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D地形》PPT课件.ppt_第1页
《CAD地形》PPT课件.ppt_第2页
《CAD地形》PPT课件.ppt_第3页
《CAD地形》PPT课件.ppt_第4页
《CAD地形》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研究专题研究 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 CADCAD地形图地形图 艾肯啰啰艾肯啰啰 图件类型 CAD图 卫星图 现场照片 规划图 . 实景图 泡泡图 手绘效果图(示意图) 三维图 看不懂 这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有多大 这是块什么类型的地 山在哪 路在哪里 有水吗 我们的范围是 ? 太多疑惑 信息量 明确地块地形地貌 了解山体大体走势 确定水库、河坝址等的位置 掌握水系的水文特征 明晰道路走向 与周边资源联络关系 功能分区选择如:集散区、农业区、工业区、旅游区 “识”图 “看”地 “掌握”现场 产品策划 项目落地 等高线: 等高线是地面同一高度相邻点之连线。它是反映地形起伏的基本内容,从这一意义上说地形图也就是等高线 的水平投影图(当然,还要附加一些内容)。黄海平均海平面是计算高程的起点,即等高线的零点。按此可算出任 何地形的绝对高度。 等高线地图(CAD): 等高线地图就是将地表高度相同的点连成一环线直接投影到平面形成水平曲线,不同高度的环线不会相合, 除非地表显示悬崖或峭壁才能使某处线条太密集出现重叠现像,若地表出线平坦开阔的山坡,曲线间之距离就相 当宽,而它的基准线是以海平面的平均海潮位线为准。 每张地图下方皆有制作标示说明,让使用者方便使用,主要图示有比例尺、图号、图幅接合表、图例与方位 偏角度。 基本概念? 等高线连线 等高线投影 三维线图 CAD图 如何掌握? 基本特征 方位指向 比例大小 图例符号 判读方法 实例实践 主要通过以下几大方面 基本特征 1、同一条等高线上高度相等。 2、等高距全图一致,也就是相邻两条等高线高度差相等。 3、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只是有的不能在一幅图上完全呈现出来。 4、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但在悬崖峭壁处或是河流,等高线可以重合 。 5、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而等高线之间间距愈大,等高线愈稀疏,则坡 度愈缓。 6、等高线与山脊、山谷线重直相交,等高线穿过河谷时,向上游弯曲,成 “V”字形。 7、示坡线表示坡降方向,它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 8、等高线标高为相对高度,并非实际高差。 等高距:切割地形的相邻两假想水平截面间的垂直距离。在一 定比例尺的地形图中等高距是固定的。 等平距:在地形图上相邻等高线间的水平距离,它的长短与地形有 关。地形坡缓,等高线平距长,反之则短。 1. 首曲线:在同一幅图上,按规定的基本等高距 描绘的等高线称为首曲线,也称基本等高线, 它是宽度为 0.15mm 的细实线。 2. 计曲线:凡是高程能被 5 倍基本等高距整除的 等高线,称为计曲线。为了读图方便,计曲线 要加粗(线宽 0.3 mm )描绘。 3. 间曲线和助曲线:当首曲线不能很好地显示地 貌的特征时,按二分之一基本等高距描绘的等 高线称为间曲线,在图上用长虚线表示。有时 为显示局部地貌的需要,按四分之一基本等高 距描绘的等高线,称为助曲线,一般用短虚线 表示。间曲线和助曲线可不闭合。 概念(举例) 等平距(变化) 等高距(固定) 坡长与坡度? 40 60 80 方位指向 方位: 方位偏角度是表示正北(地球北极),磁北(磁针显示北方),方格北( 地图指示北方)之间的关系与彼此偏差的角度,同时图下方并注有该逐年磁变 数值,当我们使用指北针指示自身位置再对照地图就能很快知道自己身处何地 且知道下一步往何方向去与周边的地形变化。 常规特殊 北 南 西东 箭头或指针所指方向默认为正北 比例大小 比例尺: 比例尺是地图必须标示的符号,它是显示地表实际距离与地图显示之距离的比例相关 性,例如十万分之一的地图表示一公分计即实际距离为一公里,五万分之一的地图表示一 公分,即实际距离为五百公尺,对於不同程度比例的地图与实际距离的精确度而言,小比 例尺的地图精确度较高。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换算表地图比例实地距离(公尺)地图距离(公分 )1:25,1:50,1:100,1:1000,1:10000等 0 50 100 200m 50m/100m /1000m 一般为平方格,即每个以平方公里,每格边长为1000米 (1) (2)行业中简称厘米尺/公分尺 最简单的判断:去掉分母两个零,为实际米的单位 如:1:500,表示1厘米为实际的5米 图例符号 图例: 图例是说明地图各种符号的意义。地形图中各种地物是以不同符号表示出 来的。 主要有以下三种: (1 )比例符号:是将实物按照图的比例尺直接缩绘在图上的相似图形, 所以也称为轮廓符号。