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doc_第1页
专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doc_第2页
专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doc_第3页
专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doc_第4页
专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河南中考】(2017河南)如图1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利用了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 ,玻璃板放置时要求与纸板 。(2)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与蜡像A的像重合,这样做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若用光屏替代蜡烛B,在光屏上观察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选填“实”或“虚”)像。答案:(1)像的位置(2)垂直(3)大小;虚【知识解读】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 “正立、等大、等距”的“虚像” ,物与像 “上下一致、左右颠倒” ,即像与物关于镜面 “对称”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 光的反射 现象,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眼睛逆着反射光线看到光线好像是从镜后的像点发出,所以说像点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1. 镜面的选择与放置:用薄的 茶色 透明 玻璃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由于玻璃板的前后表面均能反射成像,为了减小两个像之间的干扰,玻璃板要 薄 一些较好。放置时玻璃板要和纸面 垂直 ,否则玻璃板后的蜡烛无法与像 完全重合 。镀膜玻璃板的镀膜的一侧对齐 方格纸的中线 ,且朝向 像 的一侧。2. 像的位置与大小: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 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玻璃板前侧从不同角度观察,同时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 完全重合 ,说明 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1)镜前蜡烛点燃,目的是成像 清晰 ;镜后蜡烛不点燃,替代镜前蜡烛的像,用到了“等效替代法”。(2)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在 镜前 反射光线所在的区域可以观察到物体的像,在镜后无法观察到物体的像,因为镜后没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眼。即“镜前观察,镜后成像”。3. 多次测量探求规律:要分析像距和物距的关系,就要 改变物距 并用 刻度尺 多次测量记录像距和物距,比较得出像距 等于 物距的结论,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得出普遍结论 。使用有刻度的方格纸,其目的是便于比较 像距与物距的关系 。4. 虚像的理解和应用: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到镜后的像点,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没有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光屏 不能 承接。5. 像的亮度:像的亮度取决于物体和环境的光线亮度关系。可以在 较暗 的环境中观察蜡烛的像;若用棋子或圆斑小人代替蜡烛时,若像不清晰,可以用 激光灯照亮棋子或小人 ,注意要照亮朝向镜面的一侧。6. 评估:(1)像无法和蜡烛重合,可能是因为 平面镜放置时与纸面 不垂直 。(2)分析像距与物距关系时, 一组数据太少,结论没有普遍性 。7. 结论: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取决于物的大小,像距取决于物距。【核心例题】如图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1)器材选用时,用平板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规格相同的茶色玻璃和普通玻璃,应该选择 玻璃;实验中观察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 造成的,因此玻璃板 (选填“厚些”或“薄些”)较好。(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在玻璃板的A侧竖直放一只点燃的蜡烛,小明在玻璃板后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蜡烛寻找蜡烛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玻璃板的 (选填“A”或“B”)侧观察。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 。如果在蜡烛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_承接到像(选填“会”或“不会”),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选填“虚”或“实”)像。(3)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 。若发现玻璃板后的蜡烛无法与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 。次数物距/cm像距/cm像与物大小比较第一次12.012.0等大第二次15.015.0等大第三次10.010.0等大(4)实验中,要用 分别测出 和 并进行比较,若小明做了第一组实验就开始分析结论,对此你的看法是 ,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若记录数据如下,实验表明:平面镜所成像是虚像,像与物的大小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5)若将镜前的蜡烛远离平面镜,则镜中蜡烛的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不变”或“无法判断”),像到物的距离将 (选填“变大”、“变小”、“不变”或“无法判断”)。(6)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选填“较黑暗”或“较明亮”)的环境中进行。小明用围棋的棋子代替蜡烛做实验,他发现棋子在镜中的像有些模糊。要使棋子的像清晰一些,你的建议是 。(7)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的对应点的位置如图1的乙,下一步你该如何处理“白纸”上的信息并得出结论: 。若将玻璃板下面铺着的白纸改为标有刻度的方格纸,其目的是便于比较 的关系。(8)如图1的丙,若将蜡烛放在D处,在玻璃板前 (选填“能”或“不能”)观测到蜡烛的像,因为 ,请作出像点D的位置。(9)本实验中,用一根未点燃的蜡烛来代替已点燃的蜡烛在镜中的像,以确定像的位置。下列实验操作中,也用到这种方法的是( )A. 研究电流跟电压关系时,控制电阻一定 B. 用两个10 的电阻串联代替一个20 的电阻C. 研究电流的热效应时,根据煤油温度的变化,判断电流产生热量的多少D. 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时,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解:(1)确定虚像的位置;普通;玻璃板的前后两个表面都能反射成像;薄些(2)大小;A;完全重合;不会;虚(3)玻璃板与纸面垂直;玻璃板与纸面不垂直(4)刻度尺;像距;物距;一次实验一组数据太少,结论不具有普遍性;探求规律,使结论具有普遍性;相等;等于(5)不变;变大(6)较黑暗;用激光灯照亮棋子(7)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并进行比较,由此得出结论;物距和像距(8)能;蜡烛的反射光线能进入人眼;见图(9)B【变式练习】 变式1. 小芳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观察玻璃板后的像,如图2所示:(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 。(2)小芳点燃蜡烛A,为了探索像和物的大小关系,他拿出另一根完全相同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则蜡烛B (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样做的目的 既确定了像的位置又验证了 ;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A的像时,看到在像B处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B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3)移动蜡烛A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 。(4)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像的大小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做完实验后某同学总结了一些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其中 不准确 的是( )A. 