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高中全程学习方略》配套课件(人教版·必修1):7.2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ppt_第1页
2013版《高中全程学习方略》配套课件(人教版·必修1):7.2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ppt_第2页
2013版《高中全程学习方略》配套课件(人教版·必修1):7.2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ppt_第3页
2013版《高中全程学习方略》配套课件(人教版·必修1):7.2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ppt_第4页
2013版《高中全程学习方略》配套课件(人教版·必修1):7.2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二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_ 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2.内容: (1)“另起炉灶”: 内容:不承认_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 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_外交关系。 意义:使中国改变了过去_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 _。 社会主义阵营 国民政府 平等 半殖民地 独立自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内容:先清除_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特权,再考虑与 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意义:为与世界各国建立_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3)“一边倒”: 内容: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_阵营一边。 意义:使新中国不致处于_地位。 3.成就: (1)冲破了美国的_。 (2)同_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帝国主义 平等互利 社会主义 孤立 外交孤立 苏联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 关系。 2.提出: 1953年,周恩来接见_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3.完善: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_时, 三位总理共同 将其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4.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_ _、平等互利、_。 印度 缅甸 内 政和平共处 5.意义: (1)国内: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2)国际: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 之间问题的_。 【史论要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 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 则。 基本准则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参加日内瓦会议: (1)背景:_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威胁中国。 (2)目的:和平解决_和印度支那问题。 (3)内容: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_。 (4)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_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 际会议 。 (5)意义: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 _。 美国 朝鲜 日内瓦公约 五大国 国际声誉 2.参加万隆(亚非)会议: (1)背景:亚洲、非洲_运动高涨的形势。 (2)内容: 讨论保卫和平、争取_、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 的问题 。 周恩来提出“_”方针。 【误区提醒】“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 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 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民族解放 民族独立 求同存异 (3)特点:第一次没有_国家参加。 (4)意义: 加强了中国同_各国的联系。 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殖民主义 亚非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原因 1.旧中国没有独立的外交,没有国际地位,受尽帝国主义 的欺凌。 2.美国对新中国采取封锁、包围、孤立政策,妄图扼杀新 政权。 3.新中国成立时社会主义已形成一个世界体系。 4.中国共产党能够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问题。 5.新中国要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保障本国独 立,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就必须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 针。 【名师指津】 “另起炉灶”,要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的 外交关系,这使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 ,解决的问题是对外战略问题。“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解决的是对外交往中的战术问题。 【即时训练1】右图中的文字是“中苏两国人民 友谊万岁”。它所揭示的中苏关系的时代背景 是(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解析】选A。本题考查获取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图片信 息可知,当时中国与苏联关系非常友好,由此可判断这应该是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事情。故选A。 【备选训练】 新中国成立后,“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 作普通侨民对待,不当作外交代表对待”。这体现的外交原则 是(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一边倒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另起炉灶 【解析】选D。“另起炉灶”的含义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 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是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 新的平等外交关系。这与材料意思吻合,故选D。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 (1)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 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 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 的经济关系。 (2)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 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 时代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2.作用: (1)提供了各国建立和发展相互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 (2)指明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 (3)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了南北关系的改善。 (4)推动了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5)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 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特别提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中国成立初“三大政 策”的不同 从目的上看,三大政策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是为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从影响上看,三大政策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也标志着中国外交政 策的成熟。 【即时训练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长期以来外交政策的 指导原则,它的首次提出是在( ) A.1950年 B.1953年 C.1955年 D.1972年 【解析】选B。本题考查识记能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 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来的。 【备选训练】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 A.“一边倒”政策的出台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D.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怀抱 【解析】选B。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成为解 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因而它是我国外交政策成熟的 标志。A、C、D所涉及的外交活动都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前 提下进行的。 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的原因 1.从国际上看是由当时国际局势决定的。当时世界处于美 苏冷战格局之下,美苏双方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分形成美 苏两极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全面敌视新中国,而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则支持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 2.从国内看由中国面临的险恶形势决定。当时国内的革命 、建设需要一定的国际支持和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还由中共性质和革命性质决定。中共领导革命的最终前 途是社会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需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 取得它们的支持和合作。 4.党的外交政策也决定了我们必须实行该政策。早在1949 年6月30日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毛泽东就提出新中国 成立后“一边倒”的基本方针。 【特别提醒】实行“一边倒”政策在当时是非常有必要的,有 利于我国各项事业的建设,但是这种政策也有消极影响,即它 影响到国际力量的平衡,不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 【即时训练】毛泽东指出:“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 ,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 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根据以上材料判断“打扫干净屋 子再请客”的含义是( ) 新中国要积极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不急于同帝国主义建交 指与外国(主要指帝国主义)建立外交关系需要合适的时机和 条件 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国家建交 A. B. C. D. 【解析】选D。中“各国”的说法不准确,其中不应包括长期 敌视我们的帝国主义国家,与题干所给信息不符,所以应该 选择D。 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材料一 缔约国双方同意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 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 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 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 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 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1950年2月) 材料二 探究讨论: (1)据材料一说明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的变化。 提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2)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清政府相比有何差异? 提示:清政府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 的外交政策,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3)材料二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了哪几次与外国建交的 高峰。请指出第一次新中国外交高峰的特点及其原因。 提示:建交高峰: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高峰。特点: “一边倒”。原因:美苏两大阵营尖锐对抗,因为中国是社会 主义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和孤立中国。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材料一 中印关系是亚洲和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 战略影响超出了双边范围,甚至远远超出亚洲范围。我们应该 成为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 新华网 材料二 “ 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 ,他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1954年6月28日) 材料三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 的国家的和平相处具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 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