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J34-2010《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doc_第1页
CJJ34-2010《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doc_第2页
CJJ34-2010《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doc_第3页
CJJ34-2010《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doc_第4页
CJJ34-2010《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第一章 总则第1.0.1条 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生产,方便人民生活,加速发展我国城市集中供热事业,提高集中供热工程设计水平,特制订本规范。第1.0.2条 本规范适用于以热电厂或区域锅炉房为热源热泵新建或改建的城市热力网管道、中断泵站和用户热力站等工艺系统设计。其它型式热源的城市热力网设计可参考本规范。供热介质设计参数适用范围:一、热水热力网压力小于或等于2.5MPa,温度小于或等于200C;二、蒸汽热力网压力小于等于1.6MPa, 温度小于或等于350C。第1.0.3条 城市热力网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并注意美观。第1.0.4条 城市热力网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在地震、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等地区进行排水和煤气热力网工程设计时,尚应遵守现行的室外给水排水和煤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TI32,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TJ25,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以及国家和有关专业部门颁发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第二章 耗热量第一节 热负荷第2.1.1条 热力网支线及用户热力站设计时,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应采用经核实的建筑物设计热负荷。第2.1.2条 没有建筑物设计热负荷资料时,或热力网初步设计阶段,民用建筑的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可按下列方法计算:一、采暖热负荷Qn=qA10-3 (2.1.2-1)式中 Qn采暖热负荷,kw; q采暖热指标,W/m,可按表2.1.2-1取用; A采暖建筑物的建筑面积,m2。采暖热指标推荐值 表2.1.2-1建筑物类型 住宅 居住区综合 学校办公 医院托幼 旅馆 商店 食堂餐厅 影剧院 大礼堂体育馆 热指标(W/m2) 58-64 60-67 60-80 65-80 60-70 65-80 115-140 95-115 115-165 注:热指标中包括约5%的管网损失在内。二、通风、空调冬季新风加热热负荷Qtk=k1Qn (2.1.2-2)式中 Qtk通风、空调新风加热热负荷,KW; Qn通风、空调建筑物的采暖热负荷,KW; k1计算建筑物通风、空调新风加热热负荷的系数,可取0.3-0.5.三、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Qsp=0.001163(mv(tr-t1)/T (2.1.2-3)式中 Qsp采暖期间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 m用热水单位数(住宅为人数,公共建筑为每日人次数,床位数等); v 用热水单位每日热水量,L/d,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选用; tr生活热水温度C,按热水用量标准中规定的温度取用; t1冷水计计算温度,取最低月平均水温,C,无资料时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取用。 T每日供水小时数,住宅、旅馆、医院等一般取24h。