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题型及讲义复习纲要学生.pdf_第1页
期末考试题型及讲义复习纲要学生.pdf_第2页
期末考试题型及讲义复习纲要学生.pdf_第3页
期末考试题型及讲义复习纲要学生.pdf_第4页
期末考试题型及讲义复习纲要学生.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学中国传统文化与教学(第一至第六章)(第一至第六章) 期末期末考试题型考试题型及讲义复习讲义复习纲纲要要(2018.5) 题型题型 一、填空:30% 二、单项选择:15% 三、名词解释:15% 四、简答题: (任选四题)20% 五、论述题: (任选两题)20% 提纲提纲 第一章第一章 导论导论 第一节第一节 “文化”和“文明”“文化”和“文明” 概说概说 一 “文化”的语源 “文”是一个原创个体字。在汉代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错画也” 。 周易 里说: “物相杂,故曰文” 。 “化”甲骨文,从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本义:变化,改变。 “化” 字在说文解字被解释为“教行也” 。 “文”与“化”的搭配使用,最早见于易贲(b )卦中的象传 : “观乎天文,以 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二 “文明”的语源 “文明”一词首见于尚书舜典之“睿智文明” 。按孔颖达的说法,则为“经天纬地 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 胡适 1926 年在其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一文中,将“文明”定义为“一个民 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 ,而将“文化”定义为“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 。 三 “文化”的内涵 泰勒 1871 年在其名著原始文化里,对“文化”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 “所谓文化或 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的意义来说,乃是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任 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 第二节第二节 中华中华民族的演变民族的演变 一中华民族的起源 二中华民族的组成 1901 年,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大致 说来中华民族是由三大族团:华夏、东夷、苗蛮(有人认为由东夷、西羌族团)形成的。 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內涵中国传统文化的內涵 一 “中国”的语源 “中国”一词,最早是在“何尊”上出现的。但与我们现代汉语里提到的“中国”的概念 是不一样的。铭文中所谓“中国”,意为 “天下的中心”,即洛邑。 “中国”一词尚有多种表现方式:如华夏,九州等。而“中华”一称在三国志就已出 现。唐代韩偓的诗句中就有: “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 ” “九州”始于战国中期, 禹贡将“中国”版图分为:冀、兖、徐、青、扬、荆、豫、梁、雍九州,故常以“九州” 称代“中国” 。 2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文化包含着强烈的天人合一理念和人文精神。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 祖。 中华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 以人为主体的文化, 以人为核心的文化, 人和人的关系, 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平和的文化,所谓“平”是注重平衡,所谓 “和”是注重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整体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 是自强不息、开放兼容的文化。 第四节第四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农业立国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从新石器时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统 治者都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气候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这在很大 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成为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并由北带来了中国文化的一系列有别 于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三农耕文明与礼仪制度 特殊的地理环境,诞生了我们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决定了我们的礼仪制度来自对天地 自然的崇拜; 思考题思考题 一、你如何理解“文化”一词的含义?对现今流行的各种文化有何看法? 二、你认为“传统”都包括哪些内容? 三、你对一种文明的形成有何看法? 四、你觉得文明有无优劣之分? 五、中国传统文化对你有哪些影响? 第二章第二章 农耕文明农耕文明 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 二、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独特的地理环境诞生了中国的农耕文明,气候的变换和民族迁移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多样 性发展。