生的天空越来越小了,他们没有仰望天空的自由,学生的学习内容被“抽象化”,成为学习的奴隶。尤其在当前“分数”高于一切的应试教育中,教师的权威、功利主义价值观把原本脱胎于“生活世界”的课堂异化为单纯传授科学知识的场所,甚至蜕变为学生的“炼狱”,升学率的利益驱动正全面“殖民”着情感体验的领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成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和幌子。丰富多彩的生活、闪现流动的灵性、超越现实的创造性在“标准尺子”的裁量下被抹杀殆尽。教师用所谓的标准答案统一并控制着学生的思维,这不仅取消了学生依靠自己的理智力量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养成了学生的过度依赖、屈从与自卑的心理。因此教师不妨学习一下苏格拉底的做法:柏拉图问苏格拉底老师一道关于“什么是爱情和婚姻”的问题。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而让柏拉图先到麦田去摘一颗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期间只能摘一颗并且不能回头。柏拉图结果两手空空地走出麦田。苏格拉底问为什么没摘到,柏拉图答道,“因为总以为前面会有更大更满的麦穗,而错过先前见到的好麦穗,后来所见麦穗还不如先前的好,于是便什么也没摘到。”苏格拉底老师说这就是爱情。柏拉图恍然大悟。爱情是一种情感上的相互吸引,是理想和浪漫的,“摘麦穗”式的爱情道出了人的无限憧憬与不易满足的心理。柏拉图又接着问老师什么是“婚姻”,苏格拉底让他先到树林里砍下林中最大最茂盛的一颗树,途中也不能回头,且只能砍一次。结果柏拉图带来一棵普普通通,不很茂盛的树回来,并解释说,“有了上次经验,当我走到半途中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不算差,就砍下来,带了过来;免得错过之后,什么也带不来。”苏格拉底老师说这就是婚姻。柏拉图最后也悟出了其中的哲理:婚姻是一种法律上的彼此约定,是现实的,而且意味着责任承担。“砍树”式的婚姻道出人的审时度势与现实选择。但是,这些道理并没有出自苏格拉底之口,而是让柏拉图自己去亲历一番,依靠自己去感悟、思考,在探索中寻找答案,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做”到“说”再到“悟”的学习过程。这则经典对话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和我国应试教育重视分数与升学率而不顾学生的生活质量有着本质区别。结合我国课改推行不力,应试教育涛声依旧的现实背景,笔者想从以下几点介绍这则对话对教学的启示:1、教师要从答案情结转向生命关怀。“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雅斯贝尔斯语)” 他把“精神成长”置于“科学获知”之前,认为课堂是师生“精神成长”的生活场域,师生通过对话交流,彼此间的思想才能碰撞、冲突、交融、吸纳、提升,让学生获得生命成长的体验,使生命的意义感得以自由舒展。例如,我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时,结合学生的感性、生活体验,在讲解课文时设置如下问题:“你们有时不想上学了,父母是怎样对你们的?” “你们的父亲也爱养花吗?”“父母让你们独自去银行寄过钱吗?”“请同学们说一件爸爸关心你们的普通小事。”设置这些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在解决活动中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更好地理解人物感情。语文课堂需要情感流淌,在解决文本的基础上,与学生一同言说生命故事,将文本呈现的他人世界进行拓展至自我生命景观的提升。人不仅是实体的存在,更是意义的存在,在有意义的生活中方能彰显生命的价值。“关注生命的意义,追求人生的价值,是教育的使命。教育必须关注生命的意义创造有意义的生活和有意义的人生,实现生命的价值。”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把持着话语的绝对权,将观点强加于学生,追问所谓的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教师要将思考权交给学生,让探索知识成为学习者自己的生活方式。即学生借助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实践、感悟、解决人的困惑。教师不是以改造对方为己任,而是塑造、提升学生生存境界、个人素养和能力。教师不再把教学当作生存方式,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学生不再被当成利益争夺战中的筹码和工具,而是身心处于成长中有个体差异的人。2、教师要善于搭建理解的“桥梁”。“爱情”和“婚姻”都是抽象的东西,而苏格拉底却把它们喻于具体事物“麦穗” 和“树木”之中,为学生搭建“形而上”思考的桥梁与通道,使得知识学习由难而易,由陌生变为熟悉。自然而然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同样是孩子,有的早慧,有的大器晚成;有的聪敏过人,有的大智若愚;有的喜欢形象思维,有的擅长抽象逻辑知识是很抽象的东西,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善于搭建理解的桥梁。夸美纽斯对学生理解、记忆和应用过程形象地描述为:“对年轻人的教育要特别关注知识的根基(理解力),这些根又会将其生命力传递給茎(记忆力),最后传递给花和果实(应用和实践能力)。 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难道不是一直在浇灌树叶而不是树根吗?为了省时赶进度,不去考虑学生的理解力,就一再向学生灌输知识和告知答案,没经过理解和消化,怎么能让学生更好的吸收和应用!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250年前所说:大自然希望孩子在成人以前像个孩子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子,他们长的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爱弥儿)我在教授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发现学生没有一个去过济南的,更没有生活经验。理解文本就相当吃力。谈到北中国的寒冬,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没有其它季节那种勃发的生命力。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宝地”济南的冬天的温馨,丰富学生语言素养,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我利用多媒体呈现了一幅幅画卷: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小摇篮似的城、薄雪覆盖的小山、小水墨似的村庄. 可以说是一次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优美片段的实践课。真实的让学生感受到优美的文章是一杯清雅淡香的茶,是一壶醇浓的酒,越品会越发清香,越饮会越有滋味。我相信有了这次体验,学生对济南的冬天的感受不会轻易地遗忘。3、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历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展开实践式的学习。今天的教师无法让学生去“稻田”和“树林”觅得意想不到的理智和情趣。但至少我们可以创造“学的空间”,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的线索,呈现“学”的过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校应当为他们提供足够展现他们天性的生活空间与生活氛围,让他们能真正享受属于他们的“真正生活”。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本应该使学生生活得更美好、使学生充分意识到他们是在生活着,并让他们深入地去感受到现时的、实在的学习生活,从而增进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与省察,启发他们对生活目的、意义的追求,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挚爱,激发引导他们创造并享受教学中的生活。诸向阳老师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生活有多大,学习语文的范围就有多大。要鼓励学生把语文学习知识运用于实践,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进行语言积累,并将真情实感记录下来,做生活的有心人。脱离生活的教学活动,窄化了学生的思想空间,浮躁了学生的学习心态,消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真是学生的不幸,教师的悲哀,教育的失望。学校成了没有“空”的空间,钟表成了没有“时间”的时间表。孩子们成为按照成人思想作为的“小大人”,他们的真实的生活意识被掩盖、压抑,因此难以充分地发掘、展示出来。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是多么可怕啊!教育者应该明白,任何生活目的都不可能强加在学生身上,只有从他们自我对生活的理解出发,从而在内心上确认他们自己的生活目的与意义,才可能真正使之成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去影响他们整个的生活世界。教育者应当不断地充盈、开拓学生所在的生活世界,并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所在生活的充盈与扩展,在对这种充盈与扩展的体验中,感受到生活世界的美好;应当让他们感受到教育是跟他们的生存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从而从根本上激发他们在教育中主动的创造精神与开拓意识,与此同时,也会提升他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境界,思想意识。美国当代教育家库姆斯曾警告世人说:“教育不应该被迫在聪明的精神病患者与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