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docx_第1页
如何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docx_第2页
如何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docx_第3页
如何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docx_第4页
如何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一位名人曾经说过:“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回顾历史,一些名人因为良好的行为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并形成了自然。小时候的鲁迅先生,就养成不迟到的习惯,他要求自己抓紧时间,时时刻刻地叮嘱自己凡事都要早做,这样长时间地坚持下去,就成了习惯了。这位以小跑走完一生的作家,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业绩,成为世界有史以来十大文豪之一。可见,行为习惯对一个人各方面的素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我们小学生来讲,尤为重要。就拿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学习来说吧。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同学平时不刻苦、不用功,考试常常得不到高分;我们也看到,有些同学双休日只顾玩,把作业压到星期日晚上才去做,开了夜车还做不好。其实,这完全是学习习惯和方法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一个好的、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能使我们既学得有效率,又学得轻松自在。而如果你不能养成好的习惯,上课不注意听讲,不踊跃发言,不钻研难题,这些习惯不但不能提高效率,而且对你身心发展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学习时,最重要的是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益终身;这样一来,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作为一位班主任,就要把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头等大事。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一个行为习惯很差的班级,在教学中会遇到重重困难,而一个行为习惯良好的班级,教起来则会感到得心应手。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就成了教学工作的前提,成了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还小,可塑性很强,他们很容易被自己经常接触的事物形象所感化,进而逐步被同化,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真正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那是少之又少,作为一个合格的班主任要经常观察学生,善于捕捉学生中间一些不良现象的产生,然后抽丝剥茧,寻找根源,最后将不良现象或习惯“扼杀于萌芽状态”,我们应该从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或个人开始观察,首先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他们会有意识地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形象,如若有不良行为同化了学生,那可真是有辱师德,误人子弟了。其次,家长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当长,而且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性特别强,家长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诸如:口吐脏话、赌博、蛮横无礼等),而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如同一团面粉一会儿捏成直的,一会儿捏成弯的,最后反而什么也没有捏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孩子以后的习惯养成。最后,学生本身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在学校里,除了老师,学生接触最广的还是学生群体之内了,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活动,看看是否有不良现象的发生,有许多学生经常会从电视上、家里、社会上等渠道而沾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这时,他们在老师的面前可能有所顾忌,但他们在学生之间肯定会“原形毕露”。如若纵容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这时,班主任可通过多种途径观察到这种现象,然后以一个恰当的时间,用一个恰当的办法,对“症”下“药”,对他们进行“改造”,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在上体育课时如何使课堂纪律,造成容易形成条件反射呢,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兴奋点反复的练习。平时站队时,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我是守纪小标兵”,站起队来“快”、“齐”、“静”、这样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输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游等一系列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如,每年的清明节可组织学生去烈士纪念碑前扫墓,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从而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知道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学习和生活。二、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矫正学生不良行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1、家校配合,构筑良好育人环境。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规守矩,家长首先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我们主要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和实行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开展“我和规范同成长”的家校活动。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贯彻落实新守则和规范,改进家庭教育的一些消极做法,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感受遵规守法对成长的重要。因此,学校要善于与周边的社区单位取得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品德。比如培训小交警,让他们上街执勤,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街道、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进行大扫除和做义务“红袖章”,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工作,让学生从以往简单、空洞的说教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地养成了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好品质。好习惯,就是行为的自动化。我们只有立足于“知”“行”统一的原则,在课内外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品德。例如:在卫生方面许多学生卫生习惯差, 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教室里随处可见垃圾,可同学们却视而不见。 有人往垃圾筒里扔垃圾,也是很少一部分。 针对这种情况,我先组织班队会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所转变,但许多学生道理都懂,行动上却难以改变。于是我从自身出发,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平时,走进学校、教室,一发现地面有烂纸就随手把它拣起来,有了垃圾、废纸总是亲自扔到垃圾筒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以身作则。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做儿童的模范”。 严格约束,规范训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如学校习惯的训练:在楼道里行走慢步轻声靠右行,不说笑打闹;课间不奔跑追逐,不大声叫喊,学会休息和游戏。教师讲明为什么提出这样的习惯;讲明怎样遵守这些习惯;进行右行礼让、慢步行走的训练;教给孩子一些有趣的游戏。发现好的课间活动形式向学生推荐。如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前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学习用品要整齐安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发言、提问,按规定的姿势举手,发言时要姿势端正,声音响亮。课堂常规的培养要在课堂上落实,课前要求学生带齐学习用具,教师上课时就要检查学生带学具的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提醒,并转告家长督促孩子按照课表整理书包,每天带齐学具。(2)个别接触,个别谈话。及时了解学生的观点,知道事实的真相,双方易于接近。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存在差距的。对于习惯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个别谈话的方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了解学生的困难,帮助学生尽快形成好习惯。习惯的养成具有一致性的特点,要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孩子的不良习惯的成因有哪些是属于家庭因素造成的,教师要认真分析,并帮助家长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采用强化办法。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学校与班级联合强化,小组与个别结合强化,通过对他们强化训练,必能取得良好效果。强化法可与学校的常规管理相结合,学校在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规则习惯的形成情况,确立强化训练点,班级、学校上下一致强化训练。如在楼道里靠右行走,右行礼让的习惯,对于有的孩子就需要强化训练。一些孩子没有习惯意识,但是学校的学习环境又需要学生尽快养成靠右行走,右行礼让的习惯,以保证教学楼内的秩序,消除安全隐患。虽然开学的前两个月,对于这点习惯已进行了反复训练,但是远远不够,还要让学生反复训练:知道楼道里那里是右,在行走中遇到同学和老师怎样礼让。班主任可利用班会时间,领着队伍练习上楼、下楼,并抓住不守规则的典型讲清危害。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有可能促进学生以后的智力发育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才有可能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现代化社会的道德水准,具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掌握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基本技能,有效服务社会的劳动者。才可能培养出一大批会做人、会生活、会学习、会劳动,具有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2)注意第一次。“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学生种种坏的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学的时候,他们的教师或父母没有留意去指导他们的缘故,以致后来一误再误,成为第二天性;所以要教学生教得好,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时候教得好。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