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讲义(易传发余涛).doc_第1页
合作学习讲义(易传发余涛).doc_第2页
合作学习讲义(易传发余涛).doc_第3页
合作学习讲义(易传发余涛).doc_第4页
合作学习讲义(易传发余涛).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科学课如何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易传发 余涛一、什么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 20世纪 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的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开发与研究的历史,但在我国仍属新生事物。能否有效地在我国实施合作学习,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世界各国的合作学习实践虽然在其具体形式上和称谓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称“合作学习”、“合作授课”,在前苏联等国家称“合作的教育学”,在我国称“合作教学”等,但它们却有着许多共同的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有着许多质的不同,并由此形成彼此鲜明的对照。综合来看,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二、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1、教学互动理论所谓互动,基本上有三种互动的方式,即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师师互动。合作学习理论认为课堂是一种复合型的教学活动,有单向型、双向型、多向型和成员型(是一种视教学为师生平等的互动关系的教学活动),这是合作学习对“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种教学观的拓展。有关专家认为:仅仅持“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一观点来认识教学过程是不够的,过于简单化。“互动”是合作学习教学思想的最主要思想。通过对合作学习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积极互赖,即指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个人与集体息息相关,只有集体成功自己才成功,因此,这种互动是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活动。2、主体性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掀起的教育学理论。它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首先,学习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同化和顺应)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次,事物的意义不能独立于主体而存在,新知识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应用,然后纳入他的现有的知识结构中生成新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还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教师要构建有效的、平等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课堂氛围,实行协作学习开发学生差异资源,改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个性的发展和对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4、合作学习理论合作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深刻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题。“只有在有交往、有知识和经验存在差异的人的场合,才会有教学的出现”(季亚琴科语)。合作学习的优越性体现在:首先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中,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宽松和充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发言机会肯定多于全班交流。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这样,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可成为整个群体所共享;其次,合作学习还能激励学生个体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在合作学习时,学生要展示自己的观点,试图说服别人,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对知识的钻研就更加深刻。在表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会使新旧知识更加融合,从而扩大了知识的应用层面。同时,学生还会通过别人的观点来修正自己的观点,这种认知的重建,促进了深层次的思维;另外,合作学习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和社会情感的和谐发展。同学们在朝夕相处的共同学习与交往中,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有助于消除学生间的隔阂、歧视和泠漠,因此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并且还通过情意因素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及非认知品质(如人际交往等)的提高。三、合作学习的意义合作学习首先要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可由46名不同能力、性别、性格、文化背景的学生组成,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积极影响。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有很多优越性。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包括合作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包括学习成绩、情感等个性品质的发展)。与传统的班级教学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新的特点,如教师权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转变,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不再看学生后背,而是面对面围桌而坐,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评价和奖赏也由过去主要针对个体转向针对小组为主等等。 那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优势是什么呢? 1、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各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助。 小组合作学习从教学活动时间构成情况看,它不仅包含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还涉及教师与学生小组的双向交往、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等多种交流形式,从而构成了动态因素互动的立体交流网络。