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试题80272.doc_第1页
生理学试题80272.doc_第2页
生理学试题80272.doc_第3页
生理学试题80272.doc_第4页
生理学试题8027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细胞的基本功能一、名词解释1 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2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3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4 兴奋性(excitability)5可兴奋组织(excitable tissuse)6 阈强度(threshold strength)7 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8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9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10极化(polarization)11去极化(depolarization)12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13复极化(repolarization)14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15单收缩(single twich)16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17强直收缩(tetanic contraction)18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19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20前负荷(preload)21后负荷(afterload)二、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 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中,镶嵌蛋白质的形式是A. 靠近膜的内侧面、外侧面、贯穿整个脂质双层三种形式均有B. 仅在内表面 C. 仅在外表面 D. 仅在两层之间 E. 仅在外表面与内表面 2. 人体内O2、CO2和NH3进出细胞膜是通过 A. simple diffusion B. facilitated diffusion C. active transport D. endocytosis E. exocytosis3. Na+跨膜转运的方式是 A. simple diffusion B. facilitated diffusionC. active transport和simple diffusionD. active transport E. facilitated diffusion和active transport4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膜是属于 A. active transport B. simple diffusion C. facilitated diffusion D. endocytosisE. 吞饮5. 参与细胞易化扩散的蛋白质是A. 通道蛋白B. 受体蛋白C. 泵蛋白D. 免疫蛋白E. 表面蛋白6. 肠上皮细胞由肠腔吸收葡萄糖,是属于 A. simple diffusion B. facilitated diffusion C. active transport D. endocytosis E. 吞噬7. 运动神经纤维末梢释放ACh属于A. exocytosisB. simple diffusion C. facilitated diffusion D. active transport E. endocytosis 8. 关于endocytosis跨膜转运方式的描述,不正确的概念是 A. 是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进入细胞的一种方式 B. 特异性分子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并在该处endocytosis C. 蛋白质从肠上皮细胞一侧进入并从另一侧出去均为入胞 D. 吞饮属于endocytosis的一种 E. 吞噬实际上是endocytosis 9. 产生生物电的跨膜离子移动属于 A. simple diffusion B. 通道中介的facilitated diffusion C. 载体中介的facilitated diffusion D. endocytosis E. exocytosis 10. 正常细胞膜内K+浓度约为膜外K+浓度的 A. 12倍 B. 30倍 C. 50倍 D. 70倍 E. 90倍 11. 正常细胞膜外Na+浓度约为膜内Na+浓度的 A. 1倍 B. 5倍 C. 12倍 D. 18倍 E. 21倍 12. 当达到K+ equilibrium potential时A. 膜两侧K+浓度梯度为零B. 膜内侧K+的净外流为零 C. 膜外K+浓度大于膜内 D. 膜两侧电位梯度为零 E. 膜内较膜外电位相对较正 13. 人工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浸浴液中K+浓度,resting potential的绝对值将 A. 不变 B. 增大 C. 减小 D. 先增大后减小 E. 先减小后增大14. 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ATP,钠泵运转可使A. 2个Na+移出膜外 B. 2个K+移入膜内 C. 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 D. 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3个K+移入膜内 E. 3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15. 