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实用性大学英语教学.doc_第1页
全球化与实用性大学英语教学.doc_第2页
全球化与实用性大学英语教学.doc_第3页
全球化与实用性大学英语教学.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卷第3期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32003年9月().,2003全球化与实用性大学英语教学 罗卫华,佟大明,王平(大连海事大学外语系,辽宁大连116026)摘要:在中国高等教育面临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之际,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通过总结,分析大学英语教学的不足,提出了应对全球化新形势,加强实用性应用型英语教学的见解与建议,指出了加强多媒体网络互动教学和语言与文化素养并重的必要性。关键词:全球化;实用性英语教学;多媒体网络互动教学;文化素养中图分类号:319.1文献标识码:;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逐渐地成为西方人文社会学科的热门研究对象。很多高等教育机构都建立了专门的全球化研究机构,如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等。在学术方面,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教授1992年所著的全球化被普遍认为是这个领域的奠基之作,他本人也被认为是(全球化)这一词汇的发明人,尽管1961年的韦氏词典中这一词已有出现。虽然“全球化”现象及其影响在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各方面已日趋明显,但对于什么是全球化,却仍然没有明确的定义。对其起始时间也有不同的说法。将其追溯到15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开始传播天主教,以及探险家们开始全球探险时期。而则认为1973年的首次能源危机才标志着全球化的实际开始,因为正是从那时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才开始摈弃福特式的生产模式,转而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主要目标的。1 收稿日期:2003 05 20作者简介:罗卫华(1968),男,江西吉安人,副教授。一、什么是全球化如果从现实性的描述来定义,全球化是金融、信息、资本,乃至思想的全球网络化,它跨越国境,形成了世界市场。全球化现象实际上就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由于经济全球化最为明显,因此“全球化”常指经济全球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现代通信及信息网络、大规模现代化运输工具的发展,跨国公司()的生产和投资活动拓展到全球。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其生产和投资活动的全球化,带动了资金、技术、信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流动和服务向全球的扩展,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有效配置,最终导致了全球一体化市场的形成。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全球化概括为: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使各国经济在世界范围高度融合,各国经济通过不断增长的各类商品和劳务的广泛输送,通过国际资金的流动,通过技术更快更广泛的传播,形成相互依赖关系。2然而,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全球化的全部内容。由于经济过程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文化和权力结构及其演变,因而全球政治、社会、文化等也出现相应的变化。从国家关系的角度说,全球化是对传统民族国家概念的挑战,表现为国家界限的突破,国家和其他政治力量的整合和重组,部分国家权力的丧失。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超越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组织,如欧盟()、八国集团(8)、亚太经合组织()等,为各国积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历经15年的“长征”式的谈判,于2001加入正是中国政府在全球化过程中迈出的最大的一步。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全球化有不尽相同的理解,甚至存在着明显的分歧。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关于全球化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众多见解。这些见解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揭示全球化的某种特性。但是,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全球化是十分复杂的现象,它既是一种状态,更是一个过程;它既突出地表现在经济基础,也在上层建筑中有所反映;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世界财政、金融、贸易等领域专家、企业家、传播学家或某些政要等普遍相信全球化过程中有一种趋同力,把事物同一化,“全球化”也就意味着全球各民族国家逐渐地消除各自的差异而溶为一体,又常称为“一体化”;2同时,全球化对意识形态的溶解力也是非常明显的。西方思想、文化表现出对东方的强大渗透力,所谓的“麦当劳主义”( )便是一证。总而言之,目前对全球化的理解和表述还停留在浅层次的描述,它表现在全球范围内各地域、各民族、各国家之间联系的日益紧密和相互作用的日益加强,它将长期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活动和思维方式,其最终结果不可预知。二、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经济全球化是现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中国加入也就意味着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主体。对我国高等教育而言,从我国政府的入世承诺来看,有利有弊,有挑战也有机遇。我国高等教育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最为重要的是要有国际意识,致力于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语言交往能力,又具有专业水准的国际型专门人才。在这个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时代里,掌握多种语言会受益匪浅。3全球化也使语言学习产生了变化。精通一门或多门外语,具备良好的交流沟通技能以及新文化知识()成了全球化过程中的“语言资本”。经济发展的战略多元化带来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其交流的语言工具主要是英语。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靠语言传递。21世纪是全球化时代,全球化行为需要全球化语言沟通。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国际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掌握英语。4只有真正掌握了英语作为工具和“武器”又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能成为全球化浪潮中的成功的冲浪者。经济的全球化更加突出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重要性。在日本这样非常以自己的语言文化而自豪的国家,最近都有许多人建议把英语法定为日本的第二官方语言,以更加适应全球化的需要。而且,印度、爱尔兰、以色列等国近年来在软件方面的兴起据称也与其国民英语水平高有很大关系。我国也不例外,各类人才的外语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努力普及外语,全面推动外语教学,是我国教育为中国走向全球化的根本战略措施。47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卷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我国英语教学所取得的成就是不可低估的。然而,以往以应试教育为重心的教学体系所具有的严重弊端,尤其是对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忽视,亦已得到愈来愈充分的显现。张尧学、阎志坚等总结了大学英语教学以下方面的差距和不足:一是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体系与中小学英语教学体系脱节。