尤其是生生互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这种互动方式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个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2、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增强。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的分组方法,把全班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异质成员组成的小组,给每个小组设置共同的学习目标,使之成为一种“利益共同体”。也就是说,只有在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取得成功的前提下,组内的每个学生才能获得成功。这种做法可以使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捍卫为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 3、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满足需要的机会和形式。 需要满足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来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组织形式的建立,给学生提供了开展互助学习的场所和机会,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4、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传统教学中,学生是单纯的旁观者、消费者。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的成员,把知识和技能教给组内的其他成员,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为了能够教得清楚、透彻,作为讲授者的学生,就必须对所要解释的材料认真阅读和分析,从而提高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 合作小组的异质性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在上交作业时,规定每个小组只交一份共同完成的作业。在共同完成这一份作业时,学生需要互相讨论、争辩、向专家请教,取长补短,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由于讨论与作业同步进行,差生可随时提出问题,小组成员可以及时地解决,带动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作业,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通过集体完成作业,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加强了相互之间“荣辱与共”的关系。 6、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了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这种状况使学生知识面狭窄,易对教材老师产生依赖心理,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爆炸”局面。因而,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广泛查阅书籍,进行电脑及专家咨询,去博物馆、实验室等,拓宽了知识来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的能力。 7、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合作学习中,师生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只管倾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同时教师可能对某一专门知识不了解,须请教专家或可利用学生的专门知识。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师生间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真正体现教学的民主。 8、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高科技时代是人才的竞争,没有竞争,时代不会向前发展。虽然合作学习,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但并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只是合作学习中体现的竞争取代了学生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因为只有学生具备较深层次的集体主义观念,竞争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使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在合作学习中,具体的评价可在三个层面上进行:小组评价;组内成员评价;组间同等水平的学生评价。这三个层面的定期评价,能激发各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增强学生个人进取向上的竞争意识,也使每个学生都有竞争对象,有追赶的目标,使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中,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四、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一)更新观念,为实施合作学习奠定基础要科学地开展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产生应有的教学效益,教师必须掌握合作学习的运作理念。1、掌握协作学习观的理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和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成绩,这是合作学习倡导者们的最初出发点,也是我们现在采用这一模式的主要目标。国内外多年的合作学习实践已经证实,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效率,使学习成绩的提高效果显著。合作学习能有以上诸多功效,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小组学习的共同目标和相互的经常交流,拉进了他们的感情距离;二是合作学习中大家互相帮助,相互取长补短,使每个人都提高较快;三是小组学习中学生经常在一起自由、自主地交流、讨论,创造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因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有效发挥各自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2、掌握学生主体观的理念。学生主体观是21世纪中国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合作学习模式恰好适应了学生主体的教学需要。