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不变B. 将蜡烛和像所在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连线跟玻璃板垂直C. 当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为10 cm时,像和物相距20 cmD. 将玻璃板换成平面镜,成像更清晰,更有利于进行成像特点的探究答案:(1)光的反射原理 (2)不需要;像和物大小相等;玻璃板的前后表面均能反射成像 (3)消除偶然性,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4)不能 不变 (5)D变式2. 如图3的甲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小丽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刻度尺的上面,并保持玻璃板与刻度尺垂直。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竖直放置在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点燃蜡烛A,进行观察和调整。(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 的关系;如果玻璃板放置得不够竖直,将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能置时,眼睛应在蜡烛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确定蜡烛A成像的位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若A向玻璃板靠近,应将B向 (选填“远离”或“靠近 ”)玻璃板的方向移动,才能使B重新和A的像重合。(4)小丽想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若蜡烛A与玻璃板的位置如图3的乙所示,则光屏应安放在玻璃板右侧,与玻璃板相距 cm。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选填“虚”或“实”)像。(5)若蜡烛A以0.2 m/s的速度远离玻璃板,则它的像远离玻璃板的速度是 m/s,且像的大小 。答案:(1)确定虚像的位置;大小;蜡与像不能完全重合(2)完全重合;像与物大小相等;A;等效替代法(3)靠近(4)15;虚(5)0.2;不变变式3.(2014南宁)如图4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1)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各一,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还缺少的器材是 ,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 。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后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 (选填“前”或“后”)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蜡烛A的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答案:(1)刻度尺 位置 (2)前 等效替代法 (3)虚 (4)不变【中考优选题】1.(2014巴中)小明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如图5)发现在蜡烛A的另一侧看到两个像,他换了一块 (选填“薄玻璃”或“厚玻璃”)像就成了一个了;小明移动蜡烛B,使它与像完全重合,确定了 的位置。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小明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他 (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选填“实”或“虚”)像。答案:薄玻璃 像 不能 虚2. (2014梅州)如图6的甲所示,小丽同学在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脸时,将玻玻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竖直地放于玻璃板前后,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在此实验中:(1)如果有5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 的关系。(2)小丽将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上,发现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是因为 。(3) 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如图6的乙所示),在实验过程中中会出现的情况是 。 答案:(1)2 大小 (2) 不能 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 (3)蜡烛B与蜡烛A的像不能重合3.(2014泉州)小勇利用如图7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2)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蜡烛B跟蜡烛A的像_,说明像与物的大小 ;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_(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是 像(选填“虚”或“实”)。(3) 若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进行实验,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答案:(1)确定像的位置 (2)重合,相等;不能,虚(3)便于探究像和物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4. (2014云南)如图8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除图8的甲所示实验仪器外,还需用到的测量工具是 。(2)实验时,玻璃板要与纸面垂直放置,沿玻璃板画一条直线MN代表 的位置,然后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蜡烛在玻璃板后面所成的像,这个像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3)图8的乙是某小组同学用白纸记录的蜡烛和它所成的像的位置关系,分析图中信息可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 。有同学将白纸沿直线MN对折后发现蜡烛的位置和它的像的位置重合,所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又可表述为: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 。答案:(1)刻度尺 (2)平面镜;反射 (3)相等;垂直;对称 5.(2015苏州)利用如图9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时应选 (选填“较厚”或“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竖立在水平桌面上。 (2)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将完全相同的棋子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得结论: 。 (3)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情况,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B所在的位置,应在玻璃板 (选填“前”或“后”)侧观察白卡片上是否有A的像。 (4)改变A的位置,重复(2)中步骤并分别测出A和B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在下表中。序号123A到玻璃板的距离/cm3.005.008.00B到玻璃板的距离/cm3.005.008.00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结论: 。答案:(1)较薄 (2)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3)后 (4)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6.(2015漳州)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装置如图10甲所示。 (1)选取A、B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2)将白纸放在玻璃板后烛焰像的位置,纸张承接不到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像。