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doc_第1页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doc_第2页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doc_第3页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doc_第4页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物理实验中考考点1.声音的产生考点精讲: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气体、液体和固体振动都可以发声,如泉水“叮咚”是泉水振动发声;气球破裂时发出的“爆响”是空气振动发声。2.转换法: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我们可以通过该物体的各种效应或表现来判断它的存在及性质,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如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实验中,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泡沫塑料球被音叉弹开(或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溅起水花)说明发声体在振动。2.真空不能传声考点精讲:实验中一般无法达到绝对真空,但可以通过铃声的变化趋势,推测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种方法称为“理想化实验”,具体过程如下:(1)把闹钟放在密闭的玻璃钟罩内,用抽气机抽出罩内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减少,听到铃声逐渐减小;(2)拧开进气阀,让空气慢慢进入玻璃钟罩,随着罩内空气的增多,听到铃声逐渐增大。根据以上实验现象,通过推理可以得出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特别提醒:真空不能传声,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得出的。3.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考点精讲: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控制发声体振幅相同,如将钢尺按压在水平桌面上,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的力拨动钢尺,观察钢尺振动频率的快慢并比较音调的高低。4.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考点精讲:音叉发声时的振幅不容易观察,可以用乒乓球的振动来放大,具体做法如下: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敲击的力量不同,振幅就不同),然后与细线悬吊且静止的乒乓球接触,观察乒乓球的振幅,并比较声音响度的强弱。也可以用钢尺探究:在设计实验步骤时,应注意控制发声体振动频率一定,如将钢尺按压在水平桌面上,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仅改变拨动力量的大小,观察钢尺的振幅大小并比较响度的强弱。5.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考点精讲:法线是为了科学、准确地描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而引入的“辅助线”,因此法线必须用虚线表示;另外法线既是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又与反射面垂直。实验步骤:(1)如图甲所示,先使E、F成为同一平面,使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观察从镜面反射的光线,用笔在纸板上画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甲 乙(2)改变入射光线的角度,重复步骤(1)两次;(3)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NO两侧的角;(4)如图乙所示,将纸板NOF向后或向前折叠,纸板上还能看到反射光线吗?(5)如图甲所示,让入射光线沿FO方向射向平面镜的O点,观察反射光线的传播路径;分析:1.现象分析及数据处理:分析步骤(1)和(2)发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一直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分析步骤(3)中的三次实验数据会发现:反射角的度数等于或基本等于入射角的度数。步骤(4)中纸板NOF向后或先前折叠后,与纸板NOE不再在同一平面内,此时也不能再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步骤(5)中,入射光线沿FO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光线也沿OE的方向射出,说明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2.实验结论:(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概括为:“三线共面,两角相等,法线居中”。(2)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误差分析:本实验测量的三次数据中,可能并非每次反射角都等于入射角,可能某次测量中数据有微小的差异,这是由于量角器不够精确,或我们读数时造成的误差,但趋势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易错点:(1)分清反射角和入射角:反射角和入射角都是指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切不可将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入射角和反射角。(2)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入射光线靠进法线时,入射角减小,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即反射角也减小,因此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3)“三线”合一: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时,反射光线沿原路返回,此时反射光线、法线与入射光线重合,即“三线合一”,如右图所示,此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4)多次实验的目的:本实验中进行了三次测量,目的是广泛收集实验数据,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论的影响,使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5)反射角与入射角的逻辑关系:因为先有入射光线,然后才有反射光线;同样的道理,先有入射角,然后才有反射角,也就是说,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入射角的大小决定反射角的大小,所以在光的反射定律中,我们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6.