合作学习的基本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安排指导下,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的过程,基本上是学生先个人学习理解,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或通过操作、实验等活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生自主能动学习为主,教师在其中只起指导、辅导和引路的作用,把学生摆在了教学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合作学习运作中,不能只是通过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相互帮助,完成作业和其它学习任务,而还应从学生主体观的角度,全盘考虑运作过程。要设计选择利于学生全程参与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习知识、形成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3、掌握面向全体观的理念。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是实现这以教育思想的有效途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小组成员按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优、中、差三类搭配安排的。这样编排的目的,一是利于优等生帮助后进生,使后进生进步;二是利于后进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自由发表意见,并在交流讨论中形成正确认识,学会和会学知识;三是优等生在帮助后进生中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可见,科学合理地编排小组成员进行合作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具体有效措施。因此,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运作,一定要从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出发,一方面编组中小组成员应由有差异的学生组成,另一方面要从便于学习后进生充分参与学习上设计学习方式,安排学习内容,保证学生的全体参与,全体提高。4、掌握创新教学观的理念。合作学习是创新教学的极好方式。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学习,全体参与,加上小组讨论和活动的形式,都为学校进行创新教学创造了极好的条件。肢体学习,体现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因而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明显地显示了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激发和培养。小组讨论形式的民主,宽松的氛围,会触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诸如观察、操作、试验、或语言交际等,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文化知识,还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创造,形成了创新能力。5、掌握教师主导观的理念。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主体的参与与发展,需要教师的外在激励和培养。因此,合作学习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极其重视教师的作用,但教师的作用只能用在“导”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立足于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关键在于激励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动机,为学生的参与创设一个充满民主、和谐、愉悦和思维智慧的教学环境氛围,从而产生师生合作参与、和谐共振的激励场面,为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创造良好的前提。6、掌握新型师生观的理念。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情感相通、亲密无间、心理相容的朋友性关系。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入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其情感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无论在课外受到多大的刺激。都不能把消极情绪感染给学生。教师的情绪是良好的,情感是积极的,课堂气氛就容易和谐,师生关系就容易融洽。心理学家勒温和李皮特等人通过实验发现,教师与学生合作,和睦相处时,学生情绪高涨,表现出最大的活动兴趣。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专制,学生的表现不是冷漠无情,就是怀有敌意。师生之间没有心灵沟通,缺乏情感共鸣,是难以产生“合力效应”的。因此,合作学习的课堂必须注重师生之间真诚的、积极的情感交流,进而达成和谐的、合作的教学气氛,以建立最佳的教学情境。7、掌握信息同步观的理念。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输出的信息量和学生输入的信息量必须保持同步、相当,才有利于课堂教学有效信息量的优化。一节课教学信息量的确定受诸多因素制约,比如教师的传授水平和能力、以及信息传递手段等等,因此,教师要兼顾多种因素的要求确定信息量,并形成序列刺激,以激活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能力,保持活跃情绪和积极进取心理。8、掌握思维同步观的理念。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师生的思维是否保持同步和统一,是师生和谐合作的基础。师生的思维要保持同步和统一,教师不仅要把握好教材的纵横的内在联系,理解透每单元、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所在,而且还必须在授课前对学生进行定量、定性分析,针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的量和质,以及能力状况,找到已知与新知,已能与未能的结合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输出信息,以利于学生由现有发展水平达到最近发展水平,从而保证与学生思维的同步和统一。教与学思维的异步化合低层次化都是违背师生合作原则的。(二)合理分组,为实施合作学习提供保证首先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所谓异质小组,表现为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互补性。组内异质,组间必须是同质。即小组间尽量减小差异使其各方面情况相当特别是学业成绩方面,尽量使小组之间的竞争公平、合理。其二是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可以先把一部分个性表现鲜明的学生在各自自愿的基础上分配到各组,以便潜移默化地感染影响其他学生;其余的学生按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使各组学生相互之间由于存在信赖感而畅所欲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组员有分工有合作,做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最终合作达到目标。具体分工可以参考如下:小组协调员。在探究中协调员的作用是:主持制定活动计划,组织、分配、协调小组活动(实验操作),组织、归纳实验操作的结论,这要让组内每位学生思考后都说出各自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意见,并允许保留个人意见。活动小组记录员。记录员负责把探究到的信息记录下来。