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十五至十八章件.ppt_第1页
[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十五至十八章件.ppt_第2页
[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十五至十八章件.ppt_第3页
[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十五至十八章件.ppt_第4页
[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十五至十八章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宏观经济学(第四版) 2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v上一章借用IS-LM模型,分析了均衡的国民收入y的决 定,但是,IS和LM曲线相交所决定的均衡的国民收入不 等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充分就业是政府宏观经济调 控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且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无法 实现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均衡,需要依靠国家运 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改变IS和LM曲线的位置,使它 们相交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本章紧紧扣住这一问题 ,借助于IS-LM模型的曲线演示,讨论实现由均衡的国 民收入转向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时,两大政策的作用和 效果。 3 第一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v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含义 v1、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 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v2、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 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v二、作用机制及其影响 v 1、作用机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 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 得到调节。其中,财政政策的实施将使IS曲线左右平移 ;货币政策的实施将使LM曲线左右平移 4 v可用下图说明: v财政政策传导机制: vG AD Y v L r i AD Y v与 中的Y差,就是挤出效应 v(相反的方向同学们自己演绎) v(相反的方向同学们自己演绎) 5 v2、影响:(基于图14-17的说明) v减少所得税: v T c GDP v L1 r i AD GDP v与 中的GDP之差,就是挤出效应 v增加政府开支: v g c GDP v L1 r i AD GDP v与 中的GDP之差,就是挤出效应 v增加投资津贴: v g i GDP v c AD GDP v扩大货币供给: v m c GDP v r i AD GDP 6 政策种类对利率 的影响 对消费 的影响 对投资 的影响 对GDP 的影 响 财政政策 (减少所得税) 上升增加减少增加 财政政策 (增加政府开支, 包括政府购买和转 移支付) 上升增加减少增加 财政政策 (投资津贴) 上升增加增加增加 货币政策 (扩大货币供给) 下降增加增加增加 7 第二节 财政政策效果 v一、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v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 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曲线变动对国民 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 v政策效果的大小随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不同而有所 区别。 8 E Oy0y1y3 r0 r1 y IS IS LM E E“ r (平坦 ) (b)政策效果小 r0 y0y3 y2 r1 y IS IS LM E E E“ r (陡峭 ) (a)政策效果大 图15-1 财政政策效果因IS曲线而异 1、LM曲线位置不变、IS曲线斜率变化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vIS陡峭,IS移动时收入变化大,利率变化大,财政政策效果 大 vIS平坦,IS移动时收入变化小,利率变化小,财政政策效果 小 9 vIS曲线越平缓,由公式 v可知d值越大,由i=e-dr可知:利率变动一定幅度将 引起投资i较大幅度的反向变动(称投资对利率变动的 反应较为敏感)。此时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国 民收入y增加的同时,对货币的交易需求L1也会增加,引 起利率r上升;而利率r的上升必将使投资i减少许多, “挤出效应”较大,国民收入y增加的幅度较小。因此 ,IS曲线越平缓,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挤出效应就越 大,被挤出的投资i就越多,国民收入y增加得越少,即 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10 vIS曲线越陡峭,可知d值越小,由i=e-dr可知 :利率r变动一定幅度将引起投资i较小幅度的反 向变动(称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不为敏感)。 投资i需求对利率r的弹性越小,政府支出增加产 生的“挤出效应”较小,因而国民收入y增加得 较多,财政政策效果较大。 11 vLM越平坦,收入变 动幅度越大,扩张的 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2、IS曲线斜率不变、 LM曲线斜率变化对财 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LM曲线三个区域的IS效果 r4 r1 y1 r2 r3 r5 y2y3y4y5y LM IS1 IS2 IS3 IS4 IS5 IS6 vLM越陡峭,收入变 动幅度越小,扩张的 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此时位于较高收入水 平,接近充分就业。 