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考点精讲:1.器材的选用:(1)要注意查看是否有光屏、光具座(或刻度尺)、火柴等;(2)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不能太大或太小,一般520cm为宜,因为如果焦距太大,成实像时像与物间的距离太大而不易操作;如果焦距很小,则对应的物距和像距都很小,测量数据时同样不易操作。(3)蜡烛的高度不宜太高,原因是不好调节烛焰、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2. 在光屏上得不到像的四种原因:(1)蜡烛、凸透镜、光屏没有在同一直线上;(2) 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没有在同一高度上;(3) 光屏和蜡烛在凸透镜的同侧;(4)蜡烛在凸透镜一倍焦距处或一倍焦距内。3.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规律:物距成像特点像距应用成像示意图1u2f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幻灯机4u=f不成像测算焦距5uG1,可以验证猜想 (填写序号)是 (正确/错误)的。利用上述结论,王聪对水库大坝的形状进行设计,设计的四种大坝形状俯视图如图14-21-20所示,请你把最合理的设计图的字母标号填在括号内( )(2)比较实验数据G3与 可验证猜想2;(3)王聪受步骤二现象的启发又提出新的猜想:猜想3:拱形纸板承受压力的大小可能与拱形纸板拱起的程度有关。为了研究猜想3,请你帮助王聪在上述操作的基础上继续设计实验方案:步骤四:在这张大纸上再裁出 的小纸板D, 。在拱形纸板的上面不断增加重物,直到它塌下去,记录此时重物的重力G4;比较实验数据G4与G2的大小,可以研究猜想3。图14-21-2025.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考点精讲:1.压强计的使用:(1)当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出现高度差,如图所示;液面的高度差越大,说明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2)若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液体后U形管液柱没有出现高度差,可能是橡胶管与U形管密封不好。2.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步骤:(1)将金属盒分别放到同种液体某一深度的各个方向,观察U形管内液柱的高度差;(2)将金属盒分别放到同种液体的不同深度,观察U形管内液柱的高度差;(3)将金属盒分别放到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观察U形管内液柱的高度差。26.托里拆利实验考点精讲:1.实验原理:大气压强等于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因为水银柱的高度由大气压强决定的,所以当管子倾斜、上提、下压或换成粗的(或细的),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不会变。2.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3.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m,玻璃管太高,不好操作,故不能用水进行实验。 27.探究浮力的大小考点精讲:1.实验器材:要注意查看是否有两种液体;是否有弹簧测力计。2.设计实验方案: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因此在实验中应采用“控制变量法”: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液的关系时,应控制V排相同;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V排的关系时,应控制液相同。3.本实验中计算浮力的大小时,采用“弹簧测力计法”: F浮=GG视。28.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考点精讲:1.实验器材的选用:要注意查看是否有刻度尺、弹簧测力计等。2.实验原理的考查:=100%3.猜想与假设的提出:猜想很多,一般有:猜想一:滑轮组机械效率可能与动滑轮的重有关;猜想二:滑轮组机械效率可能与提升的重物有关;猜想三:滑轮组机械效率可能与绳重有关;猜想四:滑轮组机械效率可能与摩擦有关。4.实验步骤的设计:(1)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钩码的重G;钩码上升高度h;细线移动距离s;弹簧测力计示数F;(2)注意事项:实验过程要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测量应该在运动过程中进行读数;钩码提升高度h、绳子自由端所通过距离s可由竖直放置在旁边的刻度尺直接读出,也可以根据s与h的关系求出;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的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5.表格的设计:拉力F/N细线移动距离s/m钩码重G/N钩码上升高度h/m机械效率1236. 结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动滑轮的重;提升重物的重;绳重;摩擦。29.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考点精讲:1.实验方法:(1)转换法:本实验通过观察小纸盒运动距离的远近判断动能的大小;(2) 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动能和质量的关系时,控制了铁球的速度相同,改变了铁球的质量,即让质量不同的铁球从斜面的相同高度滚下,如图15-24-6甲、丙所示;在探究动能和速度的关系时,控制了铁球的质量相同,改变了铁球的运动速度,即让同一铁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滚下,如图15-24-6甲、乙(或丙、丁)所示。 甲 乙 丙 丁图15-24-62.实验结论:质量一定时,物体的速度越快,动能越大;速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由此可知动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特别提醒:(1)让铁球从斜面的相同高度滚下,目的是让铁球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2)质量和速度是影响动能大小的两个因素,其中速度对动能的影响更大。30.