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教研员研修班讲座《有效备课的思考》 .ppt_第1页
乡镇教研员研修班讲座《有效备课的思考》 .ppt_第2页
乡镇教研员研修班讲座《有效备课的思考》 .ppt_第3页
乡镇教研员研修班讲座《有效备课的思考》 .ppt_第4页
乡镇教研员研修班讲座《有效备课的思考》 .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效备课的思考,“只要你还嫩绿,你就会继续成长; 一旦你已经成熟,你就开始腐烂。”,若要到达不曾拥有的快乐, 就得走一条令你不快的路。 若要到达尚不具备的有知, 就得走一条无知无识的路。 若要到达不曾拥有的富有, 就得走一条一无所有的路。 若要成为不同于现在的你的你, 就得走一条不是现在的你的路。,“退、退、退,进、进、进, 向后看,找规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 “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重要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 “先足够的退到我们最容易看清楚的地方,认透了,钻深了,然后再上去”这就是以退为进的思想。,备课现状 听!老师的声音,a老师: 个人备课中存在的问题 1.抄袭现象严重,一个人先备好了,其他老师会很快的抄完,或者借用上一届教过这个年级的老师的备课,反正他们觉得备课就是给领导检查的。 2.二次备课流于形式,在第一次备课的时候就已经用红笔勾画出来了。检查时只要看到有勾勾划划的痕迹就可以了。 3很多老师上课从来不带备课本,期末检查的时候很多老师的备课本崭新,最旧的最破的那本往往是第一个备出来的,经常用的。 集体备课中存在的问题 1.教研计划制定的很详细,所有上级要检查的内容准备的都很充分,但是一切都是形式,教研活动形同虚设。 2.有时的大的范围的集体教研没有提前通知,比如看一节录像课,看的时候才知道是什么课题,课前没有仔细研究教材,看完了评课议课很难有独特的个人见解,评课时要么人云亦云说点皮毛的东西,要么沉默不语。 3.学校过于重视教学成绩,有的老师即使有好的教学方法也不愿意和别人共享,怕其他老师的成绩会超过自己,拿不到教学成绩奖。这样就造成了教研活动的无效和沉闷。 理想的个人备课和集体教研 1.利用假期个人先通研教材,整体上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所有的知识点。先周备课一定是在集体教研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借鉴别人的备课,但是绝对不能照搬,要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备出切实可行的教案。要坚决杜绝抄袭教案的现象。 2.集体教研要有明确的内容和目标,每个教师都要准备,不能一个人唱独角戏。某个单元的先行课,一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备课现状-听!老师的声音,b老师: 一、目前教师备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称现状) 1什么时候备课? 临近检查备(迎查备);上完课备(课后备) 主要原因:备课是为了应付检查;上完课后再背更为熟悉些,写起来心中有数,快。 2备课本的使用情况: 备完从来不看; 备课时统一应用教学策略,大步骤雷同,小细节是什么并不清楚摆设 3我们学校的备课方式: 我们学校采用的是电子备课:年级组中每人主备一个单元,打印出电子稿,分发给小组成员大家在打印稿的基础上添加批注或修改这种做法切实减轻了老师的备课负担,基本上一个月的备课材料一节课时间就能应付完但仍然没有实效,老师们不看教案,各自上各自的课负责一点的教师是看看教参和教材,就去上课;不负责任的老师连教参也不看,直接上课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再相互商量也就是说,大家把备课的过程,其实都放在了课后 集体备课采用网络上传,其他人评论的方式,基本也没有人看 总之,现在教师不备课就上课情况严重,书面备课流于形式备课缺乏实效性和实用性。 二、教师希望的备课研讨方式 1用课本圈圈画画,在空白处添加有关说明,补充相应习题;少要些条条框框,比如教学策略的使用,不应强行统一,应该给老师自主处理的权利即用什么写什么,不过份追求形式化的东西 2解读教参很重要可以检查教参的使用情况 3集体备课最好定时间定地点定要求参与教师应先独立思考,年级组成员再共同商讨下周学习内容,可有针对性地重点研讨一两节课 4可以就某一主题:比如简便运算练习题的设计,进行集体备课 5检查重实质、轻形式,尽可能与课堂教学结合,备课现状-听!老师的声音,c老师: 1备课,都是照大教案抄的,还有照别的老师原来用完的抄写的,一个学期要写 20个反思,反思也是照教案的点评写的,而且还要一张纸,所以都要凑字数,都是为了学校检查。写完之后一点印象都没有,当然也有自己写的,不过那样很浪费时间。还有2次备课,试想连一次备课都是抄来的,2次备课就显得没有意义了。 思考:怎么样备课才能不做无用功,值得深思。 2教研活动,平时老师们有什么困惑的时候,在办公室 老师们见面的时候都可以解决了,甚至有的老师在教课之前就开始问了, 我们办公室都是这样解决的, 3理论学习,我身边很多老师都是用原来的作为载体,一般都是抄自己原来的,写完了不知道写的是什么。问题的关键不是自己写了什么,主要是学校要检查打分,字写的好点分数就高,写的差的分数就低,没有人管你写什么。 其实现在造成老师累,职业倦怠的原因是,老师要应付上面的检查,需要补很多材料,各种档案,还有学校要是教务忙的话,政教处也凑热闹,要是班主任老师的话要接受两方面的挑战,简直无法忍受。 建议给老师减负。