细胞膜内、外正常的Na+和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 A. 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 B. 膜在兴奋时对Na+通透性增加 C. Na+、K+易化扩散的结果 D. 膜上钠-钾泵的作用 E. 膜上ATP的作用 16. 神经细胞action potential的主要组成是A. spikeB. threshold potentialC. negative afterpotentialD. positive afterpotentialE. 1ocal potential17. 近代生理学把excitability的定义理解为A. 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B. 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C. 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D. 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E. 动作电位即excitability18. 判断组织excitability高低常用的简便指标是A. threshold potentialB. chronaxieC. threshold strengthD. 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E. 刺激的频率19. 刺激threshold指的是A. 用最小刺激强度,刚刚引起组织excitation的最短作用时间B. 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不变,能引起组织excitation的最适作用时间C. 保持一定的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引起组织发生excitation的最小刺激强度D. 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excitation的最适刺激强度E. 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最大excitation的最小刺激强度20. 可兴奋组织的strength-duration curve任何一点代表一个A. 强度阈值B. 时间阈值C. 时值D. 利用时E. 具有一定强度和时间特性的threold stimulus21. 神经细胞在接受一次阈上刺激后,excitability的周期变化是A. 绝对不应期一超常期 B. 相对不应期一绝对不应期一超常期C. 绝对不应期一超常期相对不应期一低常期D. 绝对不应期一相对不应期一超常期一低常期E. 绝对不应期一超常期一低常期相对不应期 22. 组织兴奋后处于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时,其excitability为A. 小于正常 B. 无限大 C. 大于正常 D. 零 E. 等于正常23. 若action potential持续时间为2.0ms,理论上每秒内所能产生传导的action potential数不可能超过A. 50次B. 100次C. 200次D. 400次E. 500次24. 神经纤维中相邻两个spike的时间至少应大于其 A. 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 B. 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C. supernormal period D. subnormal periodE. 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加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25. 在神经纤维,一次excitation后的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时 A. 全部Na+通道失活 B. 较强的刺激也不能引起action potenrial C. 多数K+通道失活 D. 部分Na+通道失活 E. 膜电位处在去极过程中26. 属于膜depolarization的是 A. resting potential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 B. resting potential数值的绝对值减少 C. resting potential数值的绝对值加大 D. 经历C项变化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 E. 经历B项变化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27. 以下关于可兴奋细胞action potential的描述,正确的是 A. action potential是细胞受刺激时出现的快速而不可逆的电位变化 B. 在action potential的去极相,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 action potential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 D. action potential的大小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E. 不同的细胞,action potential的幅值都相同28. 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的共同表现是产生A. 动作电位B. 局部电位C. 收缩D. 分泌E. resting potential29. 单根神经纤维的action potential中,负后电位出现在 A. 去极相之后 B. 超射之后 C. 锋电位之后 D. 正后电位之后 E. 恢复到静息电位之后30. 