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之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doc_第1页
生态旅游之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doc_第2页
生态旅游之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doc_第3页
生态旅游之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doc_第4页
生态旅游之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旅游之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全球旅游产业的热点,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它不仅能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能传承文化及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其暴露的环境问题也日益显现。本文主要对生态旅游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初探。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影响;解决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旅游业具有越来越大的吸引力,旅游形态层出不穷,其中生态旅游便是目前受到普遍关注的一种新兴旅游产业。其增长速度之快,年增长率可高达30%,集中反映了全球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但是,国内对生态旅游的宣传和认识还有限,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出现有悖生态旅游原则的现象。一、生态旅游的内涵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定义为对环境负责而又不会对自然景区产生干扰的一种旅游方式,定义为对环境负责的、不干扰自然区域的旅游,其目的是享受自然、观赏自然和促进自然保护,并通过生态旅游使旅游区域的居民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获益1。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产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资源、社会、文化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以协调和平衡彼此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2。与传统旅游形式相比,生态旅游的理念坚持在发展过程中合理地开发与保护自然资源,并强调全面协调地区可持续发展,以期地区自然资源得到永续经营。二、生态旅游带来的效益生态旅游可为旅游地区带来诸多长远效益,前景可观,在此主要从经济、文化和环境三个方面展开简要分析。经济方面,生态旅游建设不仅可提高旅游地区的知名度,还可为地区提供较多的发展机会,吸引众多企业对生态园区进行投资,带来巨大的资金流动,并且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文化方面,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文化遗址等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可得到良好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能促进地区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引起政府对制定相应文化保护政策的重视,同时也使得生态旅游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环境方面,与传统旅游业相较而言,生态旅游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将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放在首位,因此诱导地区环境进入一种良性循环,增加了生态旅游环境的承载能力。三、生态旅游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生态旅游”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国外传至我国并逐渐被接受,属于完全的“舶来品”,起步晚,经验不足,因此目前我们国家的生态旅游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本研究组发现,其建设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主要是很多开发不当行为的存在,违背了生态旅游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本质要求,导致开发出来的产品并不具备真正生态旅游的特征,甚至对自然景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并对当地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从环境破坏方面反思生态旅游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任务。综合各类研究资料,本研究组分析生态旅游建设中开发不当的行为对环境的破坏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规划者缺乏合理规划意识,无完整构思,导致整体协调性的丧失。举例而言,比如某地的地理条件适合某种植被或作物的生长,规划者构想将当地打造成为以该植被或该作物为特色的生态旅游景区,从而重点培育、保护该植被或作物,而忽略地区植物和动物物种的多样性,导致固有生态环境的失衡。第二,开发者被利益蒙蔽双眼,缺乏或故意忽视生态旅游的科学理念,肆意破坏自然资源,对原有生态系统形成冲击。比如开发者以绿色植被的过度开垦为代价,在当地过多兴建度假屋、旅游商店等建筑。第三,开发者未考虑建设同环境和谐双赢的问题,缺乏足够的基础设施或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规范,导致当地污染的处理能力低下。比如景区内垃圾桶的数量过少,或者数量足够但分布不合理。第四,势力雄厚者非法开采及承包自然资源,牟取暴利。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受到不良影响却敢怒不敢言,使社区的良性互动的监督机制失衡,环境破坏成为恶性循环现象。