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黄岛小渔村传统渔文化习俗调查研究-科研立项结题申报书.doc_第1页
青岛黄岛小渔村传统渔文化习俗调查研究-科研立项结题申报书.doc_第2页
青岛黄岛小渔村传统渔文化习俗调查研究-科研立项结题申报书.doc_第3页
青岛黄岛小渔村传统渔文化习俗调查研究-科研立项结题申报书.doc_第4页
青岛黄岛小渔村传统渔文化习俗调查研究-科研立项结题申报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度学生科研立项结题申报书作品名称:青岛黄岛小渔村传统渔文化习俗调查研究 作者姓名: -梁欢- 学院: 文法学院 班级: 文秘教育(实务秘书)2010 联系电话:指导教师: 邓东 作品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 其它二一一年十一月青岛黄岛小渔村传统渔文化习俗调查研究(作品名称)摘要:(不超过200字)在研究小渔村传统渔文化习俗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渔文化,渔文化是指以海为生、以渔为业,在长期的渔业生活中形成的独特的海洋文化。它是个异常丰富、博大的文化,是人们从事渔业生产实践所取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精髓。这里所说的习俗,就是习惯风俗。在青岛黄岛小渔村后岔湾村,这个有着浓厚咸水气息的地方,孕育了性情温厚的渔家人,更结出了“正月十三民俗节”、“海神爷”、“喜丧”等将要遗失的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渔文化。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签名: 青岛黄岛小渔村传统渔文化习俗调查以青岛黄岛后岔湾村为例摘 要:在研究小渔村传统渔文化习俗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渔文化,渔文化是指以海为生、以渔为业,在长期的渔业生活中形成的独特的海洋文化。它是个异常丰富、博大的文化,是人们从事渔业生产实践所取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精髓。这里所说的习俗,就是习惯风俗。在青岛黄岛小渔村后岔湾村,这个有着浓厚咸水气息的地方,孕育了性情温厚的渔家人,更结出了“正月十三民俗节”、“海神爷”、“喜丧”等将要遗失的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渔文化。关键词:小渔村、正月十三、海神爷、喜丧正 文:海洋渔村的概念,我们所说的海洋渔村是指地处海洋且以海洋资源为主要生存来源的自然渔村。基于海洋渔村的实地调查,在现代化建设,城市化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从渔民的职业转向和即将消失的小渔村传统渔文化习俗两个相互联系的维度来陈述海洋渔民的生存状态和海洋渔村传统渔文化习俗的调查。本文所调查的后岔湾村就是一个典型的海洋渔村,是一个依靠海洋资源生存的自然村,通过和同伴的走访,主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以及文献资料研究法来搜集资料。一、后岔湾村基本情况青岛黄岛后岔湾村,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最东部11.5公里的一个富饶渔村,胶州湾南岸出口处,东与青岛市区隔海相望,三面环海,偎依青山,属于暖温带季风型海洋性气候,自然环境优美。清朝顺治二年,郭姓居民由胶南市灵山卫东窝洛子村迁来这里定居立村,因村西南有石岔山,村西有个很深的水湾,故名后岔湾。该村现有耕地200亩,山林800亩,25度以上的山坡均退耕还林。现有村民252户,726人,郭姓为多,其次是薛姓,主要从事渔业,从事渔业的人中有不少来自于外地。后岔湾村地理位置原后岔湾村村貌二、后岔湾村渔业发展简史后岔湾村是传统的渔业村,渔业生产历史悠久,渔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在70%以上。农村经济体质还没有改革的时候,这里的渔业主要是集体渔业,当时出海打渔的设备都是从外地购买的,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已经很先进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人们开始自己单干。