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1页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2页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3页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4页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方案建设单位: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专业: 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 项目负责人:程 蓓联系方式目联系人:周柏松联系方式电子信箱:学院网址: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大道62号邮编:230051学院主办单位:安徽省电力公司二一一年十月目录目录1本案概要2(一)项目名称2(二)项目主要内容2(三)建设单位2(四)项目建设单位法人2(五)专业建设负责人2(六)项目联系人2(七)学院主办单位3(八)建设方案编制依据3(九)项目建设总投资及构成3第一部分 专业建设基础4第二部分 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7第三部分 专业建设内容与实施方案8(一)推进校企对接8(二)探索系统培养11(三)强化实践育人12(四)转变培养方式16(五)建设教学团队18(六)实施第三方评价19第四部分 改革措施20(一)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20(二)实训基地重新规划整合,适应生产性实习和校企联合教学20(三)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21(四)构建满足岗位职业技能要求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22(五)形成专业群组的概念,独创跨部门的横向专业课程合作教学模式23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23(一)组织保障23(二)经费保障24(三)人员保障24(四)政策保障25(五)质量控制保障25第五部分 绩效指标及年度执行计划26第六部分 经费预算311本案概要(一)项目名称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二)项目主要内容1.推进校企对接2.探索系统培养3.强化实践育人4.转变培养方式5.建设教学团队6.实施第三方评价(三)建设单位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项目建设单位法人院长:陈祥明联系方式13905699920(五)专业建设负责人专业带头人:程蓓联系方式15056921153(六)项目联系人教务副处长:周柏松联系方式子信箱: 学院网址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大道56号 邮编:230051(七)学院主办单位安徽省电力公司(八)建设方案编制依据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4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5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6袁贵仁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7.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8安徽省“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要点9安徽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8号)10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印发电力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研究(2005版)的通知(国家电网发展2006152号)11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电力发展规划要点,安徽省电力公司“十二五”电力发展规划要点12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2015年发展规划(草案)(九)项目建设总投资及构成项目建设总投资为2210万元。推进校企对接 530万元;探索系统培养 10万元;强化实践育人 680万元;转变培养方式 50万元;建设教学团队 430万元;实施第三方评价10万元。第一部分 专业建设基础(一) 专业发展概况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独立设置公办高等职业学校,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点。学院前身是由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合肥电力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始建于1979年,被原国家教委(现教育部)授予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评估优秀学校;合肥电力学校创办于1964年,是首批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两校治学严谨,特色鲜明,为安徽省电力行业及其他行业培养了一大批生产技术骨干和基层管理干部,成为电力电气人才的摇篮。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为该院试点教改专业,本专业与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在探索政教产研“多主体”专业建设、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双证书”制度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富有成效,专业建设特色突出,为进一步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现申报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于2004年论证申报,2005年首次招生。本专业依据学院办学定位: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电力电气技术应用型人才,积极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电力企业发展的需要,及时有效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近年来专业建设成果显著,2010年11月被批准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安徽省第二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年份专业建设项目专业建设成果2007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学院第一批试点教改示范专业2008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安徽省第一批教学团队2008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系列工程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带头人安徽省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2009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负责人安徽省教学名师2010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安徽省第二批特色专业2010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科技小组安徽省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二)区域经济与行业经济发展背景高等职业教育应坚持贴近地方产业,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为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贡献。