计算居住区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时可按下式计算:Qspj=qsA10-3 (2.1.2-4)式中Qspj居住区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 qs居住区生活热水热指标,当无实际统计资料时,可按表2.1.2-2取用; A居住区的总建筑面积,m2。四、生活热水最大热负荷 Qsmax=k2Qsp (2.1.2-4)式中 Qsmax生活热水最大热负荷,KW; Qsp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 k2小时变化系数,根据用水单位数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规定取用。居住区采暖期生活热水热指标 表2.1.2-2用水设备情况 热指标(W/m2) 住宅无生活设备,只对公共建筑供热水时 2.5-3 全部住宅有浴盆并供给生活热水时 15-20 注:冷水温度较高时采用较小值,冷水温度较低时采用较大值; 热指标中已包括约10%的管网热损失在内。第2.1.3条 生产工艺最大热负荷和凝结水回收率应采用工艺系统的设计数据。计算热力网最大生产工艺热负荷时,应取用经各工业企业核实的最大热负荷之和乘以同时系数之值。同时系数可取0.7-0.9。第2.1.4条 没有工业建筑采暖,通风、空调、生活热水及生产工艺热负荷的设计资料时,对于现有企业应采用生产建筑和生产工艺的实际耗热数据,并考虑今后可能的变化。对于资料或实际耗热定额计算。第2.1.5条 计算热力网热负荷时,生活热水热负荷按下列规定取用:一、干线采用采暖期生活热平均热负荷;二、支线当用户全部有储水箱时,采用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当用户无储水箱时,采用采暖期生活热水最大热负荷。第二节 年耗热量第2.2.1条 采暖平均热负荷和采暖期通风、空调平均热负荷应按下列方法计算:一、采暖平均热负荷 Qnp=Qn(tn-tp)/( tn-twn) (2.2.1-1)式中 Qnp采暖平均热负荷,KW; Qn 采暖设计热负荷,kw; tn室内设计温度,C,可取18C; tp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C; twn采暖室外计算温度,C。二、采暖期通风、空调平均热负荷Qtkp=Qtk(tn-tp)/( tn-twtk) (2.2.1-2)式中 Qtkp采暖期通风或空调平均热负荷,KW; Qtk采暖期通风或空调设计热负荷,kw; tn通风或空调建筑的室内设计温度,C; tp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C; twtk冬季通风或空调室外计算温度,C。第2.2.2条 非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应按下式计算: Qspx=Qsp(tr-tlx)/( tr-tl) (2.2.2)式 Qspx非采暖期生活平均热负荷,KW; Qtk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 tr生活热水设计温度,C; tlx夏季冷水温度(非采暖期平均水温),C; tl冬季冷水温度(采暖期平均水温),C。第2.2.3条 民用建筑的全年耗热量应按下列方法计算。一、采暖全年耗热量 Qnn=0.0864Qnpn (2.2.3-1) 式中 Qnn采暖全年耗热量,GJ; Qnp采暖平均热负荷,KW; n采暖期天数。二、通风或空调全年耗热量 Qntk=0.0036ZQtkpn (2.2.3-2) 式中 Qntk通风或空调全年耗热量,GJ; Qtkp通风或空调平均热负荷,kw; Z采暖期内通风、空调装置每日平均运行小时数,h; n采暖期天数。三、生活热水全年耗热量 Qns=0.0864Qsp+Qspx(350-n) (2.2.3-3)式中Qns生活热水全年耗热量,GJ; Qsp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 Qspx非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 n采暖期天数。第2.2.4条 生产工艺热负荷的全年耗热量应根据运行天数,昼夜工作班数和各季节热耗不同等因素进行计算。第2.2.5条 当热力网由多种热源供热,对各热源的负荷分配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时,应绘制延续时间图。各个热源的年供热量由热负荷延续时间图确定。第三章 供热介质第一节 供热介质选择第3.1.1条 对民用建筑物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供热的城市热力网宜采用水作供热介质。第3.1.2条 同时对生产工艺、采暖、通风、空调生活热水热负荷的城市热力网供热介质按下列原则确定。