用若干大小不等的铅球,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实验方案:将质量不同的铅球从同一高度释放,落至地面,观察地面砸出坑的深浅;将质量相同的铅球从不同高度释放,落至地面,观察地面砸出坑的深浅;(2)判断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的方法:根据铅球对地面的作用效果(或引起地面形变的大小、砸出坑的深浅、砸出坑的大小),作用效果越明显,物体的重力势能越大,反之,重力势能越小。 分析:影响重力势能的大小的因素有两个:质量和高度,当研究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的关系时,应控制物体的高度相同,改变物体的质量,因此使用大小不等的铅球;当研究重力势能与物体的高度的关系时,应控制物体的质量相同,改变物体的高度,因此使用大小相等的铅球。铅球对地面的作用效果越明显,说明铅球对地面做的功越多,即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31.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考点精讲:1.实验器材的选用:要注意需选用多个不同规格的小灯泡。目的是便于多次实验,广泛收集实验数据,使结论更科学,更准确。2.实验步骤的设计:不论是串联还是并联,都不能仅凭一次实验得出结论,必须换用其他规格的小灯泡,多次实验。3.实验结论的总结: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等于干路中的电流。32.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考点精讲:(一)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1.实验器材的考查:需要多个不同规格的小灯泡,目的是更换不同规格的灯泡进行多次测量,使得出的物理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2.设计实验:(1)如图6-8-7所示,将两只灯泡L1、L2串联在电路中;(2)分别将电压表并联在图中的AB、BC、AC之间,并读出电压表的示数;(3)换上另外两个不同规格的灯泡,再次测量AB、BC、AC之间的电压。UAB/VUBC/VUAC/V第一次测量第二次测量图6-8-73.设计实验表格时应设计多次,且物理量必须带单位,如下表所示。4.实验结论: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串联电路中部分电压之和,即:UU1+U2+U3+。(二)探究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1.实验器材中同样需要多个不同规格的小灯泡。2.设计实验:(1)如图6-8-8所示,将两只灯泡L1、L2并联在电路中;(2)分别将电压表并联在图中的AB、CD、EF之间,并读出电压表的示数;(3)换上另外两个不同规格的灯泡并更换电源,再次测量AB、CD、EF之间的电压。图6-8-83.实验表格:UAB/VUCD/VUEF/V第一次测量第二次测量4.实验结论: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等于电源电压,即:UU1=U2=U3=。特别提醒:(1)连接电路时,开关必须处于断开状态;(2)电压表正负接线柱的接法(正入负出);(3)故障分析:当出现两灯不亮且电压表的示数接近于电源电压时,故障原因是与电压表并联的小灯泡出现断路;若两灯中仅与电压表并联的灯发光,且电压表示数等于电源电压,则一定是不发光的灯发生短路。33.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考点精讲:1.实验中如何判断电阻的大小?常见的两种方法:可以通过电流的大小来判断导体电阻的大小,也可以用小灯泡的亮度来判断导体电阻的大小。2.电路的连接:连接过程中,开关定要断开,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不可接反,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3.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本实验用“控制变量法”:如“探究电阻的大小与导体长度的关系”时,应控制“材料、横截面积相同”。4.总结实验结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5.温度对导体电阻的影响: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非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34.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考点精讲:1.电路及电路图:如图6-9-6所示;电路图的连接:连接电路时应断开开关;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至最大阻值处;电表要“正入负出”。2.实验步骤的设计:该实验不能仅针对同一导体测量几组电压和电流值,而应更换定值电阻反复进行实验,实现多次测量,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误差,而且可以增加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3.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保护电路;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整数倍的变化。4.总结实验结论:(1)要注意结论成立的“条件”,电流跟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的条件是电阻R一定;(2)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如某同学通过实验获得下表所示的数据,发现电流与电压不成正比,原因是三次实验中所用的电阻阻值不同,没有运用控制变量法,即没有控制定值电阻的阻值不变。 实验次数电压U/V电流I/A1512104315235.测量小灯泡的电阻考点精讲:1.实验原理:欧姆定律。2.电路图的设计:如图6-9-10所示。3.实验步骤的设计:要通过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实现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电阻的影响,而不是为了通过计算平均值减小误差;多次测量时要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逐次降低,而不是升高,目的是为了防止小灯泡被烧坏。4.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保护电路及改变小灯泡的电流及两端电压。伏安法测电阻的五种变式方法:1.伏阻法:用电压表和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R0测量未知电阻的阻值,电路如图6-9-14所示。步骤:闭合开关、S1,读出电压表的示数1;断开开关1,测出电阻R两端的电压2;表达式:R=。 图6-9-14 图6-9-152.伏滑法:用电压表和已知最大阻值的滑动变阻器R0测量未知电阻的阻值,电路如图6-9-15所示。