举个例子,一位77岁(2011年)的老大叔,在70年代时,家里是买了一对船,120马力、木质的,花了60万。他们家的每只船上有6个人,船长是自己家的男长者,雇员一般是自村的人,实行股份制,一般出海是1-2天,一般在近海捕鱼,偶尔跑到远海的地区,那时候一年一只船的毛利是100多万,近年来一只船的纯利50-60万,每个人平均年利润4万多,他们每只船每年审渔证一般2000多元,渔业在当时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的利益。1980年以后,实行以养为主、养捕并举,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海水养殖。1994年, 由扇贝、鲍鱼、海参等养殖发展到网箱养鱼,攻克了北方人工养鱼自然越冬的技术障碍,成为青岛市第一个科技兴海基地,也是青岛市最大的网箱养鱼基地和海珍品养殖基地。勤劳智慧的后岔湾人,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海上捕捞、养殖和村办企业,捕捞渔船由原来的几十只,到2002年发展到近100只,小马力渔船换成大马力渔船,并从事远洋深海捕捞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继续养殖海参、鲍鱼、扇贝,发展网箱养鱼,全村有100余户村民养殖鲍鱼,拥有鲍鱼池120余亩,村里还办起了养貂(貂的主食是新鲜的海产品)、修船厂等企业。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黄岛润渤水产有限育苗场、隆丰达育苗有限公司落户该村。2000年封山育林,海岸植防护林,风景区四旁植银杏、 樱花等观赏树木。既绿化了环境,又保护了土地,减轻了海潮、海风的危害。投资5052万元的连三岛海洋科研综合养殖旅游观光园破土动工,自后岔湾至渔鸣嘴22公里旅游环岛路工程路基土路面修筑完成。到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740万元,人均纯收入6231元。 到了2008年,石油价格涨了,柴油价高了,渔船出海的成本随之增加,但海产品的价格并没有提高,相比之下,渔民的收益随之下降。与此同时政府卖掉一些土地用于投资和开发,渔民没有地方停泊自己的渔船,便纷纷把自己的渔船卖掉。近几年,全村拥有渔业船只100余艘,其中捕捞渔船43艘。捕捞渔船以小型渔船为主,20马力以下船只占捕捞渔船总数的58%,经营方式主要为家庭经营。在绝大多数渔业家庭中,渔船是主要的生产工具,兼具生产经营与生活保障的双重功能。黄岛区后岔湾村的捕捞渔业状况总体上反映了我国的“小农式”渔业生产状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三、渔村改革对小渔村的影响后岔湾村附近海域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海洋渔业的资源优势,但随着黄岛区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港口、船舶制造、石化、海底隧道等大的项目征用海域的不断扩大,渔业海域在不断缩减。从区域分布来看,易养的近岸水域和滨岸带因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产业轮替,使有限的海洋资源逐步让位于港口、临海工业以及滨海旅游业。因此,近海养殖发展空间受到极大的制约,渔业功能区空间外移。对于后岔湾村民来说,这里受形势所迫正在面临着职业转型,然而,世代打渔的他们一直以渔业为生,失去了渔船他们所能从事的活动是少之又少。不妨让我们追本溯源一下,很久以前这里的渔民是从农民转变过来的,似乎可以从事农耕。但现实中,后岔湾村人均耕地少,土质以棕壤土类、潮土土类为主,土壤养分含量很低,仅达全国土壤的养分标准3到4级。且主要是小山坡上分散的小片耕地,对于村民来说如果继续从事农业将是一场灾难。由于政策的改变,这里的人们已经迁出后岔湾村,到了南庄一村那里新盖的居民楼,他们离开了世代依存的大海,各自开始了新的生活,年长的人一般由自己的子女照顾,年轻人也另谋出路了,从事个体工作的居多,也有到外地打工的,有在附近的工厂工作的,开始了新的生活。四、对小渔村传统渔文化习俗的调查研究小渔村的村民走了,留下了正在开发的大海,在渔村消失的同时,传统渔文化习俗也在消失,我们在伤心难过的时候能做的也只是,了解这里那些曾经令人神往的渔文化习俗,用我们手中的笔留住这最后的美好回忆。经过多次走访,我们也了解了这里的一些传统的渔文化习俗,结合搜集到的文献资料,我们主要从“正月十三民俗节”、“海神爷”、“喜丧文化”三个方面来做探讨研究:(一)正月十三民俗节接下来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对民俗节展开研究。