一、当生产工艺热负荷为主要负荷,且必须采用蒸汽供热时,应采用蒸汽作供热介质;二、当以水为供热介质能够满足生产工艺需要(包括在用户处转换为蒸汽),且技术经济合理时,宜采用水作供热介质;三、当采暖、通风、空调热负荷为主要负荷,生产工艺又必须采用蒸汽供热,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采用水和蒸汽两种供热介质;第二节 供热介质参数第3.2.1条 热水热力网最佳设计供、回水温度,应结合具体工程条件,考虑热源管网、户内系统等方面的因素,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第3.2.2条 当不具备确定最佳供、回水温度的技术经济比较条件时,热水热力网供、回水温度可以按以下的原则确定:一、以热电厂为热源时,设计供水温度可取110-150C,回水温度约70C。采用一级加热供水温度取较小值;采用二级加热(包括串联尖峰锅炉)取较大值;二、区域锅炉房为热源,供热规模较小时,采用95-70CC的水温,供热规模较大时,在技术经济合理的条件下应采用较高的供水温度;三、区域锅炉房与热电厂联网运行时,应采用以热电厂为热源的热力网最供、回水温度。第3.2.3条 以热电厂为热源的城市热力网,在非采暖期,当技术经济合理时,宜发展制冷热负荷。此时供热介质的参数,应根据制冷机组的技术要求确定。第三节 水质标准第3.3.1条 以热电厂为热源的城市热水热力网,补给水水质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溶解氧小于或等于0.1mg/L;二、总硬度小于或等于0.7mg-N/L三、悬浮物小于或等于5mg/L;四、PH(25C)7-8.5注:(1)闭式热水热力网允许采用锅炉排污水作为补给水,PH(25C)值可大于8.5; (2)当供热系统中没有热水锅炉时,第二款的规定可按碳酸盐硬度执行。第3.3.2条 以区域锅炉房为热源的城市热水热力网,补给水采用炉外化学处理时,其水质应条符合第3.3.1条的规定;当热力网设计供水温度等于或小于95C时,或采用炉内加药处理,补给水水质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总硬度 小于或等于6mg-N/L;二、悬浮物 小于或等于20mg/L;三、PH(25C)大于7。第3.3.3条 开式热水热力网补给水质量除应符合第3.3.1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再生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要求。第3.3.4条 城市蒸汽热力网,由用户热力站返回热源的凝结水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总硬度 小于或等于50ug-N/L;二、含铁量 小于或等于0.5mg/L;三、含油量 小于或等于10mg/L.第四节 补水率及凝结水回收率第3.4.1条 闭式热水热力网的补水率,不宜大于总循环水量的1%。第3.4.2条 蒸汽热力网中,采用间接加热的热负荷,其凝结水回收率不应小于80%.第四章 热力网型式第4.0.1条 热水热力网宜采用闭式双管制。第4.0.2条 以热电厂为热源的热水热力网,同时有生产工艺,采暖、通风、空调、生活热水多种热负荷,在生产工艺热负荷与采暖热负荷所需供热介质参数相差较大,或季节性热负荷占总热负荷比例较大,且技术经济合理时,可采用闭式多管制。第4.0.3条 当热水热力网满足下列条件,且技术经济合理时,可采用开式热力网:一、具有水处理费用较低的补给水源;二、具有与生活热水热负荷相适应的廉价低位能热源。第4.0.4条 开式热水热力网在热水热负荷足够大,且技术比例较大,技术经济合理时,可采用双管或多管制;第4.0.5条 蒸汽热力网的蒸汽管道,宜采用单管制。当符合下列情况可采用双管或多管制:一、当各用户间所需蒸汽参数相差较大,或季节性热负荷占总负荷比例较大,技术经济合理时,可采用双管或多管制;二、当用户按规划分期建设时,可采用双管或多管,随热负荷的发展分期建设。第4.0.6条 蒸汽热力网是否设置凝结水管道,应根据用户凝结水质量、回水率、凝结水管道,应根据凝结水质量、回水率、凝结水管网投资等因素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当不设置凝结水管时,应在用户内对凝结水及其热量充分利用。第4.0.7条 蒸汽热力网设有凝结水管时,用户热力站应设凝结水箱,用水泵将凝结水送回热源。热水网凝结水管设计时,应采取措施保证任何时候凝结水管设计时,应采用措施保证任何时候凝结水管都充满水。第4.0.8条 自热源向同一方向引出的长度超过3km的干线之间,宜设连通管线。连通管应设在干线中部,同时可作为输配干线使用。连通管线应按热负荷较大干线切除故障段后,其余热负荷的70%计算;对于只供发民用建筑用热的管网,可只按其余采暖热负荷的70%计算。