单根神经纤维受刺激而兴奋,当它的excitability处于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时, 相当于action potential的 A. 阈电位 B. 去极相 C. 超射时期D. 正后电位E. 负后电位31. 大多数细胞产生resting potential的主要原因是 A. 细胞内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B. 细胞内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C. 细胞内高Na+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D. 细胞内高Na+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 E. 细胞外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32. Resting potential的实测值同K+平衡电位的理论值相比(按绝对值考虑)A. 两者相等 B. 前者小 C. 前者约大5 D. 前者约大10 E. 前者约大2033. 细胞膜在安静时对Na+的通透性 A. 为零 B. 约为K+通透性的2倍 C. 约为K+通透性的12 D. 约为K+通透性的1100150 E. 约为K+通透性的11 000 34. 人工地减小细胞浸浴液中Na+浓度,则单根神经纤维action potential的超射值将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先增大后减小 E. 先减小后增大 35. 神经细胞action potential的幅度接近于 A. 钾平衡电位 B. 钠平衡电位C. 静息电位绝对数值与钠平衡电位之和 D. 静息电位绝对数值与钠平衡电位之差E. 超射值 36. 下列关于action potential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刺激强度小于阈值时,出现低幅度的action potential B. 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再增加刺激强度能使action potential幅度增大 C. 动作电位一经产生,便可沿细胞膜作电紧张性扩布 D. 动作电位的大小随着传导距离增加而变小 E. 各种可兴奋细胞action potential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可以各不相同 37. Threshold potential是指 A. 造成膜的K+通道突然开放的临界膜电位 B. 造成膜的K+通道突然关闭的临界膜电位 C. 超极化到刚能引起动作电位的膜电位 D. 造成膜的Na+通道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 E. 造成膜的Na+通道突然关闭的临界膜电位38. 具有local excitation特征的电信号有 A. end-plate potential B. 神经纤维action potential C. 神经干action potential D. spike E. after potential39. 下列有关同一细胞excitation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可沿细胞膜传导到整个细胞 B. 传导方式是通过产生局部电流刺激未兴奋部位,使之也出现 C. 在有髓纤维是跳跃式传导 D. 有髓纤维传导action potential的速度比无髓纤维快 E. action potential的幅度随传导距离增加而减小40. Action potential的“全或无”特性是指同一细胞的电位幅度 A. 不受细胞外Na+浓度影响 B. 不受细胞外K+浓度影响 C. 与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无关 D. 与resting potential无关 E. 与Na+通道复活的量无关41. 关于电压门控Na+通道与K+通道的共同点中,错误的是 A. 都有开放状态 B. 都有关闭状态 C. 都有激活状态D. 都有失活状态 E. 都有静息状态 42. 用信息论的观点看,神经纤维所传输的信号是 A. 递减信号 B. 高耗能信号 c. 模拟式信号 D. 数字式信号 E. 易干扰信号43. 下列关于有髓神经纤维saltatory conduction的叙述,错误的说法是 A. 以相邻朗飞结间形成局部电流进行传导 B. 传导速度比无髓纤维快得多 C. 离子跨膜移动总数多,耗能多 D. 双向传导 E. 不衰减扩布44. 安静时运动神经末梢的vesicle A. 不释放ACh B. 有少数囊泡随机释放 C. 有少数囊泡依次轮流释放 D. 每秒钟约有107个ACh分子释放 E. 每秒钟约有200-300个囊泡释放45. 当神经impulse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可引起接头前膜的 A. Na+通道关闭 B. Ca2+通道关闭 C. K+通道关闭 D. Cl-通道开放 E. Ca2+通道开放46. 兴奋通过神经肌肉接头时,ACh与受体结合使终板膜 A. 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B. 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C. 仅对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D. 仅对Ca2+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E. 对ACh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47. 神经-肌肉接头transmission中,消除ACh的酶是 A. 胆碱酯酶 B. 腺苷酸环化酶 C. 磷酸二酯酶 D. ATP酶 E. 胆碱乙酰化酶48. 神经-肌肉接头transmission的阻断剂是 A. 阿托品 B. 胆碱酯酶 C. 四乙基铵 D. 六烃季铵 E. 美洲箭毒49. 在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受体-膜通道系统的信息传递中 A. 