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ppt_第1页
现代城市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ppt_第2页
现代城市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ppt_第3页
现代城市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ppt_第4页
现代城市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城市人居环境规划与设现代城市人居环境规划与设 计计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罗 旭 第一章 绪 论 l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一 城市的定义与起源 l1 城市的起源 l城四面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 防卫意义。 l市交易市场。 l请看图1-1.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章 绪 论 北京古城墙 第一章 绪 论 l2 城市的定义 l城市是指非农业人口聚集地方,是一定地域 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 。 l二 城市的职能和发展 l1 城市的职能 l城市的职能指的是城市在国家或者地区的政 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 。有居住、管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 、教育、娱乐职能等 l2 城市的发展 第一章 绪 论 表1-1 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的主要特征 历史阶段经济功能地域结构发展状况人居环境 前工业社会 (公元前 3500年公 元1750年) 手工业集中地 农产品集散地 职能单一 单中心核心 城市 规模小 数量少 分布分散 市政设施简陋 ,生活条件差 ,人居环境差 工业社会 (1750年 20世纪50年 代结束) 机器大工业中心 ;商贸中心;职 能复杂 多卫星城市 带有卫星城 市的复合城 市 规模扩大,数 量猛增,分布 集中 市政设施完备 ,生活条件改 善,人居环境 改善 后工业社会 (20世纪50 年代现在 ) 第三产业集中地 ,信息、流通、 管理、服务中心 ,功能叠加,专 门化城市出现 出现巨型城 市群、城市 带 规模和数量稳 中有增,分布 由集中趋于分 散,出现城市 化地区 现代化、生态 化、宜人化、 家园化的理想 城市人居环境 (城乡差距缩 小,融合) 第一章 绪 论 l第二节 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过程 l一 早期人物 l 霍华德(1850-1928) l 盖迪斯(18541932) l 芒福德(18951990) l 道萨迪亚斯(19131975) l二 世界人类住区发展的主要趋势 l(1)城市作为一种人居环境成为世界关注 的焦点 l(2)人类聚居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城市人居环境的学科体系 l一 城市人居环境研究的缘起 l寂静的春天、设计结合自然 l二城市人居环境的学科体系 l1 概念: l人居环境,“居”字是住宅,“环境”就是社区, 人居环境就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可具体 理解为人的居住生活环境。它要求建筑必须 将居住、生活、休憩、交通、管理、公共服 务、文化等各个复杂的要求在时间和空间中 结合起来。 第二章 l城市人居环境是以人为中心,由自然实体 、社会实体和建筑物共同构成的城市环境 。 l什么是人居环境科学呢?人居环境科学是 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 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 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 学、地理学、社会学那样,只涉及人类聚 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 第二章 l2 内涵: l城市人居环境包括5个方面: l 自然生态环境 l 居住生活环境 l 基础设施环境 l 社会交往环境 l 可持续发展环境 l图1-3 城市人居环境的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第二章 位 貌 质 段 