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博事业与文化产业.doc_第1页
[建筑]文博事业与文化产业.doc_第2页
[建筑]文博事业与文化产业.doc_第3页
[建筑]文博事业与文化产业.doc_第4页
[建筑]文博事业与文化产业.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博事业与文化产业(一) 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以保护、收藏和展示文化遗产为主要职责的文物、博物馆事业,无疑是这个国家文化事业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文化遗产、文物、博物馆事业鲜明的历史性、民族性、物证性(身临其境的感受与对话)的文化特性,以及由此决定的无可比拟、无可替代的文化资源性优势,在讨论经济与文化的关系,讨论产业与文化的关系,讨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的时候,如何看待文物、博物馆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就具有特殊的意义并特别地引人关注了。 (二) 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之关系的角度看,从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经济与文化,产业与文化事实上是无法分离的。文化发展固然以经济为基础,经济发展更需要文化支持、文化介入才能不断开辟新的领域、新的境界。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一个明显的现象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虽然总是处于激烈竞争的状态,但竞争中的趋向却是同质、同向、一体;而同样激烈竞争中的文化却走向多元丰富,各以自己的特色争奇斗艳。在经济与文化交互前行、越来越难分难解的态势下,国力的竞争,经济的竞争,总会指向甚至归于文化的竞争。世界性的经济与文化的竞争与发展,从长远来说,起决定、持续作用的是文化,因而文化强国才是真正的强国。具有文化资源优势并能充分地、全方位地发挥此种优势者肯定会具有经济文化一体发展的竞争优势。文化可以推进、带动经济的发展,主要通过文化创意,改造、提高和创新经济质量与实力。如何使趋同的经济构成中充满差异鲜明的别具渗透力与影响力的民族文化涵养?如何使枯燥的经济行为里充盈丰富饱满的人文活力、人文亲和力?产业的文化化与文化的产业化殊途同归文化若水,融硬实力、软实力为一体。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如是,具体到文博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更如是,因为文物、博物馆事业具有自身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独特性优势,这种优势是其他文化形态具备不了、替代不了的。 (三)从人的发展角度看,从人的物质、精神两个方面不可或缺、不可分离的需求看,从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看,经济与文化,产业与文化更是不可分离的。经济与文化,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博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的核心是文化,是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结合与互动提升人们的生存质量,就是追求和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中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离不开物质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的核心是文明,文明即文化之进步,即人的全面发展,即人们能过上并不断追求更好的生活。文博事业与教育事业、图书馆事业等文化事业一样,是公益性的公共性的社会保障性的文化教育服务,文化产业是通过经济方式、市场渠道提供自由自主选择的文化消费服务,知识传播、教育教化、文化分享融化在有偿消费之中,隐含在以市场为主体为主导的交易流通领域中。物质与精神,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两个方面共存互补,浑然一体于文化的价值、文化价值的实现,浑然一体于人们的素质、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的提升,浑然一体于人的生存状态的整体提升,人的全面发展。 (四)文博事业与经济的关系是间接的互动关系,异构转换;文化产业与经济是直接的关系,遵循的是共同的市场经济模式与规律,同构联动。经济发展、经济建设高潮必然带来公益性文化建设高潮,我们正处于这样的高潮之中;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繁荣直接带动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正处于这样的发展之中;文化产业的发展直接改变国家的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直接影响国家的综合实力与综合国力的竞争,我们正在逐渐看清楚这个目标并正在向着这个目标前进。对文化产业来说,由于具有既重视社会效益又必须重视经济效益的特质要求,由于其与文化事业有着相同的核心价值即文化价值的意义而具有与文化事业直接的也是深层的鱼水一样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由于认识上的问题,重视程度上的问题以及其他种种问题,由于起步较晚,由于缺乏经验,文化产业的现状与现实的需求相距甚远。