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仲、季与四季的表达.doc_第1页
孟、仲、季与四季的表达.doc_第2页
孟、仲、季与四季的表达.doc_第3页
孟、仲、季与四季的表达.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仲、季与四季的表达 常有人问:孟春、仲夏等称谓是按阳历还是阴历划分的?总有人以阳历月份划分孟、仲、季。甚至有人在讲到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误将三春解释为:孟春、季春、仲春。这些在古代典籍中十分常见的词语,现代人却往往因为不明所指而混淆和误用。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孟、仲、季与四季的相关表达。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伯夷、叔齐,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行第二,故字中有“仲”。 孟者,说文:“孟,长也。”即孟在排行中指最年长的。仲,说文:“仲,中也。”仲,在排行中指居中的。”季,说文:“季者,少称也。”如季叔,后引申为最后、末尾,如季军。后孟、仲、季引申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古人按阴历(即农历)分一年为四季,每季三个月,总共十二个月,把孟仲季与每一季中的三个月相配,“凡四时成岁,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逸周书周月)。在表示月份时,孟表示每一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当然,它们都是就阴历即农历而言的。下面分别对孟仲季及其四季的表达作以简要论述。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春,尔雅释天解释为“春为青阳”、春为发生”,意为春季时万物复苏,开始生长。说文曰:“春者,为言蠢也,万物蠢然而生。”春亦称“三春”、“九春”,如:“三春之季,孟夏之处”(汉班固终南山赋),有时也称“青春”、“芳春”、“阳春”等。“三春”同时也是孟春、仲春、季春的合称,其中孟春为春季的第一个月,即阴历正月。如文献所载:阳春孟春月,朝光散流霞。(南朝宋鲍照代堂上歌行)古者天子,孟春论吏之德行。(汉戴德大戴礼记)孟春亦称“孟阳、孟陬、上春、初春、开春、发春、献春、首春、首岁、初岁、开岁、发岁、献岁、肇岁、芳岁、华岁”(初学记)。称为“孟陬”是因为古人认为此时“日月会于陬訾”,礼记孔颖达疏曰:“陬訾是亥次之号,月半雨水之时,日在营室十四度,营室号陬訾。”且“孟春之时,日在营室。”故亦称“陬月”。由于孟春是一年的开始之月,故又有“初月”、“开岁”、“早春”之称,如南朝梁元帝四时纂要曰:“孟春曰早春”。另外还有“柳月”、“春孟”(犹孟春)、“端月”之称(避秦始皇讳而改“正”为“端”,亦称“端春”)。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阴历二月。例如:仲春之月,天子献羔开冰。(礼记月令)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楚辞九章哀郢)“二月仲春,亦曰仲阳。”(初学记)仲春又称“杏春”,缘于二月杏花怒放,有红杏闹春之说。在一些典籍中仲春又称“花月”、“如月”等,“二月为如”(尔雅释天),清郝懿行疏: “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季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即阴历三月。如:惟季春兮华阜,麦含英兮方秀。( 汉梁鸿适吴诗)季春三月,丰隆乃出,将其雨也。(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后人根据三月桃花盛开的季节特点,也称其为“桃月”,如:“昭阳桃花月,罗绮自相亲。”(唐李白宫中行乐词)。此外,季春又称“晚春、暮春、末春”(梁元帝纂要),如: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于是迎夏之首,末春之垂。(汉崔骃大将军临洛观赋)夏,一年中的第二个季节,初学记曰:“夏为朱明,亦为长嬴、朱夏、炎夏、三夏、九夏。”诗人在作诗时常用这些别称来代替“夏季”,如曹植槐赋:“在季春以初茂,践朱夏而乃繁。”孟夏为夏季的第一个月,即阴历四月,如: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楚辞九章怀沙)孟夏又称“首夏”、“维夏”(梁元帝纂要),如诗经豳风七月“四月维夏”。 同时还有“夏首”、“初夏”、“槐月”、“梅月”、“梅夏”、“麦月”、“清和”等称,如诗“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称麦月是因该月麦子成熟,据礼记月令载:“孟夏之月,麦秋至。”故又称“麦秋”、“麦候”。有时也称“乏月”,是因此月“冬谷既尽,宿麦未登”(太平御览),有困乏之意。仲夏,夏季之中,即阴历五月。如: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尚书尧典)山虞以仲夏斩阴木。(周礼地官山虞)五月也称“蒲月”,是因五月端午时,古人为辟邪,在门口挂菖蒲。