文 候 水 气 电 热 路 讯 区 地 地 地 水 气 供 供 供 供 道 通 自然生态环境 社会交往环境 居住生活环境 基础设施环境 可持续发展环境 住房条件 小区环境 绿化环境 行 信 联网化施 会 化动 地 源 水 口 境 出 通 互 文设 聚 文活 土 能 淡 人 环 娱乐设施 卫生保健 社区氛围 第二章 l人居环境体系核心 建筑学 城市规划学 景观园林 学 资源 环 境 生 态 地 理 学 水 利 学 土 木 学 美 学 区 域 文 化 社 会 经 济 能 源 第二章 l3 城市人居环境的地域层次划分 l近接居住环境(微观城市人居环境) l社区环境(中观城市人居环境) l城市环境(宏观城市人居环境) l实例: l 巴西新都巴西利亚 第二章 巴西 利亚 第二章 l建于1956年。 l规划方案:单一功能的城市 l城市形态:象一架巨型。所有街道没有名字 , l只用个字母和个数字来区分,如 l,前面个字母是地区简称,最后个 字 l母指南北方向。 l联合国定为“人类历史文化保护城” l世界上最年轻的人类文化遗产 第二章 巴西两院会议大 厅 第二章 首都大教 堂 第二章 国家剧院 二 建筑学简介 l1 定义 l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环境的学科,它 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指导建 筑设计创作,构造某种体形环境等等。建 筑学的内容通常包括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 。 l2 起源 l巢居、穴居 定居 国家 第二章 l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农业文明: 黄淮流域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 尼罗河文明 地中海文明. l3 西方建筑 l 金字塔 l古希腊石粱柱结构体系古希腊建筑 l古罗马建筑 l法国巴黎 雨果寝室 罗浮宫 巴黎圣母 院 l4 东方建筑 l卜宅帝王建筑 天人合一 第二章 l5 建筑艺术 l凝固的音乐 l 6 建筑与环境 l从人居环境的品质与意境的关系特点,上述 历史形成了不同地域的人居环境,提供给人 们最基本的居住空间和风格迥异、千变万化 的公共活动空间。这两种类型的空间构成建 筑与城市的基本元素,满足了人们二元化的 公共性和私密性的需求。由于生产力水平的 有限,数千年来自然经济社会与大自然基本 做到了和谐相处,平衡发展。 l 中世纪教堂 以色列 国家馆 二 城市规划 l1 定义: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 ,是城市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也是城市建 设的管理依据。 l2 任务 l总体规划(统领城市环境规划学)、详细规 划,宏观到微观控制 l过程: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镇 总体规划城镇详细规划定位城 市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室内 设计 第二章 l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部门的纲领性规划 ,包括: l 城市发展的依据 城市的定位 l 城市发展模式 城市发展人口规模 l 城市整体布局的方案。 l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 l1)查明城市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历史迹 变 l2)区域经济布局,城镇体系,总体规划 l3)反映因素,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模 式 l4)选择城市各组成要素用地 第二章 l5)各种物质要素有机协调在一起。 l城市规划有三个方面的任务: l1)城市发展规划 l2)城市布局规划 l3)城建工程规划 l3 研究思路 l三 景观学 l包括地景学和景观建筑学。 l建筑学研究的主体space,是一种感觉, 通过实体围合而成的。 第二章 l景观学的核心思想: l 生活观 自然观 科学观 l 空间观 开放观 l代表性景观设计 l美国: 自然、热烈、活力 l日本:提炼、敏感、细腻 l l德国:理性、简约、质朴 世界最环保城 世界最环保城 世界最环保城 世界最环保城 l1月21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世界 未 l来能源峰会”上,东道主首次向世人展示了即将 兴 l建的全球最环保城市、有着“太阳城”之称的马斯 l达尔城的模型。根据计划,这将是全世界第一 座 l完全依靠太阳能风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污水 、 l汽车尾气和二氧化碳零排放的“环保城”。 