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活力不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不大,适应不了、更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也缺乏走出去的强大实力,缺乏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由于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对文博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研究不够,我们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快速发展着的现代大国所积累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厚重的文化遗产资源的优势基本上没有发挥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文化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文化事业,需要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参与、支撑与提升。 (五)文博事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与独特的优势。在某种意义上说,经营性文化产业的落后,公益性文化事业也有不小的责任。不只文化产业,所有产业,包括制造业,从企业管理、产品创意、设计制造,到市场营销,都有充分利用中国文化精神,中国文化元素要素,即强化民族特色文化元素要素的需求。从悠久和丰厚的传统文化中获取创造新生活的智慧、力量与灵感,让文化创意在企业建设和企业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让历史文化的积累为现实的经济注入活力,为当下的产品增加文化含量,增加附加值,让文化因素在经济竞争中大显身手,应当成为建立经济与文化、企业与文化关系的新思维。文博事业所特有的文化特征,民族的、传统的、不可替代的、悠久历史积累的文化宝库,尤其能够成为文化产业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历史的、传统的文化艺术既可以提升文化生产力,又可以拉动文化消费力,并互动。从创意、理念、概念、印象、标识、形象,到交流、沟通、推广、营运,再到生存环境、日常生活、流通消费,都是文化艺术,至少是文化艺术因素可以渗透、进入并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域。让文化艺术生活化,让生活文化艺术化的美好愿望,只有在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化”到相当的水平才能成为现实。以民族文化对内的根底性、灵魂性,调动和激发国人的需求,扩大国内市场;以民族文化对外的新异性、吸引性、互补性,提升产品竞争力,开拓国外市场。让中国文化充实世界文化宝库,最实在最有力最有效的文化走出去,是文化以产业的、以产品的方式走出去,进入当地人们的日常消费活动中,成为当地当时人们的主动消费对象。文化产业落后的原因,主要在于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源中的优质资源,即悠久的历史,辉煌灿烂的文明积累起来的资源优势,还未转化成产业优势,还未转化成商品优势、文化产品优势,更未转化成文化产业市场优势。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产品缺乏鲜明的中国文化元素、中国文化印记;中国文化产品没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缺乏优秀的中国文化特性。相反,胡贴乱插一些弄巧成拙的低俗的落后的文化标签,不仅将任何消费者拒之门外,更为可怕的是败坏了国家的民族的文化形象。 (六)文博事业完全可以为文化产业提供无穷尽的文化创意资源,文化内容资源,文化内涵资源。用文化创意产业,为文化产业创意。历史的智慧,民族的智慧,国家的智慧,是创造、创新性灵感的源泉,是产生无穷创意的智库,是任何资金、资产投入无法相比的智力支持与支撑。这样的优质资源足以涵盖和转化为人力优质资源,内容优质资源,原创优质资源,自主知识产权优质资源,产业品牌优质资源,产品精品优质资源。这样的优质资源足以带动和重组全新的产业文化链和文化产业链。5000年文化文明转化和活跃在现代产业的链条中一方面通过人,通过5000年文化熏陶、影响、塑造的产业文化和文化产业创意者、创造者转化,从思维、表达到传播、接受,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转化;另一方面,5000年甚至更长时间积累的文化可以成为创造文化产品的直接题材与间接题材,无尽的历史,无数的事件、人物,不断地再现、新编、重评,范围可以涉及几乎所有文化产业,举凡各类文学艺术创作,各种演艺活动,出版发行,广告,动漫,网络,娱乐,餐饮,旅游等等。直接资源直接转化为文化产业、产品;间接资源通过人转化到产业、产品上,从而形成对文化产业总体水平的影响,形成对所有产业的文化影响。惟如此,才谈得上中国气派,中国品牌,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才谈得上国际影响力,国际竞争力。 (七) 文化产业落后,文化产品缺乏竞争力,核心的问题是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缺少文化之魂,缺少文化的真材实料。文博事业中蕴藏的最丰厚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内容资源,是优质的内容资源。这是最独特最不可代替的资源优势。这是文博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市场优势的最主要的部分。做文化产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内容为王了。内容为王,王在哪里?质量第一,质量在哪里?文化产业,文化在哪里?产业文化,文化在哪里?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从哪里来?从事文博事业的不懂文化产业,甚至排斥文化产业;搞文化产业的不了解文博事业的丰富内涵,两张皮,两头不对接,最需要紧密结合的结合不起来,所以文化产业必然落后。落后就落后在“王”没有到位、即位,内容贫乏、肤浅、苍白、空洞、无力,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形式,任何高科技手段都挽救不了缺乏竞争力的危局。文化产业当然需要插上高科技的翅膀遨游世界,但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并不难。数字多媒体,移动多媒体,已是日新月异势不可挡,然而,数字什么?移动什么?传播什么?让人看什么、听什么?这些才是最重要的。