步骤:闭合开关,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到最左端读出电压表的示数U1;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到最右端,读出电压表的示数U2;表达式:R=。3.安阻法:用电流表和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R0测量未知电阻的阻值,电路如图6-9-16所示。步骤:闭合开关、S1,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1;断开开关S1,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2;表达式:。 图6-9-16 图6-9-174.安滑法:用电流表和已知最大阻值的滑动变阻器R0测量未知电阻的电阻值,电路如图6-9-17所示。步骤:闭合开关,将滑动变阻器滑片P调至最左端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1;将滑动变阻器滑片P调至最右端时,读出电流表的示数2;表达式:。5.等效替代法:此法是用已知电阻来代替未知电阻,其电路形式多种多样,一般需用电阻箱,以图6-9-18为例介绍。步骤:闭合开关S、S1,调节R使电流表的示数指在一个适当的位置,记录下此时电流表的示数I;断开S1,保持R不动,将开关S2闭合,调节电阻箱的阻值使电流表的示数仍为I,记下电阻箱的阻值,这时电阻箱所显示的示数就是待测电阻Rx的阻值。36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考点精讲:1.实验原理及电路图:原理:P=UI;电路图:如图8-10-6所示;本实验是典型的“间接测量型实验”,类似的实验还有:测物体的密度;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等。2. 连接电路:(1)要注意电表量程的选择,如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电阻约为10,即暗示电流表应选用00.6A;(2)滑动变阻器的连接:“一上一下,下柱定丝”;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阻值最大处;(3)“已损坏电压表”的接法:如电源电压为6V,灯泡的额定电压为3.8V,但电压表015V的量程已损坏,此时可将电压表与滑动变阻器并联,选用03V量程,当电压表示数为2.2V时,灯泡即正常发光;(4)滑动变阻器的选用:应选用最大阻值与小灯泡阻值接近的滑动变阻器,目的是方便调节小灯泡两端的电压。3.实验方案:应通过缓慢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灯泡两端电压逐渐增大,依次为低于、等于、略高于灯泡的额定电压,记录每一次的电压值U和相应的电流值I,同时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计算出相应的电功率P。4.不求平均值的原因:在不同电压下,灯泡的功率是不同的,只有在额定电压下,灯泡的功率才是额定功率,计算电功率的平均值没有意义;该实验测三组数据的目的是测量不同电压下灯泡的功率。5.实验结论:用电器的实际功率随其工作电压而变化:(1)当实际电压等于额定电压时,实际功率等于额定功率,用电器正常工作;(2)当实际电压小于额定电压时,实际功率小于额定功率,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3)当实际电压大于额定电压时,实际功率大于额定功率,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而且有可能被烧坏。6.本实验的常见故障及分析:(1)电流表或电压表的指针沿逆时针方向偏转;原因:电流表或电压表正负接线柱接反了;(2)灯泡过亮的原因:闭合开关S前没有将阻值调到最大阻值处;滑动变阻器接线有误,没有经过电阻丝,而是从金属杆直接通过;(3) 灯泡不亮的三种情况:电流表、电压表读数都为零,故障是灯泡两端之外的电路出现断路,如导线接触不良、电流表已坏、电源出现故障等;电流表读数为零,但电压表读数等于电源的电压:灯泡处出现断路;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都非常小,灯泡不亮且调节变阻器时发现两电表读数和灯泡亮度都不变,原因是滑动变阻器接线有误,都连接到电阻丝的接线柱上。特别提醒:测量电功率的三种变式方法:1根据公式P=,用电能表测出用电器在某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用停表测出对应的时间,即可求出用电器的电功率。2. 用电压表和已知阻值的电阻R0测用电器的电功率,如图8-10-7所示:步骤:闭合开关S和S1,读出电压表的示数1;断开开关S1,测出电阻R两端的电压2;表达式:=。 图8-10-7 图8-10-83. 用电流表和已知阻值的电阻R0测用电器的电功率:电路如图8-10-8所示;步骤:闭合开关S和S1,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1;断开开关S1,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2;表达式:P=I2R0(I1-I2)。37.探究电热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考点精讲:1.设计实验方案:本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1)探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时,应控制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一般将两个阻值不同的电阻串联;(2)探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应控制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一般将电阻丝与滑动变阻器串联,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改变电流的大小。2.实验结论:电流、通电时间相同时,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阻成正比;通电时间、电阻一定时,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成正比。总之: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有关。3.转换法:本实验是通过比较温度计示数变化的多少来判断电阻丝产生热量的多少。38.奥斯特实验考点精讲:1.实验现象:通电时小磁针发生偏转,断电时小磁针又回到原来的位置;电流的方向改变,小磁针的偏转方向也改变。2.实验结论: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着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特别提醒:实验中的导线用铜导线或铝导线均可,但不可用铁导线,因为小磁针具有吸铁性,两者靠近时,即使不通电,小磁针的指向也会发生偏转,从而无法证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导致实验失败。39.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考点精讲:1.实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