r% 12 v由公式 v可知LM曲线较陡峭,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值越小, 由L=ky-hr可知:货币需求L对利率r的反应较不敏感, 一定货币需求L的增加需要利率r较多地上升,利率r上 升得越多,对私人投资i挤占得就越多,“挤出效应” 越大,导致了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同时,LM曲线越陡峭 ,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k越大,一定的国民收入水平y提 高所引起的货币需求L增加得越多,在货币供给量m不变 的情况下,货币需求L增加得越多,利率r上升越高;利 率r上升得越高,私人投资i减少得越多,国民收入y增 加的就少,财政政策的效果就小。 13 vLM曲线越平坦,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越大,说 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应越敏感,当政府增加支出,即 使通过发行公债向私人部门借了大量的货币,也不会使 利率r上升许多,利率r上升得越小,对私人投资i产生 的影响越小,挤出效应越小,当政府支出增加时,将会 使国民收入增加许多,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大。同时,LM 曲线越平坦,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k越小,在货币供给 量m不变的情况下,一定的国民收入水平y提高所引起的 货币需求L增加得越少,利率r就上升得越少,从而私人 投资i减少得也越少,“挤出效应”则越小,国民收入y 增加的就多,财政政策的效果就大。 14 (1)IS 曲线越陡峭(d 越小),“挤出效应 ”越小,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大; (2)LM 曲线越平缓(h 越大),“挤出效应 ”越小,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大。 问题:最大的财政政策效果出现在什么条件下 ?最小的效果呢? 结论: 15 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IS 曲线为垂直线,LM 曲线 为水平线。 这是一个极端情况:财政政策显著(极大),货币政 策无效。 二、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16 凯恩斯主义极端凯恩斯主义极端 r y y0 LM IS r0 O y1 LM IS lIS垂直:投资需求 的利率系数d为零, 由i=e-dr可知;投 资i不随利率r变动 而变动。货币政策 无效。 17 IS IS 曲线(即使不垂直)在凯恩斯陷阱曲线(即使不垂直)在凯恩斯陷阱 中移动,(也)不会产生中移动,(也)不会产生“挤出效应挤出效应” r y y0 IS r0 O y1 LM IS 18 ISIS曲线垂直时,货币政策完全无效曲线垂直时,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r y y0 LM IS r1 O LM r0 E0 E1 lLM水平,货币需求 的利率弹性h ,由 m=L=ky-hr可知,货币 供给量增加不会降低r 和促进i,对于收入没 有作用。货币政策无效 19 三.挤出效应 Crowding out effect n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从而抑 制私人投资(及消费)的现象 vLM不变,政府支出增 加,IS右移, Y增加, 均衡点利率r亦上升 v利率上升会抑制私人 投资与消费, Y下降, v这两种情况下的Y之差 ,称之为“挤出效应” LM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y1y2y3 y IS1IS2 r% r 20 政府支出在多大程度上挤占私人支出? 因素利率挤出效应机制 支出乘数的大小。 越大,利率 提高多,投资减少导致民间投资少。 k 货币需求对产出的敏感程度k的大小 。k 越大,交易需求多,投机需求少 ,利率大,挤出效应越大。 h 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h的大小 。h越小越敏感,利率变动越大,挤 出效应越大。 d+ 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d的大小 。d越大,挤出效应越大。 L=ky-hr 21 (1)支出乘数(kg) ; (2)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 (3)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h); (4)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d)。 其中,支出乘数(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 敏感程度比较稳定。因此,“挤出”效应的大小决定于货币需求和 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影响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 22 货币幻觉 Monetary illusion v人们不是对收入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 货币表示的名义收入作出反应。 l短期内,当名义工资不变、但实际工资下降时, 人们感觉不到工资下降。 l政府支出增加引起P上涨,短期内,wage不会同 步调整,实际wage下降,企业对劳动的需求增加, 就业和产量增加。 23 v2、挤出效应的表现 v一是挤占投资。由于政府支出增加,物价水平上涨,如果在这 时货币的名义供给量不变,实际的货币供给量必然会由于价格的 上涨而减少。由于产出水平不变,用于交易需求的货币量(m1) 不变,只有使用于投机需求的货币量(m2)减少。结果,债券价 格会下跌,利率上升,必然导致私人投资支出减少。私人投资的 减少。 v二是挤占消费。短期中,如果工人由于存在货币幻觉或受工资 契约的约束,货币工资不能随物价上涨同步增加,企业会由于工 人实际工资水平的降低而增加对劳动的需求,因此,短期内就业 和产量会增加,消费不变。但从长期来看,工人会由于物价的上 涨要求增加工资,企业也将把对劳动的需求稳定在充分就业的水 平上,工人的收入不会相应增加,因此,政府支出的增加只能完 全地挤占私人的投资和消费,“挤出效应”是完全的。 24 第三节 货币政策效果 p货币政策,如果能 够使得利率变化较多 , p并且利率变化导致 的投资较大变化时, 货币政策效果就强。 货币政策效果 y1y2y LM1LM2 IS n货币政策效果是指 变动货币供给量对于 总需求的影响。 