理由1、与其做那些老师们都认为没有用的东西的话,还不如把时间还给老师,当然不是什么也不做了,是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孩子身上,多多指导孩子,试想。老师们的精力用在业务上的多还是孩子身上的多呢?精批精改作业,精心备课,我认为精心备课不一定要写在纸上,在课本或者教案上勾画也是在备课。 主管部门要注重平时的过程管理,一次的终极量化的东西会造成很多的不实际的东西,看到的不一定都是真实的。 4省下来的时间可以每学期写1到2个精品教案,全校交流,这样老师都很重视,也愿意动脑,再上一到二次公开课,多和骨干老师交流,这样会让相当一部分老师得到很大提高。,备课现状-听!老师的声音,d老师: 备课中存在的问题 我校自去年开始采取了电子备课的形式,电脑配备已经有4年了,去年才充分利用。电子备课的方式让老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教法,尤其是采取了比较先进的教研系统,能在上面进行集体研讨,如留言、回复等,效率高了。个人备课也是让教师受益颇多,如需要的各种课件、资料等,如果自己去设计每节课的课件、教案的话,既费时效果也不一定好。这样资源共享,受益教师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高了。 但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同样,电子备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教师由于依赖网络上的东西,对教材、对教参的研读少了,对教材的设计理念不清晰。有些教师往往将教案传上去之后,不做任何思考,只是应付检查。导致的后果就是课堂低效,低效了怎么办?教师往往是耗时再补。当然了这其中不仅是教师的意识问题,我感觉更多的是学校的一种评估机制。 教案往往与学案不统一。看到于科长的任务后,我在第一时间,就向三位同事问起她们对备课中的看法,有两名同事都说,备课是给领导看的,虽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清晰、一目了然,但真正去上课就很少用到,一句话就是应付检查的,而去上课的时候,多半依赖的是教学经验,以及上课之前在教本中的勾勾画画。在上课的时候,只要准备好课件或是教具,整堂课也就下来了。这样,就出现了抄写教案与课堂教学分离的现象。这样做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是不错,但缺乏了课堂应该有的精彩。 教学后反思空洞。虽然学校布置我们写反思,但同样有些反思就是给上面检查的。作为基层的老师,每节课下来都有困惑,尤其是尽心准备一节公开课后,讲完往往对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来个大的改动,因为学生是检验我们教案可行性的权威。有些课上完后,往往和同事说说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下节课我要怎么做怎么做等等,但要真往反思本上写的时候,就缺乏深度了,往往是泛泛而谈,三言两语了事甚至有些反思做无病呻吟状。,备课现状-听!老师的声音,e老师: 一、集体备课的现状 1、教师图省事,领导好交差 关于集体备课活动,领导也做了全面的安排,各年级从写计划开始,一直到这项活动的反思与总结,材料齐全,但是这只是留下的“足迹”而已。有时,一个人包办了集体备课的全过程,不但没体会到集体备课的意义,反而觉得是一种负担。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留下材料,领导好应付检查。 2、得过且过,与领导“捉迷藏” 倘若领导每次活动必到,每节研讨课必听,组长还带领同年级的老师或同学段的老师去听。领导有时忙没去,讲课教师沾沾自喜,“领导都走了,你们也走吧!” 3、不闻不问,用时再问也不迟 有一些教师不思进取,对一些集体教学活动漠不关心,对集体备课的环节不了解,轮到自己准备材料时,再问备课组长怎么写,写一次问一次,到头来,对集体备课的程序无印象。追问,答曰:“没见过”。的确,整个研讨的材料不是实际记录的,而是伪造的,难怪人家没见过。 二、集体备课的思考 1、如何创造集体研讨的氛围,形成积极教研的风气? 2、如何打破教师心中的一堵墙,畅所欲言谈教研? 3、如何体现集体备课的价值,让教师感觉到集体备课的必要性? 4、如何组织才能更有实效? 5、如何体现集体备课的真实性?材料很充分,过程真实吗? 你校所有老师对集体备课的过程真正了解吗? 6、如何让集体备课不成为教师心中的负担? 你校的所有老师对“为什么集体备课”了解吗? 三、集体备课的建议 1集体备课的记录材料不重要,关键看研讨过程的实际痕迹。 3各年级集体备课的次数要少而精,平时对教材各章节的研讨可以纳入校本教研活动。,备课现状小结,个人备课: 态度-应付 措施-抄袭 备课时间-教后、检查前 作用-备完弃之不用 结果-检查时得分 二次备课-在首次备课中同步完成(手段不同颜色的笔) 集体备课: 态度-领导重视,教师漠视 措施-骨干教师单打独斗,其他教师无“备”参与 效果-检查者看到的:计划详实、活动主题突出,过程性材料丰富,效果良好。教师感受到的:一切都是形式,形式化、低效化 结果-检查时得分,二、有效备课,备课是为上课服务的,是实现上课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观课议课围绕上课展开,同时促进上课的有效。 备课、上课、观课、议课是老师的“家常便饭”,我们要不断地改变,使其“营养更加丰富、色香味俱全”,这种追求是没有止境的,是一个永恒的过程。,1.个人备课,隐性的准备,显性的准备,研读课标,著名特级教师老师有一个习惯,总是把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上,作为“教学指南”。,课程标准为什么能作为“教学指南”?,国家课程标准是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制定的。