众所周知,小学、中学、大学的英语教学的确缺少沟通,教学内容重复。以词汇为例,依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高中生毕业后英语词汇可达3000(6级)至4500(78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规定四级词汇达到4200单词,六级词汇达到5500单词。现行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要求学生“理解性掌握5000个左右的常用单词”。博士研究生对词汇的教学要求是“理解性掌握至少6000个常用单词”。这些大纲贯彻下来的结果就是过度重复,没有跳跃性的水平提高。二是现行教学大纲的目标定位问题。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听说写译等综合能力的发展,与中国学生表现出来的比较普遍的“哑巴英语”问题有关。应当注意的是,这一观点没有赢得普遍的支持,相当多的专家还进行了学术上的针锋相对,认为“我国英语教学应始终以读写为本”5。三是缺乏分类指导,不能满足对不同种类人才的需求。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四是教学投入不足,教学研究不够,造成师资不足,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等弊端。五是评价和考试体系有待完善,四、六级考试与现在普遍的应试教学模式有关。67总体而言,我国平均英语水平还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要求,有必要对我国英语教育的状况采取有效对策。三、大学英语教学应对全球化的策略全球化的后果之一是将语言商品化的趋势。在语言商品市场中,作为国际语言或全球语言的英语是当之无愧的最有价值的、最畅销的商品。中国要想在这种商品经济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必须把高等教育人才的外语能力提高到国家战略发展和人才国际竞争力的高度来认识。作者认为,以下几方面的努力至关重要:(1)要充分利用全球化过程中更快更广泛的信息传播技术,提高全民的英语意识,积极营造使用英语的真实和虚拟环境。英语在中国的地位一直是外语,长期以来并没能形成使用英语(特别是说英语)的良好社会环境,在这种情况下,英语学习就像是无源之水,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其应用能力无疑会是空中楼阁。针对这一情况,在现有条件下,改革教学手段,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引入英语教学,让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用英语进行交流,通过虚拟英语为母语的现实来学习语言,应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内英语语言环境的缺乏的事实,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交际性并最终提高学习效率。(2)在教学指导原则上,应改革单一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由过去的以阅读理解为主向综合实用能力为主转变,并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优化课程体系上要把加强外语语言实践能力放在首位。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外语教学的趋势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交际应用为目标”、“以任务实践为本”,这也正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教师要有课程创新、方法改革意识,不能拘泥于讲解课文、核对答案、解答疑难、批改作业等传统模式,而是要发展交际性教学所需的教案设计、语言交际活动设计、多媒体课件设计、课堂组织、教学反馈和评价等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角色的调整转换,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通过积极参与活动交流思想,讨论问题,发表意见,锻炼语言交际能力。(3)要紧跟全球化信息时代国际英语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向,在教学手段、教材使用等关键方面大胆改革,真正与国际接轨。就像前面所提到的,应加大投入,大力利用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校园网的便利和优势开展多媒体网络互动教学,这将是21世纪外语教学的大趋向。现行的听力、口语、阅读严格分开的授课模式,以及学时的分配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应改变现行的听力、口语、阅读等科目严格分开的模式,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听、说、写等综合实用能力的培养上。应加大外语听力和口语的教学时数及其在测试中的比重。其中,非常关键的因素是作为知识载体和主要教学依据的教材。应尝试使用类似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样的将听说读写多种技能融合在一起,以学生为中心,使其大量参与课堂教学的原版国外教材,57第3期罗卫华,等:全球化与实用性大学英语教学这可能对学生同步提高各种技能更有效。(4)在评估测试方面,要大量增加语言应用能力方面的内容。要清醒地意识到四、六级考试制度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把教师和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泥潭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不再把四、六级考试与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挂钩应当成为共识。学生成绩的评定不应只靠期末考试,要将卷面评分与绩效评定相结合,例如将课堂参与、动手和动口应用语言等表现计分等。8(5)要加强大学前各阶段英语教学的衔接。外语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将大、中、小学英语教学看成一个整体,每个阶段明确目标,合理衔接,梯度升级。教育部正在组织实施的中小学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应当是在这方面的有益的尝试。在大学阶段用英语讲授一些专业课,是促进教育现代化,或者说同国际接轨的一个举措。教育部2001年教高4号文件规定,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3年内“双语教学”的比例要达到10%,其出发点也正在于此。要创造条件,开设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使用英语原版教材,并以英语为媒介完成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当然,在实施过程中要杜绝形式主义,要确保英语授课的深度和广度不低于用中文授课的水平。合格的师资和合适的教材应当是先决条件。(6)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兼顾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内容。全球化时代的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与来自不同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人民不带任何偏见共处和进行相互交流的能力。从本质上讲,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离的。加大外语教学的文化含量,应成为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既要加强对英语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教学,还要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为深层次的跨文化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尽管1999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已提出了这一问题,但得到的重视明显不够。总之,如果管理有方,措施得力,方法得当,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英语教学一定能呈现一派新气象,从而从容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参考文献:1,. .:,2002.3 5.2蔡永莲.全球化趋势对高等教育的影响/.:/202.121.15.143:81/2002 6/20602.,2003 05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