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家长手册.doc_第1页
家庭教育家长手册.doc_第2页
家庭教育家长手册.doc_第3页
家庭教育家长手册.doc_第4页
家庭教育家长手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庭教育家长手册(宋冰冰老师提供)前 言需要的爱才是真的爱父母给予孩子什么样的爱,给予多少爱才是恰当的?恐怕这是所有做父母的都思量过千百遍的问题。有一个故事可能会给我们有益的启示。一个小男孩踊跃报名参加了学校的长跑比赛,他非常有信心拿到好的名次,而且他只想得到第三名,因为第三名的奖品是一双小鞋。那是他梦寐以求的奖品如果他得了第三名,妹妹就可以每天穿着小鞋上学了。想象着妹妹穿上鞋子兴奋的劲头,小男孩觉得无比的幸福。跑步时他一不小心摔倒了,可是一想到自己还要为妹妹赢得一双鞋子,他立即爬起来卖力地往前跑。没有想到,情急之下他竟然冲到了第一名。同学们欣喜若狂地祝贺他,他的奖品是一个奖杯,并获得了和校长合影的殊荣。可是男孩却难过地流下了眼泪。尽管冠军有着很高的荣誉,还能得到更为值钱的奖品,但那不是男孩最真实的需要,他想要的只是一双并不起眼的小鞋子。结果,他不仅没有为妹妹赢得一双鞋子,反而连自己仅有的一双鞋子也跑坏了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父母给孩子的爱也如此。不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那么给予孩子的有可能就是孩子不需要的。因爱生错,因爱生恨,大都缘于此吧。所以,就让我们用心做一个聪明的家长,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体味生活,和孩子一起慢慢成长。第一部分认识你和孩子(一)家庭教育的十大原则:1. 平等原则。有利于孩子们的自信心,促进小孩的个性发展;2. 尊重原则。建立相互信任和热爱的基础;3. 感情交流原则。非物质的精神支柱很重要,金钱不是万能的;4. 自由原则。不要给孩子定性,当然这并不等于放任自由,而是给孩子多一点空间,让他们自由发展;5. 统一原则。家庭成员要一致,不要爸爸在打孩子,妈妈却在那互着,当然也要与学校统一;6. 榜样原则。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7. 信任原则。要相信小孩,这样才可以培养小孩的自信心;8. 宽容原则。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这样小孩以后长大也会宽容别人,而非冷酷无情的一个人;9. 鼓励原则。使小孩有动力去学习、前进;10. 方法转变原则。或许有些方法不适合你的小孩,这时你就要用别的方法去教育你的小孩了。(二)家长应给予孩子的10个经历 1.幸福家庭的经历 家庭是孩子的依归,一旦家庭有所动摇,孩子情绪会变得不稳定、坐立不安、容易生气、甚至神经质。我们应该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使孩子在充满爱和关怀的环境下成长,让孩子感受何谓幸福家庭,并了解父母的责任。 2.独立处事的经历孩子初初尝试,难免遭遇困难,我们不应干预,更不可代他做,应让他从失败中学习。只在重要时刻才替他作决定,但当孩子坚持要自己解决,不妨善用其好胜心,给予适当的鼓励。3.参与工作的经历训练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分配工作给他。我们应先考虑孩子的年龄、能力、兴趣和性格,让他帮忙做家务,但也不要强逼他。孩子在担当责任的同时,也觉得备受重视,自会变得懂事。4.处理不同意见的经历与孩子意见不一致时,切忌强行说服他,这只会令他抗拒,即使服从,也只会流于表面化。 5.失败后又成功的经历教孩子运动时,应先选择容易掌握的竞技活动,使他不会多番失败,挫折感会令他失去兴趣;同时还要让他感受失败后的成功,他既会感到趣味,也可启发他凡事要尽力而为的道理。 6.出外活动的经历孩子喜欢四处走动。父亲平日忙于工作,闲时应多跟孩子游戏、运动,或到图书馆、博物馆等地方,以增广见闻,也让他感受您的爱护。或趁假日带孩子到郊外,一同吸吸新鲜空气,舒展筋骨,放眼远眺,同时也能增多见闻。 7.情绪流露的经历人人都有自己的脾气,因此不应害怕在孩子面前宣泄。伤心时不避孩子,生气时告之因由,可让孩子了解我们的情绪,同时也可示范宣泄情绪的方法。孩子看到父母吵嘴后和解的经过,体会到冲突的化解和爱的持续力量,也学到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看到父母悲哭,学到如何处理哀痛的情感;孩子难过时,我们在旁慰藉,让他知道分担悲伤可使亲密关系更深厚。 8.父母得体吵架的经历夫妻吵嘴时要有原则,每次须有特定的主题,不要翻旧帐,清楚说明自己的要求。虽然得体的吵架是孩子社交上的重要学习机会,但有些事应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金钱问题,只会令孩子不安;数落亲戚不是,会破坏他与家庭成员的亲密关系;子女的教养方式,会令他无所适从。9.父母过往的经历当孩子遇到问题向我们倾诉时,不妨将以往的经历、挫折、失败和痛苦、所得的教训等,一一坦诚地讲给孩子听。毋须害怕会破坏您在孩子心中的形象,相反,这会使孩子更了解您,也可使他得到启发,并可将您的观念和价值观灌输给他。 10.生命和死亡的体会孩子在成长期间须经历无数的尝试、考验、困难、挫折和失败,惟有他克服这些挑战,才能发展成独立坚强的人。如果养的小动物死了,孩子会感到伤心,可趁机会令他明白失去亲人的伤痛,使他知道珍惜生命的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向他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令他明白生命的可贵之处;平日多带他接触大自然,令他领略生命奥妙之处。(三)我国家庭教育的十种误区:知识传授多,智力开发少。很多父母把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等同起来,错误地认为多教孩子几个字、背几首诗就等于发展了孩子的智力,因此不顾孩子的接受能力,硬性灌输各种知识。娇惯宠爱多,严格要求少。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言听计从,甚至姑息、迁就孩子的错误,缺乏必要的约束。