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新生校园生活适应问题的调查与思考.doc_第1页
小学一年级新生校园生活适应问题的调查与思考.doc_第2页
小学一年级新生校园生活适应问题的调查与思考.doc_第3页
小学一年级新生校园生活适应问题的调查与思考.doc_第4页
小学一年级新生校园生活适应问题的调查与思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一年级新生校园生活适应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以盐道街小学卓锦分校为例内容摘要: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衔接与过渡已然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现象。处于此阶段的儿童,大多数存在着对学校规章制度、集体生活、人际关系、以及课程设置的不适应,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那么针对这类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家长三方面的合作,采取合理的措施来预防控制。并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应集体生活、适应学校课程设置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小学新生 适应 幼小衔接Survey Research and Thinking of Fresh Pupils Adapting The Primary School life A Case Study In Yan Dao Jie Primary School Zhuo Jin Branch Abstract:Convergence and the transition between early childhood and primary education has become a social education phenomenon of common concern. In this phase, most children are not adapt to the school rules , school regulations, collective life and relationships, there is a variety of reasons. So for these problems, schools, teachers and parents should combine together to take reasonable measure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problems and help students develop good habits to adapt to the collective life, the school curriculum and the formation of good relationships.Key words: Fresh Pupils, Adaptability,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School目录 前言4(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4(二) 核心概念界定4(三) 研究文献综述5(四) 研究内容与方法5一、小学新生适应校园生活的基本情况5(一)小学新生不适应学校规章制度6(二)小学新生无法适应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6(三)小学新生集体意识不强6 (四)小学新生对多样化的人际关系掌控存在困难 7二、小学新生不适应校园生活的主要原因7(一)新生暂时无法适应规范的校园生活7(二)学习任务的突然转变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8(三)新生处于集体建设的初始阶段8(四)新生不知如何应对新出现的人际关系9三、小学新生适应校园生活的建议9(一)养成良好习惯,适应学校规章制度9(二)改变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0(三)改善集体环境,增强学生集体意识11(四)注重关爱与尊重,形成友善的人际关系12参考文献14小学新生校园生活适应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以盐道街小学卓锦分校为例前言(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改变是人的一生中无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人生是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的周而复始的过程,但每一阶段的转变又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中国,孩童必须进入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但是,在儿童期和少年期,孩子面临的转变时人生中最重要以及接受最困难的时期,在这期间会出现多种可能,以至于还在在未来的心理上会走向不同的道路。尤其是 67 岁儿童,在这个时期身心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转变的方向极具多样化和剧烈化。因此从儿童个体发展来讲,我们必须确保他们对新环境的接触和新时期的适应能向良性方面发展,因为新的开始会产生一系列的蝴蝶效应,甚至会深远影响到他们的未来。所以小学一年级的校园状况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生活观和态度观。根据德国的哈克教授的调查研究报告得知,有 30%40%的孩子进入小学一年级后,对小学的学习和生活不适应,因而常常在心理上产生紧张。在我国,很多小学新生也因为无法适应新环境,而后续发展出许多问题,例如害怕上学,不愿与同学交流,不愿与家长老师交流,甚至出现课堂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跟从老师指令等等一系列不适应问题。因此, 本文通过呈现儿童在入学第一学期的社会适应状况,分析影响儿童校园适应性的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提供依,教育和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成功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有效促进儿童的真正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帮助教师提高教学。(二) 核心概念界定适应性何为适应性?国内外存在众多解释,但是普遍趋向于认为是个体的一种心里能力,是一种能够和发生了变化的外界环境保持和谐发展的能力。车文博在心理咨询百科全书中指出,“个体在社会组织系统、群体或文化经济因素中其生存功能发展和目标实现相应的变化的能力”。车文博: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84页.