黄河、黄土高原所在的“中原”成为最早的农耕区。 三、中国自然和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总体影响 (1)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2)使得中华先民过分依赖天地自然,强调天人合一和与天地参; (3)促成了中国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格局; (4)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封闭性特征。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 一、中国古代的早期农耕文明: 1农业的起源:传说农业的发明者炎帝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 下;尝百草、发明了医药。 说文 :耒,手耕曲木也。从木推丯(丯:ji, 野草) 。 黄帝“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又是冠冕的发明者。 2、北粟南稻的农业 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品种。在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居住的中原先民, 是粟、黍等旱地农作物栽培的发明者。新石器文化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农业工具和粟的碳化 物。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南方先民,是水稻的发明者。河姆渡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炭化稻谷的堆 积。 重要的农作物五谷:黍稷麦菽麻五谷:黍稷麦菽麻(稻)(稻):都在诗经中出现了。 3 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 一、远古文化族团的分布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把中华先民分为三大部落集团:西北的华夏集团 ;东方 的东夷集团 ;南方的苗蛮集团 。 二、华夏与四夷的分立及重新组合: 1华夏:汉族的前身,直接来源是夏、商、周三族。 2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指西周分封区域以外的地带所居住的人们。 第四节第四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政治环境 一、血缘宗法制度: 就是以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在宗族内部来区分高低贵贱、长幼尊卑,并规定继承秩序以 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规准则。 宗法制孕育于商代,定型于西周,并通过周礼将其理论化和法典化。嫡长子继承制、 同姓不婚制、分封(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共同构成了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第五节第五节 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 一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 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中国是农 耕文明的典型代表。 二、海洋文明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 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第一个有充足的史料证明的海洋文明当是古希 腊文明。 思考题思考题 1.简述地理环境对中国农耕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 2.中国的原始农业有什么特点? 3.简述农耕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4.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对强化家庭伦理秩序和维护国家统治有何作用? 5.你认为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有无优劣之分? 第三章第三章 敬天礼地敬天礼地 第一节第一节 先民对自然界的崇拜先民对自然界的崇拜 二、社稷之神 农耕文明决定了先民对土地的依赖。 风调雨顺、 丰衣足食是人们最大的心愿。 “社稷神” 崇拜由此诞生。土地是权利的象征,历世王朝都用“江山社稷”代表天下、国家。 历朝统治者都把祭祀天地作为头等大事。 宫殿建筑布局“左宗右社”, 设有专门祭祀“社 稷”之神的社稷坛。 三、反映在汉字中的自然崇拜 土: 说文解字 :地之吐生物者也。“土”和“吐”同一个发音,意为从土地里“吐” 出各种谷物。为象形字。“社”的原型。 禾: 說文 :嘉穀也。象形字,像谷物(粟)成熟吐穗之形。 4 第二节第二节 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中的天地观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中的天地观 一、 周易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 周易堪称中国上古三代文化的百科大典,它对后世诸子百家尤其是儒道两家学说影 响至深,中国文化中许多基本观念或精神都可见到它的踪迹。 二、阴阳五行学说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阴阳五行学说概要: 阴阳:本指物体对于阳光之背向,后引申为事物或问题的两种趋势或状态。阴阳是中国 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 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把它们看作是构成万物的基本材 料。用以说明多样性的物质世界的起源。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又有相互制化的关系。 