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域生态学-考试重点.doc_第1页
水域生态学-考试重点.doc_第2页
水域生态学-考试重点.doc_第3页
水域生态学-考试重点.doc_第4页
水域生态学-考试重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1869年haeckell提出2. 水域生态学:研究水体中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3. 种群Population: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同种个体所组成的集合体4. 群落Community:生活在同一区域当中的彼此相互影响的多个生物种群所组成的集合体5.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称为生态系统6. 生物圈 biosphere:地球表面有生命的部分。它通常包括空气、水体、陆地7. 个体生态学autecology;研究生物的个体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8. 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研究种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9. 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研究群落的结构与功能,形成与发展等方面以及环境之间相互关系10. 生态系统生态学ecosystem ecology: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调控机制11.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环境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因子。12.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的生态因子。13. 驯化:通过长期暴露在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个体的生理节律和功能发生改变以在这一特定环境条件下生存的现象14. 生理有效辐射: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并不能利用光谱中所有波长的光,紧紧可见光的大部分光能可以被植物色素吸收和利用,这部分辐射称之为生理有效辐射15. 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the minimum factor):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物种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16. 谢尔福德耐受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都会使这种这种生物种群衰退或不能生存17. 饱和照度(光强):植物光合作用速度不再增大直至开始时的光照强度18. 环境:在生态学中,环境 是指生物周围存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19. 种群密度制约因子:有些生态因子的作用与种群自身的数量密切相关,称之为种群密度制约因子20. 非密度制约因子:生态因子的作用与种群身身的数量没有关系21.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称其为限制因子22. 生境(habitat)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23. 适应(adaptation)生物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而当外界条件在一定荡围内变化时生物体能保持自身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的稳定,这一现象称为适应性24. 生态价:或称生态幅 每种生物有机体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荡围,即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最低点,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25. 生物学零度(biological zero):指生物生长 发育温度下限即生物有机体必须在温度达到一定界限以上才开始生长发育这一界线称为生物学零度26. 范霍夫定律(Vaut Hoffs law):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一般温度每升高10度代谢作用的速率加快2-3倍,这一现象称为范霍夫定律27. 