世界最环保城 l零碳零废物全球首创 l太阳能风能发电空调 l没有汽车行驶的城市 l吸引投资广纳贤才 l2006年建立2.5亿美元的清洁技术投资基金 世界最环保城 l“太阳城” 7大环保高招 l电力: 利用沙漠的烈日和波斯湾的海风造风力 和 l光电发电厂 l能源: 大量种植的棕榈树和红树制造生物能源 l不会使用一滴石油,完全实现能源自给自足 l节水:污水循环再利用,海水脱盐淡化,中水 灌 l溉花园、农场 世界最环保城 l建筑: 限高5层 l交通:步行、自行车、公共电车取代汽车,到 最 l近的交通网点和便利设施的距离不超过200米 l环境: 运河环绕,林荫步道纵横交错,淙淙流 水 l为居民带来清凉感觉 l城市规划:12米高墙护城,以传统阿拉伯露天 市 l集为蓝本,街道安装太阳能收集板广吸太阳能( 综 l合) 第三章 影响城市人居环境的自 然因素和社会经济条件 l一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l 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 l (一)自然条件 l1 地理位置 某一实体在地球表面所处的位 置 绝对地理位置 某一实体在地球表面的绝对位 置 相对地理位置 通过与其他物质相对位置来标 实 自然地理位置 某一物体与一自然实体的相对 位 置关系 第三章 l经济地理位置:某一实体与另外一个社会实 体 l的相对位置关系,包括它们的距离、方位等 。 l交通地理位置:枢纽性质的位置,综合反映 了 l自然地理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对城市的形 成 l和发展至关重要。 l(1)交通地理位置是绝大多数城市形成和 发 l展的基本条件和决定因素。如上海 l(2)两个城市之间的断裂点(分界点)最 易 l产生城市。这一理论有康维斯1949年提出。 第三章 l dab l da = - l 1+ ldab -A、B两城市之间的距离 lda -裂点距A城的距离 lpa - A城人口 lpb - B城人口 l如开封、攀枝花 l(1)交通地理位置具有动态特征 l如郑州、石家庄 、朱仙镇 第 三 章 l攀枝花 第三章 l2 地质条件 影响城市规划与布局的地质条件主要有地表 组成物质、地下水、地震等。 l (1) 地表组成物质 l (2) 地下水 影响城市选址 地下水质影响着行业布局 地下水开采要统一规划,合理开采 流向决定城市工业和居住区的相对位置 埋藏深度影响建筑物的布局 l(3) 地震 l地震带分布影响到新城市的选址。 l地震影响城市空间形态 l地震影响着许多工业布局 第三章 l3 地形地貌 l(1) 地貌类型 l主要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河 流阶地等。主要影响着城市的选址、空间形 态和布局等。 l 影响城市的选址 l平原、河流阶地、冲洪积极扇-最适合布置 城市,我国有80%城市 l丘林、盆地、高原-次适合布置 城市,15% l山地- 较适合布置 城市,5% 第三章 l 影响城市的地域结构和空间结构 l平原地区,一般采用团状集中式布局 l河谷地带和海岸线,一般采用狭长带状式布局 l江南河网密布,一般采用河网分散式布局 l群落式城市 l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 l(2) 地表形态 l 直接影响城市布局,用地选择和城市特色 la 低矮山地丘陵可以丰富城市景观。 lb 影响城市用地布局。 郑 州 深 圳 广州 第三章 第三章 柳州 桂林 首尔 第三章 l 影响城市发展的规模 l 影响城市建设成本 l(3) 地貌现象 l地质条件不同而呈现一些地貌特征,包括黄 土地貌、红土地貌、咯斯特地貌、滑坡、冲 沟、凹岸、凸岸、沙漠、河流阶地等。 l4 气候条件 l(1)气候环境影响城市区位选择 l(2)风象影响城市各功能区的相对位置关系 第三章 黄土地貌 第三章 红土地貌 第三章 咯斯特地貌 第三章 滑坡 第三章 l 风向 风吹动的方向,一般有8-16个方 位 l风象 风速 风吹的速度 l 风频 各方位风向出现的频率 l风向对城市用地布置的影响: l 风玫瑰图 l风速对城市用地布置的影响: l风速越大,污染物越容易扩散,污染越小 l一般情况下,静风频率47%,不宜布置工 l业;30% 静风频率47%,布置工业必须 采 l取补救措施 第三章 l风向对城市道路和地域结构的影响: l在城市规划布局中,还要从城市结构、道路 l走向、绿地分布等入手,改善城市小气候 l(3)“城市气候” l形成原因: la 下垫层产生反射热 lb 产业结构决定的 lc 城市向大气排放大量污染物 第三章 l典型特征:两种 l热岛效应 市区温度高于农村温度的现象 l称为“城市热岛”。城市规模越大,布局越集 l中,效应越强,冬季更突出。 l城市逆温城市人工下垫面夜间冷却速度 高 l于上部,造成地面温度迅速下降,近地面气 流 l上热下冷的现象,而正常是高度越高气温越 l低,两者正好相反,这种现象叫做“城市逆温 ” 第三章 l5 水文条件 l(1) 直接影响城市的选址。 