1.正月十三拜龙王黄岛区正月十三拜龙王的习俗与传统的龙王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龙王是中国北方沿海渔民普遍信仰的海神。龙是中华民族综合鹿、蛇等动物的特征,经过丰富的加工想象而创造出的一种灵异动物,龙的形象不是自然界中某种动物的简单再现,而是一种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龙的形貌特征经不断演化,到明代被确定为:“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从此,这样的龙形貌被后人接受并不断流传至今。龙是原始社会氏族部落标志之一,即“图腾”。龙崇拜在中华民族的信仰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与凤、鳞、龟并称为“四灵”,受人膜拜信仰。龙虽然是中国古代很早就产生的神灵,但人们对于龙的崇拜却是与封建制度以及佛教、道教的发展有关。龙王崇拜是专制皇权的象征。龙自产生起,便有行云布雨之功能。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曾命全国水由五条龙来掌管,即五龙治水。五龙是指青龙、赤龙、黄龙、白龙和黑龙。自此,龙就成了统管江河湖海众水,以行云布雨为主要职责的神了。以后,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历代的帝王君主便把“龙”视为皇权代表和自己的化身,皇帝的身体称为“龙体”,皇帝穿的衣服称为“龙袍”,皇帝发怒则称为“龙颜大怒”。唐宋以来,封建王朝为了统治的需要,把龙加爵封王,各地也相继建有“龙王庙”,用来掌管一方的水事。龙王崇拜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过程。龙虽然是中国古代很早之前就产生的神异动物,而且在其最初被赋予的职能中就是行云布雨,但是民间百姓关于龙的信仰与佛教的传入,尤其是与后来道教发展的龙王观念有关。汉代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经讲述龙王“勤力兴云布雨”,随着佛教的发展,这种说法逐渐兴盛。2.我国大部分地区正月十三民俗节概况(1)东北地区辽宁大连地区海岛及沿海渔户每年正月十三有给海神娘娘送灯的庆典,俗称“放海灯”。据说正月十三是海神娘娘的生日。此日傍晚,渔民们便带着自制的小灯船,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渔港岸边,将小灯船放入大海。小灯船随风向海中飘去,灯光水影相互映衬成一道静谧而肃穆的画面,人们在岸上默默注视着这神秘的景象。接着,渔民们在海边摆设贡品,焚香烧纸,祈祷一年的渔事活动平安、丰收。贡品中不可缺少的是蒸鸡和鲙鱼,取“吉(鸡)庆有余(鱼)快(鲙)发财之意。”随着社会的发展,放海灯的神秘色彩逐渐退化,演变成一种社会娱乐庆典活动,成为海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华东地区“东入吴门十万户,家家爆花卜年华。就锅抛下黄色粟,转手翻成白玉花。”这是明人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中收录的佚名爆孛娄诗。“爆孛娄”就是现在人讲的“炒米花”,在上海江苏等地,每逢正月十三要“爆孛娄”,如这一天的米花爆的咯吱作响,米花开的又胖又大,将预示今年五谷丰登,人们称之为“卜流年”。人们选择在正月十三这天用爆孛娄的方式来卜流年,据说与祭祀“驱蝗之神”刘猛将有关,这天正是刘猛将的诞辰。清光绪抄本刘猛将卷记载,刘猛将自幼丧母,受尽磨难,后得神人传授异术,能驱蝗虫,擅于农事,死后被封为“驱蝗之神”,保护民间农业生产。正月十三祭祀刘猛将在这一地区已经成为一个传统的农业节,又称为“虫王节”。 江苏省姜堰市的岭家村一带,每年正月十三都要举行“诱善坛关帝庙会”,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诱善坛是民间的一种劝人行善的组织,关帝会则是为“关武大帝”举行的纪念活动,相传关帝正月十三升天,人们就把关帝遇难的这一天作为他升天成神的纪念日。庙会结束后,接着举行迎灯会,最后由斗七巧表演者通过七巧灯各种图案的变换来结束,反映出人民群众祈求平安、富足美满的愿望,寓“七巧”为诸事如意、万愿随心。(3)华南地区广东省的泮村灯会始于明朝时期,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泮村一带的山形如象、狮、虎、牛、羊“五兽”一样,被称为“五兽地”。明朝时期,这里百业不振,据说是五兽之王长睡不醒,其余四兽就到处为害,特别是每年正月十三,是最不吉利之日。