积温常数(temperature coefficient):某一时间段内平均温度减去某一种生物的生物学零度再乘以该时间段的天数,所得结果称为积温常数28. 乔丹定律:鱼类一般生长在低温条件下,趋向于脊椎骨增多和躯体增大29. 贝格曼定律:同类的恒温动物生活在较寒冷地区的个体要比在温热带地区的个体大30. 艾伦定律:生活在较寒冷地区的哺乳动物,四肢,尾和耳朵有明显趋于缩短现象31. 协同作用:两种溶混合后产生的毒性大于或等于同浓度两溶液之和32. 水生生物水盐代谢:水生生物为了保证渗透压稳定,防止体内过分的脱水或充水,以及化学组成发生变化,细胞不仅需要保有大量离子,不被外液冲淡,还需要按照生理需要,有选择的调节各种离子浓度的过程。33. 耗氧率:有机体单位体重在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氧气量称为耗氧率34. 呼吸系数:有机体在呼吸时所排出的二氧化碳量与所消耗的氧气的比值35. 窒死:水生生物由于氧气不足或完全缺氧而大量死亡的现象36. 窒息点:有机体在环境含氧量下降到比临界氧量更低的某个界线是开始出现死亡该界线称为窒息点37. 自养性生物:能够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质以构成自身身体把这类生物称为、也叫生产者38. 异养型 生物:以现成的有机质作为营养,从所涉取的有机质分解过程中获得能量而生存39. 光能自养型 :借助色素利用日光光能把二氧化碳,水,和其它无机质合成为自身有机质的生物40. 化能自养型:不需要光能,利用某些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来合成有机质41. 消费者:依靠所摄食的其他有机体或其代谢产物作为营养,把一种有机质转变为另外一种有机质42. 分解者:通过自向的生命活动把有机质分解为无机质,供自养型 生物利用43. 水质白化:水中光合作用旺盛时,出现二氧化碳不是而抑制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现象,此时水体逐渐失去鲜绿色而发白,即为水质白化44. 光合强度:单位植物重量或单位叶绿素量在单位时间内所合成的有机质的量称为光合作用强度45. 光能利用率:植物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光能与照射到植物体总光能的比值46. 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与环境生态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47. 种群动态:种群密度在时间上,空间上下变动规律,它是研究种群的核心问题。48. 种群密度:单位面积人或单位体积骨有机体的量称为种群密度。它是一个瞬时值;不同表示方法的差异;会影响个体的生理活动49. 艾利氏规律:种群密度过大,会恶化自身的食物氧气和其他生活条件,但种群密度过小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如繁殖时难寻找异性配偶等。因此,每个物种都存在最适的种群密度,并按照环境下具体条件改变最适密度。这一现象称为Allees law50. 个体分布型:在一定区域内,种群中个体的分布方式它是种群在环境中的空间分布结构,是种群的生物学特征,对环境条件适应的结果51. 年龄锥体: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上到下堆制而成的图形,横柱的位置高低表示从老龄到幼龄的不同年龄组,横柱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所占百分比52. 最大出生率:种群处在最适环境条件下,不受任何生态因子限制是的出生率53. 绝对出生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个体数量。2、相对出生率:新出生的个体数量有个体数量的比值54. 实际出生率:在特定的具体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出生率55. 最低死亡率:种群处在最适环境条件上下,种群个体因年老而死亡,动物都活到生理寿命而死亡所造成的死亡率。56. 实际死亡率:种群处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的平均死亡率,即动物都活到生态寿命时的死亡率57. 生理寿命:种群处在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58. 生态寿命: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实际平均寿命59. 存活率:种群中存活的个体数和种群原有数量的百分比60. 存活曲线:以年龄为横坐标,以存活个数为纵坐标所绘出的曲线61. 个体异质性:种群中的个体不仅在年龄,性别 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而且同一年龄群的个体或同一性别的个体在形态、生理上有所差别62. P/B系数:该比值表示一定时间内新生成的生物量占原有生物量的百分比63. B/P系数:生物量的周转期64. 