l(2) 地表水水情影响着城市规模和基础设施, l 用地规模和布局形式。 l(3) 河川洪水位状况影响城市建设用地安排。 l(4) 河流洪水对城市构成威胁 l(二)自然资源 l作为生产原料和布局场所天然存在的自然 l物,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 l水资源和海洋资源。 第三章 l1 矿产资源 l(1)分类 l 黑色金属,如铁 l 金属 有色金属,如铜矿、铅 l 矿物资源 轻金属 l 贵金属,如金矿 l 稀有金属 l 放射性金属 l 非金属 (硫盐硼) l 能源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电能、水 能 第三章 l(2)对城市的影响: l 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促成新城市的 l 产生 l 决定了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l 矿业城市必须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l 矿产资源的开采决定城市的地域结构和 l 空间形态 l2 土地资源 l土地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主要有: l 土地资源决定了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 第三章 l 土地资源影响城市用地选择 l 土地资源匮乏迫使人们另寻出路,向高 l 空、地下和海洋发展 l3 水资源 l城市用水主要来源是地下水和地表水。我国 l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全国有668座城 l市中有一半缺水。缺水原因是: l 根本没水; l 沿海淡水少,要采用咸水处理; l 水资源被污染; l 水资源浪费严重。 第三章 l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是: l(1)制约着城市工业尤其是高耗水工业的发 l展,从而左右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决定着城 市 l的性质和职能。如钢铁、石油化工等行业。 l(2)影响城市的选址和规模。缺水地区很少 l形成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l(3)影响城市的特色和标志。如丰富的地表 l水造就了江南水乡特色。 第三章 l二 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经济资源 l(一)经济条件和经济资源 l 1 城市的总体经济实力 l(1)影响城市经济实力的因素有: l 城市规模影响。 l 不同类型影响。 l军事中心城市行政管理中心城市经济中 心 l城市 l综合性城市专业化城市 l 地区经济水平影响。 第三章 l(2)经济实力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影响 l2 城市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 (1) 产业结构的影响: 第一产业(农业、采矿业)在城市产业结 构中比重小; 第二产业(制造业、加工业等)在城市产 业结构中比重中; 第三产业(除一、二外的所有产业部门, 商业、服务业等)在城市产业结构中比重 高。 第三章 城市的经济实力。 影响人居环境。 直接影响城市的投资环境。 直接影响城市旅游环境。 影响城市的辐射能力。 我国城市产业结构中第一、二产业比重仍然 偏高,与发达国家城市产业结构相去甚远 l(2) 产业布局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l城市地域结构的模式是: 第三章 l同心圆模式 第三章 l扇形模式 第三章 l多核心模式 第三章 l市中区布置音乐厅、博物馆、大会堂等公共 建 l筑,银行、证卷等金融机构以及商业、服务 业 l设施,中间穿插绿地、公园和广场;外围是 居 l住区;最外缘是工业区。 l (二)社会环境与社会资源 l1 政治经济体制 l美国城市学家芒福德说:“真正影响城市规划 的 l是深刻的政治与经济的转变” l政治因素历来对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 的 l作用 。 第三章 l2 人口资源 l包括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两个方面。 