r% n一、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 分析 25 货币政策效果的简化图示 货币政策效果 y1y2 y LM1LM2IS r% y3 m/k hr/k r 26 货币政策效果因IS的斜率而有差异 y1y2y3 y LM1LM2 IS1 IS2 IS曲线越陡峭,LM 曲线移动对国民收 入变动的影响就越 小。 IS曲线越平坦,LM 曲线移动对国民收 入变动的影响就越 大; y2-y1总供给,存在通货膨胀 。政府采取减少开支、增税等措施,以刺激供给、抑制需求的政 策。 59 v三、功能财政与平衡预算财政西方财政预算思想的发展* v1、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 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所进行的一 系列经济活动,具体包括组织收支活动,调节控制活动和监督管 理活动等。 v2、财政思想是财政活动中的指导思想。它有几种表现: v平衡预算思想。基本思想为:财政预算应当努实现年度收 支平衡。 v功能财政思想。其基本思想为:财政预算目标应当服从于 宏观调控的目标由实现收支平衡转向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 就业水平。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 。 v3、功能财政实施中也有一定的难度 60 v四、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政策方向* v1、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 收入水平(即潜在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v2、实际的预算盈余是指以实际国民收入水平衡量的预算盈余 。 v3、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和实际的预算盈余两者的差别就在于 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和实际国民收入水平的差额。如果以 BS*代表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BS代表实际的预算盈余,y*代表 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y表示实际国民收入水平, v分别表示边际税率、既定的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支 出,则: 61 v如果实际国民收入水平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则充 分就业预算盈余大于实际预算盈余,即y* y时则有:BS*BS v反之,如果实际国民收入水平高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 ,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就小于实际预算盈余,即: y* y时有: v BS*BS v 如果实际国民收入水平等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则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等于实际预算盈余,即y* =y时有:BS*=BS 62 v4、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概念的提出有两个重要的作用。第一, 把国民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时的水平上,消除了经济中收入 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从而就能更准确地反应财政 政策对预算状况的影响,并为判断财政政策究竟是扩张性还是紧 缩性提供了一个较为准确的依据。如果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增加 了或者预算赤字减少了,就说明财政政策是紧缩性的,反之则说 明政策是扩张性的。第二,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概念的提出,使政 策的制定者更加重视充分就业的问题,把充分就业作为目标来确 定预算盈余或赤字的规模,以便正确地确定财政政策。 v5、这一概念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是充分就业的国 民收入或者说潜在的国民收入很难被较为准确地估算出来。 63 v五、赤字与公债* v1、财政赤字是国家的预算开支超过收入的结果。 v2、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 v外债构成真实负担。若推迟外债归还会大大影响 政府信誉,使用要更为谨慎。 v向中央银行借债实际是央行增发货币,即货币筹资, 结果是通货膨胀。 p国内借债是购买力向政府的转移。往往引起利率 上升。要稳定利率,必须增加货币供给,最终会导致 通货膨胀。具有再分配性质,不视为负担。 v向国内公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企业、居民)借债。 v向国外公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企业、居民)借债。 64 我国2000-2007年财政收支及赤字 年份年份财政收入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支出赤字或结余赤字或结余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3395.23 16386.04 18903.64 21715.25 26355.88 31627.98 39343.62 51321.78 15866.50 18902.58 22053.15 24649.95 28360.79 33708.12 40213.16 49781.35 -2491.27 -2516.54 -3149.51 -2934.70 -2004.91 -2080.14 -2749.95 1540.43 注:该表财政收支不含债务收支数; 表中数据为决算数。 65 公债公债 我国2000-2007年发行公债 年份年份发行公债发行公债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4180.10 4604.00 5679.00 6153.53 7022 6923.4 35381.68(年末国债余额) 37865.53 (年末国债余额) 单位:亿元 注:表中04、05年数据为预算数,其余年份为决算数; 66 v3、公债的本质是一种负债,不宜过大。与税收不同,发行公 债是要还本付息的,当每年累积的债务构成了巨大的债务净存量 时,这些债务净存量所支付的利息又构成政府预算支出的一个重 要的部分。 v4、衡量一国债务负担率的指标是债务收入比率,它是一 国债务与GDP的比率。 v债务收入比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公债的 实际利率、实际GDP的增长率和非利息预算盈余的状况。