为了避免记录员一个人包办代替,可以采取轮换制,实践中有些学生不乐意,生怕自己记不好,错别字多,这就需要我们多鼓励他们,指出科学课的实验记录不像语文课那样对文字要求那么高,科学实验记录中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实在写不出来还可以画一画,但在小组汇报时要让同学们都知道这代表什么意思。在汇报时,要鼓励紧张的学生慢慢说,说得不清可以重新来,只要能把小组的思想向大家表述清楚就可以了。活动小组监督员。监督员要明确注意事项,负责督促操作有无过失。操作员负责按大家确定的方法、步骤进行探究,中间应该互相帮助。其实分工有时不强求明确细致,我们可以灵活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比如采用轮换制。目前,在国内外普遍采用了以下几种合作学习的分组模型。1、拼板模型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类似于拼板或拼图游戏。在此模型中,每个学生分别参加两个小组:学习小组和研究小组。在确定学习目标后,小组成员先到各自的研究小组研究分析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工作完成后,研究小组成员再回到各自的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共享每个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2、调查模型这种模型可用三种方式分组:一种是按兴趣爱好分组,一种是按感情友谊分组,一种是按特长搭配分组。分组后,教师给学生介绍课堂所要学习的内容后,全班学生讨论学习内容并拟定出一套需进一步讨论的命题来。每个学习小组选一个命题,并把这一个大命题划分为若干个分支问题分配给小组内的每个成员。每个成员负责研究自己的问题,将研究结果写成报告。小组把每个成员的报告汇总起来,形成总报告,再与全班同学共享他们的研究成果。每个小组陈述自己的研究结果之后,给出时间让全班进行讨论。班级评价可是该小组获得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以便纠正自己的观点。3、编号模型该模型是用于复习教学,特别适合于一些十分明确的问题。应用这一模型时,将学生分成4人小组,小组成员从14进行编号。教师提出问题后,每个小组的全体成员共同讨论问题答案。之后,教师叫一个编号,所叫编号的全体成员举手回答问题。回答问题后,教师再征求其它组的意见,如有意见,就让其他组对该组进行帮助。4、配对模型学生先两人一组互相讨论学习,后与全班共享他们的讨论结果。最后让持其它意见的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帮助这个两人小组。(三)指导合作,在合作学习中培养规则意识当老师不再是面对全班几十位同学,而是要面对一个个合作小组时,老师们最感到不放心的就是:小组活动时,这些孩子究竟在干什么?其实,合作学习开展之初,老师会感到不适应,而学生同样也会有不适应的感觉。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订规则。组织教育活动的规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简洁越好。那么,合作学习中我们需要制订哪些规则呢?1、独立思考的规则(1)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了解别人的思路、观点,同时也使没有考虑好的同学得到启发。但是,这些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最大的发展。(2)建议:让习惯于吃“大锅饭”的孩子独立思考,最难的是第一步“从何想起”。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从扶到放,和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2、分工合作的规则(1)目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2)建议:第一是分工,例如测气温一课中,在测量空气温度时时,需要有人测量,也需要有人记录,这时就需要大家先分工,决定谁来测、谁来记,然后才能合作。分工,也就是让组内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可以进行引导和榜样暗示,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是合作,合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合作氛围的营造开始。例如在认各种大米时时,每个小组有一个小盒子,里面有粳米、籼米、杂交米、糯米,让一个学生按小组其他同学的要求从袋中取出对应种类的大米。这个活动就使得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物质环境。3、交流的规则(1)目的:交流是在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2)建议:a、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提供练习的机会。b、尊重别人的发言尊重别人的发言,就是“听”,就是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听”是一种涵养,也是一种学习的技巧。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c、小声交流小声交流的目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避免互相干扰。(三)培养协调员,为开展合作学习提供组织保证。在一些公开课观摩活动上,老师让同学们分组合作学习,我们发现,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这种现象说明合作小组成员中缺乏一名协调员。协调员的作用就是总体协调本组的活动,比如活动的顺序,活动的规则,活动的进程等。通常协调员是不固定的,全组的同学在不同的活动中可以轮流承担协调员的工作。教师需对协调员进行培训,采用集中培训与具体指导相结合的策略,最先承担协调员工作的学生,应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因此,在集中培训协调员时,教师应选择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操作能力较强,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教师适时介入具体指导。低年级学生因为有意注意不能持久,第一批协调员的工作周期可能要相对长一些,当学生已经知道协调员该如何工作时,就可以让全组同学轮流当协调员了。要使合作更加有效,就必须对协调员进行有目的的培训:督促协调员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活动,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指导协调员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的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构建小组学习高地,及时记录优秀组员。教给协调员在小组交流过程中一些小技巧,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给予肯定或者报以掌声,意见出现分歧时,协调员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内成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现象时,协调员应带头先发言,起表率作用;指导协调员善于收集组内成员在交流过程中对同问题所作出的不同解释,并及时准确地进行梳理。以此培养协调员的组织、安排、协调、归纳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四)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为实施合作学习提供秩序保证。 我们看到一些公开课中,教师刚下令开始,各组学生就好似一锅煮沸了的开水,乱成一团。特别是实验课,教师为这种混乱的状态而深感头疼。