郑日昌认为适应性就是“心理适应能力,即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与周围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的以一定行为积极的反作用于周围环境而获得的心理平衡能力。”郑日昌:中学生心理诊断,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22页.(三) 研究文献综述当前,在我国关于一年新生入学适应性研究中,有来自一线教师及教科人员的经验总结,也有来自专门研究机构的实证研究,虽然出发点各不相投,但是都关注一个共同问题关注儿童适应性发展状况。对于此项研究,有的侧重于研究幼小衔接中新课程体系的建立,如刘东的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再思考;有的则研究儿童社会适应性和学习适应性的基本状况,例如常源香的如何使小学一年级新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有的则侧重于改进衔接工作的教育对策,如杨雪梅的儿童的学校适应研究综述其中包括对儿童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性研究、对幼儿园课程的探讨,更多关注的是衔接工作对新生入学适应产生的影响。(四) 研究内容与方法1.主要内容(1)新生适应校园情况的现状。(2)新生不适应校园的表现。(3)新生不适应校园说产生的原因。(4)针对以上状况要提出相应解决对策。(5)对此问题未来的展望。2.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统计学生的出勤情况,观察学生的课堂行为和同伴交往。(2)访谈法:通过与学生本人、家长、教师交流,了解学生入学后对学校生活的感受,分析影响学生适应性问题的诸多因素及有关学生发展的更详细情况。一、小学新生适应校园生活的基本情况个体与新环境是相互作用适应的过程,因此个体是否适应环境,一方面取决于个体自身的身心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取决于环境自身的变化特征。如果个体自身的心理发展适应水平达不到处于变化中的环境的要求,那么个体就会对环境产生适应困难。小学新生在进入校园后的首要任务就是适应校园,这对迎合学校的培养目标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查可知,多数学生能够慢慢地适应校园生活,但其适应程度并未达到教师或学校的理想效果,并且存在部分同学无法适应校园生活,或者是多数同学无法适应校园部分生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小学新生难以适应学校规章制度入学新生在刚进校园的时候对学校的规则制度很不适应。例如,上课时随便讲话,坐着便左右乱晃,随意下座位,不举手便跑出去上厕所是常有的事等等。案例:学生周某,男,2008年7月出生。他性格活泼开朗,喜欢于老师交谈,喜欢和同学亲密接触,但也有点任意妄为,不管是在课内课外,只要他想做的事情,他必须做了心里才舒服。最近流行一个综艺节目叫奔跑吧,兄弟,里面主要是分两大组去撕扯对方背后的铭牌,保住了的便是胜利赢家。于是某天,周某便在上课时在教室里匍匐前进,悄悄地给全班一大半的同学背上都贴上铭牌,下课铃一响他便疯狂地上前去撕扯铭牌。通过调查与访谈发现,对规则制度的不适应是孩子们最大的难题,主要体现在作息习惯和纪律方面。上课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不听讲,自己玩文具盒、叠纸飞机等,他们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还有些同学是对作息时间的不适应,例如,早起困难,认为午休时间太短,因而下午上课无精打采。(二)小学新生无法适应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小学生活中,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而在幼儿园则是以游戏为主,所以突然的转变让孩童产生不适应是理所当然的。案例:李老师发现班上有几个孩子在学习新课的时候总是两眼无神,不知道在想什么,抽出来回答问题也是一无所知,尤为同学甚至在课堂是进入睡眠状态,真是让人着急,并且课后作业也是完成地一塌糊涂,只好让家长对孩子加强家庭教育管理。(三) 小学新生集体意识不强学龄前阶段的儿童在幼儿园已经经历过集体生活,集体观念已经初步形成,但是还是认识还是比较单薄,尤其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案例1:上课时,东东坐得笔直,在老师提出问题以后,全班都闹哄哄的,你争我抢地喧闹,只有东东安安静静地举手,于是王老师便点名让东东来回答,回答完以后,王老师又说:“老师就是喜欢像东东这样上课坐得笔直,又爱举手回答问题的孩子。”说完以后,在接下来的整个课堂当中,学生在回答问题是都表现得安静而有序。案例2:运动会时,所有的小朋友都在为自己班级的小朋友得到的奖项而感到欣慰与高兴,但是当听到自己班级排名的时候却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喜悦,甚至在得到全校批评纪律不好时也没有表现出难过。通过调查发现,在新的集体里,学生的表现欲都很强,大多数学生积极为班集体做贡献,在得到表扬以后会更加积极,听到别的学生被表扬的其他学生也会积极效仿。但是,当全班集体受到表扬时,大多数学生则丝毫没有表现出自豪感,只有少部分学生意识到了“班荣我荣”。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集体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四) 小学新生对多样化的人际关系掌控存在困难学校相当于一个小社会,学生在进入学校以后,他们的交际面也自然会扩大,人际关系开始出现复杂起来,很多学生不适应新的人际关系。案例1:新学期开始,爸爸带6岁的贝贝进入小学,但是由于对学校的不适应,贝贝经常犯一些错误,于是老师便对贝贝加以严厉的指责,并让家长配合管理,但父母却经常在不了解状况的情况下对贝贝实行家规。从此以后,贝贝对所有的老师再无好感,把老师都当成恶魔。案例2:在外教课堂上,外教老师Jason让孩子们分组进行竞赛游戏,英语课代表小志所在的组经常是最后一名,在比赛进行的过程当中他经常对某些同学说“某某,如果你不投我们小组的票我就和你绝交!”可是还是经常得最后一名,于是便向老师哭诉:“老师,我不想读小学了,我想回到幼儿园,我幼儿园的同学都很喜欢我,现在的同学都不喜欢我!”二、小学新生对校园生活不适应的主要原因(一)儿童的发展现状暂时无法适应规范的校园生活通过分析,关于小学新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规章制度的原因有如下几点:1.“学生心理发展暂时不能适应变化过于剧烈的生活”。刘胜林:小学新生适应学校生活的状况调查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1 年第 1 期.心理发展是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但是学校教育却不是衔接得特别到位。学校生活是规范性的,而入学前的儿童生活却相当的轻松自由。所以,当学生从轻松自由的生活一下过度到规范的学校生活,难免会出现不适应。2.儿童的规则意识不强。当学生进入学校生活以后,教师会对他们进行学校规则教育,但是由于极个别同学的贪玩,在下课没有做好课前准备,因而在上课的时候或在课堂中间才去上厕所。这种情况一定会对教师的课堂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也会影响其他孩子的学习。