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七条,怎样研读课标?,1.读“前言”,把握基本理念。 数学是什么 ? 课程标准(实验稿)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修改稿):“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1.读“前言”,把握基本理念。,基本理念: “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在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提倡每一个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1.读“前言”,把握基本理念。,教学活动。提出“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这个进一步明确了数学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解释中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读“前言”,把握基本理念。,学习方式。原来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修改稿)中这样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解释中提出注重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接受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怎样研读课标?,2.读目标,增强目标意识。 总体目标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双基-四基,2.读目标,增强目标意识。,(1)把握“四个”方面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 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2.读目标,增强目标意识。,(2)熟记学段目标。 数学思考: 第一学段: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第二学段:4、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与结果;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能够进行简单的辩论。,2.读目标,增强目标意识。,(2)熟记学段目标。 问题解决 第一学段: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二学段: 1、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4、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怎样研读课标?,3.读内容标准,整体把握知识体系。 每一个学段每一个领域包含哪些内容?有什么变化? 第一学段:数与代数(4)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第二学段:(7)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式与方程(3)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ax=b, ax=b)能理解简单的方程,怎样研读课标?,4.读实施建议,提高操作能力。 教学建议:第一段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段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怎样研读课标?,“磨刀不误砍柴工”。研读课程标准就是“磨刀”,是把力气用在刀刃上。 但是目前现状,我们有些教研员和老师手里根本没有课标,何谈研读!,研读教材(教参),教材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如果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那么每一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径,无论圆有多大,都离不开圆心。所构成的都是同心圆。 “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没法” “年年岁岁课 相似,岁岁年年教不同”,如何读懂教材、钻研教材,实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1.读教材,与编者对话。 (1)明确教材每一节内容的知识点是什么(教什么) (2)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重点难点是什么 (3)不同版本的教材同一知识点是怎么处理的?,小数加法与减法-人教四下,小数加法与减法北师四下,小数加法与减法北师四下,小数加法与减法江苏五上,小数加法与减法江苏五上,平均数江苏三下,平均数人教三下,平均数北师三下,如何读懂教材、钻研教材,实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2.读教师用书,“站在编者的肩膀上”看教材。 教师用书是教学的直接理论依据,是教师备课最重要的参考资料。 “胸有全册”-研读全册说明 “胸有单元”-研读每个单元的目标、说明和建议,2.