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是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安徽省从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的要求。本专业为安徽省特色专业,在省教育厅、财政厅和主办单位的支持下,申请建设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既有扎实的建设基础,更有良好发展的空间。根据国务院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5号)精神,安徽省“十二五”期间将在“十一五”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发挥安徽省位于连接东西部的枢纽位置及不断主动融入“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国家重要的资源和原材料基地的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加大产业转移的力度,在能源、建材、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的态势,助推安徽省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公共安全、文化创意等创新型产业快速发展。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计划中明确提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工业综合竞争力”,其中专门提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深化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加快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售后服务、节能减排等环节信息技术改造和融合步伐。纲要同时还提出:高标准建设一批大容量、高参数、环保型煤电机组,满足“十二五”用电增长需求。新增电力装机2000万千瓦左右。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安徽省唯一的能源类专业设置较为齐全的高等职业院校,本专业是安徽省唯一的面向能源电力方向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本专业将会抓住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继续教育、职工培训、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电力行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调整专业建设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三)人才需求背景本专业建设特色突出,社会声誉好,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足,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被第三方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评为“绿牌发展专业”(绿牌专业:指薪资、就业率持续走高,且失业量较低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根据电力发展规划:未来5年,中国电力工业预计新增装机容量2亿多千瓦。从优化能源结构来看,将大力开发水电,着重加快核电和天然气建设速度。安徽是能源大省,各地区都制定了宏伟的发展规划,提出了工业立市的口号,推动能源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本院生产过程自动化是电力行业应用类专业,“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好的政策环境,为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开创了广阔的前景。同时,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我省的发电企业、电网企业、热电企业等,必将对自动化类技能型专门人才产生旺盛的需求。自动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的标志,高度自动化的系统必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与之适应。伴随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的日益提高,自动化产品的不断普及,控制技术更新换代周期的缩短,企业同样迫切需要从事自动化仪表和控制装置安装、检修、运行、维护、调试和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生产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适应面广,社会需求量大。除电力行业外,冶金、化工、钢铁、煤炭等行业同样需要大量的本专业毕业生。本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一直在本院处于前列。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和行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得出,未来数年,社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将呈持续上升趋势。届别毕业生人数一次就业人数一次就业率专业对口率2008届4444100%96%2009届777496%96%2010届959499%95%2011届727199%93%合计28828398.2%95%(四)专业建设现状本专业建立了以社会用人单位相关人员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改革与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主要来自合作企业。他们全程参与了本专业基本建设工作和教学各环节的指导工作。本专业始终和企业密切联系,建立了与企业良好的互动关系,在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技开发研究方面上都得到了企业的大力支持,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得到企业和同行的认可。多年来,在学院的组织和支持下,经过专业带头人的出色而有效的领导以及各位骨干教师的协同努力、精诚合作,该专业师资队伍为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整体素质较高、富有团结协作和改革创新精神、专兼结合的专业建设团队,2008年被批准为安徽省教学团队,它对于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本专业师资队伍中现有省级名师1人(程蓓),省级优秀教师2人(王小立、温淑玲);专业课程中现有省级精品课程3门(电子技术、单片机、计算机基础),院级精品课程5门;专业课程使用校本教材8本;有4门专业课程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现有专业实验实训室13间,其中4间为一体化实训室,1间为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厂),1间为省级示范实训中心,1间为省级人才培养创新示范区项目之一。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虽然人数有限,但素质全面。