3.学生因家校距离远而对作息制度不适应,而有些则是学校本身的作息制度不合理,所以对小学新生的作息时间安排可以有一定的弹性。(二)学习任务的突然转变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小学新生很难适应课程学习的原因如下:1. 新生入学后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种突然的过渡使得他们智能遇到了挑战。以阅读为例,“人们阅读的时候眼球并不是连续不断的移动,而是做忽动忽停的跳动,看清字体的时刻并不是眼动的时候,而是在眼停的那一瞬间”。刘胜林:小学新生适应学校生活的状况调查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1 年第 1 期.所以,很多孩子会在这个时期出现暂时性的困难,但是大多数学生经过训练可以克服这个障碍,但极个别学生则会产生障碍,如,阅读障碍、计算困难、感知障碍等,有这些障碍的儿童在经过专业的训练和治疗也可以克服困难取得成功。2. 儿童缺乏稳定的学习兴趣。儿童从以游戏为主的生活转变为学习为主的状态,对非游戏的学习会表现出厌烦情绪,学习动机不明确。(三)新生处于集体建设的初始阶段小学新生不适应集体生活的原因如下:1. 小学一年级是班集体的始建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每个学生都处于探索阶段,都在探索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很少有能关注到全局的孩子出现。2.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集体”是一种“精神共同体”。并不是孩子在那里,那便是一个集体,集体是需要相互融合,相互适应,最终变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像是筷子组合一样,一根筷子折得断,十根筷子却折不断,集体一旦形成,便远比个体的力量强大许多。3. 现在的家长多属于80后,比较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注重给孩子自由的思考,宽松而又民主的教育方法,只要孩子说得有一点合乎道理,家长便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四)新生不知如何应对新出现的人际关系小学新生不适应人际关系的原因如下:1. 师生关系是学校关系中的重要关系之一,学生总是对教师怀揣着尊敬、崇拜与惧怕,教师是儿童的重要他人,如果师生关系没有得到合理的处理,那么便会对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学业成绩。2. 小学入学时新生第一次改变生活环境经历。由于来到新环境,很多学生都会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与周末的陌生交往,缺乏同伴交往经验,有的甚至会出现不主动与人交往,导致不合群,继而被冷落。3. 幼儿园与小学存在相当大的管理差异。在幼儿园,老师就是生活,老师基本上帮助解决了学生的吃喝拉撒事物,对老师就像对母亲一样,会产生很大的依赖。而小学教师则更多的是注重学科教学,于是老师成为了孩子们眼中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因而不敢与之亲近。三、针对小学新生不适应校园生活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一)养成良好习惯,适应学校规章制度外铄论的代表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儿童的良好习惯。”孩子就像是一块“白板”,需要外力对其进行雕刻,帮助其找到正确的观念,形成良好的习惯。对以一年级新生来讲他们正处于幼儿向儿童的过渡期,对校园生活必然存在诸多的不适应,而学生自己的能力又有限,所以,教师和家长应该予以他们正确的引导。1.把握特点,因材施教。新生在进入小学之前都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突然进入到充满规则制度的校园生活,必然会不适应,所以对他们的行为要求应该放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多运用游戏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儿童都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作为教师应该尽量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多表扬少批评,因材施教,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树立榜样,激发自觉。低年级的儿童仍处于模仿阶段,模仿是学习的形式之一。因此,树立榜样是一种很好的激励自觉学习的手段。在生活中多树立一些现实榜样,如表扬上课认真听讲、下课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这样可以起到让学生自觉模仿的效果,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和教师要注重自身的行为习惯,要给孩子起到带头作用,注重言传身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使孩子从中获益,帮助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3.家校合力,注重方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完成,采用的方式方法要符合学生心理和审理特点。如:开展多样的亲子活动,由父母带动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家长监督,在校老师看管,合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班级中经常开展有关文明礼貌和良好行为的主题班队会和主题体验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同学之间的情谊,同时也帮助培养了其良好的行为习惯。4.尊重个性,严格对待。教师采取的所有教学都是以为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关注孩子的成长与未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一个“度”,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的自尊情况下对其进行严格要求,要批评与教育相结合。尤其是批评,一定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用善意的语言去进行感化教育,而不是对其惩罚打骂和冷嘲热讽。要以爱的方式去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感受到尊重与被尊重的喜悦,从而使他们自己认识到不足而进行改正,这样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 改变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生入学以后,主要生活内容发生改变,由原来的游戏为主的生活变为学习为主的生活。