l(1)人口数量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 l一定数量的人口在空间上的聚居可以形成一 定 l的消费市场,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l (2)人口素质的影响 l城市人居环境一般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 l硬环境包括建筑物、植物和流动的各种物质 , l软环境是指城市的文化氛围、居民素质等。 l (3)历史积淀和文化遗产 第四章 城市性质与城市人居环 境 l一 城市的定义 l 城市的一般定义,即城市是指一定规模及 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地方和一定层级地域的 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 l 法国著名的城市地理学家什梅尔说:城市 既是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 ,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点说 ,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 。这更接近城市的文化定义 。 第四章 l二 城市性质和类型 l(一)城市的职能 l1 概念:城市职能就是指城市在国家或者地 区 l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 作 l用。 l2 分类:常见的城市职能有居住、管理、政 l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娱乐职能等 。 l分类有几种方法: l(1)静态分类法 l(2)动态分类法 l3 思想、文化、教育中心职能 第四章 l(二)城市类型 l1 奥隆索分类:行政、防御、文化、生产、 交 l通运输、游览疗养城市 l 2 我国分类:工业城市、交通港口城市(铁 路 l枢纽城市、海港城市、内河港 )、中心城市 l(全国性中心城市、地区性中心城市)、县 l城、特殊职能城市(革命纪念性城市、疗养 城 l市、边防城市、经济特区) l(三)城市性质 l1 确定城市性质的原则: l(1)独特性原则 第四章 l(2)主导性原则 l(3)时效性原则 l(4)前瞻性原则 l2 确定城市性质的思路 l3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 l(1)历史依据 l(2)区域依据 l4 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 l(1)基本非基本比例法 第四章 l根据基本产业职工人数占城市职工总人数的 比 l例,即一个城市某一类基本产业职工人数占 全 l市职工总人数的比例超过一定标准时,就可 以用该基本产业定义该城市的性质。 l标准表为: 城市类型基本产业 职工% 城市类型基本产业 职工% 制造业 60 批发商业 20 商业 50 交通运输 11 矿业 15 大学 50 第四章 l(2)区位商法 l eij / ei qij i 市j 部门的区位商 lqij = eij i 市j 部门从业人数 l ej / e ei i 市职工总人数 l ej 地区或全国j 部门从业人数 l e 地区或全国职工总人数 l若qij 1,则该j部门为城市的主导专业化部门 ; l若qij 1,则该j部门不为城市的主导专业化部 门。 第四章 l例:一个城市纺织业比重高达30%,全国平 均 l纺织业比重为33%,问纺织业能否成为该市 的 l主导功能? l解: l eij / ei 30% lqij = = 1,所以不能成为。 l ej / e 33% l6 城市性质的表述: l遵循三个原则: l(1)突出城市最主要的功能,体现城市发 展方向; l(2)兼顾城市次要职能,力求没有遗漏; l(3)文字简练,表达准确。 l三 城市性质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l(一)根据城市类型分类 l1 首都城市 l指具有单纯政治中心职能的城市。 第四章 l美国 第四章 l2 中心城市 l 指能在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 l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城市。 l分为国家级、省区级、地区级、县区级 l 3 工业城市 l 矿业、钢铁、煤炭、石油等。 l可分为综合性工业城市和专业性工业城市。 l4 交通枢纽城市 l 指在特定的交通地理位置上发展起来,起枢 l纽作用的城市。可分为铁路枢纽城市,海港 城 l市,河港城市。 l北京 德国 赫尔曼景观公园 改造堆积的煤矸石山,形成独特的大地艺术 景观 第四章 l5 旅游城市 l 指拥有大量旅游资源优势,能吸引人来观光 l的城市 。 l6 科学城 l 指以大学或者研究机构为核心的产学研结合 l的新型城市。 l7 革命纪念地城市 l 指由于某个历史事件而闻名于世的城市。 l8 军事驻地或边防城市。 l 指出于防御目的让军队驻扎在某地而发展起 l来的城市。 