周限增长率:表示经过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是原有种群数量的倍数65. 瞬时增长率r:表示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的瞬时出生率和瞬时死亡率的差值,它表示种群在无限条件下呈几何奇数的瞬时增长能力66. 剩余空间:种群尚未利用的可供种群继续增长的空间67. 岸线发育系数:河岸线长度与湖泊面积相同的圆的周长的比值68. 补给系数:湖泊的年来水量与去水量的比值69. 浮游生物的周期变态:同一种浮游生物在一年的不同季节或经过若干世代以后在形态上所发生的变化70. 耗氧率:有机体单位体重在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氧气量称为耗氧率。71. 呼吸系数:有机体在呼吸时所排出的二氧化碳量与所消耗的氧气的比值72. 临界氧气量:环境含氧量下降到一定界限时,生物对氧气的呼吸率发生显著改变,以致不能维持正常呼吸强度。73. 同化指数:动物每天所同化的有机质的量与自身有机质的量的比值。74. 生态对策:在复杂的自然条件下,各种生物都具有独特的出生率,大小,存活率,寿命等生态特征,这些相互联系的生态特征是物种在长期 的进化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并能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生物适应于不同的栖息环境并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化的适应策略。75. 种间竞争:具有相似要求物种为了争夺空间等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通常一方取得优势而另一方被抑制或消灭。76. 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以及与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77. 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78. 随渗生物:体液的化学组成和渗透压随外界是环境的变化而变化。79. 调渗生物:外液化学成份波动很大时,内液化学成分和渗透压仅有较小的变化,显示出一定的调节能力。二、水域生态学的目的:研究水生生物个体、集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规律,以便受控制的最大限度的为人类社会谋福利三、水体的分类(一)按流动性 1.流水水体(江、河、溪流) 2静水水体(湖泊、池塘) 3.半流水水体(水库)(二)按盐度划分1)淡水水体:含盐量40 g/kg 死海四、 河流的生物区系1.河源:植物以少数着生藻类为主,只有少数刮食性鱼类2.上游:植物以着生藻类为主,出现一些肉食性鱼类,但仍然以刮食性鱼类为主,都是一些喜集游性鱼类3中游: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开始出现,但仍然很少,出现滤食性动物4.下游出现大量滤食性动物,底栖生物特别是高等水生植物大量出现,出现一定数量的半咸水水生生物5.河口: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非常多,出现很多半咸水生物和海洋生物五、湖泊的分区及生物(一)分区1.水底区:水底底部土壤部分 (1)沿岸带:水边向下延伸到大型植物生长下限区域 (2)亚沿岸带:沿岸带和深水带过度区一般无大型植物分布湖盆较陡,深度急剧下降 (3)深底区:亚沿岸带以下的全部湖盆2.水层区:沿岸带以上水层部分 (1)沿岸带:沿岸带以上水层部分 (2)湖心区:沿岸区以外的开阔部分3.水面区:水体与空气交接部分(二)生物1.水底区:底栖生物(benthos) 2.水层区:自游生物(nekton),浮游生物(plankton)3.水面区:漂浮生物(nenston)六、光照强度的影响:1.一般规律: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速度随光照强度光合作用,超出此范围光合作用不再甚至2.饱和照度(光强):植物光合作用速度不再增大直至开始时的光照强度七、影响动物对光反应的影响因素光照强度(影响趋光性,影响运动速度)光谱域动物的年龄:幼龄较老龄更具趋光性 动物性别:较更具趋光性 生理状况:代谢作用, 温度:低温交高温更具趋光性 理化因子八、生态因子分类:(1)按其与种群密度关系分:1种群密度制约因子:有些生态因子的作用与种群自身的数量密切相关,称之为种群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生态因子的作用与种群身身的数量没有关系按有无生命特划分:非生物因子:又称理化因子(DO,T,二氧化碳,透明度,季节等)生物因子:同种或异种的其它个体人为因子:人类活动对某种生物所产生的影响。按稳定性划分:稳定因子:这类因子的作用比较恒定,没有变化或很少有变化(地磁太阳辐射系数)非稳定因子:周期性因子:有作用周期(季节,昼夜) 非周期性因子(捕食)九、影响动物对光反应的因素1:光照强度 影响水生生物的趋光性,改变水生生物的运动速度。2:光谱组成 3 动物的年龄:幼龄较高龄具有趋光性。4动物的性别:雌较雄更具趋光性。