这段时期,小学生很容易出现适应困难,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帮助培养新生的兴趣,促进对课堂的适应。1.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一年级由于离开了往常依恋的幼儿园或母亲,极容易产生心理恐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多采用鼓励、激励性的语言,从而使他们融入到新的环境当中。教师尽量使用商讨式的语言更能使孩子接受并跟随;教师采用建议性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表扬他的现状并提出建议性的教学要求,学生更能从心理上进行接受;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多运用开放式的语言,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发现自身的优势与特长。鼓励性的语言能够带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注重内容与方式的整合。在这一部分,对教师有着极为高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看做是一个整体,避免内容和形式的单一,要注重课内和课外的联系,各之间的联系,生活与教学之间的联系,丰富教学内容。广泛运用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允许并鼓励想法多元和正解多元,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激发思维灵活。在课堂中多采取游戏性质的教学,尽量减少枯燥的书面作业和讲解,以增加趣味性和活动性。3.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教师和家长往往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要知道一年级新生处于不稳定阶段,所以“一考定终身” 对他们是不适应的,如果家长和教师只是以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那么势必会打压学生的其他方面的才能的发展,不利于孩童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所以学校应该采取多元的考核的评价方式,而不是只看成绩。(三) 改善集体环境,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学校生活是集体生活,学生要适应集体生活,那么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培养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观念,找到集体归属感。虽说在入学前,孩子们可能就已经接触到了集体生活,形成初步的集体观念,但是还是比较模糊的,认识是不够清楚的,所以当孩子进入小学以后,就要帮助他们强化这方面的教育,主要从班集体环境、活动、班风和舆论对他们进行感化和影响,密切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帮助适应集体生活。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改善环境布置,创建集体氛围。教室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刚入学的孩子可能会对小学的整齐划一的教室产生生疏或畏惧。因此,在教室问题上,学校可以对教室进行大胆的改装,教师和家长可以进行商量商讨,合理对教室进行改造,把教室布置得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使他们感到温馨和快乐,这样才能在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接受知识。例如,在教室的墙壁上添加自己喜欢的颜色或人物,在教室里种植一些植物让教室看起来更生动,在教室里使用一些鼓励性的标语等等,一定要加快孩子们融入校园的步伐。2.强化教育,加深认识。反复加强教育,让孩子们明确自己与集体的利害关系。要让他们清楚地知道,一个人强不算强,集体强才能带动大家发展更好,强大的集体才能保护弱小的个体,但是强大的集体需要弱小的集体共同努力,要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要互帮互助,友好相处,在今后6年的生活中一起走得更好。3.鼓励参与活动,增强集体意识。要让孩子清楚明白,班集体就像是一个家,家需要大家的共同爱护。鼓励学生帮助班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整理教具、学具,要当众表要他们,但是同时也要提醒他们轻拿轻放,爱护公物。在做操或运动会等集体活动时,表扬那些听从指挥的同学,批评那些不听从指挥的同学,告诉他们个体行为会影响集体荣誉,培养他们的养成严格的组织纪律和集体主义精神。4.鼓励学生参与管理班级事务。班级是一个系统,系统就有分工又负责,岗位就是分工负责的基本单位。要培养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履行责任的能力。所以在岗位制度方面,可以采取多形式设岗,一岗多位,轮换上岗等,让学生们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事务中,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的能力,教会他们爱岗敬业,为班集体的荣誉而奋斗,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提升班集体的群体素质,这样才能促进全班同学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适应集体。(四) 注重关爱与尊重,形成友善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处理是新生进入校园后需要适应的两大重要关系,在学生适应校园中占有重大地位。如何让学生适应并建立良好的关系对学生的未来具有深远的影响。1.尊重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教师对待所有的学生应该一视同仁,应该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进行交往。这里,教师应该抛开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智力、样貌等因素,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取得他们的信任。同时从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出发,要知道恋母情结在这个阶段是必然存在的,因此教师要以爱的方式来关注学生,花时间倾听他们的心里话,抛开教师的架子,缩小与学生之间的差距,多组织师生活动,增进感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待学生首先要尊重他们,其次对他们的评价要多元,以提高他们的自信,最后对他们的态度要以鼓励为主。2.进行指导,建立融洽同伴关系。在建立融洽的同伴关系问题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