当非利 息预算盈余不变时,公债的利率越高,GDP的增长率越低,这一 比率将会上升;若非利息预算盈余不断增加,实际利率有所下降 ,实际GDP不断提高,则这一比率将会逐步下降。 v六、西方财政的分级管理模式* 财政分级管理体制; 税收:地方税,中央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分别规 定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 支出同样被划分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支出; 中央政府预算与地方政府预算分开,自求平衡;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调节。主要依靠税收退还制度 和中央政府支出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补助形式进行。 六、西方财政的分级管理模式六、西方财政的分级管理模式 68 第三节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 v一、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 v1、银行的分类 v按照各种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业务性质划 分 69 v商业银行(chartered bank) v主要业务 负债业务:吸收存款 资产业务:放贷(making loans)和投资 中间业务:委托支付等事项 v我国的主要商业银行 v国有控股银行工行、农行、建行、中行。 v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 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厦银行、招商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福建 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海南发展银行以 及烟台、蚌埠储蓄银行。 v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 v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青岛国际银行、中国国 际金融有限公司 v外资银行 70 v中央银行(central bank) 是一国最高金融当局,它 统筹管理全国金融活动,实施货币政策以影响经济。 v三个职能: v作为发行的银行,发行国家的货币; v作为银行的银行,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集中保管存款准 备金,还为各商业银行集中办理全国的结算业务。 v作为国家的银行,代理国库,为政府提供资金,代表政府 与国外发生金融业务关系,执行货币政策,监督、管理全国金融 市场活动等等。 71 v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中央银行具有如下特征: v1、不以盈利为目的; v2、不经营普通的银行业务,只与政府和各类金融机构往来, 不办理厂商和居民的存贷款业务; v3、具有服务机构和管理机构的双重性质,有执行金融监管、 扶持金融发展的双重任务; v4、处于超脱地位,在一些国家中甚至独立于中央政府,免受 政治周期的影响。 72 v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一般是指由政府设立,以贯彻 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为目的,不以盈利为目标的金融机 构。 v1994年,我国组建了三家政策性银行: v国家开发银行不设分支机构 v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只设省一级 v中国进出口银行不设营业性分支机构 73 v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的不同 v资本来源不同。政策性银行多由政府出资建立,业务上由 政府相应部门领导。商业银行多采取股份制的形式,业务上自主 经营、独立核算。 v资金来源不同。政策性银行一般不接受存款,也不从民间 借款。而商业银行以存款作为其主要的资金来源。 v经营目的不同。政策性银行是为了支持某些部门的发展而 专门成立的,不以盈利为目的,与相应的产业部门关系密切。而 商业银行则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的,业务范围广泛。 74 非银行金融机构: (1)城市信用合作社 (2)农村信用合作社 (3)信托投资公司 (4)财务公司 (5)金融租赁公司 (6)证券公司 (7)证券交易所 (8)保险公司 (9)其它 投资基金组织 典当行 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 75 v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v(一)几个基本概念 v1、活期存款(D):事先不用通知就可以随时提取的银行存 款。 v2、存款准备金(R) :银行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 一定金额,称为存款准备金。 v3、法定存款准备金(RR):按照法定准备率提取的(大约 10%左右)上交给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叫做法定存款准备金(RR) 。 v4、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RR)与(D)的固定比例叫做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rd =RR/D。 v(二)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供给的组成) v把流通中的货币,主要按照流动性的大小进行排列,分成若 干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方式。 v狭义货币供给(M1) 包括:通货(现金)、活期存款 v广义货币供给(M2) M1+储蓄存款+小额定期存款 +其他 v我国的货币分类: vM0:流通中现钞 v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v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本建设存款+城乡个人储蓄 存款+其他存款 77 (三)银行体系的派生存款原理 1存款创造含义。存款创造是一种金融现象:一笔存款在银 行体系内流转,会转化成数倍的银行存款。 