于是村民们把这天定为舞灯日,要所有村民扎起三头巨型花灯,敲锣打鼓舞狮,以求将狮王惊醒,震慑四兽,消除祸患。此后,正月十三泮村舞灯节便年复一年流传下来。每年节日即将到来之时村民们要制大花灯,其装饰精致华美。灯会之日,选出青壮年组成舞狮队,伴以几头瑞狮,敲锣打鼓,燃放鞭炮。这天,乡民和亲戚朋友云集,村里到处彩旗招展,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男女老幼穿上新衣,一派节日的热烈气象。在我国华南某些地区,妇女们每年正月十三夜晚要钻进别人家的菜园,偷摘青菜,带回家掺在面点中煮食,以获得好运气,名曰偷青。台湾的年谣吟唱道:“正月十二查某子(注:闽台方言中查某指女人)返来拜,十三食涪糜配芥菜。”这就是说正月十三,台湾人就要吃芥菜以求长寿。偷青的由来,民间有多种传说,流传最广的源自孟姜女。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哭啼啼,一路上饥寒交迫,实在忍受不了时便跑到人家菜地里偷摘些青菜裹腹。后来,妇女们同情她的不幸遭遇,便以偷青来纪念她。(4)西北地区“红市花灯”是甘肃永登八景之一。红城中心的鼓楼和南、北、西三面城楼上,都设有横栅栏式的高大灯架,正月十三这天,各家心灵手巧的妇女们,都要献上她们精巧的技艺,捏出造型生动的面灯。这些面灯,是带有喜、吉、福、寿字样的“吉庆灯”;有在灯沿上打了十二个印记的“月令灯”;还有鼠、牛、虎、兔等各种动物的“生肖灯”,真是玲珑奇巧,夸张古拙,十分动人和耐看。近年来,走上富裕的人们为“红市花灯”增添了新的色彩内容,人们扎起了“喜庆丰收”之类的大型彩灯,还在山坡上摆出了一条起伏有致、十分壮观气派的灯的长龙。真是“红市花灯早有名,今朝灯会意更浓”。(5)华中地区“关林”是河南洛阳埋葬武圣关羽的地方,这附近建设了街道,发展了集市贸易,每月的初三、十三、二十三(阴历)举行物资交流会,周围数百里内都到此赶会。关林逢三会期的确定,由每年的正月十三(春祭)、五月十三(诞祭)、九月十三(秋祭)的三次祭期沿习下来。关林对面是一座清代的舞楼,舞楼平面呈“凸”字形,突出的部分为表演的地方。1973年日本的清水正夫为研究中国戏曲,特地参观了这个舞台,作了调查研究,被视为舞台建筑中的典型。这个舞台是专为每年正月十三、五月十三、九月十三举行大会祭祀关羽时所用。每年的正月十三,河南宝丰县的小店乡马街村,成百上千名来自各地的民间说唱艺人在应河边方圆数公里的麦田里会书、竞书、亮书、卖书,十多万听众冒严寒、踏清尘,流连忘返。淳朴的民俗民风,浓厚的乡间艺术气氛,日益引起国内外广泛的关注,这就是被列为“中国十大民俗”的马街书会。 (6)西南地区西藏每年正月十三要“展佛”,藏语称为“贵格先”,字面意思为“展示丝绸佛像”。展佛的用意是将佛的伟大形象展示于人间,让信徒通过心灵去感受体验,由此而行礼膜拜。展佛时,由三十多位青壮年僧人将佛像负于肩上,前面由人扮的猛虎开道,队伍行进时,边走边诵经,庄重肃穆。当佛像展示在人们面前时,众人或低头诵经,或磕头礼拜,或仰头瞻望,并将钱币、包子、哈达扔向佛像下面表示供养。贵州省内黄平、施秉、福泉等地的苗族以正月十三为大年,拜年均在正月十四晨进行。春节期间苗族的节日活动有斗牛、赛马、跳芦笙以及男女青年“游方”、对歌等民族特色的内容。凯里舟溪、丹寨等地的苗族过节要举行规模盛大的芦笙会,著名的凯里舟溪芦笙会规模达到67万人,丹寨正月十三芦笙会参加活动的群众也达3万多人。3.黄岛区正月十三民俗节黄岛区,位于青岛市南部,北临胶州湾,东、南部临黄海,海岸线长,沿海滩涂面积大。因此,沿海渔村广布,渔民众多,能够体现黄岛沿海地区特色的渔村民俗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我们以后岔湾村为例,对黄岛区沿海渔村正月十三民俗节做出调查。上文我们已经了解了“龙”,是中华民族先民综合蛇、鹿等动物的部分特征,经过丰富的想象而创造出来的的氏族部落标志之一。以后又有传说大禹治水成功之后,曾命全国水由五条龙来掌管,从此,在人们心目中,“龙”就成了统管江河湖海众水的神了。以后历朝历代,人们对“龙”的膜拜与信仰愈演愈烈,逐渐形成了对“龙”的图腾崇拜。沿海渔民对龙的崇拜更是强烈,渔民们把它当做海神,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与其它沿海渔民相同,后岔湾村渔民每年也要举行隆重的祭海活动。祭海在渔民心中不仅仅是一个仪式,它即寄托了渔民们最真诚的盼望,也承载了家人最深切的祝福,是渔民心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节日。黄岛区的祭海活动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三,俗称“拜龙王”或“拜十三”。