(看什么像什么) (2 )非比例符号:当地物实际面积非常小,以致不能用测图比例尺把它 缩绘在图纸上,常用一些特定符号标注出来它的位置。(参考图例) (3) 线性符号:长度按比例,而宽窄不能按比例的符号,某种地物成带 状或狭长形,如铁路、公路等其长度可按测图比例尺缩绘,宽窄却不按比例尺 。 (抽象表达) 图 例 符 号 图 例 规范CAD 一般以实际图例为准 判读方法 (一)判读等高线的数值 1、计算两点的相对高度和温度差。 读出任何两点的海拔高度(标高),计算出这两点的相对高度,还可以进一步求出它的气温差(每升高100m ,气温下降0.6)。 2、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等高线重叠或相交的地方,表示为陡崖。 陡崖的相对高度为:(n-1)dh(n+1)d ,其中n为两地不同 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3、判别局部小范围闭合等高线的高度。 如不在正常范围内,则判别规律为“低于低值,高于高值”,即如果闭合等高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较低的海 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这条等高线的海拔,此地可能为小盆地;如果闭合等值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 中较高的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海拔高于这条等高线的海拔,此地可能为小山峰。 平原:海拔200米以下; 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 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 高原: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 4、计算两点相对高度的范围。 (1)确定两点的海拔高度的范围。 (2)确定最大可能值和最小可能值。 判读方法 (二)判读等高线的形状特征 1、根据等高线疏密,判断坡度陡缓。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间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均匀坡,等高线上疏下密表示凸形坡 ,等高线上密下疏表示凹形坡。 地形坡度的计算公式为:tan a=h/L ,h为两点间的相对高度,可由两点等高线求出。L为两点间的水平距离, 可由图中比例尺与两点间图上距离算出。为坡度,可由h/L 的值从数学用表中查出。 2、等高线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降低,表示为山地或丘陵。 3、等高线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升高,表示为盆地。 4、等高线的凸出部分指向低处表示山脊,其最大弯曲处的点的连线,表示为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5、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表示为山谷,其最大弯曲处点的连线,表示为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6、相邻两个小山顶之间呈马鞍型的低地部位为鞍部,也叫垭口。 7、两组山脊等高线对垒,中间是一道比较狭窄而低平的河谷或谷地,表示为峡谷。 8、判断两点间可否通视,可通过绘制地形剖面图判断。 判读方法 (三)GIS技术 最简单地来说,GIS是以测绘测量为基础,以数据库作为数据储存和使用的数据源,以计算机编程为平台的全 球空间分析。这是GIS的本质,也是核心。 基本的有: 1)高程分析 地势起伏程度及相对高程 2)坡度分析 A类:坡度在8以下,属于适宜建设用地; B类:坡度在8到15之间,需要进行土地平 整,属于较适宜建设用地。 C类:坡度在15到25之间,需进行大规模场地平整,属于较不适宜建设用地。 D类:坡度大于25,建设工程难度大成本高,属于不适宜建设用地。 3)坡向分析 可以分为阳坡,阴坡。阳坡主要东、南、西、东南、西南各向及平地;阴坡主要包括北、东北、西北各向。一 般来说阳坡较适合建设。 4)视域分析 寻求最佳观测点(通过剖面图来判断) 5). 实例常见地形 主要有山顶、山谷、鞍部、河流、湖泊、峭壁 实例山头与洼地 山头与洼地部是一圈套着一圈的闭合曲线。但它们可根据所注的高程来判别。封闭的等 高线中,内圈高者为山峰,如图中A。反之则为洼地,如图中B。 两个相邻山头间的鞍部,在地形图中为两组表示山头的相同高度的等高线各自的闭相邻 并列,其中间处为鞍部,如图C。 两个相邻洼地间为分水岭,在图上为两组表示凹陷的相同高度等高线各自封闭,相邻并 列,如图D。 实例山谷与山脊 山谷和山脊几乎具有同样的等高线形态,因而要从等高线的高程来区分,表示山脊的等 高线是凸向山脊的低处,如图中A处表示山谷的等高线则凸向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