先后获得“安徽省大学生挑战杯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大赛3等奖1项;全国数学建模二等奖1项;在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大赛等各类比赛中均有多人获奖,多人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多人获省优秀毕业生、省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第二部分 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方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教育部、财政部“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要求,紧密围绕国家在能源和电力发展的总体规划,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按照安徽省“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积极发展电力”的要求,以及安徽电网2006-2020年发展总体规划要求,结合安徽省经济发展的特点,主动适应电力企业发展对“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明确发展定位,不断深化教育理念,加强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以服务为宗旨,以文化为引领,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以特色求发展,提高本专业服务安徽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电力产业企业发展的能力。学院专门成立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对专业建设提出规划意见,对专业建设进行监督、指导和审议。(二)建设目标未来2年内,把本专业建成:有一份基于学分制平台的工学结合、分段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有一套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有一支优秀的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师团队;有完善的教学资源库和一批特色课程(包括34门国家级、省级水平精品课程或双语课程);有一批与企业对接、适应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能力培养的、包括“校中厂”和“厂中校”的实践基地;有一大批优秀的、取得“双证书”的、从事自动化岗位技能工作的毕业生;有一套完整的包括第三方监控的质量测评体系;有一套完善的校企合作工作机制;具有电力行业特色的专业。整体办学水平达到国内高职院校同类专业先进水平,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精品专业、示范专业。加强调查研究与就业市场预测,全面了解社会需求,实现高校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高度符合;利用现代管理理论和岗位分析、工作分析等手段,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定位高度符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不断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符合,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立足于培养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致力于电力事业的奉献精神,掌握自动化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知识面宽广、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职业技能牢固,能够适应电力行业生产过程自动化工作一线的人才。第三部分 专业建设内容与实施方案(一)推进校企对接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进行人才培养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实施人才共育,达到专业课程中50%由企业技术人员承担;共同进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依托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与企业合作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实施校企合作项目,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1)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形成合作工作常态机制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由学院与皖能合肥发电有限公司、皖能铜陵发电厂、安徽电力科学研究院、浙江天煌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宁国鑫辰工贸公司、合肥供电公司、皖能九华发电厂、安徽鑫昊等离子显示器有限公司等企业组成。聘请电力行业内外有一定知名度自动化领域的生产管理专家、生产技术专家任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成员,约20人;编制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并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议,形成常态工作机制,以组织实施校企合作项目;探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和合作共建途径;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指导“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建设。(2)建设校企合作项目实体,建设合作成果共享机制为了落实校企合作项目,组建校企合作项目实体,服务企业技术进步,搭建学校教师研发平台,营造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环境,开展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将企业的先进技术引入课程教学,将企业的先进设备引入学院基地建设,将学院的教学成果服务企业科技开发,将学院的教学资源服务企业的员工岗位培训,实现校企合作成果共享。(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专业人才共育机制充分利用“学分制”平台,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安排实训环节,实现“工学交替”。建立学生到工厂、企业、社会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学生实习考核评价机制,保证学生校外实践实习的时间在8个月以上。依托行业、面向社会,打造开放式高素质技能型自动化人才培养平台。通过内引外联,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人才输出为媒介,以服务社会为援引,以共同发展为契机,实现办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促进专业发展的和谐教育生态。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调研、行业需求调研、职业能力分析、职业标准为基础,确定本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要求(包括知识要求、素质要求、能力要求),形成人才培养能力体系。分析就业岗位工种与岗位关键能力要求,专业培养方案围绕每个岗位群对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安排课程和实践环节,并针对性地设置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种训练项目。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开展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的实践,共同探索以就业岗位面向为导向、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大与企业合作,主动适应企业生产和工程建设项目进程的时段性、间断性的要求,科学安排学生到企业开展现场教学、生产车间现场实习和顶岗实习,现场教学主要依托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将专业人才共育落到实处。同时专业教师到企业承担岗位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工作,实现企业和学校共享教学资源、共管学生教学活动、共建校外实训基地,达到双方共赢的目的。