第三节第三节 儒道对天的理解儒道对天的理解 一、孔子对天怀有敬畏之情。在他有名的“君子有三畏”的思想中,把“畏天命”放在第一 位。 二、孟子不再重视或强调天的主宰性和宗教意义,而是赋予“天”以道德的内容。 三、荀子强调“天人相分”,顺从天意的同时也要有人为的努力, 第四节第四节 敬天礼地的仪式敬天礼地的仪式 一礼仪的起源 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 到尧舜时, 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 就是“五礼”。 “五礼”指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 :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 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 周公将礼仪制度完善下来。孔子推崇西周的礼仪制度,把“礼”推向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他倡导“克己复礼”,教育他的弟子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食”。他整理文 化典籍, 礼成为“六经”之一。 宋代,发展成“三礼” (仪礼 、 礼记 、 周礼 ) 。 祭天:始于周代,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 祭天大致相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北京有天坛、地坛、日坛、 月坛。 四敬天礼地之礼器 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 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 青璧颜色与天相似,黄琮颜色与天相应。天坛顶部是蓝色,故宫是黄色,黄帝的龙袍也 是黄色。 思考题思考题 1、你如何看待中国人的神灵崇拜? 2、简述“社稷”一词的含义。 3、举出几个我们生活中阴阳五行的例子。 4、结合我们的文明特点,谈谈古人敬天礼地的含义。 5、你认为现今社会,“敬天礼地”还有无必要?说说理由。 第四章第四章 礼仪制度礼仪制度 第一节第一节 礼仪礼仪制度的产生制度的产生 礼仪制度滥觞于“三皇五帝”,成熟于夏商,完善于西周。 一、殷商神本文化: 5 1、礼仪产生于神灵崇拜。 殷商尊神尚鬼: 礼记表记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商民脱离原始社会不久, 尊神重巫,体现出了强烈的神本文化特色,殷商是神权时代。神有三类:上帝神、祖先神和 自然神。 2祭神需要大量礼器 青铜器是重要礼器,用于祭祀的主要是食器和酒器。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能或用途,一 是“纳(内) 、入”,即盛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就是把牺牲(肉食) 、黍稷(主 食)以及酒醴之类祖先生前生活必需品分别纳入鼎簋尊彝等各类器物中,然后作以调和以供 祭祀祖先之用。后世,鼎由祭祀重要礼器逐渐演变成国家或权利的象征。 二、周朝的人本文化 1.西周的礼仪来自敬天法祖: 周人把敬天的宗教与王权天授的政权、祭祀先祖的族权三者融为一体,形成了以天帝为 皈依、以宗法家族为基础、以君权天授为核心的国家民族宗教。“敬天法祖”从此成为中国 人的基本信仰,延绵三千年而不衰。 2.宗法建构:“宗”为象形字,意为屋宇下设神主祭祀,最尊者才有资格为神为主,一般是 最尊者为祖,次者为宗,简称祖宗。 3.周公制礼作乐: 周公制礼作乐,就是制定了一套套敬天法祖、敬德保民、缓和矛盾、维护社会安宁的生 活准则,从而产生了中国的礼仪制度文化。 第二节第二节 礼仪制度的内容礼仪制度的内容 一、 “三礼”(仪礼 、 礼记 、 周礼 )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1周礼包括形式和内容,“礼”为内容,一为亲亲,二为尊尊;“仪”为形式即各种礼节和仪式, 合称“礼仪”。周礼规定,各级贵族祭祀、用兵、朝聘、婚丧等,都要严格遵循符合其等级身 份的礼节仪式,以体现出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的上下尊卑之别。 二、 周礼中的“五礼” “五礼”指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 : 吉礼,为祭祀之礼。祭祀是国之大事,所以列为五礼之首。祭祀的对象可以是上帝祖先, 也可以是日月星辰、山川林泽、风雨雷电、神鬼怪魔等等。 祭: 說文祭祀也。从示,右手持肉。 酉:是“酒”和“尊”的本字。表示盛酒器则在“酉”旁边加上了一双捧着酒的手,这 就是“尊”。商周,酉瓶就是酒瓶。仰韶文化的酉瓶是被专门用来装酒的“神器”。 凶礼,为丧、忧之礼。一般理解是指丧葬。除此之外,还应包括对饥馑、战乱等天灾人祸 的哀吊。 仪礼丧服所规定的丧服,由重至轻,有斩衰(cu) 、齐(z)衰、大功、小功、 缌(s)麻五个等级,称为五服。五服分别适用于与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各种亲属,每一种 服制都有特定的居丧服饰、居丧时间和行为限制。 军礼,为师旅与征役之礼。指战事和与战事有关的活动,如校阅、田猎、出师、献捷、献 俘、筑城等需要大量人力的活动。 宾礼,为礼宾之礼。指诸侯对王朝的朝见、各诸侯之间的聘问和会盟等。 嘉礼,为喜庆之礼。内容较为复杂,婚礼、冠礼、飨宴、立储、庆贺、交游等都在此列。 冠礼是一种成年礼。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j)礼,表示已经成年, 可以被承认为氏族的真正成员。 四 礼乐相应 中国古代的乐器浩如烟海,周朝时有记载的就有 80 多种,仅诗经中提到的乐器就有 29 种之多,周朝以制作乐器的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6 亦称八音。代表乐器如: 金:钟;石:磬;丝:琴;竹:排箫;匏:竽、笙;土:埙;革:鼓;木:柷等 第三节第三节 礼仪制度的影响礼仪制度的影响 仪礼一书记载,周礼大大小小有无数种,大多是针对贵族士大夫的,这叫:“礼不 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在周礼中,影响后世最大的是昏(婚)礼和丧礼,从那以后花了中 国老百姓大量的血汗钱。