正月十三日到来之前,渔民们都要为这个重要的日子做充分的准备,节日的准备是在各家各户悄悄进行的,从不声张,这些准备包括制灯、挂红旗、做供菜、买鞭炮等。节日这天,渔家妇女们早早起来开始做供菜。首先是蒸大饽饽,这种大饽饽大小有篮球那么大,以颜色白且皮不破为最好。供菜的花样很多,有炖鸡、炖豆腐、各种特色小炒等,但必不可少的的是猪头和鱼。祭祀时用猪头做供品是取发财富足之意。渔村的节日庆祝,鱼自然是缺少不了的,正月十三拜龙王这天,渔民们会精心挑选一尾鱼,要大、要全,要金翅金鳞,它象征着一年的“吉庆有余”,反映出渔民们朴实的愿望。船上要挂红灯笼、插上红色国旗,体现节日的喜庆氛围。正午过后,供菜做好,盛进碗里,再放在一种叫“捧盒”或“篓子”的容器里,挑着前往海边的渔船。到达渔船,摆放好供菜,要燃放鞭炮、烧纸,男人和家中男孩要对着大海磕三下头,同时用筷子将每份供菜夹出少许,放进烧纸里,随着纸一同燃烧,表示为龙王吃了供菜。到了晚上还要点一盏灯送往渔船,并且用灯将船上的每一个角落都照一遍,据说这样可以驱邪,使来年鱼虾丰登,家人平安。(二)海神爷神灵是指古代传说、宗教及神话中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或指有超凡能力、可以长生不老的人物。也指人死后的精灵。每个领域都有一个独特的神灵,这个神灵就是人们心中的信仰。天地信仰是最古老、最根本的信仰。它实际上是一些自然神的综合,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湖海、风雨雷电,这都是人类最初的神。民间还有一系列俗神为人们所信仰,如福禄寿三星、喜神、财神、门神、龙、送子娘娘神、谷神甚至还有灶神。 也就是说在民间习俗中,神是无处不在的。人们大都把神作为一种寄托,祈祷,求福。那么整天漂泊在海上的渔民是不是也有一个属于渔民自己的神灵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中国最早的海神,是新石器时代东夷人创造的人面鸟身的禺虢、禺强、不廷胡余和弇兹。随着东夷和闽越族的被征服,禺虢、禺强等海神的影响不断衰微,龙蛇承担起管理海洋的职能。此后,海神与河神、江神神容类似,多为龙、蛇、大鱼等形象。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中统领水域的龙王开始与中国龙蛇海神融合,逐渐成为新的龙神。隋唐时期,海龙王的神容虽然仍有龙蛇特征,但其体貌却似人间的帝王。此后,古代中国的海神崇拜融入海龙王信仰之中,女性海上保护神也先后出现。在密宗、法华宗及禅宗的宣传下,观音成为唐宋之际山东沿海地区信奉的海神。宋朝时期,妈祖逐渐上升为主要的女性海神,供奉妈祖的妈祖庙后由福建扩散至全国沿海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现在一提起海上的神灵,恐怕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海神妈祖吧。可是殊不知,在中国还有一个在海洋信仰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神灵,人们亲切的称他为海神爷。在青岛后岔湾居住的渔民们对于这位海神爷可谓是熟知的很,渔民在第一次出海前都会祭拜他以求平安。1.关于海神爷的传说(1)在越剧情探阳告中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宋代王魁高中状元抛弃糟糠之妻敫桂英,桂英无奈只得对着海神爷哭诉。下面是具体内容:天哪,天哪!海神爷啊!对神灵不由我珠泪滚滚,尊一声海神爷细听分明。遭不幸我的父异乡丧命,可怜我卖入烟花葬埋父身。风雪夜救王魁,我与他萍水相逢结婚姻。夫妻爱两年整,我伴他每夜苦读到三更。那王魁上京把试应,我也曾与王魁同到神前把誓盟。实指望生死祸福与他共命,又谁知知人知面不知心。那王魁他中了状元就忘了本,他竟敢停妻再娶又作新人。二百两银子一封信啊,害得我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似这等负心贼神人共愤,望神圣主正义施恻隐,与我桂英把冤伸-勾贼的魂灵与我折证,与我折征。海神爷啊!我纵死黄泉也感谢神恩。由此可见海神爷是当时人们的精神寄托,当百姓受到不公之事的时候,都会对着海神爷倾诉,希望海神爷能为自己主持公道,严惩坏人。(2)在如今的温州也有一位海神爷,他就是杨延昭。南宋初年两浙东路驻十三兵营内立有杨延昭(六郎)神位,士兵祭拜延昭,祀求其保佑海防。相传当年延昭兵困遂城时,下令城墙灌水,天寒地冻,城墙被坚冰包围,坚固光滑,辽军连攻不下,绕道而去,战争才得以胜利。自此之后杨延昭被尊称为海神爷,人们在洞头县为他设立了杨府庙,定期祭拜延昭,祈求海防安全。