采用分段式、模块化、项目化教学方法,集中时间安排某一工种或岗位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活动。融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为一体,在校中厂或实训基地开展教学,模拟实际生产环境,将实习课题融进产品的生产中,由双师型教师任教,主攻一种技能的训练。分段式、工学交替计划表地点及教学内容第1学期第2学期第3学期第4学期第5学期第6学期前15周后3周前15周后5周前2周后18周前16周后4周前10周后10周地点学校校中厂学校校中厂厂中校学校热控实训基地校中厂厂中校企业企业主要学习内容通识课程电工、计算机技能专业基础课金工、电子技能专业课+技能专业课专业课+技能专业技能专业拓展课+技能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主要形式学工学工学+工学学+工工学+工工工(4)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建设资源多元投入机制改革实践教学,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依托企业办学优势,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以教学、岗位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引进安徽电力“尽心服务、尽力先行”的理念,进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项目开发。以实训基地建设为载体,以师资队伍为核心,以技能培养为目标,完善学院校内热工自动化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建立真实或仿真的实践教学环境,开展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主的核心技能课程改革,努力将本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成融教学、培训、生产、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以“厂中校”为建设目标,利用企业场地共建课堂,利用企业设备共建实训室,利用企业生产车间完成项目实习,建设校企共用实训基地,形成校企共建、资源共享的职工培训和学生实训资源。与发电企业合作共建热控实训基地“厂中校”、“校中厂”各1所;每年再新增12家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以企业为主,以学院为辅。实习实训基地教学依靠企业技术专家,同时为企业员工培训,实现双方共赢的目的,实现产学互动、校企双赢。与合作企业合作组建校外实训基地工作组,制定校外实训基地工作章程、相关管理规定、投入机制,不断完善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以及不断开发新的实训项目,提高校外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和实训效果。“厂中校”建设管理由校企双方共同承担,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努力将热控实训基地建成融教学、培训、生产、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实习实训场所。“校中厂”实训基地建设争取企业的捐助等多元投入,争取企业的师资支持,在满足教学的同时积极为企业员工培训服务。(5)引入企业文化理念,强化职业素质精神培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推进素质教育;始终贯穿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把素质教育工程贯穿于整个项目建设之中,在所有的建设项目中渗透素质教育。坚持“厚德重技,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坚持“素质为体、专业为用”的人才培养方针,努力使学生在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下获得专业技能。大力引进优秀电力企业文化,积极探索优秀企业文化与先进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在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时,注重引进和吸收企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一并引进和吸收企业优秀管理文化、安全文化、制度文化等。作为电力类院校,让学生了解、认知和认同优秀电力企业文化,可以使他们毕业后就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电力行业企业的需要,消除与电力企业的文化隔膜,缩小与电力企业的心理距离。充分弘扬国家电网公司“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的“四特精神”,激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实行优秀电力企业文化“四进”,即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实训,以引领和促进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引导教师和学生积极探索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通过校训(求真、崇善、守诚、躬行)、办学理念(以人为本、特色兴校;厚德重技、知行合一)、社会服务理念(服务企业发展、服务员工成长、服务社会进步),形成自己的校园精神和文化灵魂。(二)探索系统培养职业教育是教育中的一个类型,而不代表层级。我国将探索建立包含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等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起中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齐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解决当前中职与高职脱节的问题,要做到中职和高职统筹规划,为中职学生提供继续学习的渠道。在职业教育内部,要科学布局,保证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多元化。教育部日前出台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做好专业设置的衔接,逐步编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基本规范。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及新职业目录汇编出台,共有专业321个,与高职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相对应的专业为“电厂热工仪表及自动装置维护与调试”(专业代码030700)。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相互孤立、相互脱节,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互不了解、互不交往,缺乏必要的协作与交流,缺乏统筹兼顾的科学管理体系。中职的招生由于生源紧张,招生标准普遍较低,学生素质普遍较差;但经过3年学习,掌握了一技之长,又可适应高职招生对学生全面文化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要求,特别是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与高职有重复;因此中职毕业生不可与目前的参加高考录取的学生使用相同的培养计划和方案,必须重新制定。本院前身为合肥电力学校,本专业曾经在中专时期开设过,因此在中高职教育衔接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本专业建设组将深入多家中职学校调研考察,与中职院校交流沟通,搜集各中职学校“电厂热工仪表及自动装置维护与调试”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研究中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中职“电厂热工仪表及自动装置维护与调试”与本院高职“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中职“热工仪表和控制装置”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和开设的课程内容,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课程计划、教学安排、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明确各自教学重点,调整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推行模块化教学,完善教学管理。