物质满足多,精神给予少。父母过多地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要,而不注意满足孩子精神成长方面的需要,如限制孩子交朋友等。期望要求多,因材施教少。不少父母对孩子期望过多过高,而符合其智力水平、个性特点的具体措施却很少,造成教育缺乏针对性或与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相背离,事与愿违,两败俱伤。身体关心多,心理指导少。有些父母过分关注孩子身体方面的发展,为孩子拼命增加营养,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导致了孩子大量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关心智力因素多,培养非智力因素少。很多父母关心孩子的焦点是智力因素的发展,而对情感、意志、兴趣、爱好、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缺乏应有的重视,致使在孩子智力发展的背后,隐藏着情感淡漠、意志薄弱、品德不良、性格孤僻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危机。硬性灌输多,启发诱导少。有些父母教育孩子不讲究方式方法,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事,孩子稍有反抗,轻则怒斥一番,重则棍棒相向拳脚相加,严重地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变得懦弱、自卑,或在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变得难以驾驭。脑力劳动多,体力劳动少。有些父母把读书当成孩子成才的唯一途径,尽一切可能为他们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不让孩子分担任何家务,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把脑力劳动凌驾于体力劳动之上,使孩子变得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父母分歧多,统一要求少。家庭成员之间为孩子的教育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对孩子缺乏统一要求,使得教育的作用相互抵消。为个人着想多,为社会着想少。很多父母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根据自己的心理和需要任意摆布,使孩子从小就被束缚在家庭、自我这个小圈子里,向孩子灌输利己主义的思想,而很少把孩子当成是社会财富的一部分,教他们在社会的大熔炉里公而忘私、舍己为人、锻炼成长。(四)杰出父母只做三件事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 显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失之偏颇,并不可取。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1.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4)教育要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2.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3.引导孩子学会学习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步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幻了。(五)中外知名教育专家的60条教子建议 1. 最耐心和最诚实地回答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2. 认真地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3. 为孩子准备一个陈列架,让他在上面展示自己制作的物品。4. 只要与创造活动有关,不要责备孩子房间里或者桌面上乱。 5. 给孩子一个主要供他玩耍的房间或者房间的一部分。6. 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了,不用再表现自己。7. 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8. 帮助孩子制定他的个人计划和设计完成计划的方法。9. 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地方去玩。10. 孩子在场,不要吵架。11. 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正常交往。12. 父母遵循合理的行为标准并留心使孩子照着做。13. 从来不说孩子比别的孩子差。14. 绝不用辱骂来惩罚孩子。15. 向孩子提供书籍和材料,以便他能干自己喜欢的事。16. 让孩子独立思考问题。17. 定期为孩子读点东西。18. 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19. 夸奖孩子编故事,去幻想。20. 认真对待孩子的个人要求。21. 每天都抽时间与孩子单独在一起。22. 允许孩子参加计划家务和外出旅行的事情。23. 从来不因孩子犯错误而戏弄他。24. 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尽量予以答复。25. 鼓励孩子与各种年龄的人自由交往。26. 详细拟定实验计划,帮助孩子了解更多的事情。27. 允许孩子收集各种废弃物。28. 鼓励孩子发现问题,随后解决这些问题。29. 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东西。30. 从不空洞地和不真诚地表扬孩子。31. 诚实地评价自己对孩子的感情。32. 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33. 