读教师用书,“站在编者的肩膀上”看教材。,2.读教师用书,“站在编者的肩膀上”看教材。,人教三下,2.读教师用书,“站在编者的肩膀上”看教材。,人教五上,研读教材(教参)-做到,理清脉络,用好教材。(一是整体研读,抓住联系;课时分析,突出重难点。) 化静为动,激活教材。(一是借助媒介;二是设置障碍;三是延时介入。) 联系实际,活用教材。 合理重组,优化教材。(一是课时内重组;二是单元内调整;三是单元间整合),了解学生,“对牛弹琴”的故事。通常我们经常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方的无知和愚笨,实际上不是牛愚笨,而是琴师没有思考牛需要什么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了解学生,备课时要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愿望,把教学定位在“最近发展区”。 刘德武老先生的话:每一个问题都踩在学生的思维线上。,如何了解、分析学生?,多途径,找准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 (1)前测 (2)凭经验 (3)个别座谈 (4)就课题提问,如何了解、分析学生?,备课时不妨思考以下问题 (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 (2)学生对新知识已经了解了多少?达到什么程度?有多少人了解? (3)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引导? (4)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如何了解、分析学生?,只有摸准了学情,“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的课堂学生才会参与进来,学生才会处在主体地位。,如何了解、分析学生?,“学生是一本书,一本需要老师用心去读的丰富多彩的有生命的自然之书。如果我们老师能常捧起此书,用心阅读,并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理解他,与他进行心灵相通、交融,那教育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就会有方向性、目的性、针对性,就会做到所谓的“因材施教”了。”,学习名师,学习途径: 教育杂志日常积累 优秀课例光盘 请教身边的名师 网上搜索 “拿来主义” 内化为自己的思考,悟,设计练习,新授课 3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操作要领: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要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和科学性。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点拨和提升。,设计练习,练习课 2.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操作要领: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设计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应用性或提高性练习,学生逐题练习,及时订正。,设计练习,复习课 3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操作要领(分层练习,重点突破)先呈现能代表知识块重难点的典型例题、习题,引导学生进行析疑解难和重点强化;再呈现具有综合性、探索性、开放性、解决问题等有层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撰写教案,写教案是备课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写教案,是在认真研读课标、教材、教参、学生、外在条件等基础上,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规划和整理,是动态的、持续创造的过程。这种规划,既可以用文本的形式来呈现 ;但更多更丰富的内容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储于大脑中。前者是有形教案,后者是无形教案;前者是显性备课,后者是隐性备课;前者是备课于本,后者是备课于心。追求课堂的高效,两者缺一不可。 但目前常态备课,更多的是备课于本。,撰写教案,备课写教案 教案=有形教案无形教案备课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借用一位历史教师的口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问题:撰写教案是因人而异,还是千人一面?,学校检查备课盖章不允许重复使用。 四环节教学策略整齐划一 备课本字迹工整,卷面整洁美观 环节、内容相当简练 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问题:撰写教案是因人而异,还是千人一面?,缺失个性化 倡导备课方式多样,分层要求,教案的详略因人、因时而异 贵在用心。主要的教学环节,重要的问题难点的预设都应体现出来 作为教研员在以后的检查中应关注什么?,圆锥的体积教材图-人教版,圆锥的体积教材图-北师版,圆锥的体积教材图-江苏版,教师用书中的建议,人教教学建议:实验探究时,除了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外,还可以准备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使学生通过两组不同条件的实验,直观发现:用圆锥容器装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刚好到三次。