最终完成1份针对中职毕业生生源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高职“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三)强化实践育人(1)构建融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一体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加强与新建火力发电企业、新能源发电企业、电力建设与检修等相关企业的合作,分析电力行业自动化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承担企业技术人员培训、与企业共同承担相关科研课题等形式,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形成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面向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以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目标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将相关工种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融入到专业教学的各门课程和技能训练项目中,企业专家全程参加核心课程和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合作开发优质核心教材,并以此为基础建设专业共享教学资源库。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核心课程以丰富课程内容为基本要求,贯彻学院课程教学的“三多一少”(多讲现场要求;多练技能操作;多说专业趋势;少些理论推导)的要求;紧跟自动化技术水平的新发展及在电力行业的应用新方向,开发“现场总线技术”等课程,在全国高职院校中首次开创“热工测量及仪表”课程双语教学模式。配合已经推行的“教学做一体化”和“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及时归纳总结,整合资源,开发出与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的教学项目和实训项目,编写实践系列教材,尤其是一体化、项目化教程,使其具有鲜明的工学结合、项目教学的职业教育的特色。(2)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将课堂建到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高教学效果。构建与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相适应的实训教学与管理模式,建立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实训体系,引入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训项目。建立高水平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探索“厂中校”、“校中厂”建设与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各专业实训实习的教学运行管理机制。(3)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思路,适应分段式、工学结合的教学组织模式提高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水平。按照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加快生产性顶岗实训中心建设,完善各专业实训教学环节的各项规程,探讨实训环节的“课程化管理”;在合作企业建立教研室,实行“双导师”制,以确保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学与生产及工作过程相结合,吸纳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参与课程开发、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课程教学与实训实习、技能鉴定、教学评价等;依托校内外实训中心,逐步推行“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与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采用多元共建、共管、社会共享的方式,建立10家以上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制定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形成常态运行与管理机制,促使这些基地发挥教学实训、培训鉴定、技术服务、生产应用的功能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在真实环境进行生产性训练、各类岗位培训、各种技术服务的需求。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实验室、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行教师的“二合一”,即教师与技师合一、教师与实验师合一。完善热控实训基地建设。本专业校内热控实训基地目前有13间专业实验实训室,与电厂热能动力专业资源共享的程控与保护实验室为中央财政支撑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子项目。本专业将在2年内扩建热工测量及仪表、DCS控制等实验实训室,新建FCS现场总线控制等实训室3个。对实训室进行功能扩充和开发,自主研制实验实训装置,设计模拟工程实境的实训场所,新建和完善校中厂2所。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工艺生产的“自动控制虚拟仿真室”,模拟生产过程控制实际操作;建立充分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拟安排“过程检测技术”、“计算机控制”等精品核心课程制作足够量的多媒体教学动画和视频,建设网络课程;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采用视频会议的技术手段,将企业人员现场教学和学校专任教师校内教学互融、互动、互补,最大程度地传输知识信息量给学生。实训基地规划如下。序号实验实训室名称地点 技能鉴定面积m2 设备总值万元备注1热工仪表一体化实验室(安徽省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校内实验楼503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安装工培训及考核场所(一体化)60102012年扩建2过程控制实验实训室校内实验楼610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安装工培训及考核场所(一体化)80202013年扩建3DCS控制系统实验实训室校内实验楼612(一体化)60202011年扩建4热工仪表实训场校内实验楼50160105PLC技术实验实训室校内实验楼6楼北热工程控保护工培训及考核场所100306综合布线实验实训室校内实训综合楼4楼60207控制电机实训室校内实验楼4楼北维修电工培训及考核场所100208-10火电机组仿真实训室(3间)校内实验楼3楼集控值班员培训及考核场所30010011程控与保护实训室校内实验楼1楼校中厂生产性实习(一体化)1005012单片机应用实训室校内教学楼8楼601013网络和大型数据库实训室校内实训楼3楼602014自动控制虚拟仿真室校内实验楼6楼南(一体化)60102012年新建15FCS现场总线控制实训室校内实验楼4楼南校中厂生产性实习601002012年新建16安防监控实训中心(省级示范实训中心)校内实训楼4楼(在建)60202010-2015年建设周期17自动化教学工厂校内实验楼1-6楼立体化校中厂企业现场远程教学(一体化)(利用网络技术组建,利用其他实训室场地)202012年新建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本专业目前校外固定的整班制实训基地3个,学生毕业实习基地8个。