让孩子有机会真正自己作决定,相信孩子的理智。34. 帮助孩子成为有个性的人。35. 帮助孩子寻找值得注意的电视节目。36. 发挥孩子们具有的积极性,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能力。37. 从来不对孩子的失败表示瞧不起。38. 鼓励孩子尽量不依赖成年人。39. 父母之间要互相谦让,相互谅解。40. 要让孩子独立完成他所从事的工作的基本部分,哪怕不相信会有积极的结果。41. 不要太关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免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42. 不要太亲近孩子,让他与年龄相仿的孩子多交往,以免孩子养成性格孤僻的恶习。43. 不要孩子要啥买啥。让他知道“劳动与所得、权利与义务” 的关系。以免孩子养成好逸恶劳的性格。44. 不要贿赂孩子。以免孩子养成“一切向钱看”的不良习惯。45. 不要欺骗孩子。以免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46. 不要吓孩子。以免造成孩子过分胆小、怕事。47. 不要当众批评和嘲笑孩子,以免造成心理畸形,失去自信心等。48. 不要在孩子面前争论惩罚孩子。以免孩子养成“投机钻营”的恶习。49. 不要对孩子过分严厉。以免孩子惧怕、害羞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养成面善心恶的性格。50. 不要过分夸奖孩子,以免孩子养成“沽名钓誉”的不良习气。51. 不要暗示孩子做不良的事。比如,打架一定要打回来、自己的东西不给别的人吃、乘车不购票等。52. 不要勉强孩子做他力所不能及的事,以免身心受到摧残。53. 不要强制孩子的情趣。应让孩子充分发挥潜能、爱好等腰三角形,以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54. 不要过多限制孩子的活动。应让孩子充分自由活动、多交往,以免养成“独来往、不合群”的性格。55. 不要以大人的喜怒哀乐训斥孩子。要循序教导孩子,以免孩子养成思想怪异喜怒无常的性格。56. 不要无限上纲。孩子活动偶尔超出常规时,要用适当语言教育他,以免孩子无所适从。57. 不要包办孩子的困难。应帮助孩子分析困难,找出解决困难的方法。58. 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要表示欢迎。59. 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60. 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撒谎。(六)最好与最坏的五句父母之言 也许你从来没想到过,自己随便说出来的一句话,会对孩子小小的心灵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那么,哪些话会带来解决问题并让孩子快乐的魔力,而哪些话应该是永远从我们的大脑中抹去的呢?最好的五句话1.“你自己来做决定吧。”2.“妈妈爱你,但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3.“你其实是想说什么?”4.“你来试试帮我解决这个问题。”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最坏的五句话1.“你怎么越大越”2.“别跑,会摔跤的。”3.“我只是逗你玩儿。”4.“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丽丽那样呢?”5.“我刚才是怎么跟你说的?”(七)教育孩子应做到“三不四要” 很多家长为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而苦恼,建议不妨先从“三不四要”开始做起。“三不”是:1. 不要老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这样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更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2. 不要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挂在嘴边。家长重复这种无效的方式只能让孩子更厌倦学习,产生精神沟通障碍,回避与父母交谈;3. 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指责。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四要”是:1. 家长要学会用放大镜看孩子的优点。孩子得到父母的认可,可以培养“阳光心理”,从而让孩子更自信;2. 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关注孩子的心情和感觉比关注成绩更重要;3. 家长要寻找与孩子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这样才能与孩子找到共同的话题,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4. 家长要与孩子交朋友。家长要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并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包括尊重他们的情感、意愿以及他们的隐私。(八)青春期心理特点从儿童过渡到青年的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次诞生”,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第二次危机”。如果说人生的第一次危机“断乳危机”是在温暖的襁褓中度过的,幼儿的反抗充其量也不过是无力的挣扎、无望的哭闹。那么,人生的第二次危机从精神上脱离父母的心理“断乳”,却来势迅猛,锐不可当。著名的德国儿童心理学家夏洛特彪勒就曾把青春期称之为“消极反抗期”。由于身心的逐渐发展和成熟,个人在这个时期往往对生活采取消极反抗的态度,否定以前发展起来的一些良好本质。