受体和通道是两个独立的膜蛋白质分子 B. 在化学信使同受体结合后,不能直接影响通道蛋白质 C. 受体与第二信使同属于一个球形蛋白质分子 D. 受体与第二信使是两个独立的结构 E. 受体结构与具有离子通道功能的结构同属于一个球形蛋白质分子50. 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A. 肌原纤维 B. 肌小节 C. 肌纤维 D. 粗肌丝 E. 细肌丝51. 肌细胞中的三联管结构指的是 A. 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终末池 B. 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 C. 横管、纵管和肌质网 D. 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横管 E. 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52. 骨胳肌细胞中横管的功能是 A. Ca2+的贮存库 B. Ca2+进出肌纤维的通道 C. 营养物质进出肌细胞的通道 D. 将兴奋传向肌细胞深部 E. 使Ca2+和肌钙蛋白结合53. 骨骼肌excitation-contraction耦联过程的必要步骤是 A. 电兴奋通过纵管传向肌细胞深部 B. 纵管膜产生动作电位 C. 纵管终末池的Ca2+通道开放释放Ca2+ D. 终末池中的Ca2+逆浓度差进入肌浆 E. Ca2+与肌钙蛋白亚单位T结合54. 骨骼肌excitation-contraction耦联中起关键作用的离子是A. Ca2+B. Cl- C. Na+ D. K+ E. Mg2+55. 骨胳肌contraction时释放到肌浆中的Ca2+,经钙泵转运的部位是 A. 横管 B. 肌膜 C. 线粒体膜 D. 肌浆网膜 E. 粗面内质网56. 骨骼肌的excitation-contraction耦联不包括 A. 电兴奋通过横管系传向肌细胞的深处 B. 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导致终末池释放Ca2+ C. 肌浆中的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D. 肌浆中的Ca2+浓度迅速降低,导致肌钙蛋白和它所结合的Ca2+解离 E. 当肌浆中的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后,可触发肌丝滑行57. 肌肉的initial length取决于 A. 被动张力 B. preload C. afterload D. pretoad与afterload之和 E. preload与afterload之差58. 肌肉收缩时,如afterload越小,则 A. 完成的机械功越大B. 收缩最后达到的张力越大 C. 开始出现收缩的时间越迟 D. 缩短的速度越小 E. 缩短的程度越大 59. 为便于观察afterload对肌肉contraction的影响,前负荷应A. 为零B. 固定于一个数值不变 C. 加到最大值 D. 根据不同后负荷作相应的调整 E. 小于后负荷 60. 在强直收缩中,肌肉的action potential A. 幅值变大 B. 幅值变小C. 频率变低D. 发生叠加或总和E. 不发生叠加或总和(二)多项选择题1.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的特点是: A. 有高度的结构特异性B. 表现饱和现象C. 表现竞争性抑制D. 逆电-化学梯度转运E. 耗能2. 膜通道的功能状态可分为A. 激活状态B. 失活状态C. 灭活状态 D. 备用状态E. 进行状态3. 可兴奋细胞的兴奋性变化包括A. 绝对不应期B. 相对不应期C. 衰减期D. 低常期E. 超常期4. 刺激的参数主要是A. 刺激强度B. 刺激时间C. 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D. 时值E. 基强度5. Sodium pumpA. 可造成离子势能贮备B. 活动时耗能C. 活动时同时泵出Na+和泵入K+D. 是Na+-K+依赖式ATP酶E. 需要Ca2+离子参与6. 神经-肌肉接头兴奋transmission的1对1关系是因为A. ACh囊泡的随机释放B. Ch囊泡的释放不足 C. ACh囊泡的量子式释放D. 一次神经冲动释放的ACh量足够多E. 一次神经冲动引起的终板电位幅度较大7. Local excitationA. 是一种全或无现象B. 有电紧张性扩布的特征C. 可产生时间性总和D. 可产生空间性总和E. 可长距离传导8. 以下可作为second messenger的物质是A. 钙离子B. 钙调蛋白C. 三磷肌醇D. 二酰甘油E. cAMP9. 当连续刺激的时程小于单收缩时程时可能出现A. 一次单收缩B. 二次单收缩C. 一连串单收缩D. 不完全强直收缩E. 完全强直收缩10. 能提高肌肉的收缩能力的因素是A. Ca2+B. K+C. 咖啡因D. 肾上腺素E. 缺氧三、问答题11Simple diffusion和facilitated diffusion有哪些异同点?22钠-钾泵的作用是什么?有何生理意义?33简述resting potential的产生机制44简述action potential的产生机制55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相比有何特征?66简述action potential传导的原理,比较有髓鞘纤维和无髓鞘纤维action potential传导的差别77简述神经肌肉接头兴奋transmission的机制88简述骨骼肌excitation-contraction耦联的具体过程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单纯扩散:物质分子或离子根据物理学扩散原理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方式。2.易化扩散:某些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某些离子借助于膜结构中的特殊蛋白质(载体或 通道)的帮助所实现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3.