当然,祭礼也是影响中国文化较深的礼。 传统教育的内容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居于首位。礼由朝廷管理, 有关礼的知识由指定的官吏掌握,此所谓“学在官府”。 思考题思考题 一、结合先民对天地神灵的崇拜,谈谈中国礼仪制度诞生的特点。 二、“鼎”为什么会成为古代帝王权利的象征? 三、殷商的“神本文化”与西周的“人本文化”有何不同? 四、“五礼”对现今社会生活有无影响?举例说明。 五、你认为的古代礼仪制度有无保留的必要? 第五章第五章 宫室礼制宫室礼制 第一节第一节 宫殿建筑的礼仪精神宫殿建筑的礼仪精神 礼仪制度贯穿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古代建筑也必然成为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 大到城市、建筑组群、坛庙、宫堂、门阙、庭院、台基、屋顶形式、建筑面阔和进深,小到 斗拱、门钉、装饰色彩等,都纳入了礼的规制。 一、宫城建筑等级 重视阶基是中国建筑外部轮廓的重要特征之一,与之相应的另一重要特征则是庞大的屋 顶。二者一以法天,一以法地,有“上有天顶下有地基”之称,加上中间住人,是“天、地、 人”三才在中国建筑上的具体象征。 二、建筑礼制 礼制性建筑的地位,远高于实用性建筑;礼对建筑的制约,首先表现在建筑类型上形成 了一整套庞大的礼制性建筑系列,而且把这些礼制性建筑摆到建筑活动的首位。从建筑类型 看,坛、庙、宗祠;明堂;陵墓;朝堂;阙、华表、牌坊等为礼制性建筑的五个类别。 1.祭祀天神、日月、山川的坛坛,祭祀圣贤的庙庙以及祭祀祖先的宗祠宗祠在建筑中占据着最为重要 的地位。 2.明堂:作为最独特的礼制性建筑,明堂早期是天子召见诸侯的礼仪场所,后来衍生成诸多 礼制功能的综合体。 明堂、辟廱和泮宫都是古代学校的名称,天子曰明堂辟雍,诸侯曰泮宫。北京国子监辟 雍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 1784 年) ,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古代“学堂”。 3.阙:由最初的显示威严、供守望用的建筑,逐渐演变为显示门第、区别尊卑、崇尚礼仪的 装饰性建筑。 4.华表,两汉时称桓表,起源于原始社会部落的图腾竿子,以后演变为立于亭隅、桥头、墓 前起标志作用的东西,是一种建筑化的仪仗,有效地起到表崇遵规、显示隆重和强化威仪的 作用。 三、建筑结构的等级制 等级制突出地表现在间架、屋顶、台基和构架做法上。 1台基:最高级别的皇家建筑的台基,砌有汉白玉栏杆,柱头雕有龙凤云纹。台阶中间设有 “御路” ,就是一块倾斜的大石板,上面有雕龙图案,供皇帝专用。 2屋顶的等级限制十分严格,从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庑殿、歇山、攒尖、悬山、到最低等 7 级的硬山顶,形成了完整的等级系列,对于不同建筑的等级面貌,起到了十分触目的标志作 用。 四建筑装饰色彩的等级 1太和殿(金銮宝殿)檐角尖端上的装饰物共有 10 个,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筑等级最高的一个。 第一为骑凤仙人,其次为嘲风、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 装饰物越多,建筑等级越高。太和殿是我国唯一有十个饰物的建筑。 2.门钉及门环:门环,往往配以装饰性的底座,即铺首。 3.色彩: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总的说以黄色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 蓝、黑、灰。宫殿用金、黄、赤色调,而民居却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 第二节第二节 古代民居的风水观古代民居的风水观 一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朝时代,明、清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是世界上 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 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要求,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 的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模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方圆”与“天人合一”思想 的代表建筑 。 第三节第三节 宫室格局与起居礼仪宫室格局与起居礼仪 一、居室格局 室有四角,角称为隅。四角都有专名。 尔雅-释宫 :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 东北隅谓之宧(y) ,东南隅谓之窔( yo ) 。四角中以奥为最尊。所以室内坐西向东的位子 也就最尊。 二、起居礼仪 古人席地而坐,坐姿是两膝着地,两脚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后跟。如果将臀部抬起上 身挺直,叫做长跪,也叫跽(j ) ,这是准备站起来的姿势,也是对人表示尊敬。 礼记曲礼上 :“坐毋箕。”箕(j) :即箕踞,是一种很随便的坐法。在正式场合, 是一种不礼貌的坐姿。 思考题思考题 一、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宫殿建筑所体现的礼制精神。 二、你认为传统建筑的风水观有无道理? 三、窑洞与干阑式建筑为何能保留至今?谈谈你的看法。 四、从建筑材料和风格上,中西建筑各有什么特点? 第六章第六章 服饰风尚服饰风尚 第一节第一节 古代衣着古代衣着 衣, 说文解字说:“上曰衣,下曰裳。”古代狭义的衣专指上衣;广义的“衣”指一 切用以蔽体的东西,包括头衣、体衣和足衣。 1.头衣 头衣又称元服。 仪礼士冠礼“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加元服即行冠礼。古代贵族戴 冠、弁、冕,平民戴帻(z) 。 (1)冠 冠是一般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 礼记曲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