第4.0.9条 当城市由两个或多个热源供热时,各热源热力网干线宜连通;技术经济合理时,热力网干线可连接成环状管网。第4.0.10条 对供热可靠性有特殊要求的用户,有条件时应由两个热源供热,或者设自备热源。第五章 供热调节第5.0.1条 对于只有单一采暖热负荷的热水热力网,应根据室外温度的变化进行中央质调节或中央质量调节。第5.0.2条 当热水热力网有采暖、通风、空调、生活热水多种热负荷时,应按采暖热负荷进行中央调节,并保证运行水温能满足不同热负荷的需要,同时根据各种热负荷的用热要求在用户处进行辅助的局部量调节。对有生活热水热负荷的热水热力网,在按采暖热负荷进行中央调节时,应保证:闭式热力网任何时候供水温度不低于70C;开式热力网任何时候供水温度不低于60C。当生活热水温度可以低于60C的标准时,上述规定的温度可相应降低。第5.0.3条 供给生产工艺热负荷用热的热力网,采用局部调节。 第六章 水力计算 第一节 设计流量第6.1.1条 采暖热负荷热水热力网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Gn=3.6 Qn/c(t1-t2)(6.1.1)式中 Gn采暖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 Qn采暖热负荷,KW; C水的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采暖室外计算温度下的热力网供水温度,C; t2采暖室外计算温度下的热力网采暖系统回水温度, C。第6.1.2条 通风、空调热负荷热水热力网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Gtk=3.6Qtk/c(t1t-t2t) (6.1.2)式中Gtk通风、空调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 Qtk通风、空调热负荷,KW; C水的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t冬季通风、空调相应室外计算温度下的热力网供水温度,C; t2t冬季通风、空调相应室外计算温度下的热力网采暖系统回水温度, C。第6.1.3条 闭式热力网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应根据用户加热器的连接方式按下列方法计算:一、与采暖系统并联连接1、平均流量Gsp=3.6Qsp/c(t1-t2)(6.1.3-1)式中Gsp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 Qn采暖期生活平均热负荷,KW; C水的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 闭式热力网采暖开始时的供水温度,C; t2生活热水加热器上相应的回水温度, C。2、最大流量Gsmax=3.6Qsmax/c(t1-t2) (6.1.3-2)式中 Gsmax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最大流量,(T/h); Qsmax采暖期生活热水最大热负荷,KW; C水的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 闭式热力网采暖开始时的供水温度,C; t2生活热水加热器相应的回水温度, C,可取30-40C。二、与采暖系统两级串联或两级混合连接1、平均流量Gsp=3.6Qsp/c(t1-2)( tr-tlr)/(tr-tl) (6.1.3-3)式中Gsp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平均流量,(T/h); Qsp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 C水的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 闭式热力网采暖开始时的供水温度,C; 2采暖期开始时采暖期系统回水温度,对于间接连接采暖系统为采暖加热器热力网侧出口水温, C; tr生活热水温度,应按设计水温取用,; tlr采暖期开始时,第一级生活热水加热器生活热水出口水温,C,tlr=2-可取5-10 C; tl冷水计算温度, C。2、最大流量Gsmax=3.6Qsmax/c(t1-2)( tr-tlr)/(tr-tl) (6.1.3-4)式中Gsmax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最大流量,(T/h); Qsp采暖期生活热水最大负荷,KW; C水的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 闭式热力网采暖开始时的供水温度,C; 2采暖期开始时采暖系统回水温度,对于间接连接采暖系统为采暖加热器热力网侧出口水温, C; tr生活热水温度,应按设计水温取用,C; tlr采暖期开始时,第一级生活热水加热器生活热水出口水温,C,tlr=2-可取5-10 C; tl冷水计算温度, C。