主动转运:指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 的转运。4.兴奋性: 是指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5.可兴奋组织:一般将神经、肌肉和腺体这些兴奋性较高的组织或细胞称为可兴奋组织。 6.阈强度: 指引起组织兴奋(产生动作电位)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又称阈值。7.阈电位: 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通常比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 mV。8.静息电位:活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在大多数细胞中表现为 稳定的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9.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外来的适当刺激时,膜电位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 短暂而可逆的扩布性电位变化。10.极化: 指静息电位时的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稳定电位差的状态。11.去极化: 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向减小的方向的变化过程。12.超极化: 由静息电位向膜两侧电位差(内负外正)加大的方向变化。13.复极化:膜去极化(或已发生超射)后又向原初的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14.兴奋-收缩耦联:是指以肌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的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其耦联因子是Ca2+,耦联的结构基础是三联体。 15.终板电位:终板膜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是由ACh与终板膜上N-ACh受体结合后,从而使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终板膜原有的静息电位减小膜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16.单收缩: 骨骼肌受到一次刺激,先是产生一次动作电位,随后发生的一次机械收缩。17.强直收缩:刺激的频率很高,每次新的收缩都出现在前次收缩的收缩期过程中,使肌肉收缩期间不出现舒张而是持续的缩短,称为强直收缩。 18.等长收缩:指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无长度的缩短,称为等长收缩。19.等张收缩:指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称为等张收缩。20.前负荷:指肌肉收缩之前,就已存在的负荷。它主要影响肌肉的初长。21.后负荷:指在肌肉开始收缩时,才能遇到的负荷或阻力。二、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A 2.A 3.E 4.C 5.A 6.C 7.A 8.C 9.B 10.B 11.C 12.B 13.C 14.E 15.D 16.A 17.C 18.C 19.C 20.E 21.D 22.D 23.E 24.B 25.D 26.B 27.C 28.A 29.C 30.E 31.A 32.B 33.D 34.B 35.B 36.E 37.D 38.A 39.E 40.C 41.D 42.D 43.C 44.B 45.E 46.B 47.A 48.E 49.E 50.B 51.A 52.D 53.C 54.A 55.D 56.D 57.B 58.E 59.B 60.E(二)多项选择题1.ABC 2.ABD 3.ABDE 4.ABC 5.ABCD 6. DE 7.BCD 8.ACDE 9.DE 10.ACD三、问答题1.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异同点:都是将较小的分子和离子顺浓度差(不需要另外供能)的跨膜转运。单纯扩散与易化扩散的不同点:单纯扩散的物质是脂溶性的,易化扩散的物质是非脂溶性的;单纯扩散遵循物理学规律,例如扩散速度除与浓度差有关外,还与脂溶性高低及分子量大小等有关,而易化扩散不是物理现象,是需要膜内的载体和通道蛋白质分子帮助才能进行的,因而一方面受蛋白质分子特点的影响(如特异性及高浓度时饱和现象)外,另一方面还可能处于某些生理因素或环境因素的影响或调节之下(例如门控因素等)。2. 钠-钾泵的作用是什么?有何生理意义?Na+K+泵也称Na+-K+依赖式ATP酶,具有酶的特性,可使ATP分解释放能量。Na+-K+泵的作用主要是将细胞内多余的Na+移出膜外和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形成和维持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均衡离子分布。其生理意义为:最重要的是建立胞内高K+和胞外高Na+的势能贮备,成为兴奋性的基础,得以表现出各种生物电现象,也可供细胞的其他耗能过程利用;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阻止Na+和相伴随的水进入细胞,可防止细胞肿胀,维持正常形态。3. 简述resting potential的产生机制静息电位指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其形成原因是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及膜对K+有较高的通透能力。细胞内K+浓度和带负电的蛋白质浓度都大于细胞外(而细胞外Na+和C1-浓度大于细胞内),但因为细胞膜只对K+有相对较高的通透性,K+顺浓度差由细胞内移向细胞外,而膜内带负电的蛋白质离子不能透出细胞,于是K+离子外移造成膜内变负而膜外变正。