2存款创造的过程 银行银行AA银行银行B B银行银行C C 公司乙公司乙公司甲公司甲公司丙公司丙公司丁公司丁 100100万万 20万 80万64万 16万12.8万 51.2万 银行的存款创造银行的存款创造 准备金准备金准备金准备金准备金准备金 法定准备率: 20% 商业银行存款的货币创造机制 银行 (1) 银行存款 (2)=(3)+(4 ) 银行贷款 (3) 存款准备金 (4)=(2)X 20% A1008020 B806416 C6451.212.8 合计500400100 80 存款总和=100+80+64+51.2+ =100(1+0.8+0.82+0.83+ 0.8n-1)=100/1-0.8=500 v从上式的推导可以看出,货币创造乘数= (四)货币创造乘数的一般推导 一般地,用D表示存款总和,用R表示原始存款,用rd表示法定准备金 率,则有: (1)如果原始存款是来自中央银行增加的一笔原始货 币供给,情况会怎么样? (2)如果改变法定准备率(rd),结果会怎么样? (3)如果公众得到的货币中的一部分不存入银行呢? 讨论: 83 v(五)货币创造乘数公式 成立的前提条件 v第一,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储备。即商业银行得到的存款扣除 法定准备金后全部放贷出去。 v超额准备金(率)含义 v考虑有超额准备金时,货币创造乘数公式为 v当再贴现率上升时,货币创造乘数就会变小。 84 v第二,银行客户将一切货币收入存入银行,支付完全以支票 形式进行。 v若客户将得到的存款不全部存入银行,而抽出一定比例的现 金,就会形成一种漏出,若以rc表示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此时 ,货币创造乘数就为: 85 v(六)货币创造乘数的完整公式 v1、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在中央银 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由于基础货 币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活动力强大的货币 ,又被称为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v 高能货币 = 准备金 + 流通中的现金 v = 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法定准备金) v + 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超额准备金) v + 流通中的现金 v若用Cu表示流通中的现金,Rd表示法定准备金,Re表示超额准 备金,H表示高能货币,则:H = Cu+ Rd + Re,这是商业银行借以 扩张货币供给的基础。 v2、货币供给:货币总供给是通货(Cu)与活期存款(D)之和 ,即严格意义上的货币供给M1,即:M= Cu + D,则: 86 v则货币创造乘数为 v这一公式与前面公式的差异之处在于:前面公式仅把活期存 款总和当作货币供给量,而这一公式已将活期存款和通货合在一 起当作货币供应量。 v最后要说明的是:货币创造乘数效应既可以呈正数多倍地放 大,也可以呈负数多倍地缩小;这种多倍地放大与缩小只有通过 一国的整个银行体系才能做到。 87 三、债券价格与市场利息率的关系* 债券价格与市场利息率具有反方向变化的关系。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并通过货币 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 济目标的行为。 货币政策包括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 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 (1)再贴现率政策 (2)公开市场业务 (3)变动法定准备率 四、货币政策及其工具四、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89 1. 货币政策的机制 v货币政策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调节利率,再通过利 率变动来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 货币量利率总需求与总供给 货币政策的直接目标是利率,调节货币量是手段。 最终目标是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平衡。 v货币量增加的效应 v短期效应:既增加实际GDP,又使物价水平上升; v长期效应:物价水平进一步上升,实际GDP回到原来充分 就业水平。只有物价上升,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不变。 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借款称为(再)贴现。再贴现率 政策是中央银行调整它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 率。 问题:再贴现率提高,结果如何? (1)再贴现率政策 讨论: (1)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来控制银行准备金的 效果是有限的; (2)再贴现率政策往往和其他货币政策一起配合使用 ; (3)再贴现率政策不是一个具有主动性的政策手段。 2. 货币政策的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 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它是目前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最重要的也是最 常用的工具。 (2 2)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 如果联储在公开市场上(从公众、企业、商业银行手 中)购买政府债券,那么: (1)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怎样变化? (2)证券市场上供求平衡发生变化,证券价格、市 场利率如何变化? 问题:如果联储售出政府证券呢? 讨论:讨论: (1)易于准确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 (2)操作非常灵活,便于调整方向; (3)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出对货币供给可能产生的影响 。 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 中央银行有权决定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率。 从理论上说,它是央行调整货币供应量的最简单的方法。但 中央银行一般不轻易采用这一手段,主要原因是: (1)银行向中央银行通报准备金和存款状况具有时滞; (2)所有银行会同时变动,政策作用猛烈。 (3 3)变动法定准备率)变动法定准备率 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 扬),为防止商业银行增加贴现,需提高再贴现率; 当央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就需要同时降低再贴 现率。 