第6.1.4条 开式热力网生活热水热负荷网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一、平均流量Gsp=3.6Qsp/c(t*1-tl)(6.1.4-1)式中Gsp生活热水热负荷平均流量,(T/h); Qsp采暖期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KW; C水的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 开式热力网采暖开始时的供水温度,C; tl冷水计算温度, C。2、最大流量Gsmax=3.6Qsmax/c(t*1-tl)(6.1.4-2)式中Gsmax生活热水热负荷最大流量,(T/h); Qsp采暖期生活热水最大热负荷,KW; C水的比热容,KJ/KgC,可取C=4.1868KJ/KgC t*1 开式热力网采暖开始时的供水温度,C; tl冷水计算温度, C。第6.1.5条闭式热力网,当采用中央质调节时,干线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Ggb=Gn+Gtk+Gsp (6.1.5)式中Ggb闭式热力网干线设计流量,(t/h); Gn采暖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 Gtk通风、空调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 Gsp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平均流量,(t/h);第6.1.6条 双管开式热力网当采用中央质调节时干线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Ggb=Gn+Gtk+Gsp(6.1.6)式中Ggk闭式热力网干线设计流量,(t/h); Gn采暖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 Gtk通风、空调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t/h); Gsp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平均流量,(t/h);第6.1.7条 热水热力网当采用中央质量调节时,应采用各种热负荷的热力网流量曲线相叠加得出的最大流量值,作为设计流量。第6.1.8条 热水热力网支线设计流量的计算方法与干线设计流量计算方法相同,但生活热水热负荷的热力网流量应按以下规定取用。一、当生活热水用户有储水箱时,取生活热水热负荷平均流量;二、当生活热水用户无储水箱时,取生活热水负荷最大流量。第6.1.9条 蒸汽热力网的设计流量,应按各用户的最大蒸流流量之和乘以同时系数确定。当供热介质为饱和蒸汽时,设计流量包括补偿管道热损失产生的凝结水的蒸汽量。第6.1.10条 凝结水管道的设计流量应按蒸汽管道的设计流量乘以用户的凝结水回收率确定。第二节 水力计算第6.2.1条 热力网管道内壁当量粗糙度应采用下列数值:一、蒸汽管道 0.0002m;二、热水管道 0.0005m;三、凝结水及生活热水管道 0.001m;第6.2.2.条 确定热水热力网主干线管径时,宜采用经济比摩阻。经济比摩阻数值宜根据工程具体条件计算确定。一般情况下,主干线设计比摩阻可取40-80pa/m。第6.2.3条 热水热力网支干线,支线应按允许压力降确定管径,但供热介质流速不应大于3.5m/s,同时比摩阻不应大于300pa/m,对于只连接一个用户热力站的支线,比摩阻可大于300pa/m.。第6.2.2条 确定热水热力网主干线管径时,宜采用经济比摩阻。经济比摩阻数值宜根据工程具体条件计算确定。一般情况下,主干线设计比摩阻可取40-80pa/m。第6.2.3条 热水热力网支干线,支线应按允许压力降确定管径,但供热介质流速不应大于3.5m/s,同时比摩阻不应大于300pa/m。对于只连接一个用户热力站的支线,比摩阻可大于300pa /m。第6.2.4条 蒸汽热力介质的最大允许设计流速应按下列规定采用:一、过热蒸汽管道 1、公称直径大于200mm的管道 80M/S2、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200mm的管道 50m/s二、饱和蒸汽管道1、公称直径大于200mm的管道 60m/s2、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200mm的管道 35m/s第6.2.5条 蒸汽热力网应根据管线起点压力和用户需要压力降,选择管道直径。