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反思.doc_第1页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doc_第2页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doc_第3页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脊轩志教学反思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中学语文组 王学春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杰作。它通过记述“百年老屋”的几经兴衰,回忆家庭琐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在课后有自己这篇课文课堂教学设计的反思。一、紧扣教学重点,精心设计导语和结束语,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一篇叙写亲人琐事、抒发内心悲情而又艺术价值极高的浓情散文,我是如此设计导语的:人生有三大不幸:“幼年丧亲,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归有光8岁丧母,15岁读书,16岁祖母去世,18岁写作此文,23岁结婚,29岁丧妻。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到60岁才中进士,一生郁郁不得志。人生三大不幸他遭遇两大!再加上中道大家庭颓败、衰落,家人老死不相往来;自己功名未遂,辜负了祖母的殷切期望。接二连三的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在如此痛楚的遭际中,亲情是他的精神支柱,埋头苦读、振兴归家是他唯一的方向!今天,我们走近归有光,感受项脊轩志中浓浓的亲情和非凡的艺术魅力!在导语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教学情境。结束语应该要有总结整节课教学目标和升华主旨的功能,我是如此设计结束语的:项脊,是人的脊梁骨的最高的部分,脊梁骨在生活中比喻骨气,志气。作者把书斋取名为“项脊轩”,既有怀远追宗之意。又含有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顶天立地的顶梁柱的人生理想。范仲淹岳阳楼“忧乐”明志;归有光项脊轩“悲喜”关情。归有光是一位情深而真、志远而坚的男子,他怀抱感恩之心,扛起家族振兴的责任,行走在风雨交加、坎坷崎岖的人生路上,永不言弃。归有光终成大家,名垂千古!课后,学生跟我说:老师,您的结束语好感动我啊,对我来说,有励志作用!二、落实课前预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认为,没有课前预习,根本无从谈课堂效率,尤其是古诗文的教学!上该课之前,我布置了如下预习提纲:查找归有光的生平及贡献并写成读书笔记;分别用轻快的、急速的、悲缓的三种语调朗读课文三遍,看哪种语调吻合本文的感情基调,然后读出感情来;凭借课文注释与古汉语词典疏通全文,把不懂的划出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全文的重点句是哪些?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上课前组长检查,科代表监督,我有目的地抽查,督导落实,效果不错。强调学生把预习中不懂的内容作为上课听课的重点和难点,个性化吸取课堂内容,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我一直这么做,效果不错。三、教师示范朗读。项脊轩志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要求学生反复读,对于课文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学生毕竟是学生,对感情的把握不一定准确,教师的示范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尽管我能从头到尾流畅地背诵全文,为了读好,我课前读了二十二遍,直到我自己非常满意为止。在上课时,我的范读确实感染了学生,对课堂难点的突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四、积淀显示功力,巧引拓宽视野在这堂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公开课里,我19次引用经典诗文名句,恰到好处地或点评或概括或点拨。如:学生赏析了文尾“庭有琵琶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我如此点评: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情何以堪!曾经写过的一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令我想起苏轼的悼亡诗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我们不难从苏轼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中想象归有光的泪流满面、情难自已.。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枇杷树。这亭亭的枇杷树,怎一个愁字了得?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段点评化用了崔护、苏轼、李清照等人的名句,收到了言简意赅的作用,诗化了语言,阐明了意境,拓宽了视野,升华了主旨,感染了课堂!如:讲完悲喜之情的内容后,我用对联作结。项脊轩志如此深切感人,读来让人唏嘘不已。书海啸歌、庭阶寂静、桂影斑驳,几多憧憬几春秋;老妪追怀、祖母殷望、妻子相敬,一度思亲一怆然。轻轻掩上书卷,四百多年前的归有光,在怀念三代亲人时那热泪盈眶、柔肠寸断的情状历历在目!对联的运用既概括文章内容,又诗化了课堂。平时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腹有诗书,气宇轩昂,课堂上才能妙语连珠,信手拈来,博得学生的心,用实力和魅力征服学生,让学生喜欢你,崇拜你,从而喜欢你的课,提高课堂效率!五、洞悉学情,为备准重、难点导航。(一) 把握作者写作思路本文作者“围绕一间书屋,抒发两种感情,感怀三位亲人。”请问是哪两种感情?哪三位亲人?一间小屋(项脊轩)两种情感(多可喜,多可悲)三个女人(先妣、大母、吾妻)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承上启下)学生通过思考这个问题就能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明确本文是一篇托物抒情的散文,项脊轩引发文中的“喜”和“悲”两种感情,为下一步鉴赏指出了方向。(二)、研习课文内容给学生展示老屋的图片。1、喜从何来?(怡然自得 悠然自得)(修葺前)窄小陈旧、阴暗破漏、潮湿(修葺后)轩中明亮、宁静;庭中幽雅、恬静;作者悠闲、自在。运用对比手法。结合归有光的简历,2、悲在何处? (家道中落 三位亲人去世)诸父异爨 (家道衰落 颓败零乱)回忆母亲 (幼年丧母 痛失母爱)回忆祖母 (殷殷期盼 终落成空) 怀念亡妻 (夫妻永诀 痛不欲生)3、讨论: 项脊轩志对我们的写作有哪些借鉴意义?请从选材、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多角度考虑。借鉴之处:质朴语言书写生活琐事 典型细节饱含真情实感取材方面的借鉴结构方面的借鉴语言风格的借鉴表现手法方面的借鉴抒情方面的借鉴4、这篇文章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示?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对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就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平平淡淡是最真)通过对文本的品鉴,以上难点得到了较好的突破,从课后的练习中可见,这堂课教学效果还不错。六、巧设问题“多问”不如“巧问”1、提问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概括能力2、提问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3、提问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七、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同行是良师。 借这个机会,我衷心感谢语文组邱艳红老师、蒋红建老师、扬子江老师、郑宝凤老师对我这堂课的支持,他们给了我灵气与活力,给了我技术上的指导,课后,我们有同感:合作共赢! 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我在教学中存在不足:一、师生互动:如果前半堂课体现了师生良好的互动的话,那么后半堂,凭借着我对课文的熟练程度,为了按计划进行,我却忽略了这种互动的关系,导致课堂教学中规中矩,而学生并没有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在后来的评课中,虽然赵校长等领导给以高度赞扬,认为我的文化底蕴是非常丰厚的,同时也提出应当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师的知识底蕴是自然流露出来的,教师的语言和思想本身就是知识和智慧的体现,绝非是为了完成计划而过多地参与课堂。二、课堂驾驭:在鉴赏课文的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鉴赏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逐层将方法落实到实践当中,积极鉴赏。刚刚入境,下课铃响了,我预先想要进行的讨论,即把最后的讨论鉴赏的环节加以升华,这一教学设想还未实现,但我仓促结束这节展示课。这一地方的处理显然不够灵活,说明我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够,对时间也没有很好的把握,使得一节完整地可略有残缺。三、经验不足: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一是,最初读课文的环节可以删去,因为这是第二课时,不是起始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