(3)在民间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郑天官与海神爷。相传明朝万历年,西宫娘娘依仗她模样长得俊俏,最受皇上的宠爱。有一年冬天,西宫娘娘偏听谗言,说河豚鱼肉嫩味香,吃一对三九天的河豚鱼不仅能祛病益寿,而且永保美貌青春。西宫娘娘跑到皇上面前撒娇,非要吃河豚鱼。皇上又哄又劝:“三九天,根本无法下网打鱼,还是等开春冰开河化后再吃不迟。”西宫娘娘就照她爹教的话说了一遍:“太医给我看了病,要想治病非吃三九天的河豚鱼不可。我看郑天官是个忠臣,家又在北塘河口,准能办到。”皇上立即召郑天官上殿,传了圣旨,九天之内送一对河豚进京,误期削职为民。郑天官是个清官,他明知是当朝太师暗中使坏,却无能为力。郑天官回到家乡北塘庄,不禁想到:先祖曾对我讲,海神庙中的海神爷会赶鱼,心诚则灵。他准备好果品,又点了三炉香,跪倒磕头。第二天大清早,木桶空空如也,天官心想,海神爷神通广大,决不会轻易显灵,接着又是上供、烧香、磕头。第三天天刚亮,郑天官就赶到了海神庙,睁大眼睛往木桶里一瞅,顿时心如死灰。他心里明白,再过三天还不把一对河豚鱼送进京城,性命难保。他跪在海神爷像前,边哭边说:“海神爷不肯显灵,我只好叫你同我一同进京交旨。”郑天官把自己和海神绑在一起。家人都跪下劝说,这么冷的天,这样绑在一起,用不了一天就得活活冻死。就在这时,海神庙的大门“吱呀”一声开了。从外面走进一个打鱼的老头,满面红光。老头上前动手把郑天官的绳子从海神爷身上解下来,说道:“天官大人,您一没杀人放火,二没味良心干坏事,三没忘了您是北塘人,何故寻短见。”郑天官认定打鱼的老头就是海神爷转化显灵,忙跪下叩头。老头用手扶起郑天官说道:“您看,这桶里是一百对河豚鱼,您交旨去吧。”郑天官往木桶一看,果真是一桶欢蹦乱跳的河豚鱼。天官由此得以保命。这个传说不正是寄托了人们对于海神爷的美好信仰么?百姓们都认为海神爷是无所不能的,他不仅能保佑出航人们的安全而且在人们遇到困难时,他还会出手相助。2.关于海神爷的习俗(1)生活在福建石狮古渡蚶江与台湾鹿港的人们都知道,在每年的端午都会举办一场盛大的海上泼水节。在这一天,两岸民众组织蚶江与鹿港对渡船只,船员身着盛装,在海上竞舟泼水,以庆贺祝福;而平时被供奉在蚶江“五王府”内的“海神爷”,这时也会被请上“金再兴神船”号龙舟,预示海峡两岸对渡船安然无恙。这个习俗延续了几百年,成为蚶江古渡的一大特色。(2)当然还有我们本次实地考察的后岔湾小渔村。正如开始提到的那样,渔民在第一次出海前都会烧纸钱放鞭炮来祭拜海神爷,祈求在海上出行的平安,并且希望海神爷可以保佑自己满载而归,以实现生活的富足美满。(三)对喜丧文化的探究或许,在每个人的观念里,丧事都是以悲伤为基调,同时充满了痛楚与绝望的,然而在青岛沿海一带有一种思想却强烈的撞击着人们的灵魂,它的名字叫“喜丧”。 喜丧的发展并非在近代才出现,早在春秋时期,庄子在至乐.中曾道: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簸箕踞鼓盆而歌。更有资料清稗类钞表祭类载“喜丧”“人家之有丧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于喜,而俗有所谓喜丧者,则以死者之福寿兼备为可喜也,喜丧是福寿全归”(全字应作圆满解,即全福,全寿,全终)。追溯到古代,以六十年为一个轮回,凡已逾花甲之人,就可称为老人。一般人过了花甲,儿孙满堂,福禄俱全,一声了无遗憾。所以人过花甲以后死去,在古代被看作是一件功德圆满的事情。那么寿终正寝便是值得高兴地,固有喜丧一说。它的表现形式体现在丧葬活动中,加入了唱挽歌的活动。不过这种形式的发展不是那么顺利,直到汉代,人们的观念才逐渐转变,挽歌逐渐被列入丧制。并且慢慢成为喜丧礼仪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使喜丧有别于一般丧葬仪式。1.丧葬流程不管是一般丧事还是喜丧都有着极其纷繁复杂的丧葬过程,大体罗列如下:(1)掌上安老。老人在死前一般都有一些我们不能理解的习俗,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掌上安老。“掌”形式一张大床,以木板与堂屋分开,询问过一些老人后得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子孙腾出房间,重要的是老人在掌上寿终正寝被视为吉祥。(2)平安之托。老人去世前,其子取竹筒一节,从他口边捧三口气装进竹筒,以芭蕉叶封口,然后置于上掌祭祖处,附之结束一只小公鸡的生命。这一流程有其独特的家庭意义:预示死者一路平安,不受魔鬼骚扰。(3)改头换面。为死者更替衣物,整洁面容,使其干净的走入另一个世界。(4)奔走报丧。死者家属次日向亲属报丧,以死者为中心,报丧范围上溯三代,下至后一代,且忌讳出丧日与死者属相一致。外家人来告别,饭后均携布回去,俗语云:人丁兴旺认亲布多,认亲布多死者福多。