科学技术是手段,是工具,是很重要,但决定成败的,实现价值的,最终靠的是内容。文化产业是最富创造性的产业,原创决定生死存亡,内容是原创性中的决定性要素,所以才内容为王。打造文化产业,创新文化产品,不从文化遗产中,不从文物、博物馆中寻找、发掘创造创新的原料元素,是文化产业的失策;文物、博物馆界没能充分提供丰富厚重的优质资源,是文博事业的失职。 (八) 即使在文物、博物馆领域里,文博事业为社会为公众作好公益性服务的同时,也需要发展自身的文化产业,也需要研究和开发自己的文化产品。因为公众在参观文化遗址,参观博物馆展览的时候,需要也愿意花钱购买文化遗址、博物馆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我在重视博物馆特色商品的研究和开发一文中作过专论(详见2009年9月23日中国文物报)。其实,文化遗产展示,博物馆展览,就是最好的文化产品,不过是绝对不可以买卖的文化产品,但可以由此研发出能够买走的“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即博物馆特性的文化商品。直接产品如配合展览的各种出版物,藏品的复仿制品,具有与该馆及馆藏品密切联系的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造型、图像、色彩等工艺特色突出的工艺品,从建筑、藏品中选择、抽象出某些文化艺术、工艺元素创造出来的既有历史传统意味又很时尚的艺术品、工艺品、纪念品、礼品等。间接产品如知识产权、冠名、品牌授权推广、加盟店、文化演出节目等。还有与旅游业的结合、联手、共建、互赢。博物馆、文化遗产地,已经和正在成为现代旅游的璀璨明珠。2009年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旅游”。我在博物馆与旅游:拉动与提升一文中作了专论(详见2009年5月20日中国文物报)。我以为“从文化遗产、博物馆与旅游的宏大关系而论,提升旅游的品质,为旅游注入更多更充分的文化要素,通过分享来实现保护,通过将博物馆观念融合于旅游的观念之中,从正面、从深层来影响旅游,从而使旅游与文化遗产、博物馆真正建立起良性互动的美妙关系,才是双方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再有以文化遗产地、博物馆为依托开展多种文化创意活动、企业文化活动及其他文化活动等,吸引赞助,建立基金等,都是文物、博物馆领域发展自身文化产业、开发文化产品、为社会作好全方位开放服务的广阔空间。我对博物馆商品作过这样的论述:“参观者,购买商品者,自然而然地会把商品与博物馆建筑、展示、藏品做对应的观照,对这个博物馆和这个馆的展览、藏品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更加长久。不仅如此,不少身临其境的参观者还有与亲朋好友分享文化享受的美好愿望,他们会选择非常适当的纪念品带回去分送给还没有到过这个馆的朋友们,这样,一个小小的特色文化商品就成为一传十,十传百的博物馆文化的宣传员了。所以,博物馆的文化商品,是对博物馆文化、对文化遗产很有效、很有扩散性、渗透力、影响力的一个传播渠道。”“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注意到,文化商品是用来买卖的,是由观众自主选择的。这样的消费就会变成一种深入的消费。文化消费有被动消费和主动消费之分。现在,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为了让博物馆文化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国家实行博物馆免费参观、低费参观的政策,除了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依托的博物馆尚未完全免收门票外,其余绝大多数博物馆已是观众可以自由出入了。而博物馆的文化商品则一定是需要掏钱购买的。观众自己花钱选购自己喜欢的文化商品,他对自己所选择的商品的感觉、感情、理解、认同肯定不同于被动消费,完全是一种各取所需的个性消费、自觉自愿的主动消费行为。这些商品包含着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的馆藏品的历史信息、科学信息、艺术信息、工艺信息。消费者的主动购买,说明观众对我们的博物馆,对我们的藏品,对蕴含其中的各种文化信息的理解与认同。把这样的商品买走了,带回去了,博物馆文化就会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购买这样的商品,意味着对文化遗产的直接延伸,甚至永久记忆。我们的博物馆,我们的文化遗产,以这样的方式进入公众的生活之中,在公众的生活中流动,我们的博物馆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当然就得到非常有效的提高、深入与扩展。”所有基于源于文化遗产、博物馆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即便只是与文化遗产、博物馆有一些关系联系的产业产品,都会具有拉动文化市场消费和深化文化传播、文化共享分享的意义。 (九) 无论从何种角度或哪个层面思考,文博事业与文化产业均密不可分。文化产业急需文博事业的资源支撑与直接介入,文博事业为文化产业服务大有可为。双赢建立在自觉意识到的互需与共建的基础之上。共同以文化为核心的文博事业与文化产业界限分明、互不往来的状态既不利于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也制约文博事业公共性公益性文化价值的充分实现。文化产业要瞄准文博事业积极地挖掘,文博事业要面向文化产业主动地提供。认识与理念是前提,机制体制的创新是保障。以新的体制机制打通、组织、调动、整合多方面的资源,打通相互阻隔的瓶颈,优势互补,形成规模效应,文化产业才能做强做大。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打通与整合。对产业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对人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经济实力,是文化实力。人的形象、人的精致决定产业、产品的形象与精致。很难设想,一个对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化知之不多甚至一无所知的经济人,能够创办、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企业、品牌产品。文化以无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