第6.2.6条 以热电厂为热源的蒸汽热力网,管网起点压力应采用技术经济计算确定的汽轮机最佳抽(排)汽压力。第6.2.7条 以区域锅炉房为热源的蒸汽热力网,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热力网主干线起点压力宜采用较高值。第6.2.8条 蒸汽机热力网凝结水管道设计比摩阻可采用100pa/m。第6.2.9条 热力网管道局部阻力与沿程阻力的比值,可按表6.2.9推荐的数值取用。管道局部阻力与沿程阻力比值 表6.2.9补偿器类型 公称直径(mm) 局部阻力与沿程阻力的比值 蒸汽管道 热水及凝结水管道 输送干线 套筒或波纹管补偿器(带内衬筒) =1200 0.2 0.2 “冂”型补偿器 200-350 0.7 0.5 “冂”型补偿器 400-500 0.9 0.7 “冂”型补偿器 600-1200 1.2 1.0 输配管线 套筒或波纹管补偿器(带内衬筒) =1.8 =0.6 =0.2 =0.2 =0.2 =0.2 半通行管沟 =1.2 =0.5 =0.2 =0.2 =0.2 =0.2 不通行管沟 - _ =0.1 =0.05 =0.15 =0.2 注:考虑在沟内更换钢管时,人行通道宽度还应不小于管子外径加0.1m。第7.2.5条 对于公称直径等于或小于500mm的热力网管宜采用直埋敷设,当敷设于地下水位以下时,直埋管道必须有可靠的防水层。第7.2.6条 工作人员经常进入的通行管沟应有照明设备和良好的通风。人员在管沟内工作时,空气温度不得超过40C。装有蒸汽管道的通行管沟每隔100m应设一个事故人孔。没有蒸汽管道的通行管沟每隔200m宜设一个事故人孔。整体混凝土结构的通行管沟,每隔200m宜设一个安装孔。安装孔宽度不小于0.6m并应大于管沟内最大一根管外径加0.4m,其长度至少应保证6m长的管子进入管沟。第7.2.7条 地下敷设热力网管道的管道的管沟或检查室外缘,直埋敷设或地上敷设或地上敷设管道保温结构表面与建筑的最小水平净距,垂直净距应符合表7.2.7的规定。第7.2.8条 地下敷设热力网管道穿越行人过往频繁工区,管道保温结构距地面不应小于2m;在不影响交通的地区,应采用低支架,管道保温结构距地面不应小于2m;在不影响交通的地区,应采用低支架,管道保温结构距地面不应小于0.3m。第7.2.9条 开式热力网直埋敷设管道,当管径大于200mm与污水管道平行敷设时,最小水平净距不得小于3m。开式热力网直埋敷设管道,不得穿过垃圾场,墓地等污染地区,与这些地区最小水平净距应在30m以上。第7.2.10条 管道跨越水面、峡谷地段时,在桥梁主管部门同意的条件下,可在永久性的公路桥上架设。管道架空跨越通航河流时,应保证航道和净宽与净高符合全国内河通航标准的规定。管道架空跨越不通航河流时,一般情况下管道保温结构表面与50年一遇的最高水位垂直净距不应小于0.5m。跨越重要河流时,还应符合全国内河通航标准的规定。管道架空跨越不通航河流时,一般情况下管道保温结构表面与50处一遇的最高水位垂直净距不应小于0.5m。跨越重要河流时,还应符合河道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热力网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其它管线的最小距离 表7.2.7建筑物,构筑物或管线名称0.5 与热力网管道最小水平净距(m) 与热力网管道最小垂直净距(m) 地下敷设热力网管道2.5 建筑物基础:对于管沟敷设热力网管道 0.5 - 对于直埋敷设闭式热力网管道 Dg=300 3.0 - 对于直埋敷设闭式热力网管道 5.0 - 铁道钢轨 钢轨外侧3.0 轨底1.2 电车钢轨 钢轨外侧2.0 轨底1.0 铁路、公路路基边坡底脚或边沟的边缘 1.0 - 通迅,照明或10 kv以下电力线路的电杆 1.0 - 桥墩(高架桥,栈桥)边缘 2.0 - 架空管道支架基础边缘 1.5 - 高压输电线铁塔基础边缘35-60KV 2.0 - 110-220KV 3.0 - 通迅电缆管块 1.0 0.15 通迅电缆(直埋) 1.0 0.15 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35kv以下 2.0 0.5 110kv 2.0 1.0 燃气管道 对于管沟敷设热力网管道 压力800kpa 4.0 0.15 对于直埋敷设热力网力管道 压力300kpa 1.0 0.15 压力800kpa 2.0 0.15 给水管道 1.5 0.15 排水管道 1.5 0.15 地铁 5.0 0.8 电气铁路接触网电杆基础 3.0 - 乔木(中心) 1.5 - 灌木(中心) 1.5 - 道路路面 - 0.7 地上敷设热力网管道 铁路钢轨 轨外侧3.0 轨顶一般5.5,电气铁路6.55 电车钢轨 轨外侧2.0 - 公路路面边缘或边沟边缘 轨外侧0.5 - 架空输电线路1KV以下 导线最大风偏时1.5 热力网管道在下面交叉通过导线最大垂度时1.0 1-10KV 