这种反抗倾向,会引起少年对父母、学校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要求、规范的抗拒态度和行为,从而会引起一些不利于他们的社会适应的心理卫生问题。他们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通过反复的尝试、碰撞、检索、回视,慢慢地走向成熟,在这段时间里,需要老师和家长很大的耐心和开放的胸怀,静观他们的表演;适当的时候给予肯定和赞扬,这对于铸就他们的自信和自尊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要求师长敢于冒点风险。尽管如此,因为存在着许多家庭教育的失误,青春期问题仍然无法避免,为了有效地预防青春期发生各种心理问题,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下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1.青春期的情绪特点: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情绪容易波动,而且表现为两极性,即有时心花怒放,阳光灿烂,满脸春风;有时愁眉苦脸,阴云密布,痛不欲生,甚至暴跳如雷,可以用“六月天孩子脸”来形容。父母在碰到这种情境时,千万要冷静,否则很容易发生代际冲突。二、青春期的人际交往特点: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渐渐地从家庭中游离,更多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活动,结交志趣相投的同学为知心朋友。他们无话不谈,形影不离,视友谊至高无上,甚至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惜。这些举止往往令家长很难理解,而这恰恰是典型的心理断乳表现,只是发生得太快,家长没有心理准备。如果此时的家长愈加束缚,他们离家长愈远,有的甚至逃离家庭去投奔同学。同时,青春期是性心理萌芽期,表现为开始比较注意自己形象,特别是异性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也尝试与异性交往,但是在交往过程中心理变得很复杂,一方面渴望接近对方,另一方面又很害怕别人发现,结果,交往过程神神秘秘,羞羞答答,反而显得别扭。一般情况下,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恋爱,只是彼此有共同的语言喜欢一起交流和彼此欣赏。但是,由于表现的别样成为同学们的谈资,一经同学的夸大处理便成为有色新闻,令当事人非常尴尬。就这样,由一起异性同学的交往而引发严重的心理负担,直接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为数不少。这就是青春期的苦恼 3.青春期的情感特点:在这段时期,青少年的情感由原来对亲人的挚爱之情,拓展到对同学、老师、明星、科学家和领袖人物崇敬和追随;由自爱到爱集体,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爱整个全人类;也就是说,青少年的情感充分的体现了社会性。此时,他们的道德观也发生了变化,对成功人士、名人崇拜得五体投地,对坏人坏事嫉恶如仇。他们追求公平公正,一旦发现某人有私心杂念,他们就会嗤之以鼻。就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妥协和容纳不同意见的人与事,所以很容易受到伤害。 4.青春期的思维特点:初中生阶段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他们对一般的问题,能够透过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到了高中阶段, 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迅速发展,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多维的、立体的考虑问题,并且通过综合、分析、推理找出本质和规律。所以,在此阶段,他们好辩论,喜欢钻牛角尖,打破沙窝问到底。敢于挑战老师和家长,呈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但是,有时由于缺乏交流技巧,容易遭遇挫折。 总之, 青春期可以形容为疾风骤雨期。他们充满热情和抱负,但又富于理想主义,对现实缺乏了解。由于抱负和理想,使他们好高骛远,想入非非,但是,现实又很容易让他们心灰意冷,甚至忧心重重。第二部分帮助你的孩子高中生常见问题及家教对策(一)如何让孩子知道感恩?1.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爱长辈的行动影响孩子。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因此,做父母的,平时无论工作有多忙、多累,都别忘了在假期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春暖花开时带上孩子一起陪老人去公园赏花观景;过年过节、老人生日时和孩子一起为老人选购礼物;朋友送来的稀有食物先给老人留出一份等等。用你对长辈的关爱言行,来不知不觉地慢慢影响、感染孩子,使之能深深地印刻在孩子的心灵。同时,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子女间要相互尊重、关爱和体贴,既要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又要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相互间要多用:“行”、“谢谢”、“对不起”等语言。2.经常给予孩子道德信仰的灌输。