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 96 3.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 u扩张货币政策。经济萧条,总需求总供给,收紧银根, 以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以抑制总需求,降低物价。 防止经济过度增长。 v扩张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降低 贴现率并放松贴现条件,降低准备率等。 v紧缩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提高 贴现率并严格贴现条件,提高准备率等。 97 v其他工具 v第一,道义上的劝告。这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发出口头 或书面的谈话或声明,劝说商业银行自动地遵循中央银行所要求 的信贷政策。 v第二,垫头规定。这种一种限制证券投机的管制办法。规定 购买有价证券必须付出的现金比例,这就是必需支付的“垫头” 。 v第三,控制分期付款和抵押贷款的条件。 (1)货币政策影响产出的原因,是利率变化影响到人们的 资产组合。例如,利率较低会使人们把资产转移到股票上,根 据“q理论”,股票价格上升会增加企业的市场价值,从而使投 资增加。 (2)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造成较低的利率,同时股票价格、 长期债券价格上升,会使人们觉得更加富有,从而消费更多, 总需求因此而增加。 (3)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得银行的准备金增加。为此,银行 吸引企业贷款,或者增加债券购买都会降低利率,反过来又使 得股票、债券价格上升,这些均会使企业增加投资。 五、货币政策的其他理论五、货币政策的其他理论 (4)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汇率变化来影响进出 口,从而对总需求发生作用: 浮动汇率条件下,银行紧缩银根,利率上升,国外资金进 入,本币升值,净出口减少,总需求下降; 固定汇率条件下,国外资金进入,政府为维持汇率势必抛 出本币按固定汇率收购外币,本国货币市场上的货币供给增 加,紧缩政策效果受到影响。 (5)货币政策主要影响可利用的信用规模。央行的行动促 使商业银行发放更多或更少的贷款,或者是以更宽松或更严格 的条件发放贷款,从而影响企业所需资金的获取。 100 第四节 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v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二次世界大战前,大危机迫使各 国政府走上了国家干预经济的道路。凯恩斯发表通论,宏 观经济政策的试验时期,美国罗斯福总统的“新政”是最成功 最全面的试验。 v第二阶段:二战后,各国政府都把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经济 繁荣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责。国家将全面系统地干预经济,实施 凯恩斯的政策主张。 v第三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相继出现了“滞胀 ”,迫使他们对国家干预政策进行反思,自由放任思潮的复兴 ,主张减少国家干预,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经济政策的自由 化和多样化,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发展。 请同学们先自己阅读,注意各流派的形成(背景)、 主要观点和政策主张。 1凯恩斯主义 2新古典综合派 3货币主义 4供给学派 5理性预期学派 6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7新凯恩斯主义 102 美国战后财政政策的运用 v20世纪50年代,艾森豪威尔以稳定为中心,运用补偿性财政 政策,从52年到60年,5年赤字,3年盈余,赤字125亿美元。 v1962年肯尼迪政府实行全面减税,个人所得税减少20%,最 高税率从91%降到65%,公司所得税从52%降到47%,造就了美国 经济60年代的繁荣。赤字大幅度增加。 v70年代,滞胀,赤字财政的运用有所控制。 v80年代,里根政府制定了以供给学派理论为依据的政策,实 行减税,使赤字增加。81-92年12个财政年度,赤字总计达到 22724亿美元,国债增至39700亿美元,国债占GDP的比重从81年 的26.5%上升到92年的51.1%。92年赤字达到2920亿美元。 v92年克林顿上台之后,更多地运用货币政策,增税减支,实 现财政平衡。 v2000年小布什上台为刺激经济又实行减税,使美国经济走出 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衰退。 103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搭配 v从1988年初开始,中国经济进入过热状态,表现在经济 高速增长(工业产值增幅超过20%)投资迅速扩张(1988年 固定资产投资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8.5% )、物价上涨迅速 27.1%,货币回笼缓慢流通中的货币增加了46.7%和经济秩 序混乱。 v中国于1988年月开始实行双紧政策:收缩基本建设规 模、压缩财政开支、压缩信贷规模、严格控制现金投放和 物价上涨、严格税收管理等。 v双紧政策很快见效,经济增长速度从左右跌至 ,社会消费需求大幅下降,通货膨胀得到遏止, 年第三季度物价涨幅降到最低水平,不到1%。 第一阶段:“双紧”政策(1988.9-1990.9) 104 第二阶段(1990.9-1991.12) 紧财政政策松货币政策搭配 v市场疲软,企业开工不足,企业资金严重不足三角债问题 突出,生产大幅下降。 v从1991年初开始,实行了松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陆续多 次调低存贷款利率,以刺激消费、国力投资。这些政策在实施 之初效果并不显著,直到1991年下半年,市场销售才转向正常 。 105 第三阶段(1992年1月-1993年6月) 双松政策 搭配 1992年,财政支出4426亿元,信贷规模也大幅度增长,货币 净投放创历史最高水平。 双松政策使1992年GDP增长12.8%,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 8.8%,农村居民收入人均收入增长了5.9%。 但是双松政策又带来了老问题:通货膨胀加剧,物价指数再 一次超过了两位数;短线资源再度紧张。 106 第四阶段(1993年7月-1996年底) 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v适度从紧政策的具体措施有:控制预算外投资规模;控 制社会集资搞建设;控制银行同业拆借;提高银行存贷款利 率等等。