5动物的生理状况:动物的代谢作用增强时表现背光性。反之趋光性。6温度:低温较高温表现趋光性。7其它理化因子十、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运动生物学意义:1逃僻敌害生物的捕食及过程光线的损害2夜间上浮可以提高摄食的食物数量3白天下沉可以提高食物的消化率4使自身处于变温条件下,促进自身生长发育十一、光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1可以影响水生生物的繁殖a影响性腺发育:春夏季产卵鱼长光照增强,秋冬季短光照增强b影响繁殖过程c影响繁殖方式2 对个体发育影响3对摄食影响4对生长的影响十二、高温导致死亡的原因1破坏酶反应系统2破坏呼吸系统3破坏血液循环系统4影响神经系统十三、对极限温度的适应:1生理上的适应(1)耐受冻结,超冷(2)驯化 驯化不是无限的驯化会同时改变上下限,驯化不是永久的(3)外界营养条件2形态构造适应(1) 产生保护性构造(2)假死现象3行为上的适应(1)迁移:通过主动运动逃僻不适应环境(越冬洄游,索饵洄游)(2)冬眠 代谢活动降低,停止摄 食(3)夏眠:肺鱼(4)集群:高密度集中在小区域来改变局部温度十四、温度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1对繁殖的影响:影响繁殖速度;影响繁殖方式;影响繁殖活动过程2对发育的影响:生物学零度以上,温度上升发育加快;温度过高会抑制发育十五、变温对动植物影响1.变温对植物的影响: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影响农作物的产品品质;促进植物开花结果;物候2.变温对动物的影响:变温能提高能量利用效率;提高存活率,加快动物发育。提高种群和增长率;浮游生物昼夜垂直移动十六、浮游生物的周期变态定义:同一种浮游生物在一年的不同季节或经过若干世代以后在形态上所发生的变化表现形式:形体大小发生变;刺式,突起发生变化原因:温度;食物因素;敌害因素;水的涡动。生物学意义:增加浮力;防御敌害;增加气体交换;起到舵的作用十七、调渗生物适应方式高渗生物:排泄器官发达,尿量大;从利尿器官中重吸收盐类;主动吸盐;增加血液中AA含量;形成不透性保护构造;主动选择性适宜区域。低渗生物:排泄器官萎缩,尿量小;经常喝浓盐水;加强排盐;主动运动;形成保护性构造。盐类意义:身体的组成部分;影响生命活动过程;影响水生生物繁殖;影响水生生物分布十八、盐类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影响水生生物的代谢;影响水生生物的摄食;影响个体发育;影响个体大小;影响繁殖活动;影响个体生长速度;是一种洄游定向因子十九、氧气来源:光合作用;大气溶入;水源注入;人工化学增气。氧气消耗:水生物生呼吸作用;逸出;有机物分解作用。水生生物呼吸方式: 鳃呼吸;皮肤呼吸;肺呼吸;气管呼吸二十、影响呼吸强度的因素:内因:生物的种类差:1形体越小,耗氧率大;2年龄大小差异:低龄耗氧率高;3活动状态;摄食状态;饱食状态下耗氧高;4繁殖期:性别雄大于雌,繁殖期耗氧高。外因:1溶氧量:溶氧量高,耗氧率高;2水温:温度升高,呼吸强度升高;3盐度:;4离子成份;5水流:激流中耗氧率高二十一、对氧的适应方式:1调整吸频率;2增加血红素含量;3降低代谢水平;4产生辅助呼吸器官方式;5时行一定程度嫌气呼吸。氧过量的危害:气泡病;气泡成份二十二、二氧化碳来源:水生生物呼吸作用;有机物的分解作用;大气溶入。消耗:作为光合作用的碳源;逸出进入大气;形成沉淀物。生态作用:作为自养生物的碳源;形成PH稳定的缓冲系统;与氧竞争对生物的毒素作用。 其它一些非生物生态因子二十三、P H对水生生物的影响:1可以影响生物的代谢作用;2改变生物的窒息点;3影响生物的摄食;4影响生物的繁殖、发育溶解有机物来源:1、内生:水生生物的代谢产物;水生生物的尸体分解2、外源的:地表径流带入。作用:1作为水和生物的渗透营养;2为水生生物藻类提供营养;3对某些水生生物具有毒害作用;4作为信息激素;净化水体环境悬浮物来源:地表径流带入;水生生物的尸体;堤岸的崩解。作用:1、好处:作为其它水生生物的食物来源;提供无机营养元素。 2害处:影响透明度、抑制光合作用;对水生生物造成机械损伤;堵塞呼吸滤食器官;掩埋底栖生物;影响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二十四、食性分化(一)、按摄食方式:滤食白鲢、沉食纤毛虫;咽食能过吞咽底泥获得食物水蚯蚓;刮食;探食变形虫;伏击动物乌鳢;猎食动物(二)按食性划分:植食动物;肉食动物;腐食动物;杂食动物。(三)按食物种类:单食动物七鳃鳗食性分化的原因:食物的丰富度及稳定性;时间,地理条件变化;动物自身的发育;种间竞争 食物的分类主要食物、次要食物、偶然食物、迫食食物。摄食强度:充塞度、摄食量、日粮二十五、食物分化的意义1单独狭食动物:在食物丰富而稳定的情况下有利于单食和狭食动力的的存在,这类动物来寻找食物、摄取消化食物时所消耗能量 少,它们不用复杂的消化器官甚至出现我消化器官退化。对食物利用率高,但由于食物单一,难以适应环境的较大变化。2、广食动物:当食物有限而且不稳定的条件下,有利于广食动物的生存和出现,它们所摄取的食物种类较多,能够适应环境的较大变镪,但增大了摄食器官的复杂性。二十六、食物的消化与吸收1、 消化吸收率:食物被消化吸收的百分率。