外正内负的状态一方面可随K+的外移而增加,另一方面K+外移形成的外正内负将阻碍K+的外移(正负电荷互相吸引,而相同方向电荷则互相排斥)。最后达到一种K+外移(因浓度差)和阻碍K+外移(因电位差)相平衡的状态,这时的膜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实际上,就是(或接近于)安静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4. 简述action potential的产生机制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细胞膜产生的一次可逆的并且是可传导的电位变化,包括锋电位和后电位,锋电位的上升支是由快速大量Na+内流形成的,其峰值接近Na+平衡电位;锋电位的下降支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后电位又分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它们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在复极后K+通道还可开放一段时间),正后电位时还有Na+泵的作用(从膜内出去3个Na+时,从膜外进入2个K+)。由于后电位较复杂,容易受代谢的影响,在不同情况下可以有较大的变化,只有锋电位是较恒定的,也是可以代表兴奋的,因而在论述动作电位时常以锋电位为代表。5. 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相比有何特征?局部电位是等级性的,动作电位是“全或无”的;局部电位可以总和(时间或空间),动作电位则不能;局部电位不能传导,只能电紧张性扩布,影响范围很少,而动作电位是能传导的并在传导时不衰减;局部电位没有不应期,而动作电位则有不应期。6. 简述action potential传导原理,比较有髓鞘纤维和无髓鞘纤维action potential传导的差别动作电位所以能在细胞膜上传导,是因为产生动作电位的膜部位出现去极化以致反极化,与邻近未兴奋部位(极化状态)间存在电位差而导致局部电流。这种局部电流刺激了邻近未兴奋部位,使之去极化达阈电位后,使该处Na+通道大量开放而形成新的动作电位。这一新的兴奋区又与它的邻近未兴奋部位产生局部电流,如此继续下去。实际上,动作电位的传导就是在连续的膜上相继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有髓纤维因纤维外有绝缘的髓鞘,局部电流只能在郎飞结与结之间进行,动作电位只在结处产生,故传导是跳跃式的,因而有髓纤维的传导速度快,而且因兴奋过程中Na+内流和K+外流均少(因为只发生在结处),在恢复过程中耗能也少,故是一种较经济的传导方式7. 简述神经肌肉接头兴奋transmission的机制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可分突触前过程和突触后过程。突触前过程包括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后,使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入突触前膜,引起ACh小泡胞裂外排,ACh通过接头间隙弥散至突触后膜。突触后过程包括ACh与终板膜上的N-ACh受体结合,引起化学门控离子通道打开,出现Na+内流(和K+外流)产生终板电位,终板膜与邻近肌膜产生局部电流,使肌膜去极化达阈电位后肌膜上的电压门控Na+通道大量开放,肌膜上出现动作电位,完成了兴奋的传递。8. 简述骨骼肌excitation-contraction藕联的具体过程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是指肌膜上的动作电位触发机械收缩的中介过程,包括:肌膜 的动作电位沿横管(T管)传导到三联管结构,继而引起终池的Ca2+释放通道开放,将终池中的Ca2+转运到肌浆中,触发肌丝滑行而收缩。第九章 感觉器官一、名词解释1. 1. 远点(far point of vision)2. 2. 近点(near point vision)3. 3. 瞳孔对光反射(pupillary light reflex)4. 4. 瞳孔近反射(pupillary near reflex)5. 5. 盲点(blind spot)6. 6. 色盲(color blindness)7. 7. 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8. 8. 暗适应(dark adaptation)9. 9. 视敏度(visual acuity)10. 10. 视野(visual field)11. 11. 临界融合频率(critiacl fusion frequency)12. 12. 气传导(air conduction)13. 13. 骨传导(bone conduction)14. 14. 耳蜗微音器电位(microphonic potential)15. 15. 眼球震颤(nystagmus)二、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 当持续刺激感受器时,传入神经冲动频率会逐渐下降,此现象称为 A. 传导阻滞 B. 衰减性传导 C. 疲劳 D. adaptationE. 抑制2. 根据reduced eye的参数,看清距眼前5m,高30cm的物体,视网膜上像的大小约为 A. 1m B. 45m C. 05mm D. 1mm E. 10mm 3. 关于对视锥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对光的敏感度高 B. 中央凹处分布最密集 C. 视网膜周边部,视锥细胞少 D. 与color vision形成有关 E. 愈近视网膜中心部,视锥细胞愈多4. 夜盲症发生的原因是 A. 视蛋白合成障碍 B. 维生素A过多 C. 视紫红质过多 D. 视黄醛过多 E. 视紫红质不足5. 关于对视紫红质的不正确叙述是 A. 是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 B. 强光下大多处于分解状态 C. 光愈暗,被分解的愈少 D. 维生素A参与视紫红质的合成 E. 光照时首先影响视蛋白分子改变而导致视黄醛分子构型改变6. 关于dark adaptation的正确叙述是 A. 