作为父母,在以自己的行动来影响感染孩子的同时,还要对孩子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要教育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能分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知道自己将来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帮助孩子确立健康的信仰,并经常鼓励孩子为这个信仰去追求、去努力;要让孩子懂得宽以待人,与人为善的道理,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无论是与家人团聚,还是与伙伴交往,都不能称王称霸,不以“自己”为中心,绝不能做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要乐于助人,时刻不能忘记感恩,时常要想到提起自己最感谢的人或事,学会赞美他人与保持微笑,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彼此互动,来培养感恩之心。3.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荣誉感。根据孩子年龄,经常有意识地指导孩子做一些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与做事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孩子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开展小区环境卫生治理、安全防范宣传以及访问、帮助孤寡老人等公益性活动,要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等等。从而感受到为他人服务是一件快乐的事的同时,体验父母的辛劳,更加珍惜家庭的幸福生活。4.与学校教育相配合。学校在注重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在加强孩子德育方面的教育,培养孩子养成感恩这一良好的思想品德,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家校联合,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看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更加尊重自己。(二)如何应对青少年上网成瘾?专家研究发现,青少年上网成瘾与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有关。一般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特别是那些内向敏感、现实人际交往困难的人,易沉迷于网络。那些希望得到同学、老师重视但又十分孤独的学生,生活、学习遭遇挫折的学生,家庭不和睦的学生,没有特长、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心情压抑的学生,因为这些青少年在现实中不太容易成功而上网。这不仅令他们忘掉现实生活的各种烦恼,还可以带来心理上的群体归属感,渐渐对网络产生心理上的依赖感,同时也使他们丧失了现实感,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造成网络成瘾。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是心理上的,并不像传统上的药物成瘾对人们的影响是生理上的,对此我们是不是应该采用传统的严格控制?当然不可以,因为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周围的每一个角落,网络并非罪恶之源,并不是每一个上网的青少年都会上网成瘾。对待青少年上网成瘾,最重要的不是如何齐心协力对付网络,而是家庭、社会、学校如何切实重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提高心理素质。与大禹治水一样,青少年上网问题需要的是疏通而不是堵封,应当疏通青少年间的人际关系,在心理上加以指导。首先,作为家长要有防范意识,有些家长由于不了解网络,对孩子上网听之任之,等孩子出了问题甚至不能及时觉察,因此家长对子女上网可以提出必要的约束条件。青少年需要规则,这样才不会觉得被忽略,因而对他们实行公开上网、限时上网,并有目的培养自我的监控能力和良好的上网习惯。父母要想更好地监控孩子的上网行为,应当对网络有所了解,最好是自己上网,与孩子讨论,说不定孩子会带你在网上遨游。作家长要把电脑放在你能看见的地方,不要放在孩子的卧室,最好把它放在客厅里,这样更便于监控。其次,提高青少年的现实交流沟通能力,重塑自信是摆脱“上网成瘾”的根本。学校必须合理安排时间,加强对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其他活动,多与人交往,注意与亲友、同学的关系;多创造人际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把压抑的情绪通过正常的人际交流宣泄出来,让其体验到现实人际交往的成功,从而帮助他们重建自信。第三,通过各媒体宣传普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开设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心理咨询热线;学校定期聘请专业心理工作者进行咨询指导;社会应建立救助网站。当然对出现了问题的青少年,教师、家长也不要悲观失望或责怪学生,要像朋友一样协商,不要说教,双方互相尊重,使他们明确学习是主要任务,然后列出网瘾对青少年的危害,如荒废学业,损伤身心健康,上网要钱,而钱不够便会养成说谎的习惯,上网占用时间过多会疏远亲情与友谊,不利身心发育。与此同时,家长还要主动与老师配合。对于在网络中已经迷路的青少年,我们不能一概否定,应当理解他们,用心去感受他们,帮助排解心理困扰,想方设法转移他们对网络的依恋,充实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和娱乐,而不让其上网则必须找别的爱好替代。如打球、陪孩子做游戏、锻炼等。同时不要压抑青少年上网的欲望,要使他们有正确的上网态度,在现实中一样能敞开心扉。另外要注意尊重他们的个性,这些青少年大多都聪明、好学、个性强而又任性,他们渴望的是坦城、理解和尊重,有些家长采取严禁方式,不仅与事无补,反而加重逆反心理,甚至酿成离家出走的悲剧。