又因该月榴花盛开,故称“榴月”,如“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此外,仲夏还有“中夏”、“午月”(夏历是以寅月为岁首,按地支顺序排列,五月逢午,故五月亦称“午月”)、“小刑”、“恶月” 等称。称“恶月”是因古人认为此月毒虫滋生,瘟疫流行,易患病灾,故“恶月”又称“毒月”,且此月有许多禁忌,故亦称“忌月”。季夏,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即阴历六月。扬雄反离骚:“遭季夏之凝霜兮,庆夭悴而丧荣”。“季夏亦曰徂暑”( 梁元帝纂要),因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而称。后人又称季夏为“暮夏”、“晚夏”。此外,一些典籍中有“暑月”(据礼记月令载:“季夏之月土润溽暑,大雨时行”,故称。)、“荷月”、“荔红”、“伏月”(因夏三伏的时间主要在六月,故称。)、“且月”(尔雅释天曰:“六月为且。”)等别称。秋季是丰收的季节,故尔雅释天称秋为“收成”、“白藏”。此外,还有“三秋”、“九秋”、“高商”(人们历来将五音与四季相配,秋季与商配。)、“素商”、“素秋”(按五行秋为白色)等称。如:晞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鸣飙。(晋张协七命)我来夏云初,素节今已届。(宋欧阳修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秋季的第一个月为孟秋,即阴历七月,又称“首秋”,如“首秋云物善,昼暑旦犹清。”(南朝梁王增孺秋日愁居答孔主簿),同时,还有“上秋”,如“又言自二月以来,令各具精甲壮马,将以上秋南寇。”(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六年),胡三省音注:“上秋,谓七月。”;“肇秋”,如“在肇秋之嘉月,将曜师而西旗。”(曹植离思赋);“兰秋”、“兰月”(此时兰花盛开);“瓜月”、“瓜时”(诗经豳风七月:“七月食瓜”)等称谓。此外,由于民间有七夕时妇女向织女星乞巧之说,故又称“巧月”。秋季的第二个月仲秋,即阴历八月,如“萧瑟仲秋日,飈戾风云高。”(孙绰秋日),初学记称:“仲秋亦曰仲商”,又有“桂月”、“桂秋”(因该月桂花飘香而名)、“中秋”、“正秋”、“壮月”(壮,大。此月阴气渐盛,故称“壮月”)、“获月”(如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其获”)等称谓,这些得名皆与花期、节气有关。季秋,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即阴历九月。古代小说中常有秋后问斩,秋后即季秋,如“萧何草律,季秋论囚”(后汉书陈宠传)。季秋亦曰“暮秋、末秋、暮商、季商、杪秋(杪,一年或一季的最后),亦曰授衣(此月天气转凉,妇女准备缝织冬衣)、亦曰玄月(梁元帝纂要:“九月季秋亦曰玄月”)、朽月”等(艺文类聚),如“九月不虚为朽月,今年赖得是丰年”(宋黄仁杰夔州苦雨)。又因九月菊花盛开,故后人又以“菊月”为其别称,如鲁迅高老夫子:“中华民国十三年夏历菊月吉旦”。冬季万物凋落,大地一片宁静、安详,故尔雅释天曰:“冬为安宁”,“冬为玄英”。梁元帝纂要载:“亦曰三冬、玄冬、九冬。”此外也称“严节”、“元冬”、“岁馀”、“青冬”、“冬辰”、“穷冬”、“元序”等。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即阴历十月。如古诗所载: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古诗十九首之十七)孟冬十月,北风徘徊。(魏曹操步出夏门行冬十月)孟冬又称“上冬”、“阳月”,如“协以上冬月,晨游肆所喜。”(南朝宋谢灵运游岭门山)。据诗经小雅采薇:“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笺云:“十月为阳。”孔颖达疏释曰:“时坤用事,嫌于无阳,故称阳月。”此外,还有“露月”、“小阳春”(因初冬时天气暖和,与春季相似)之称。仲冬是冬季的第二个月,即阴历的十一月。如:“仲冬景气肃,碧草犹萋萋。”(宋叶梦得怀西山)又如:“此时是仲冬将近,叶落草枯,星光下看得出路径。”(明施耐庵水浒传)初学记亦称仲冬为“冬月、中冬、畅月。”礼记月令孔颖达疏云:“此月为充实之月,当使万物充实,不外泄。”畅有充实之意。季冬是冬季的最后一个月,即阴历十二月,如“季冬之月,冰壮之时”(宋书志第五礼二)。初学记曰:“十二季冬亦曰暮冬、杪冬、除月、暮节、暮岁、穷稔(稔,本意为谷物成熟,因谷物一年一熟,故有“年”意,穷稔即一年之末)、穷纪(纪,年)。”如:杪冬正三五,日月遥相望。(唐崔曙早发交崖山还太室作)岁月易远,便迫暮冬。(魏书献文六王下彭城王元勰传此外,人们常说的“腊月”也是指这一月,因古代称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为“腊”,即腊祭,故称该月为“腊月”,这一风俗在西北的一些地方仍有保留,如每年的腊月三十,家族成员全部上坟祭奠祖先及鬼神。又因其是一年中最冷的一个月故亦称“冰月”、“严冬”、“严月”等,如晏子春秋谏下景公为履而饰以金玉晏子谏第十三载:“古圣人制衣服也,冬轻而暖,夏轻而清,今金玉之履,冰月服之,是重寒也。”除上文所说的孟、仲、季与四季的一些表达外,还有用音律的十二律,十二地支或以天干和地支相配的六十甲子(即干支纪月)来命名十二个月,如吕氏春秋季夏纪第六音律把“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黄钟”、“大吕”这十二律分别与十二个月相配,故后人又以十二律为十二个月的别称。再如用十二地支来命名十二个月: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