(5)出殡哭丧。停棺的时间与认亲布的数量有关,认亲布齐全后即可钉棺。死者入棺后,便开始有人哭丧,一直持续到死者出殡之日。(6)丧葬礼节。邻居朋友在出殡前一天奔丧,通常要携带一些物品,大米,黄豆等诸如此类。丧家会有专人负责收受随礼,并做记录。在村中,发丧是全村男女的事情,依据各户情况,丧家与亲友预约次日出劳力参与坟山或伙食操办等事宜。(7)出殡下葬。死者在出殡当日,由交代好的青壮年男士负责抬到山上,亲人宾客会在后面痛哭。队伍行至路中,会有三名青年男子鸣放鞭炮开道。下葬后,要口念“诸神让位姜太公,一挖金二挖银,三挖子孙满堂红。”落棺后,要在空地焚纸钱,并将烟火,热气从所留孔扇入,以保证所焚纸钱归亡灵所有。从坟山回去,在家的路口有一火堆,从坟山回来的人都要跨国火堆,以驱除送丧之邪气。2.地域演变不管是喜丧还是一般的丧事都要经历上述7个过程,但是在青岛沿海地区,喜丧经过多年的演变,演化出了富含其特色的喜丧文化。在这7个过程之外,有两个部分为喜丧贴上了魅惑的标签。经过当地老人的描述,我们得知这个标签是丧葬歌舞,丧葬宴会。老人解释说这些活动都被赋予了神奇的内涵。在歌舞及宴会中,处处都表现着关于死后人的灵魂继续存在以及生死人间互助的信条。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喜丧歌舞在一些少数民族中有所发展,土家族的“跳丧鼓”,苗族和水族有“吹芦笙舞”,彝族有“跳脚”傣族有跳“娱死”。老人说,信仰一定要表现为仪式,虔诚的表现为行动。在葬礼上,全村男女老少和外村来宾都身着华丽端庄的服饰,成双成对,边唱边跳,在后岔湾村听人讲述了一位八十老人的喜丧葬礼,在老人的院子里,从他开始去世到他下葬的那天晚上,全村的男男女女来到这里跳舞。并且下葬的那个晚上是彻夜跳舞,人们不仅衣着鲜艳,以此来表示对死者的尊重,连乐器都是多种多样的,鼓,钹,三铉,四玄,二胡,横式笛等各种乐器。乐队成员一般为男性,女人们坐在一排拍手和着乐队的节奏。于是在音乐声中,人们舍弃了丧事悲伤之意,消散了悲伤的痕迹。翻阅字典,我了解到这种喜丧歌舞本叫做“莫搓错葬礼”,后来这个名字失传了,古书解释道,哈尼语“莫”得意思是老者,“搓”则为跳,意思合起来便是“为死去的老人跳舞”。升华这场舞会,是活着的人对死者的一种尊重,这更是沿海地域展示自己民族文化的一种化妆舞会,但其中的社会礼仪性功能更是在其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我看来,这似乎有着佛家的参透世间的韵味,大喜大悲实则相同,人终将化作无形,一切都将归于尘埃,静穆。与歌舞相伴的是宴会,这也是沿海地域的另一特色。在老人的眼中,婚丧嫁娶都是人类的洗礼,要大摆筳晏,在后岔湾村老人的葬礼上,全程都是伴随着宴会进行的,可以说,宴会的重要度不低于歌舞。在老人死后到下葬前,死者家人每天都要宴请宾客和帮忙的人,在下葬当天的晚宴是最为盛大和隆重的,全村人都会来参加,宴席从院子里直接摆到大街上,宴席是不拒绝陌生人加入的,来者皆是客。这种宴会的隆重是与其文化分不开的,这些活动都是生者对死者的尊重和敬畏,传达了一种敬老的观念。喜丧的歌舞和宴会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了沿海地域的文化特殊性及其人文的魅力,在这种巨大的震撼中我平静下来,开始审视歌舞和宴会所体现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3.喜丧思考这种特殊群体的特殊丧葬仪式,给了我们广阔的视野去参悟这其中的意义。丧葬仪式一方面可以慰藉安定死者家属的悲伤心理,另一方面又可以借助吊唁的机会加强死者亲属团体乃至整个村寨这个小社会的凝聚力。这种仪式不仅是对死者的敬畏,在告别亡灵的同时,增强生者延续生命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整个群体的力量都被调动起来,使一个社会成员的角色地位转变,团结了群体。韩国学者在研究中指出:“生命的真正不朽在于群体,并在于群体的绵延不绝,因而必须有一套礼仪来维持群体的完整,保持整体的和谐。丧葬仪式是经由一连串的分割与结合仪式,通知社区中所有成员,以利彼此关系的互动并从新获得调整。”上升到价值的认知度上,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认为“和谐”乃宇宙的本体,死亡是一种和谐秩序,使人类整体得以进化。生命的真正不朽在于群体,在于群体的绵延不绝,因而必须有一套礼仪来维系群体的完整,保持群体的和谐。通过这种丧葬礼仪,拉近了死者和生者以及周围人的关系,维系了族群的和谐与全体认知体系的完整。喜丧礼仪是人类的一大进步,在尊重家族伦理和孝道的基础上,更具有了歌舞本身的含义,开放了人们的思想。其中人们儒释道的信仰使传统丧葬礼仪影响发生了改变。