丽江 l 筑波科学城 l 延 安 l友谊关 第四章 l9 宗教城市 l指因宗教原因而兴起的城市。 l10 特区城市 l 引进技术、外资专门从事特殊类型经济活动 l的新兴城市。 l二 我国城市性质拟定中的经验教训 l1 重生产,轻生活 l2 重工业,轻三产 l3 大而全,小而全 l4面面俱到,找不准城市性质 l麦加 第五章 城市规模与城市人居环 境 l一 城市人口规模的概念和分类 l (一)概念: l 1 城市人口概念体系 城市人口指在城市中从事非农业生产活 动并居住生活在城市的人口。 l(1)地区总人口指城市作为一级行政单 位的行政辖区内所有居住的人口。包括从事 所有农业人口。 第五章 l(2)市区总人口指城市市区内居住的所 有人口。 l(3)地区非农业人口指城市行政辖区内 的非农业人口。 l(4)市区非农业人口指城市市区内居住 的非农业人口 。 l2 城市地域概念体系 城市地域城市人口依附于一定的地表空间 。 我国的城市地域由小到大共6个: 第五章 l(1)市中心狭义的中心区,即CBD,城 市中央商务区。 l(2)旧城区整个旧城市区的地域范围。 l(3)建成区城市建筑与景观密集连片分 布的地域。 l(4)近市区包括建成区和近郊区在内的 城市地域。 l(5)城市市区行政上不含所辖县市的城 市市区。 l(6)城市经济统计区与主城区保持紧密 联系的县的地域范围。 第五章 l(二)分类: 按照1994年分类法,我国城市规模分为4类: 特大城市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 大城市 城市人口在50100万以上城市 ; 中等城市城市人口在2050万以上城市; 小城市 城市人口在20万以下的城市。 第五章 l我国应分为7个等级: 巨型城市城市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城市 超大城市城市人口在200500万以上城市 特大城市城市人口在100200万以上城市 大城市 城市人口在50100万以上城市 中等城市城市人口在2050万以上城市 小城市城市人口在520万以下城市 小城镇 城市人口在5万以下的城市 第五章 l二 城市人口规模的理论和预测方法 l(一)城市人口规模的理论 l1 城市首位度理论 城市首位度领导整个地域的首位城市与第二 位 城市的人口规模相比的比值 l2 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理论 计算公式:S = P1 / (P2 + P3 +P4) S= 2P1 / (P2 + P3 +P4 + + P11 ) 式中 S 四城市指数; S十一城市指数; P1、P2、 P3 、P4 、 P11第 一位到第十一位的城市人口规模 第五章 l3 城市顺序规模分布理论 RiPqi = K 式中 K、q常数; Pi第i位城市的人口规模; Ri第i位城市的位序。 l4 贝克曼的中心地理论 l(1) 假定每个城市的规模与它所支配的市场区 的人口数成比例,就是说城市规模与该城市为之 服务的人口成正比 第五章 lPm=kHm 其中, Pm m级城市人口规模 Hm m级城市所控制的市场区人口数 k比例常数 l(2)假定在城市系统中,各级城市及其腹地 范围数都按照相同的比例增减,即A级城市能支 配s个B级城市及其腹地,则每个B级城市所支 配 的C级城市及其腹地亦为s个 Hm=Pm+sHm-1 其中, Hm-1 m-1级城市所控制的市场区人口数 s每一城市所属的次一级城市的数量 第五章 l代入,有: Hm = kHm+sHm-1 Hm = s Hm-1/(1-k) = s/(1-k)Hm-1 l假定城市系统中最低一级城市(增长中心) 的人口数为P1,它的腹地人口数为R1,则增 长中心所支配的市场区人口H1为 H1 = P1+R1 P1 = kH1 H1 = kH1+R1 = R1/(1-k) 经过整理,有 Pm=Ksm-1R1/(1-k)m 第五章 l(二)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预测方法 l1 劳动平衡法 基本人口、服务人口、被抚养人口 Pt = P1/r1 = P1/1-(r2+ r3) 式中 : Pt 规划期末城市总人口 P1规划期末城市基本人口 r1 规划期末基本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百分比 r2 规划期末服务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百分比 r3 规划期末被抚养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百分 比 第五章 l2 劳动比例法 该方法将城市人口分为劳动人口和非劳动人口 计算公式: Pt = P1/r1 = P1/r2r3 式中 Pt规划期末城市总人口 P1规划期末城市生产性劳动人口 r1规划期末生产性劳动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 百 分比 r2生产性劳动人口占城市劳动人口的百分比 