视觉阈值升高 B. 中央视觉低于外周视觉 C. 一般在l min左右可完成 D. 主要是视紫红质分解增加所致 E. 视觉功能主要由视锥细胞完成7. 关于light adaptation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般在7min左右完成 B. 视觉功能主要由视锥细胞完成, C. 适应过程中的耀眼光感主要是由于视紫红质迅速合成形成 D. 感光细胞对光敏感度增加 E. visual acuity下降8. 有关视紫红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 对紫光敏感 B. 当闭上眼睛时合成增加 C. 从视锥细胞提取的感光色素 D. 与明视觉有直接关系E. 夜盲症人视网膜中多9. 关于对人眼调节的叙述,最主要的是A. 角膜的曲度变化B. 角膜和晶体的曲度变化C. 晶体的曲度变化 D. 玻璃体的曲度变化E. 房水的折射率改变10. 需要用凹透镜矫正的非正视眼是A. 近视眼B. 远视眼 C. 散光眼D. 老视眼E. 白内障11. 老视发生的原因主要是 A. 晶状体透明度改变 B. 晶状体弹性减弱 C. 角膜曲率改变 D. 角膜透明度改变 E. 房水循环障碍12. 当睫状肌收缩时,可引起 A. 睫状小带紧张性增加 B. 角膜曲度增加 C. 角膜曲度减小 D. 晶状体曲度增加 E. 晶状体曲度减小13. Pupillary light reflex中枢位于 A. 延髓 B. 中脑 C. 外侧膝状体 D. 内侧膝状体 E. 枕叶皮质14. 按照视觉的三原色学说,三种视锥细胞特别敏感的颜色是 A. 红、绿、蓝 B. 红、黄、蓝 C. 红、白、紫 D. 红、黄、黑 E. 黑、白、蓝15. 在同一光照条件下,用不同颜色的目标物所测的视野从大到小的顺序为 A. 绿、红、蓝、白 B. 红、白、蓝、绿 C. 白、红、绿、蓝 D. 白、蓝、绿、红 E. 白、蓝、红、绿16. 关于视网膜的感光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存在视锥和视杆两种感光细胞 B. 两种感光细胞均有感受光刺激的视紫红质 C. 中央凹处视杆细胞分布较多 D. 视锥细胞光敏感度差。E. 视杆细胞分辨能力差17. 对视锥细胞的错误描述是 A. 司昼光觉和色觉 B. 参与dark adaptation C. visual acuity高 D. 光敏度低 E一类视锥细胞只对一种单色光起反应18. 对视杆细胞的错误描述是A. 司暗视觉 B. 闭眼状态,视紫红质合成大于分解 C. 光敏度高 D. visual acuity低E. 光刺激时可发生去极化形式的receptor potential19. 1ight adaptation不涉及 A. 眼对光的敏感度逐渐提高 B. 视紫红质在明光下迅速分解 C. 视锥细胞活动增强 D. 视杆细胞活动减弱E. visual acuity逐渐升高20. 视远物和近物都需要眼进行accommodation,称为 A. 近视眼 B. 远视眼 C. 散光眼 D. 正视眼E. 老视眼21. 在中央凹的中心,对光的感受分辨力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 此处感光细胞兴奋性高 B. 感光细胞中感光色素含量高 C. 其信息传递系统成单线联系 D. 其信息传递系统成聚合联系 E. 此处视锥细胞的感光色素大量处于合成状态22. 双眼视觉不涉及的功能是 A. 产生立体视觉 B. 扩大视野 C. 弥补视野中的盲点 D. 增强对物体距离判断的准确性E. 增强辨色能力23. 维生素A严重缺乏,可影响人A. 在明处的视力B. 色觉 C. 在暗处的视力 D. 立体视觉E. 视野24. 在游泳池水中,看池底的物体时,会产生 A. 近视 B. 远视 C. 正视 D. 散光 E. 老视25. 正常人对声音频率的可听范围是 A. 1620 000Hz B. 1006000Hz C. 1 0003000Hz D. 1 00010 000HzE. 5 00020 000Hz26. 正常听觉传导的主要途径是A. 骨传导B. 骨导中经听小骨传导C. 气导中经圆窗传导D. 骨导中经圆窗传导E. 气导中经鼓膜听骨链前庭窗传导27. 耳蜗的主要功能是A. 集音作用 B. 判断音作用C. 声音增益作用D. 感音换能作用E. 传导作用 28. 关于听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人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在1620 000Hz B. 耳的适宜刺激是空气振动的疏密波 C. 人耳最敏感的声频是10003000Hz D. 能够引起听觉的最小声频称为听阈 E. 表示声音强度的常用单位是dB29. 外界声音通过中耳时,可使声压增加约 A. 13倍 B. 32倍 C. 17倍 D. 22倍 E. 55倍30. 对于行波理论,不正确的叙述是 A. 不同频率的振动均可引起基底膜的行波传播 B. 振动频率愈低,最大行波振幅愈靠近基底膜顶部 C. 振动频率愈高,最大行波振幅愈靠近基底膜底部 D. 行波的起点与终点之间有一个振幅最大的部位 E. 频率高的声音最大行波振幅发生在蜗孔附近的蜗顶部31. 耳蜗底部受损时,出现的听力障碍主要是 A. 高频听力 B. 低频听力 C. 中频听力 D. 中、低频听力 E. 高、中频听力32. 听小骨对卵圆窗的作用是A. 减小振动力量,增加振动范围 B. 减小振动力量,减小振动范围 C. 增加振动力量,减小振动范围 D. 增加振动力量,增加振动范围E. 振动力量和振动范围不变 33. 人耳听觉阈值最低时的声频范围在 A. 16Hz以下 B. 161 000Hz C. 1 0003 000Hz D. 3 000Hz-20 000Hz E. 20 000Hz以上34. 声音传入内耳的主要途径是 A. 骨传导 B. 颅骨+耳蜗 C. 外耳+鼓膜+鼓室空气一圆窗一内耳 D. 外耳一鼓膜一听骨链+圆窗一内耳 E. 外耳+鼓膜一听骨链一卵圆窗一内耳35. Auditory threshold是指刚能引起听觉的 A. 最小振动频率 B. 最大振动频率 C. 某一频率的最小振动强度 D. 某一频率的最大振动强度 E. 任何频率的最大振动强度36. 振动的音叉放在患者前正中发际,双耳比较,以右耳为响,当分别将振动音叉置于左右外耳道口测试,结果右耳音响不如左耳,应诊断为A. 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