对于重症成瘾者可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或脱敏疗法,并配合药物调整等,以改善大脑功能和心理状态,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使他们的身心获得解脱。(三)家长怎样和想家的孩子电话交流? 住校学生的家长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住校之初,孩子会不断地往家里打电话,不断地哭诉着:“爸爸妈妈我想你们,我都好几天没见到你们了,你们现在就来看我”有的父母听后,不顾天色已晚,急忙赶向学校,和老师一起安慰好了孩子,临别时让孩子答应下不为例,直到孩子点头,才放心离去。可是没过两天,孩子又打来了电话,这次他想见父母的要求比上次更强烈可以说做父母亲的,听到孩子想念自己一定很心疼。如果我们向上面的父母那样,因心疼孩子心切马上满足了孩子的要求,结果只会让孩子更加思念自己,这样学生哪还有心思安心学习呢?所以面对孩子想见父母的要求还需冷静处理。因为,这些孩子基本上是刚到一中的新生,身处陌生的环境自然就会更加想念自己的父母,他们要有一个适应期,几周过后情况就会有所好转,如果家长一时心疼孩子,隔三差五地来看望孩子,这样会延长他们的适应期,影响他们的学习。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要狠狠心,不妨拒绝他们的要求。但要注意策略:1.鼓励孩子,让孩子坚强。鸟儿总要离开巢穴,从父母的羽翼下飞向蓝天。孩子总要离开自己的父母,作为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克服困难,教育他们自强自立,这样比一时的疼爱更有利于他们成长,当学生走出了思念父母的困境后,他们会变得更加坚强,很快就能适应环境,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2.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转移他们的话题。在孩子哭诉如何想念自己的父母时,家长们要抓住时机引开他的话题,比如:你在学校除了思念父母外,在新学校很有什么见闻,班上有哪些新鲜事,你又认识哪些新同学等,通过转移话题,抓住孩子感兴趣的事情谈,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稳定他们的情绪,然后再对孩子进行疏导。3.拒绝的语气要坚决。面对孩子的再三恳求,家长要把疼爱之情放在心里,拒绝孩子的语气要坚决,不留商量的余地,当感到没有希望时孩子才能死心。如果家长犹豫不决,等于让孩子抱有希望,他们会更加强烈地要求家长满足自己的要求。4.教育孩子和新同学多交往。孩子之所在新学校会产生陌生感甚至孤独感,最根本的原因是和周围的学生不熟悉。因此家长要提醒孩子和周围的学生多交往,学会和别人沟通,当他们在班里有了伙伴后,他们就没有孤独,这样他们想见父母的想法很快就会淡下来,当学生能安心学习时,家长们也就放心了。(四)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强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凡是有志气、有道德、有本领的人,必定是自强不息的人。我们的祖先历来告诫年轻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即使对老年人也倡导“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和“不须扬鞭自奋蹄”的自强精神。我们的家长们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自强不息的精神。然而我们看到有的家长抱怨孩子:依赖性太强;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玩心太重,坐下读书就无精打采,甚至厌学、逃学孩子不自强,不能只怪孩子。我们的教育不当也有原因:其一,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一些事情;其二,否定和责备多,肯定评价少;其三,包办、代替多,孩子自主性被严重束缚。那么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强精神?1.帮助孩子树立奋斗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奔头。当然目标要切合实际,不能定得太高,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如果定得太高,总也达不到,孩子会失去信心。孩子实现了一个个小目标,就及时肯定,孩子就会增加一分自信,增加一点自强精神。2.帮助孩子成功。每个孩子都有成就动机,渴望品尝成功的喜悦。当帮助孩子订出了具体奋斗目标时,还必须有达到目标的具体措施,比如可行的学习计划,劳动计划,具体内容要求,检查办法等。在追求成功过程中,遇到困难最需要支持、鼓励和具体帮助,这是培养自强精神的关键。3.变责备为激励。缺乏自强的孩子,越责备越没信心,严重的会自暴自弃。家长要转换思维方式,改责备为激励。常用的语言是:“这次干得不错”,“有进步,我很高兴”,“好样的,再努一把力会更好”,“你真行”,“知错就改,挺好”,“别泄气,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什么困难,咱们一起想想办法”4.取消包办代替,多给孩子自主机会。在生活和学习上,凡是应该孩子自己做的,家长就不要越俎代庖。家长应坚持原则:你能干的,我绝不替你干;你不会干的,我教你干;你让我干的,我要考虑该不该干。有的家长认为在生活方面多替孩子服务,让孩子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会有好处。其实不然,生活上的依赖会干扰、阻碍学习上自强精神的形成。5.教育孩子正确对待挫折。孩子的成长,必须经过各种考验,教育孩子在遇到挫折时,不灰心丧气,总结教训,振奋精神,继续前进。这是培养自强精神的重要时机。让孩子从小懂得“人生无坦途”,“要树立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五)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厌学心理?厌学心理是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从而逃避的一种心态。