本专业将合肥发电厂等大电厂作为校外固定的认识实习基地,这些电厂均拥有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属高参数、大容量、低能耗机组,并采用高效率的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环境保护要求。本专业建设的校外基地将在软硬件上再进一步完善,本专业将与校外基地建立和谐融洽的合作关系,至2013年共有12家正式签订协议的合作企业。并选择其中的一家企业,建设“厂中校”1所。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市场导向、夯实基础、强化技能、提高素质、突出特色、重在就业”的原则。以“专业导向市场化,人才培养企业化,理论实训一体化、技能教学任务化、实验实训现场化、工学结合动态化”为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分析与评估,对专业方向、培养方案、实施计划作针对性整合,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毕业生关键就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分析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要素,实践“分段式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引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整体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水平。按照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加快生产性顶岗实训中心建设,完善各专业实训教学环节的各项规程,探讨实训环节的“课程化管理”;在合作企业建立教研室,实行“双导师”制,以确保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学与生产及工作过程相结合,吸纳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参与课程开发、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课程教学与实训实习、技能鉴定、教学评价等;依托校内外实训中心,不断推广“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四)转变培养方式(1)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本专业4门专业核心课程(过程检测仪表、热工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单片机小系统设计与制作)全部进行整合,将理论课程与实训环节结合起来,并同步大规模建设一体化教室、大型实训场,让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职业活动实践。专业核心课程全面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教学做合一”方式。采用项目教学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即以真实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突出实践技能、优化课程内容;采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真正作到“教、学、做合一”。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要求、职业标准及岗位能力序号课程名教学方法职业标准岗位能力1过程检测仪表(含实训)一体化教室授课,教学做合一课程与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安装工技能鉴定融合1)能进行各类温度、压力、流量、物位等过程检测仪表的安装、接线、使用、维修和检验;2)会安装使用新型热工仪表;3)能熟练使用和调试智能仪表。2热工自动控制系统(含实训)结合火电仿真机组实训一体化教学课程与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安装工技能鉴定融合1)能对DCS、MCS、DEH等控制系统进行分析;2)能从事控制系统运行维护工作;3)能对相关控制器、相关检测控制设备进行运行维护4)能对软、硬件常见故障进行分析处理3计算机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含实训)教学做合一1)能从事控制系统调试维护工作;2)能对控制装置进行运行维护;3)能掌握DCS、FCS的接线和维护技能、能熟练编程组态;4)能从事网络布线工作。4单片机小系统设计与制作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1)熟悉仪表和控制装置中的单片机(或微处理器)应用系统的接线;2)能进行单片机仿真软件的操作使用。(2)开展学生技能竞赛和课外小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方面,采用“校内向校外延伸”、“课内向课外延伸”、“知识能力向全面素质延伸”的形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培养课 内课 外校 内校 外知识能力全面素质校内向校外延伸:将课堂和实验教学延伸到校外,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课内向课外延伸: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在系领导的带领下,由团队教师和专职辅导员、学工干事共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知识能力向全面素质延伸: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除教学团队的知识能力培养外,本专业还紧密与教学管理部门、通识课程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图书馆、心理咨询室沟通协作,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建设4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热工仪表室、FCS室、DCS室、安防监控室),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将已有的科技小组扩大规模,建立学生课外科技社团,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继续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由中青年教师组织学生成立单片机小组和自动化小组并定期开展活动,争取在全国或全省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获奖。(3)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依据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要求,与行业企业联合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建设基于数字化平台的国家级或省级水平精品课程4门,院级精品课程、优质专业核心课程5门,精品课程全部实现网络化、远程化、开放式、互动式教学。出版“工学结合”特色教材2部以上,完成基于实训教学设备的校本教材和实训指导书8本以上,精品课程全部可实现网络化、远程化、开放式、互动式教学。通过教学资源建设,带动学院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充分发挥课程建设方面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提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和信息资源库,包括全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视频等资源。建设远程教学系统,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声像合成技术,打破时空障碍,4门一体化课程采用校企合作教学。