五、后岔湾访问记2011年3月底的一个周末,我们乘上4路公交车,在接近两个小时的公车颠簸后,到达金沙滩,但这闪耀着银光的的海面、发出灿灿金光的海滩却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地,在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漫长等待后,我们终于坐上了环岛线公交车,这辆会载着我们驶向一个僻静偏远的神秘村庄村的公交车。在车上还未站稳,一股淳朴自然的渔家气息便迫不及待地朝我们扑面而来。由于环岛线的终点站是偏远的后岔湾村,所以车上的人基本都是那附近的渔民,自然会带着那里独具特色的气息。沿路的风景美不胜收,海天相接处,大海的广博也被染上了一种柔美,仿佛母亲般的柔美,但是这里的海又是雄性的,翻腾的海浪有力的拍打着沿岸的黑黑的礁石,激起了一朵朵雪白的浪花,公交车沿着环岛路蜿蜒蛇行,我们忘记眨眼,生怕错过任何一段风景,带着看海的的激动劲,我们在终点站下车了。下车后,我们愣了,远处的山已经被炸了,裸露在外面的石头被开采了,大卡车带起的泥土使我们不能睁开双眼,顺着唯一一条可以进村的路我们走进去了,村子里的房子基本上都拆了,剩下几座白墙红瓦的平方顺地势高低错落。还有几面东倒西歪的国旗在海风中颤抖,为这曾经宁静优美的小渔村添了几分凄凉,再往里走看到的是被铁栅栏围绕之下的造船厂,除了卡车呼呼经过的声音外只就剩下那“嘭嘭嘭”的海浪低沉的的怒吼。再往里走,来到了码头,站在码头上看着远处的人们,与内地人不同,这里的妇女头上大多都会戴上包头巾,红的和黄的的居多,还有粉红色的、墨绿色的等等,因为靠海近,这里的风很大,为了保护自己,妇女大都带包头巾,我想红色和黄色的包头巾居多可能是因为红色和黄色是国旗的颜色吧,这让我不禁抬头看了看船上以及远处居民区飘动的国旗,听这里的老渔民说挂国旗也很有内容:第一、 挂国旗是因为这里沿海属于中国边境,表示我们属于中国。第二、 挂国旗是为了图吉祥。第三、 挂国旗是为了看风向。回头看看码头上停泊的渔船,我们的好奇心涌上心头,我们就跑上了渔船。上船后看到一个渔民他告诉我现在(3月份)是休渔期,还没有出海打渔,他还告诉我有一种船除外。那是一种小船,15马力的,人们管它叫“钓渔船”,这样的小船没有休渔期,一般一只船上两个人,4-5个小时回岸一次,都是在近海打渔,他们用的渔具是筐子,筐线上有168个鱼钩。这样的小船每年审渔证需要花1500-1600元,这样的钓渔船每年人均收入是3-4万。除了15马力的小船外,还有20马力、40马力、80马力(现在即将报废)、120马力(当地人已经没有这么大的船了)。这里剩下的大多数的船是中型船了,一般是40马力,建造这样一只船一般需要15万元,船上一般有2-3个人,船员是自家人,3-4盘拖网(包括备用网),一年的人均收入4-5万。后来我们来到了一个老大叔的家里,大叔说他们一家是世代打渔,老大叔是从15岁就开始打渔了,今年(2011年)都77岁了,从大叔口中我们知道了,这个村子一共有290多户人家,由于搬迁到现在只剩下50来户(包括10来户钓鱼船的人家)打渔的,自己的儿子也打渔,以前老大叔家买了一对船,是120马力的大船,木质的,当时是花了60万,2008年的时候卖了。他们家的每只船上有6个人,船长是自己家的男长者,雇员一般是自村的人,实行股份制,用的网叫围网,一般出海是1-2天,有几次到远海去,回不来的时候曾在韩国海域避风,不过不能在那里打渔,一般不跑很远,老大叔年轻的时候一年一只船的毛利是100多万,近年来一只船的纯利50-60万,每个人平均年利润4万多。他们每只船每年审渔证一般2000多元。从好多渔民那里我们知道了,他们大多都是在2008年把自己的船卖了,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08年石油价格涨了,柴油价高了,渔船出海的成本高了,但那里的海产品的价格并没有提高,相比之下,人们花不起打渔的柴油钱。第二、那时政府卖了一些土地用于投资和开发,渔民没有地方停泊自己的渔船了。这里的渔民没什么土地,休渔期的时候一般都在家里补网、修船,来等待来年的出海。说到来年的出海这里还有一些习俗,比如,大年初一要到海边放放鞭炮;正月十三过“鱼灯节”,包饺子,预祝明年出海打渔收获多,还要到海边放鞭炮,烧烧纸;第一次出海要祭拜一下,现在一般拿糖、酒、火腿等东西祭拜。说到习俗这里的婚丧习俗还真特别,在外人看来,可能因为觉得出海会遇到大风大浪的很不安全,觉得不愿意找个出海打渔的人一起生活,可是这里的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说一起打渔很赚钱,收入很高,相比一些内陆的人来说生活水平高,所以女孩愿意嫁给渔民。这里有些渔民并不是本地的,有的是潍坊等其他城市来的,也有的是别的庄来的。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