调查表明,大多数孩子的厌学与他们是否聪明没多大关系。厌学心理产生与发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绩,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1.原因 (1)学习成绩跟不上,受到来至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压力、责怪和鄙视。(2)与人际关系差有关。由于性格原因,有些孩子人际关系差,经常与同学们吵架甚至打架,最后同学们都不喜欢他,感到在学校没意思,产生了厌学心理。(3)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有些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学习,还以为是为父母而学。当看到社会上一些没读书而赚了大钱的人时,他们更是迷茫,觉得读不读书无所谓,这样自然而然就对学习没什么兴趣,甚至厌学。 (4)学业负担过重,产生逆反心理。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好学校,老师家长拼命给他施加压力和学习任务,以致其完全不能承受,他们很反感老师和家长这样“无理”地对待自已,于是越来越对学习感到厌倦。2.辅导(1)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可与孩子的特长结合起来。其实特长与学习并不矛盾,众多事实表明,有特长的学生,他的学习一般也不错,因为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由于有特长、有兴趣,他们会经常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表扬和鼓励,他们的兴趣劲头也会潜移默化地移到学习方面来,从而相得益彰。调查表明,很多厌学的学生,他们一无特长,二成绩也差,有的只是一些不良习惯,如常上游戏厅玩游戏。(2)辅导孩子提高学习能力。很多厌学的孩子一般都是由于学习跟不上,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怪以及同学们的轻视。索性破罐子破摔,经常逃学,在外“鬼混”。因此,老师和家长,尤其是家长要及时想办法,辅导孩子的学习,工作忙和有条件的可请家教,只有孩子学习改善了,才会使他们变得自信起来,那么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3)尽量减轻孩子的心理和学业负担。老师和家长往往一厢情愿地给孩子施压,还嫌不够,家长在家也要孩子开夜车,甚至恐吓他,考不上大学,你就会完蛋,就别来见我。当孩子的心理和能力达不到和承受不了时,就会厌学,有的干脆离家出走。因此,老师和家长要尽量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结合中学生心理特点施教,做到寓教于乐,劳逸结合。(4)辅导孩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差,也是孩子厌学的一个原因。由于来自不同文化、经济和涵养的家庭,他们的性格个性亦有很大差异,有些孩子由于性格孤僻,不善交往,人际关系自然就差。如果老师和同学再对他们冷漠,他们就会更感孤独和不安,不良情绪,甚至厌世情绪就会产生。因此,对这些性格存在缺陷的同学,教师要伸出友爱之手,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而家长更要鼓励孩子多与同学老师交流,在合作中学会与人相处。(5)老师和家长要注意批评的尺度,成功时让孩子感到成功的喜悦。中学生的承受能力远不如成年人,作为成年人的老师和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就要注意场合和尺度,以激励为主,少用批评、责怪为妙。对孩子学习上的任何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孩子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能克服其厌学心理。(六)如何应对孩子抑郁?高中生患抑郁症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心理发育不良,这是患病的基础。生活中表现为一味透支脑力读书,不会休整,无其他兴趣爱好的痴迷型;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的嫉妒型;不容出错,事事求佳的完美型;不善交流的内省型;总想得到他人的同情理解,不能自强自立的依赖型;很在意别人看法和评价的敏感型;对性生理发育和与异性交往感到困惑的自责型等。二是高期望值的压力,这是患病的条件。主要表现为家长在生活上包揽一切,让孩子觉得考不上大学无前途,对不起父母;学校反复考试摸底排名,以成绩优劣安排前后座位,对那些有望考上大学的学生重点指导,使另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亲戚、邻里对孩子之间的比较和关注,使孩子觉得考不上大学家族无光等。这种“外挤内压”造成的心理冲突,在高中,特别是高三这个阶段使这些学生不堪重负而导致精神受损。高中生抑郁症有哪些特征?如何做到早发现?一般在近一段时间(12周)患者会有这样一些与以往不同的表现和想法:一到学校、班级,看什么都不顺心。无论怎样强迫自己学习,就是学不进去。即使学习成绩很好,也感到自己不如他人。发现同学都那么开心快乐,自己却孤苦伶仃。认为老师或同学有意找自己麻烦,他们在注视或议论自己。女学生异常脆弱,常不知为何就哭哭啼啼。男学生异常警觉,认为有人在监视或谩骂自己及家人。不是发自内心的弃学,休学后又在为耽误课程发愁。不与父母交流,无论父母说得对否,都在默默抵触或发脾气。话语减少,行为变慢。失眠、头晕、胸闷,身体感觉异常,特别注意自己的身体。多次流露出轻生的念头等。怎样正确处理高中生抑郁症?从接诊中发现的问题看,应注意这样几点:其一,这类患者不需要长期休学治疗,一般在急性治疗期可休息14周,以后最好边上学边治疗。其二,不要给患者戴上精神病的帽子,或按精神病来住院治疗。其三,抑郁症不是思想品行问题,不是神经衰弱和大脑缺乏营养,更非脑子里“长了东西”,正确的诊断治疗应来自临床心理(精神)专科医生。 (七)孩子考试怯场怎么办?考试怯场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在任何有考试的场合都可能出现,在中小学生中更多些。怯场是一种短暂性心理失常现象,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情绪过度紧张所致,表现为原来已经熟记的材料、熟练的动作不能重新回忆、再现或再做,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头晕(俗称晕场)、目眩、心悸、恶心症状等,结果造成考试失利。产生怯场的生理原因,是大脑的皮层中由于情绪高度紧张而出现了优势兴奋中心,这个优势兴奋中心又因为免诱导规律而使大脑皮层的其他部位产生抑制,简单地说,就是大脑中紧张的兴奋中心把其他该兴奋的地方给压抑住了。因此,解决怯场问题,关键在于消除干扰性的优势兴奋中心。孩子的过度紧张是由于过度的压力制成的,这压力既有外部的,也有自身的。压力来自家长。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望值非常高,而且把期望变成了言语、行动,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你一定要考好,考好了有奖励。”“考不好就是没出息。”“父母的希望全在你身上,考不好就全完了。”“考不好,回来跟你算帐。”而且在行动上重点保护,准备营养品、补脑液、高级饮料这些言行成为有形和无形的压力,集中到孩子脑子里去。压力来自学校。有些学校以及老师运用动员、成绩排队甚至倒计时方式促使学生好好念书,提高成绩。对于面临升学考试的学生,更是双管齐下,造成紧张气氛。这对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压力来自社会。由于社会上竞争日趋激烈,各种考试成为人们的一个热门话题。亲友们见到孩子,经常会问:“书念得怎样,考试得多少分?”而且往往鼓励几句:“好好念,将来考大学,当专家。”殊不知这些关切的话语,对孩子都会成为心理压力。如果一个孩子对这些压力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变压力为动力,考场上不乱方寸,那么,不但不会影响成绩,有可能考得比较好。如果一个孩子,本来成绩就不好,而且没有信心,对这些压力抱无所谓态度。任谁怎么说,我行我素,考试也不会见起色。问题在于,有的孩子心很重,把这些“石头”一块一块摞在脑子里,而且自己给自己加压,自我期望值也很高,但是又缺乏坚强的意志来调控高度紧张的情绪。一到考试时候,优势兴奋中心成为严重的干扰源,当然考不好了。怎样做才能使孩子考试不怯场呢?1.要从家长开头,做好减压的工作。一方面,家长不要在平时给孩子太多的精神压力,不要盲目地给孩子定过高的指标,达不到就如何如何。在临近考试时,尤其不要天天嘴不离口地谈考试的事,因为你说得越多,考试时刺激孩子产生紧张情绪的信号就会越多。另一方面,不宜在孩子考试前和考试期间,为孩子做过多的物质准备和具体服务,如买很多的营养品,像保护大熊猫似的处处服务周到,这些做法会给孩子增压。适当改善一下饮食是可以的,不能过分。2.指导孩子正确对待考试,帮助孩子减轻自我压力。孩子的水平是客观的,只要认真复习,认真做好考试准备,能考出自己的实际水平就行了。孩子有时对自己的水平认识不够,自我期望过高,甚至有侥幸心理。有的孩子总担心出错,这样,进考场就紧张,一旦看见了熟悉的题目,紧张情绪加剧,导致一连串的失误。家长应在自己少给孩子压力的同时,让孩子正确对待考试。考试,就是考查学习水平,告诉孩子不要给自己定太高的指标,考试遇见不熟悉的题目是正常现象,对每个同学都是可能的。胜败乃兵家常事,努力就是好孩子。3.指导孩子在考场上运用“转移注意”和“自我暗示”的方法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转移注意就是暂时地强迫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考试以外的事物上,使紧张程度缓解。比如,当心里过于紧张时,认真听老师讲考试注意事项,观察老师的服饰、表情,想一小会儿最感兴趣的事情等等,都会使自己平静下来。自我暗示就是在内心里自己提醒自己:我是很镇定的,呼吸多么平稳,头脑也很清楚这种反复提醒也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4.指导孩子事先明确自己答卷的程序和要求,按部就班去做。基本程序和要求是:(1)工工整整写上姓名(有时写学号、准考证号),一笔一划地写,有助于使自己平静下来;(2)看准题目,审清题意,一个题一个题顺序往下答。爱紧张的孩子不要先把全部题目看一遍,那样容易造成因为看到一个不熟悉题目而增加紧张感。遇到不会答的题目,认真展开思路想一想,如果没有想通,暂时放下,不可占过多的时间,免得耽误了做其他会做题目的时间。会做的题做完之后,再回过头来做难题。(3)仔细检查、避免漏错。大题、难题多花点时间。时间较少,普通题目看一遍即可,多看一看重点题目。特别要把卷正反面都查一查,不要有漏答的题目。这个基本程序和要求,让孩子平时小测验和阶段考试中就坚持做到,养成习惯,比较大的考试就会自然地按程序应考了。5.指导孩子在考前把该准备好的用具准备好,放在比较保险的地方。有的孩子就因为用具准备不齐,临时发现,增加紧张情绪。此外,在考前让孩子适当参加一些文体活动,放松身心,对防止怯场很有好处。还可以在考试前和考试中喝一点板兰根、清热冲剂、菊花茶等清热降火的中药,有利于保持脑子清醒。如果孩子考试怯场过于严重,建议去看看心理医生。(八)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学习时间的安排?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是说,凡事都要有个计划,学习当然也概莫能外。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怎样合理地制订学习计划呢?制订可行的计划。学习计划要求不宜过高,因为要求过高不仅难以执行,而且容易引起心里没数和自卑感。有的孩子虽然订了学习计划但没有执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计划订得过于理想;二是本人缺乏执行的毅力;三是周围条件不允许。当然,无论属于哪种情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