(五)建设教学团队建立和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促进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和树立行业影响力,促进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教学机制,推进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技术服务能力;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加强专业带头人与教师的培养,选送专业带头人和经验丰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进修,到国内外知名院校和企业进修学习,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和论坛,学习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模式,掌握和引领本专业的发展方向;注重教师的“技术应用”素质、打造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团队,鼓励教师取得技能证书。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到电厂实践锻炼;引进企业或行业的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充实兼职教师队伍。进一步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注重教师的“技术应用”素质、打造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取得技能证书。至2013年双师比例为100%,且80 %的专任教师获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规划于2013年达到团队20人(含兼职教师10人)。其中教授、教授级高工3名、副教授和高工11名、高级技师3名、技师7名、博士2名、40岁以下青年教师均为硕士或参加硕士进修。并聘请知名专家、资深教授为顾问。(六)实施第三方评价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本专业2008至2012届6届毕业生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和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分析学生(毕业生)、教师、管理人员等有关学习(培训)、教学、工作等方面的信息,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引入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建设富有特色的专业标准、专业课程标准、实训基地(室)标准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完善学院教学运行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提出规范化、流程化、定量化、责任化的质量标准,事事有章可循,件件有据可依,人人有责可担。提高教学、实训每一个环节的标准化程度,建立健全质量评价、监控、反馈体系,保障教学质量体系的有效运作。在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质量标准、推行教学绩效评价、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实施质量跟踪制度的基础上,形成“教研室管理以管为主,系部管理以评为主、教务管理以导为主、学院管理以控为主”的管理链条,建立一个目标明确、标准明确、责任明确的“管、评、导、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结合教学过程职业性与开放性的要求,针对“工学结合”的特点,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使教学管理从校内向企业延伸,使实训环节管理规范化。开发与之适应的教学管理系统,对不同的教学模式采取相应的管理方式,试行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建立全面灵活的管理系统。委托安徽省劳动厅、安徽省电力公司技能鉴定站等有关组织,对学生技能实施客观的外部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师资培养和教学监督,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委托专业调查机构,如麦可思研究院,对本专业的就业质量、薪酬、用人单位满意度等进行跟踪和评价,将社会评价结果应用到专业培养方案和专业标准的制定内容中。第四部分 改革措施(一)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制定分段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学院“厚德重技,知行合一”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联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与教学评价,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实现人才培养以岗位能力培养,企业全程参与的模式。以行业企业的自动控制设备及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切入点,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利用本专业学生班级和人数少而精的优势,尝试在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中试行分段式、模块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二)实训基地重新规划整合,适应生产性实习和校企联合教学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建设“教学工厂”,解决企业人员教学时空障碍在现有的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室和校中厂的基础上,规划“生产自动化教学工厂”的建设方案。将本专业现有的、分布在同一栋实验楼的5个重点实训室通过不同的网络技术互联,并新建一个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实训室,该室同时作为监控管理室,将整个生产过程自动化实训基地组合成现代化“教学工厂”的模式。实训系统集成各实训室(仪表室、过控室、DCS室、程控室)的各种现场设备和控制系统,并整合到一个工厂网络架构中。包括工艺、仪器仪表、现场总线、数据网络、数据服务器、数据安全、集成监控、管控一体化等自动化技术的集成,涵盖现代化工厂的主要内容。采用上位计算机和操作台控制,大屏幕电视幕墙进行监控。同时通过远程视频,将皖能合肥发电有限公司生产现场信号和图像信息采集进该“教学工厂”,并可解决企业技术人员教学的时空冲突问题。(三)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类技术服务,取得产品专利“以服务换服务”,从企业吸纳技术人才作为兼职教师,专业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成为行业、企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培训教师和考评专家。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优势,利用团队兼职教师的辐射作用,加强与电力企业、科研院所和自动化仪表公司的技术合作,校企双方通过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实现产、学、研一体化。面向社会、行业,开展各类培训和取证工作、技术服务、技能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等多样化社会服务。根据行业企业需要,为区域内企业职工开展检测技术、控制技术、PLC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培训,通过培训鉴定,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队伍的科研水平和动手能力,实现校企双需双赢。充分利用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激情,鼓励他们研制实用产品,应用于工业企业,并申报国家专利。2012年至2013年,下厂开展技术服务5人次以上,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含鉴定)100人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