r3规划期末劳动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百分比 第五章 l3 综合分析法 Pt = P1+ P2+ P3+P4 rP5 式中: Pt规划期末城市总人口 P1城市现状人口 P2规划期间城市人口自然增长数 P3规划期间城市新增单身职工人数 P4规划期间城市新增带眷职工人数 r带眷系数 P5规划期间城市调进调出的人数 第五章 l三 城市人口规模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 l(一)巨型和超大城市的特点 l1 人口规模大 l2 人口密度高 l3 经济效益好 l4 社会效益显著 l5 发展机遇众多 l6 存在的问题 (1) 空气污染严重 (2) 交通拥挤不堪 第五章 (3)地价、房价高昂 (4) 社会治安较差 (5) 可居住度较低 l(二)巨型和超大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对策 1 改善城市的地域结构 2 调整产业结构 3 调整产业布局 4 加强城市管理 5 提高绿化、美化水平 6 提高城市居民生活便捷度 第五章 l(三)小城市、小城镇人居环境的特点 1 人口规模小 2 环境效益好 3 生活便捷,可居住度高 4 城乡一体化程度高 5 存在的问题 l(四)小城市、小城镇人居环境的改善对策 1 加大投资力度,强化经济功能 2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3 重视发展教育、文化、体育、娱乐、医疗产 业 第五章 l(五)最适合人居住的城市规模 l1 几种倾向 (1)松巴特理论 (2)门槛理论 (3)达维多维奇理论 (4)莫里尔理论 (5)吉布森理论 第五章 l2 我国现状应遵循的原则 (1)注重国情 (2)遵循历史观点 (3)因城而异 (4)多因素分析 (5)坚持区域观点 l3 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方针 l(1)演变历程 l(2)存在的问题 认识上的误区 第五章 盲目借鉴国外发展教训 没保持好比例 “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人为因素过多 l(3)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以大城市为主的城市化道路 以中小城市为主的城市化道路 大中小结合的城市化道路 第六章 工业与城市人居环境 l一 工业与城市的关系 1 工业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促动因素 2 工业是城市的主要产业部门,是城市收 入的重要来源 3 工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4 工业布局方式影响城市布局 l二 工业在城市中的规划与布局 l(一)城市工业用地布局的基本要求 第六章 1 七通一平。 2 地质条件好,地基承载力强。 3 面积和形状符合要求,并不受洪水威胁。 4 供水要连续而且稳定。 5 供电稳定。 6 交通运输条件好。 l(二)城市工业用地布局的基本原则 1 尽量减少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1)注意减少排放有害气体。 (2) 防止工业废水污染 第六章 (3)注意废渣污染 (4)防止噪声污染 2 尽量减少工业对城市道路交通的干扰 3 尽量减少工业对居民生活区的干扰 l(三)城市工业用地布局的基本形式 1 在城市市中区 2 在城市近郊区 近郊工业区和居住区紧邻时候怎样布局? 3 在城市远郊区 第六章 l(四)工业区的规划与布局 l1 组织方式 (1)按生产协作要求组织的工业区 按生产原料组织协作的工业区 按生产“一条龙”组织协作的工业区 按生产综合性发展组织协作的工业区 (2)按资源综合利用组织的工业区 (3)按工业企业对环境污染的性质和特点组织 的工业区 (4)按生产性质相近的工业门类组织的工业区 第六章 l2 合理规模 l3 用地布置 (1)旧城区工业布局的调整改造 l如何改造? 留 改 并 迁 (2)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规划与布局 l类型: 产业带型 城市开发型 第六章 科学技术城型 技术公园型 组合型 l布局选址: l选址类型: l选址形式: 比邻城市近郊科技区 比邻或者位于城市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 区中; 比邻大工业区; 在城市边缘开辟新区; 第六章 l三 工业污染的防治与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 (1)保护水源 (2)防止大气污染 (3)减少废渣污染 (4)防止噪声污染 传播途径上控制、弱化噪声 在噪声源和被防护物之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