导线最大风偏时2.0 同上2.0 35-110KV 导线最大风偏时4.0 同上2.0 220KV 导线最大风偏时5.0 同上5.0 330KV 导线最大风偏时6.0 同上6.0 500KV 导线最大风偏时6.5 同上6.5 树冠 0.5(到树中不小于0.2) - 公路路面 - 4.5 注:1、当热力网管道的埋设深度大于建(构)筑物基础深度时,最小水平净距应按土壤内摩擦角计算确定;2、热力网管道与电缆平行敷设时,电缆处的土壤温度与月平均土壤自然温度比较,全年任何时候对于电压10kv的电缆不高出5C时,可减小表中所列距离;3、在不同深度并列敷设各种管道时,各种管道间的水平净距不应小于其深度差;4、热力网管道检查室,“冂”型补偿器壁龛与燃气管道最小水平净距不应小于其深度差;5、在条件不允许时,经有关单位同意,可以减小表中规定的距离。河度敷设管道必须远离浅滩,锚地,选择在较深的稳定河段。对于一至五级航道河流,管道(管沟)应敷设在航道底标高2m以下,对于其它河流,管道(管沟)应敷设在河底标高1m以下。第7.2.11条 热力网管道同河流、铁路、公路等交叉时应尽量垂直相交。特殊情况下,管道与铁路或地下铁路交叉不得小于60度角;管道与河流或公路交叉不得小于45度角。第7.2.12条 地下敷设管道与铁路或不允许开挖的公路交叉,交叉段的一侧留有足够的抽管检修地段时,可采用套管敷设。第7.2.13条 套管敷设时,套管内不宜采用填充式保温,管道保温层与套管间宜留有不小于50mm的空隙。套管内的管道及其它钢制部件应采取加强防腐处理。第7.2.14条 地下敷设热力网管道和管沟宜设坡度,其坡度不小于0.002。进入建筑物的管道应坡向干管。地下敷设的管道可不设坡度。第7.2.15条 地下敷设热力网管道的覆土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管沟盖板或检查室盖板覆土深度不宜小于0.2m;二、当采用不预热的无补偿直埋敷设管道时,其最小覆土深度不应小于表7.2.15的规定。表7.2.5管径(mm) 50-125 150-200 250-300 350-400 450 覆土深度(m) 车行道下 0.8 1.0 1.2 1.2 1.2 非车行道 0.6 0.6 0.8 0.8 0.9 第7.2.16条 燃气管道不得穿入热力网不通行管沟。当自来水、排水管道或电缆与热力网管道交叉必须穿入热力网管沟,应加套管或用厚度小于100mm的混凝土防护层与管沟隔开,同时不得妨碍热力管道的检修及地沟排水。套管应伸出管沟(检查室)以外,每侧不应小于1m。第7.2.17条 热力网管道与燃气管道交叉且垂直净距小于300mm时,燃气管道应加套管。套管两端应超出管沟1m以上。第7.2.18条 热力网管道穿过建筑物时,管道穿墙处应封堵严密。第7.2.19条 地上敷设的热力网管道同架空输电线或电气化铁路交叉时,管网的金属部分(包括交叉点两侧5m范围内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钢筋)应接地。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欧姆。第三节 管道材料及连接第7.3.1条 城市热力网管道一般采用无缝钢管、钢管卷焊管。管道钢材号应符合表7.3.1的规定。管道钢材的质量及规格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第7.3.2条 热力网管道的连接应采用焊接。管道与设备、阀门等需要拆卸的附件连接时,应采用法兰连接。对于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200mm的放气阀,可采用螺纹边接。第7.3.3条 室外采暖计算温度低于-5C地区,露天敷设的不连续运行的凝结水管道放水阀门及室外采暖计算温度低于-10C地区,露天敷设的热水管道设备附件均不得采用灰铸铁制品。热力网管道钢材钢号及适用范围 表7.3.1钢号 适用范围 钢板厚度 A3F、AY3F Pg=1.0MPat=150C =8mm A3、AY3 Pg=1.6MPat=300C =16mm A3g、A3R、20、20g及低合金钢 可用于本规范适用范围的全部参数 不限 城市热力网蒸汽道及室外采暖计算温义低于-30C地区露天敷设的热水管道,应采用钢制阀门及附件。第7.3.4条 弯头的钢材质量,壁厚不小于管道厚。焊接弯头宜双面焊接。第7.3.5条 钢管焊制三通,支管开孔应进行补强,对于承受干管轴向荷载较大直埋敷设管道。应考虑三通干管的轴向补强。第7.3.6条 热力网管道所用的变径管应采用压制或钢板卷制。其材质应小低于管道钢材质量。壁厚不小于管道壁厚。第四节 附件与设施第7.4.1条 热力网管道干,支线的起点应安装关断阀门。第7.4.2条 热水热力网输送干线每隔2000-3000m、输配干线每隔1000-1500m装设一个分段阀门。蒸汽热务网可不安装分段阀门。第7.4.3条 热水、凝结水管道高点(包括分段阀门划分的每个管段的高点)应安装放气装置。