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则不存在这样的关系。 北师教学建议:教学时,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实验,亲身体验,并组织学生展开交流。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高相等底不等” “底相等高不等” “底和高均不等”等几组圆柱和圆锥做对比实验,促进学生对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关系的理解。,“圆锥的体积”教学案例,a教师 师问:“把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装,直到装满为止,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问:“是不是所有这样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 生:操作验证,得出结论。,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10组,每组发给实验材料:每组大小不一的空圆柱、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各一个,适量沙子。 得出结论: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马上得出结论: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倒,三次正好倒满,说明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总结公式:引导学生总结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最后再通过练习加深对这一结论的认识。,教学进行得非常顺利,练习反馈的效果也很好。 课堂小结、学生质疑。课临近结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质疑,一个课上表现相当踊跃的学生举手说“老师,你说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时,为什么总是强调等底等高?“其他学生的表情说明他们也似有同感。,教师困惑:整堂课上的操作活动不都是围绕“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展开的吗?学生该做的都做了,事实清楚表明:圆锥体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怎么学生当中还会存有这样的疑惑呢?,b教师 实验材料:沙子适量,空圆柱1个、空圆锥3个,分别编号为圆锥1、圆锥2、圆锥3,其中圆锥1和圆柱等底等高,圆锥2、圆锥3和圆柱不存在等底等高的关系; 每组还有一张实验记录单(如表1)。,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实验记录表,汇总数据,得出结论。 学生做完上面的实验后,教师将每组记录的数据都展示给全班学生,“请同学们观察总结一下,在所有各组记录的数据中,哪一个数出现得最多?“(3出现得最多)再让学生明确出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的3倍,教师很顺利地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c教师 实验材料:教师准备的空圆锥、圆柱,有的组是等底等高的,有的组不是等底等高的。 实验要求:“下面分组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看看几次正好装满。” 分组实验:小组代表在教具箱中取实验用的空圆锥圆柱各一个,学生分组动手操作。,教师:“从倒的次数看,两者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生1: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2:三次倒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3(迟疑地):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人空圆柱中,四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四分之一。,生1:是三分之一,不是四分之一。 生4:我们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人空圆柱中,不到三次就将圆柱装 满了。 师:并不都是三分之一呀。怎么会是这样!我来做。(教师从教具箱中随手取出一个空圆锥一个空圆柱)你们看,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入空圆柱里。一次,再来一次。两次正好装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 学生议论纷纷。 生5:老师,你取的圆柱太小了。(教师在他的推荐下重新使用一个空圆柱继续实验,三次正好倒满),学生调换教具,再次实验。 师:什么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等底等高。 