为避免这种无序状态的出现,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应该做好统筹安排,制定明确的学习任务,把任务细化,把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让小组中每个成员明确各自在合作活动中的任务和分工。小组成员在科学学习中,要明白自己的主要任务是观察、记录,还是操作、演示。只有在细化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有序合作,有效合作。如在水位会变化吗一课中,当学生汇报交流如何设计实验后,教师提示学生“待会儿大家按自己的设计做实验时,你们小组谁操作、谁记录、谁测量?各小组自己商量一下。在桌子下面有个纸袋和一个小碗,各小组再派一个人上来领小桶。”事实证明,学生在小组内明确分工的情况下,小组合作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效果明显得到提升。(五)精选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小组有效学习打好探究基础。“探究亦有问题始”。精选小组讨论学习的问题,真正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必须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难度适宜的问题。如果探究的问题比较容易,学生只需经个别思考即可正确回答,如若再分组讨论、交流,既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教学时间,又降低了学生对讨论的兴趣,同时还有可能降低学生思维加工的深度。学生不需要讨论也能回答,也就起不到小组合作的作用。小组学习的目的不仅的让学生参与学习,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学习中开发智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探究问题的难度要适宜,是那种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问题,同时要求教师要给予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讨论,不能一晃而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如在教学制作一分钟摆60次的摆一课中,学生针对如何最快地确定合适的摆线长度展开了争辩,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内进行研讨,得到一致的结论。(六)把握分组活动的时机,是实施有效合作学习的切入点。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化,学生将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虽然小组合作学习有着诸多的优点,但它毕竟只是众多学习方法之一。那么,在我们的科学课上,什么时候进行分组活动才最合适,最能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呢?1、一个人的力量不能解决问题时应分组活动在科学课上,有些知识较为抽象、深刻,有些开放性的甚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由于学生个人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单靠某个学生独立思考会出现困难或回答不全面。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在小组活动中提出个人的困惑,让小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在切磋争辩中过滤问题,去伪存真,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共享,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从而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能力,扩展思维空间,从而完善各成员的知识结构。 2、个人的想法或做法不统一时可分组活动对于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有时候,学生的想法可能会归为一致,但大多时候他们还是认为自己的想法更好,这个时候就没有必要强求一致,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一来,也许会浪费一些时间,但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也许学生的想法最后被证明是行不通的,但这难道不也是一种科学的体验吗?另外,科学课上,有时候会进行很多实验, 但是,如果安排每个小组完成大量的实验,获取每一个数据,课堂教学的时间明显不足,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各个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两个问题进行实验,最后将各组的数据进行汇总。这样,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如在学生探究电磁铁时,对于“什么条件会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这一问题,学生竟能提出五六种推测,但如果每个可能都让所有小组进行验证的话,时间肯定是不够的,这时,就可以让每个小组选择其中的23个推测进行实验,教师可以对各组的选择作适当调整,最后将各组情况进行总结,同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3、若不先分组讨论、发言有可能影响倾听时应分组活动在课程改革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让孩子学会倾听。”这也是新的课程标准中关于“表达与交流”方面的目标要求。但遗憾的是,似乎我们的孩子在有时候还是不太会倾听,他们总会在别人发言的时候在下面窃窃私语或是若有所思地样子,使得很多教师纷纷抱怨学生不听话、不认真听讲等。但我们是否想过,恰恰是我们自己的原因才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呢?有位老师在讲到“弹性的应用”时,问道:“谁知道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之后让学生举手发言,教师同时要求学生要认真听别人的发言。此时,学生们会认真听别人的发言吗?至少有大部分学生不会认真听。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他们或在思考老师的问题弹性有什么用途;或很想说说自己的想法,而这时候举手的人又很多,老师一时不会叫到自己,他们就会找机会把自己的想法说给旁边的同学听。不管怎样,就是不会“认真听讲”。出现这种情况,不正是教师没有给学生创造倾听的条件吗?如果在提出问题之后,先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再让他们先在小组里进行交流,最后再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恐怕就会有更多的学生认真倾听了吧。4、观察细微现象时应分组活动这片叶子的叶脉是平行的还是网状的?被红色墨水泡过的鲜花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个电磁铁能够吸引多少个大头针?这些都是科学课上的一些要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现象都很细微,不进行近距离的观察是没法找到答案的。每当这时候,应进行分组活动,让学生与实验(观察)材料“零距离”接触,在细致、耐心的观察、实验活动中,寻找问题的答案。5、进行课外延伸时应分组活动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很多过程(如观察季节特点、捕捉昆虫、饲养动物、搜集资料等)不能在40分钟的课堂上一一进行,这就需要把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堂以外,在课前或课后完成这些工作,这时候适合进行分组活动。