第7.4.4条 热水、凝结水管道的低点(包括分段阀门划分的每个管段的低点)应安装放气装置。热水管道的放水装置应保证一个放水段的排放时间不超过表7.4.4的规定。热水管道放水时间 表7.4.4管道公称直径(mm) 放水时间(h) Dg300 23 Dg350500 46 Dg600 57 注:寒冷地区采用表中规定的放水时间较小值。停热期间供热装置无冻结危险的地区表中的规定可放宽。第7.4.5条 蒸汽管道的低点和垂直升高的管段前应设起动疏和经常疏水装置。同一坡向的管段,顺坡情况下每隔400500mm,逆坡时每隔200300mm应设起动疏水和经常疏水装置。管道中的蒸汽在任何运行工况下均为过热状态时,可不经常疏水装置。第7.4.6条 经常疏水装置与管道连接处应设聚集凝结水的短管,短管直径为管道直径的1/21/3,短管底部设法兰堵板。经常疏水管应连接在短管侧面。第7.4.7条 经常疏水装置排出的凝结水,宜排入凝结水管道。第7.4.8条 工作压力大于或等于1.6MPa且公称直径大于或等于350mm的管道上的闸阀应这装旁通阀。旁通阀的直径可按阀门直径的十分之一选用。第7.4.9条 公称直径大于或等于600mm的阀门,应采用电动驱动装置。由远动系统操作的阀门,其旁通阀亦应采用电动驱动装置。第7.4.10条 管径大于500mm的热水热力网干管在低点、垂直升高管段前、分段阀门前宜设阻力小的永久性污装装置。第7.4.11条 地下敷设管道安装套筒 补偿器、阀门、放水和除污装置等设备附件时,应设检查室。检查室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净空高度不小于1.8m;二、人行通道宽度不小于0.6m;三、干管保温结构表面与检查室地面距离不小于0.6m;四、检查室的人孔直径不小于0.7m,人孔数量不小于两个,并应对角布置。当热水热力网的检查室只有放气门或检查室净空面积小于4m2时,可只设一个人孔;五、检查室内至少设一个集水坑,并应置于人孔下方;六、检查室地面应低于地沟内底不小于0.3m。第7.4.12条 当检查室内的设备、附件不能从人孔进出时,应在检查室顶板上设安装孔。安装孔的尺寸和位置应保证检查室最大设备的出入和便于安装。第7.4.13条 当检查室内装有电动阀门时,应采取措施,保证电动驱动位置安装地点的空气温度、湿度满足该装置的技术要求。第7.4.14条 当地下敷设管道只需安放气阀门且埋深很小时,可在地面设检查井口。放气阀门的安装位置应便于工作人员在地面进行操作。第7.4.15条 中高支架敷设管道,安装阀门、放水、放气、除污装置的地方应设操作平台。操作平台的尺寸应保证维修人员操作方便。平台周围应设防护栏杆。第7.4.16条 低架敷设管道上,露天安装的电动阀门,其操作装置和电气部分应安装防护罩,防止雨水侵入和无关人员触动。高支架敷设管道,安装阀门电动驱动装置的操作平台上方宜设防雨棚。第7.4.17条 在跨越河流、峡谷等地段,必要时应沿架空道设检修便桥。检修便桥宽度不应小于0.6m,并应设防护栏杆。第7.4.18条 地上敷设管道与地下敷设管道连接处,地面不得积水,连接处的地下构筑物应高出地面0.3m以上,管道穿入构筑物的孔洞应采取防止雨水进入措施。第7.4.19条 地下敷设管道固定支座的承力结构宜采用耐腐蚀材料,或采取可靠的防腐措施。第7.4.20条 管道活动支座一般采用滑动支座或刚性吊架。当管道敷设于高支架、悬臂支架或能行管沟内时,宜采用滚动支座或使用减摩材料的滑动支座。当管道运行时有垂直位移且对邻近支座的荷载影响较大时,应采用弹簧支座或弹簧吊架。第五节 热补偿第7.5.1条 热力网道的温度变形应充分利用管道的转角管段进行地自然补偿。选用补偿器时,宜根据敷设条件采用维修工作量小和价格较低的补偿器。第7.5.2条 采用弯管补偿器或轴向波纹管补偿器时,设计应考虑安装时的冷紧。第7.5.3条 当敷设热力网管道的场地狭小,且工作压力不大于1.6MPa时,地下敷设和低支架敷设的管道,可采用套筒补偿器。采用套筒补偿时,应计算各种安装温度下的补偿器安装长度,并保证管道在可能出现的最高、最低温度下、补偿器留有不小于20mm的补偿余量。第7.5.4条 采用波纹管轴向补偿时,管道上应安装防止波纹管失稳的导向支座。当采用套筒补偿器、球形补偿器、铰接波纹管补偿器、补偿管段过长,亦应在适当地点设导向支座。第7.5.5条 采用球形补偿器、铰接波纹管补偿器,且补偿管段较长时宜采取减小管道摩擦力的措施。第7.5.6条 当一条管道直接敷设于另一条管道上时,应考虑两管道在最不利运行状态下热位移不同的影响,防止上面的管道滑落。第八章 管道机械强度计算第8.0.1条 进行管道机械 强度计算时,供热介质计算参数按下列规定取用:一、蒸汽管道承用锅炉、汽轮机抽(排)汽口、减温减压装置的最大工作压力和温度;二、热水热力网供、回水管道的计算压力均取用循环水泵最高出口压力加上循环水泵与管道最低点地形高差产生的静水压力,计算温度取用室外采暖计算温度下的热力网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