4、 生态旅游建设中对环境产生破坏的原因(一) 规划、开发不合理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应坚持科学理念,秉承实质要求和原则,注重其原汁原味,在保持生态旅游资源本来面目的基础上对其加以规划、开发,使其尽善尽美,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开发过程中,某些开发商不了解当地生态系统的情况,不具备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亦未参考专家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规划意见,唯利是图,过度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的效益,出现伐木过度,伐木不当,道路房屋修建不合理等现象,致使景区严重破坏,野生动物受到惊吓,资源消耗,水土流失,加剧了“三废”污染3。例如,张家界森林公园中的武陵源景区建设游道、宾馆、索道等旅游服务设施,其不但破坏了植被乃至森林资源,更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4。(二)监管力度不到位,法律法规不完善国家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当地政府也制定了一些保护和惩罚政策,但由于监察力度不够,这些法律政策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并且,目前制定的这些相关政策仍有局限性和漏洞,不完善的制度执行起来也未必能达到良好效果。(三)民众环保意识薄弱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清新宜人的生态环境需要每个人加以爱护、参与其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长长久久。但是,很多时候,自然景区愉悦人们的同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相应的回报,他们环保意识薄弱,仅仅将旅游视为一种娱乐活动,往往忽视了自己对环境应有的责任,对旅游景区产生噪声和垃圾污染,同时对生态景区的植被、野生动物、水体和自然遗迹均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四)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由于生态旅游点多、线长、面广,对于景区中已经出现的各种污染和破坏的防治是有难度的,加以许多生态旅游景区的基本保护设施缺乏,垃圾更难收集、运输和处置,多数水体和植被的污染难以恢复,某些动物生活、迁徙以及繁殖更是受到人们活动的严重影响,甚至濒临灭绝。此外,某些疾病的交叉传播也没有有效的防治和控制措施。(五)环保教育投资不足生态旅游发展迅猛,现阶段的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活动不够全面、系统,尚不能满足生态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况且不同的游客本身接受教育的程度、从事的职业方向以及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认识以及对环境保护所做出的贡献不同。再上升一个层面,游客环保意识薄弱实际上揭示了国家对环保教育重视不够、投资不足的现象。(六)景区管理不到位,游客超载有些景区为利益驱动,忽视景区本身的游客承载能力,旺季游客大量的涌入极大地超出生态旅游景区所能承受的范围。例如,衡山绝顶祝融峰总面积477平方米,按照平均每个人8平方米,游览15分钟,每天开放l2小时计算,日合理的环境容量为2862人/天,而实际上每年旅游旺季(7-10月),日均游人为4600人,人均占地仅5平方米,游人最多的时候竟高达一天3.1万人次,人均占地仅0.73平方米。可见,人流超过了环境的正常允许限度,就必然会产生对旅游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且也存在着危及游客入身安全的隐患5。5、 生态旅游建设的改进措施考虑到上述生态旅游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组认为目前可以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作出改进。以下分别从政府、开发商、景区管理人员及个人四个角度进行简要阐述。政府方面,法律法规制定部门应制定有效完善的相应制度,起到保障生态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执法部门和监管部门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并且奖赏对环境保护做出贡献的群众;督促教育部门加大对环保教育的投资力度,使环保知识普及到广大民众,定期做好社区的环保宣传工作;政府还应对生态旅游产业做好宏观统筹规划的作用,使其朝向稳定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开发商方面,必须要求从全局出发,对生态景区的开发和生态旅游的发展做合理的规划,强调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拒绝以破坏环境为发展的代价,着眼当下展望未来,使自然资源不仅满足当代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更要造福子孙后代;走合法道路,坚决抵制非法承包牟取暴利的行为。景区管理人员方面,应根据旅游淡季和旺季景区承载能力合理调整票价、票量,限制旺季游客数量,确保风景区环境的正常循环;结合生态技术,增强对景区污染的处理和治理能力,及时有效使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培养高素质导游和管理人员,引导游客走环保旅游的道路。个人方面,增强环保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习惯,明确自己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监督并揭发破坏生态环境的丑陋行为,对不法开发商、不尊重生态平衡的群众起到制约的作用;与政府相关部门和景区进行良性互动,反馈意见,促进其作为和进步;努力学习环保知识,开发有效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为生态旅游建设贡献力量。六、结束语综上所述,生态旅游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益处,同时,也存在着各方面的局限。所以,在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我们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以永续的利用,不仅造福当代人类,同时也为子孙后代的生存生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参考文献:1 崔书红.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实践J.环境保护,1999,(9):35-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