2、 影响消化吸收的因素:食物性质;动物种类;摄食量;动物年龄;动物的生理状况;环境因素;水生生物种群二十七、种群的基本特征1、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成型;2、数量特征:种群的数量会随时间的变动并且表现出多种形式;3、遗传特:种群量个基因库,有一定的遗传组成和遗传特征。二十八、种群密度调查方法:1绝对密度:总量调查方法、样方调查方法2相对密度:丰盛度指数、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影响因素1、过程:出生、死亡、迁入、迁出;2、因素: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二十九、个体分布型三种典型模式:1、随机均匀型:在分布空间中,个体的分布是随机的,无规则的,它符合泊松分布.2、均匀型分布:在分布空间内,个体之间作等距离的分布,它符合二项分布理论。3、团块型分布:在分布空间内,个体之间呈群或呈团的分布。成群分布的原因:生物集群现象;环境条件差异;风、水流等外界条件;繁殖集群现象。生物学意义:抵御敌害;抵御不利条件;有利于索饵;有利于繁殖;有利于运动。三十、年龄锥体金字塔椎体:基部宽,顶狭窄,有大量幼龄个体,老龄个体较少,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呈金字塔形,正在迅速增长的种群钟型椎体:基顶部宽度相差不大,各年龄组的个体百分比从幼到老逐渐减少,出生死亡率基本接近,年龄结构种群大小基本保持不变,稳定型种群壶型椎体:基狭窄,顶宽,幼龄少老龄多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处于衰老阶段。下降型种群1、 三十一、影响出生率的因素(1)物生的繁殖方式(2)生殖量:每个雌体每次生殖时所产出的幼体数;表示方法:绝对生殖量、相对生殖量(雌性单位体长);影响生殖量的因素:物种、年龄、盐度、营养、温度。发(2) 育速度。三十二、存活曲线:以年龄为横坐标,以存活个数为纵坐标所绘出的曲线。类型:(1)、凹型曲线:幼龄死亡率很高,存活曲线骤然下降,在度过此段后死亡率氏,基本保持稳定。(2)对角线曲线:存活曲线呈对角线下降,各龄期的死亡率基本相同(3)凸型曲线:绝大数个体一都活到生理寿命,幼龄个体一死亡率低,老龄个体死亡率很高。三十三、个体异质性定义:种群中的个体一不仅在年龄,性别 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而且同一年龄群的个体或同一性别的个体在形态、生理有所差别。生物学意义:个体异质性扩大了整个各的稳定性,当环境恶化时虽然有个体死亡,但有个体可以存活下来,是最有效地利用生活资源的适应三十四、无限条件下的增长(一) 不连续种群的离散增长1、假设:世代不重叠、离散、无年龄结构;在无限条件下;出生死亡保持不变,增长速率相同;迁入迁出相同。模型建立:Nt=N0*哪么达t周限增长率:表示经过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是原有种群数量的倍数。图形曲线:J形曲线(二),世代重又能种群的连续增长定义:种群中包括不同的世代,属于不同年龄群的个体,出生和死亡是连续的,种群增长是个连续的过程。模型建立:Nt=N0*e(rt)三十五、有限条件下手logistic增长剩余空间:种群尚未利用的可供种群继续增长的空间。生物学意义:它阐明生态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即当种群密度上升时,种群能够实现的有效增长率逐渐降低,即种群增长具有密度效应。图形曲线:s形曲线分期:1、潜伏期:种群个体增长缓慢,数量少。2、加速期:随着种群个体数量不断增加,种群增长速度不断加快。3、转折期: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一半时,种群增长速度达到最大。4、减退期:当个体数量超过k/2时,种群增长速度逐渐下降。5、 平坦期:种群数量达到或接近k值,围绕其上下波动。模型的意义:是许多其他模型的基础;在许多领域得到推广应用;r、k是生态对策理论中重要概念三十六、种群数量变动:(一)、变动表现形式1、种群平衡:种群数量较长时期保持在某一稳定水平。2、规则或周期性变动。3、不规则的波动4、种群衰落5、种群灭亡6、种群大爆发7、种群崩溃。(二)变动的周期性:1、昼夜的变化2、季节的变化3、年际的变化。三十七、种群数量的调节(一)影响因素划分:1、按因素秘种群自向的作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2、按因素来源:(1)内源性因素:调节种群密度的因素来自种群内部。(2)外源性因素:来自外部。种群调节学说:1非生物学派气候学说:认为气候是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原因,它强调种群数量的变动,否认稳定性。2生物学派:它强调竞争、捕食、寄生等生物过程对种群数量调节起决定性作用3内源性学派(自我调节学派)种群本身具有调节密度大小的各在素,包括行为调节、生理调节、遗传调节等三十八、生态对策:在复杂的自然条件下,各种生物都具有独特的出生率,大小,存活率,寿命等生态特征,这些相互联系的生态特征是物种在长期 的进化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