与1988年的紧缩相比,财政没有大动作,但货币紧 缩力度较缓。 v 适度的双紧政策使我国宏观经济终于成功实现了经济软 着陆。各项宏观经济指标表现出明显的改善:1996年GDP 增 长9.7%,通货膨胀率6.1%;外汇储备达到了1000多亿美元。 这次政策配合实施被认为是中国治理宏观经济成效较好的一 次,为我国以后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积累了正面经验。 107 第五阶段 适度的货币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1997年至2004年10月) v1997年到1998年,中国经济发展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和 国内自然灾害等多方面的冲击。经济问题表现为通货紧缩式 的宏观经济失衡,经济增长的力度下降,物价水平持续下降 ,失业增加,有效需求不足,出口不振等。 v面临新形势,中国政府实施了较有力的扩张财政政策, 其措施是大量发行国债,投资于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实施 适当的货币政策,连续下调存贷款利率,改革商业银行体系 等。这些政策使中国经济成功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挑战, 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108 第六次调整 双稳健政策(适时微调) 2004年10月至今 v基本利率提高了0.27个百分点。 v总需求总量仍然不足,需求内部结构不合理:消费不足;固 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个别行业发展太快如房地产业,而农业 发展不够。失业率过高;通货膨胀开始抬头。国际收支不平衡 。 v适度松的财政政策以增加总需求,同时在具体实施中还要 “松中有紧”; v适度略紧的货币政策防止通货膨胀,但“紧中有松”。 109 第十七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三) v问题的提出:在凯恩斯经济理论数学模型中, v1、s=s(y) 储蓄函数 v2、i=i(r) 投资函数 v3、s=I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v4、L =L1+L2= L1 (y) + L2 (r) 货币需求函数 v5、M/P= m= m1 + m2 货币供给函数 v6、m=L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110 v由1、2、3可求得IS曲线,为: v由4、5、6可求得LM曲线,为: v求解IS和LM的联立方程,即可得两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 入。 v但是,模型中的m=M/P中的M、P均为常量。 v本章取消价格水平P 为常量的假定,讨论产量Y和价格水平P 的决定。 111 v我们将在以上述两个数学模型基础上,从供给角度再引入两 个模型: v v继续推导变量P与y的依存关系;并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在P为 变量的情况下,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需要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 劳动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状态。 v由IS-LM曲线推出的是作为国民收入需求方面的y与价格P的关 系,由上述两个引入模型推出来的是作为国民收入供给方面的y 与P的关系。本章的研究就从这两个方面展开,并在此基础上推 出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以及总量均衡条件下的以及总量均 衡条件下的y与P的关系。 1前面分析中使用的假设条件: (1)总供给适应总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2)价格水平不变 2回顾前面的分析内容,在图形中,我们很难直接 看到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等经济状态,以及物价水平的 变化。 这些问题我们将用 ADAS 模型来分析。 讨论讨论 113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v一、总需求(AD Aggregate Demand)及其构成 v1、总需求含义: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 v总需求是指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 v总需求是一种均衡意义下的需求。它不仅指整个社会对物 品和劳务需求的愿望,而且指该社会对这些物品和劳务的支付能 力。因此,总需求实际上就是经济社会的总支出。 v由总支出的构成可知,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总需求由经济 社会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政府需求构成。在不考虑国外需求 的情况下,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是指价格、收入和其它经济变量在 既定条件下,家户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将要支出的数量。 v2、总需求受很多变量影响:价格水平(物价)、人们的收入 、对未来的预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总需求与这些变量之 间是相关关系。但在初级版的教材中,我们只将其理解成为一元 线性相关关系。 114 v3、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被称为总需求曲线(Aggregate Demand Curve )。描述了与每一物价总水平相适应的均衡支出 (私人支出和政府支出)或国民收入的关系,表明了在产品市场 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结合。 v4、价格水平变化导致总需求(总支出)水平变化的三种情况 : v :P货币的名义需求,如果货币供给不变r i(r) y;称为利率效应 v: P 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 个人收入 消费水 平 y;称为实际余额效应 v:P 个人名义收入 个人所得税纳税档次消费 支出 y;称为所得税效应 115 v价格水平为P1时,均 衡总支出总收入y1, 得点D1(P1,y1) 二、总需求AD曲线的推导 y1y2y P P1 P2 y1y2 y r% r1 r2 LM(P1) LM(P2) IS E1 E2 D1 D2 v价格水平为P2时,均衡 总支出总收入y2 ,得 点D2(P2,y2) v v连接点D1、D2;可 得到总需求曲线。 