(3)如图10乙所示,将玻璃板与水平桌面成45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让蜡烛A沿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将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的像 运动(选填“水平向右”,“水平向左”“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答案:(1)大小 (2)虚 (3)竖直向下7.(2015滨州)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想起了走过教学大楼门厅内的大平面镜时的情景:靠近镜子时,感觉自己的像变大了,远离镜子时感觉像变小了。自己的感觉对吗?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小时进行了实验探究。小时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图11所示(其中的透明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1)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当把蜡烛B移动到某一位置的时候,发现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测量并记录此时物、像和玻璃板之间的位置关系。 (2)多次改变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在平面镜后移动蜡烛B,发现总能找到一个对应位置,在镜前从不同角度观察,蜡烛B与蜡烛A的像均重合,测量并记录每次实验的相关数据。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可知,能验证小明感觉的是步骤 选填(1)或(2);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 ,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 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是 像(选填“虚”或“实”)。答案:(2) 物体大小相等 相等 垂直 不能 虚8. (2016连云港)在九年级总复习时,同学们再次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小明和小红在分析数据时发现,三组数据的像距都比物距大一些。小明认为这是由于测量粗心引起的,小红认为像距总是比物距大可能与玻璃板的厚度有关。他们对此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数据如下表。(1)小明的看法不正确的理由是 。(2)玻璃板的厚度对像距与物距差值的影响,可表述为 。(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你认为应该选择较_(选填“薄”或“厚”)的玻璃板。玻璃板厚度 /mm555101010151515像距 /cm3.005.808.703.956.509.353.185.407.85物距 /cm2.655.508.353.305.958.722.054.306.90像距与物距的差值 /cm0.350.300.350.650.550.631.131.100.95(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平面镜所成的像都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从测量数据可以看出,他们测量像距和物距时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_ (选填“mm”或“cm”)。 答案:(1)如果是粗心像距不可能总是大于物距 (2)玻璃板越厚,像距和物距差值越大 (3) 薄 (4)虚像 mm 9.(2016绥化)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选取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高为7 cm。如图13所示,在竖直的玻璃板前10 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烛焰高2 cm。(1)最好选用 玻璃板(选填“茶色”或“无色透明”)进行实验。(2)选取A、B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 。(3)在利用蜡烛B确定出蜡烛A成像的位置后,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罝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A的像,则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虚”或“实”)像。(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判断,身高1.7 m的人,站在镜前5 m处,他在镜中所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 m;当他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1)茶色 (2)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3)虚 (4)5 不变10. (2016南宁)如图14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1)实验室提供较厚和较薄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的玻璃板做实验;同时选用两节相同的干电池,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 关系。(2)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前放置电池A,移动玻璃板后的电池B,直到看上去电池B与电池A的像 。(3)将光屏放在电池B的位置上,发现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像。(4)将电池A朝远离玻璃板方向移动一段距离,电池A的像的大小将 。答案:(1)较薄 大小 (2)重合 (3)不能 虚 (4)不变11. (2016厦门)利用如图15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1)实验时应选较 (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竖立在水平桌面上。(2)点燃蜡烛A,透过玻璃板观察到A的像,把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到B与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 。(3)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无法直接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说成的像是 像。(4)用方格纸替代白纸,更方便探究像与物 关系。答案:(1)薄 (2)等大 (3)虚 (4)位置 12.(2016广东)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如图16所示。(1)现有厚度分别为5 mm和2 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目的是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 ,便于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3)若白纸上每方格长度是5 cm,将点燃的蜡烛由A点移至B点,此时它与移动后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的距离是 cm。用光屏在玻璃板后面无论如何移动,在光屏上都 (选填“能”或“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4)如图乙所示是从平面镜中看到墙上的时钟的像,请在丙图中画出时钟的实际时间。答案:(1)2;薄的玻璃板重像不明显(2)方便确定像的位置(3)20;不能;虚(4)如图13.(2017盐城)小明用茶色玻璃板和两个相同的棋子做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关系的实验。(1)将玻璃板 立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上沿玻璃板前后两表面画线MM和NN。(2)在玻璃板前放棋子A,将棋子B放到玻璃板后,使它与 重合。(3)在白纸上沿棋子A和B的边缘画图,测量A的右端到MM的距离lA = 4.30 cm;测量B的左端到NN的距离如图17所示,其值为lB = cm。(4)改变A的位置,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表中有一个数据异常,该数据是 cm,它最有可能测量的是 距离。次数12345lA/cm4.305.707.108.809.90lA/cm5.406.508.509.60(5) 修正(4)中异常数据后,比较lB 和lA ,发现lB 总是小于lA ,为准确获得实验结论,请你对小明实验中的错误操作进行纠正。 答: 。答案:(1)竖直(2)棋子A的像(3)4.00(4)7.10;A的右端到NN(5)lB应测量B的左端到MM的距离14.(2017玉林)下面是小红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活动过程:(1)组装仪器时,如图18所示,要使玻璃板与水平桌面的白纸相互 (选填“平行”或“垂直”);(2)在实验中,小红看到两个不重合的蜡烛A的像,为了消除这个影响,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选填序号);A. 换用较薄的玻璃板 B. 换用较厚的玻璃板 C. 调整观察蜡烛A的像的角度(3)消除影响后,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