对于一些需要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的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带着设计好的问题去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料。由于要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任务多,时间紧,学生通常不具备独立完成的条件和能力,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就很快捷。 让小组每个成员承担与其兴趣、能力相当的一部分任务,这 样可以使个人的优势最大化,以获得最佳的小组总体效果。对小组而言,尽可能“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这里的“事”就是学习任务。 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小组成员及时通报进展情况,介绍各自 的收获,每个小组长把自己小组收集到的有价值的资料、信息甚至成功的实验,推荐给全班同学,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这一过程既丰富了学生的资料,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才干。目前,小组合作学习是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并不是适合于所有类型的科学课,也并不适合于一节课的所有环节。我们只有把合作学习用在最该使用的地方,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七)教师指导小组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保障。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深入到学生的小组学习中去,掌握每组同学的学习状况,适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小组学习。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最忌讳的就是教师没能深入学生的小组学习,站在旁边袖手旁观,或象征性地在几个小组之间走一走,很少参加小组完整的学习过程。这种情况下的分组教学,教师的指导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1、有效引导,确立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把全班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同质小组,无形中形成了“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格局。为了增强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首先我们可以遵循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让学生为自己的小组起组名,如“牛顿组”、“群英组”、“创新组”、“飞鱼组”、“探险组”等等,还可以让每个小组搜集一位科学家的名言作为自己小组的座右铭。要重视引导,明确告诉他们,各小组之间展开竞争,主要是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动手动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注意吸纳别人的观点。教师在评价时,要转变教学评价观,应以团队为单位表扬、鼓励。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淡化个人分,重视小组学生的整体表现,这种方式也有利于培养小组间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2、有效引导,保证小组合作活动正常开展。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小组里学生之间闹矛盾的现象,这是在所难免的。主要是小组的每个学生有自己的个性且个性有差异。小组内常见的矛盾“都是他一个人做的,我们没有做”。这在低中年级的学生间容易出现。在实验中,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很少有机会人人都有一套实验仪器,有些学生就有意或无意地把一些仪器搬得靠近自己,甚至将有些小型仪器干脆抓在手中,这种现象在小学生中间非常普遍。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及时引导,要求小组长和活动监督员发挥作用。但如果材料充足,人人都可以获得动手的机会,还出现这种现象时,我们又要引导他们,不要光会做,还要注意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小组内常见的矛盾“他从来不与我们一起合作”。在巡视小组括动时,我们还经常发现这样的两种现象:或是站在那儿看,一言不发;或是只顾自己,不愿把自己准备的材料与其他同学分享。对于前者,我们可以要求小组长在分配任务时,要尽量人人动手,不会做,再出手相帮,但绝对不能完全代替他,让他享受到集体研究的快乐。对于后者的做法是:把每学期要学生自带的材料清单列出,让各小组学生轮流认带。为防止有些学生在上课前忘记带来,我们在每次课后提醒强调一下,然后由各小组的小组长负责落实。3、指导表达与交流,确保合作实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地位平等,教师完全应该作为学习活动的一分子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从“学会”过度到“会学”,实现合作组学习的最终目的。指导学生有序交流。在合作学习时,指导学生有秩序地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同时也避免了争着说、同时说的无效学习行为。指导学生有序探究。在分组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探究的内容和过程特点进行指导,避免学生探究活动的无序混乱状态。指导学生有序研讨。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学习伙伴之间不可避免会存有意见冲突,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小组成员间往往会争执不休,从而造成了学习的偏向。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学会判断,学会归纳整理。如在水位会变化吗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分组讨论试验计划时,教师参与其中,倾听小组的计划,以平等的身份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建议,学生在吸取教师建议的基础上,制定了更为完善的实验计划,为后续的实验教学打好了铺垫。指导学生注意倾听。在倾听其他小组学生的发言时,引导学生注意倾听,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从而提高学习的实效。只有教师在分组教学各个环节中的主导作用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合作学习这一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八)多元评价,是小组有效合作学习的催化剂。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共同提高;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具体指导评价的过程,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有效的奖励。如在水位会变化吗一课的结束,教师在评价学习情况时提问:“今天大家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了一个问题。你能对自己和小组成员在这节课的学习作一个评论吗?”生:“这节课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