v1、根据IS-LM图型推导 116 2、用代数法推导 因为m=M/P,若P1,将IS曲线代入LM为: 117 v三、总需求曲线的经济含义 v1、描述总需求达到宏观均衡、即IS=LM时,一国总产出水平 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 v2、表明总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反向关系。 v3、反映价格水平影响实际货币供给,实际货币供给影响利率 水平,利率水平影响投资水平,投资水平影响产出水平这样一个 复杂而迂回的传导机制。 118 v四、需求曲线移动 v微观经济学已经对需求移动与需求量移动作了定义。需求移 动是指物价水平之外的其他因素变化对需求总量的影响。 v 1、AD曲线水平移动。价格水平不变,其他原因导致总产出 变化,可看作AD曲线的水平移动。举例说明: v技术进步因素科技进步引发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 能力进一步提升,引起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新生产方法的 问世,引起新的消费需求,引起企业在为迎合新产品生产而组织 的设备更新改造,引发给定总物价水平下投资需求上升,导致曲 线右移; v收入分配因素以实现公平为主要目标的国民收入二次分 配的力度如进一步加大,则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将进一步提高, 导致总需求曲线加快右移;反之则左移; 119 v2、沿AD曲线变动。只有价格变动导致总产出沿着AD移动。 v3、AD曲线旋转移动。涉及AD曲线斜率,表示总产出对价格水 平变动的敏感程度。 v斜率(绝对值)越大,总产出对价格水平变动的反应越迟钝 。反之,则越敏感。 v影响AD曲线斜率的主要因素是d、k、h、b等参数。 120 扩张性财政政策对AD曲线水平移动的影响 u扩张性财政和货币 政策,都使AD曲线右移 。 y1y2y P P1 y1y2 y r r1 r2 LM(P1) IS1 E1 E2 D1 IS2 D2 n如扩张财政: n增加政府支出,IS右移 。 n在原价格水平下,形成 新均衡,利率升高,收 入增加。 n相同价格下,收入增 加后AD曲线右移。 121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的引出 v总供给(AS Aggregate supply curve)曲线是由总量生产函数 与代表劳动市场均衡的两个方程引出的。为此,我们先要有一些 预备知识。 一.总供给: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即经济社会投入 的基本资源所生产的产量。 v总供给主要由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决定。 v借助于宏观生产函数表达 122 v二、短期与长期宏观生产函数 v1、宏观生产函数的含义与表达式:宏观生产函数是指总量投 入与总产出的依存关系。假定一个社会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使用 总量意义下的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进行生产,则其表达式为: v y=f(N,K) vy为总产出,N为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或就业量,K为整个社会 资本的存量;为了避免复杂,技术水平没有被明确地表示出来( 这里可以理解为系数1)。上式表明经济社会的总产出取决于整 个社会的就业量和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它有短期与长期两种形 式。 123 v2、短期宏观生产函数的含义与表达式:出于从最简单的问题 研究起的考虑,一般将K作外生变量处理,于是有短期生产函数 : v上式表明: v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资本存量条件下,经济社会的产出y取 决于整个社会的就业量N。 v由于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总就业量的增加,总产出按 递减的比率增加。 124 短期宏观生产函数图形 N0 y* y N O 图17-3 短期宏观生产函数 N* y0 图中,N*为充分就业量,y*为潜在产量,当N达到充分就的N*时 ,相应的产量为 y*。 125 v3、长期宏观生产函数的含义与表达式: v如果长期中涉及到的资本、劳动、技术三个变量都可以改变, 则长期生产函数可用公式 表示出来。 v式中,N*为各短期中的充分就业量,K* 为各期的资本存量, 技术水平的变化没有被明确被表示出来;y*为各期的充分就业时 的产量。 v4、目前我们讨论的问题主要局限于短期生产函数。从短期生 产函数式又可以看出,y取决于N。那么,N又取决于什么呢?取 决于劳动市场的均衡。由此引出对劳动市场的讨论。本教材只对 最简单的劳动市场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进行讨论。 126 v二、劳动市场均衡与均衡就业量N的决定 v1、完全竞争劳动市场描述:要素的供求双方人数都很多,要 素之间没有任何区别,要素供求双方具有完全信息,要素可以充 分地自由流动。 v2、劳动的市场需求函数 v完全竞争劳动市场业主雇工原则“劳动的边际产品=实 际工资” ;或者换一句话说,“劳动的边际产品产品价值=名义 工资”。因为只有在这一点上,雇主才会实现利润最大化。 v劳动的需求函数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以Nd表示劳动的需求 量,W表示货币工资,P表示价格水平,W/P为实际工资,则 127 3、劳动的市场供给函数 完全竞争劳动市场劳动供给的原则:劳动的边际负效用=工 资的边际正效用 N0N1NO 128 v劳动的市场供给函数:当劳动的边际负效用是一个定值时 ,劳动市场的供给函数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以Ns表示劳动的需 求量,W表示货币工资,P表示价格水平, W/P为实际工资,则 N0N1NO 129 4、劳动的市场均衡与N的决定 v以Nd表示劳动的需 求量,以Ns表示劳动 的供给量,W表示货 币工资,P表示价格水 平,则在价格和工资 具有完全伸缩性的完 全竞争中,劳动市场 的均衡条件是 v此时,产量始终等 于潜在产量。 劳动市场均衡 N0 N W/P (W/P)0 (W/P)1 N1N2 E0 130 v三、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引出 v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中,处于均衡状态的劳动供给就是充 分就业状态;将劳动就业水平的N和既定资本存量K代入 中,消除N,就立刻得出短期生产函数y值;即可以将y与N的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