生: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讨论】,a教师:缺少思维空间,学生被动模仿。教师的脑,学生的手。 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的三分之一,再让学生验证巩固。教师设计的操作活动,尽管每一个学生都参加了,看似操作活动准备充分操作有序,而且最终得到了结论,但并不就意味着学生真正“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模仿操作,充当了操作工的角色。,教师只是满足于通过操作得到结论,而没有提供不同高不同底的圆柱和圆锥进行比较验证。如果当时教师对结论的得出稍加追问,引导学生比较不同高不同底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那么学生可能就不会产 生“任意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错误认识。,b教师: 操作够充分,思维不深入。 通过直接让学生做对比实验说明不等底等高的差异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操作活动的深度有所提高。 遗憾:教师一问结束了学生的思考:“请同学们观察总结一下,在所有各组记录的数据中,哪一个数出现得最多?“ 因此,学生即使操作了,但如果缺乏深入的思考,也难以了解知识的本质。,c教师: 自主操作,有效探究。 操作结论。先是让学生自主用高和底不同情况的圆柱和圆锥进行操作活动,得出不同的结论。 反思讨论。通过让学生反思不同的操作结果,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获得结论,真正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疑惑中学会思考,在对比中理解知识的本质。 可见,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一要明确操作的目的,二要不断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得出结论的同时,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名师精彩片段,华应龙 “脑袋上加个帽子和算式中加个括号是一样的,都是因为有着某种需要,帽子和括号都有着特别的功能!” 黄爱华 “新会”-“遇到新知识一学就会” 周卫东 八卦图二进制 徐长青 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方法,二、集体备课,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中,同伴互助是最便捷、最持久有最现实的一种方式。集体备课是“同伴互助”的一种。 魏书生在“合作性同事”关系中,“一个老师,要紧的不是忙着去否定,不是去证明,更不是糊里糊涂地照搬,不加任何改变。他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有用的花粉,回来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追求“和而不同”,倡导把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有机结合,同时结合实际,批判性地吸纳集体生成的智慧,修正原先的教学思路,切勿自己的思想完全被别人俘虏,更不能做没有任何思想的教师,等待着别人的“施舍”。,集体备课应怎样操作?,1.建设“新的教研文化”。 教育部刘坚教授在2006年就提出:“新的教研文化”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之一。即“老教师与年轻教师之间,不同学科之间,一线教师和教研员之间,不管学历与职称的高低,大家在学术上是平等的,充分尊重每个人的成果,充分调动每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1.建设“新的教研文化”。,建设“新的教研文化”,也就是营造协作互助的氛围,架构智慧碰撞的平台,达成资源共享的目标,强化优势互补的功效,促使同事之间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这是集体备课的支撑,也是集体备课的归宿。,1.建设“新的教研文化”。,(1)构建新的制度。束缚集体备课实效的真正原因是对教师的评价机制。 如果学校只关注成绩 增加“捆绑式”集体性评价指标:一是树立“同荣辱共进退”的意识。二是“整体推进、不掉队”,即平行班级教学成绩差距不拉大一定分值即可不扣分。 目的:营造集体备课的和谐氛围,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打造团队意识。,1.建设“新的教研文化”。,(2)由关注量到关注质。我们以往在听教干汇报或检查集体备课成果时,往往是更多地看到或听到活动计划、次数、人数、学科数、文本数,等等。这些是集体备课的成果(显性的成果)。但我们更应关注一些隐性的成果:集体备课的效果怎样?解决了哪些问题,而且是个人不能解决的?又生成了哪些新问题?怎样解决?本次活动,收获了哪些有价值的“点子”?这些“金点子”怎样传递给其他老师?更重要的成果! 提示:今后在组织或检查中应该关注什么?,1.建设“新的教研文化”。,(3)“聊天室”的集体备课。“聊天”有没有价值在于“聊”的话题和内容,如果教师在办公室聊的是“吃喝穿玩”、“埋怨谩骂”、“麻将扑克”的话,还谈什么教研文化?但如果老师聊的是:备课中的困惑、课堂上的、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同事们互相出谋划策;刚刚课堂上的好经验、好方法,捕捉到的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