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讲座.doc_第1页
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讲座.doc_第2页
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讲座.doc_第3页
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讲座.doc_第4页
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讲座.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讲座(1)吸光光度法是采用分光器(棱镜或光栅)获得纯度较高的紫外/可见单色光,基于物质对单色光的选择性吸收测定物质组分的分析方法。位于波长10390nm之间的电磁辐射为紫外光,位于波长390770nm之间的电磁辐射为可见光。各类电磁辐射的波长列于表1。表1 各类电磁辐射的波长 辐 射 波长,/nm 无线电波 1012109 微 波 109106 红外线 远红外 1063104 中红外 31043103 近红外 3103770 可见光 770390 紫外线 39010 X射线 10102 射线 102105 吸光光度法是一种历史久远的分析手段,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和稳定性较好、适用范围广、所需仪器简单价廉等优点。它通常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业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分析测试。 吸光光度法也称做分光光度法,但是分光光度法的概念有些含糊,分光光度是指仪器的功能,即仪器进行分光并用光度法测定,这类仪器包括了分光光度计与原子吸收光谱法(AAS)仪。吸光光度法的本质是光的吸收,因此称吸光光度法比较合理,当然,称分子吸光光度法是最确切的。 紫外与可见光吸收光谱的形成 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总是处在某一种运动状态之中。每一种状态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属于一定的能级。这些电子由于各种原因(如受光、热、电的激发)而从一个能级转到另一个能级,称为跃迁。当这些电子吸收了外来辐射的能量就从一个能量较低的能级跃迁到一个能量较高的能级。因此,每一跃迁都对应着吸收一定的能量辐射。具有不同分子结构的各种物质,有对电磁辐射显示选择吸收的特性。正像我们在光度分析中经常见到的,有色物质的溶液对不同波长的入射光线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吸光光度法就是基于这种物质对电磁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的特性而建立起来的,它属于分子吸收光谱。分子吸收光谱形成中所吸收的能量与电磁辐射的频率成正比,符合普朗克条件: EE2E1hhc/ (l-28) 式中E是吸收的能量,h为普朗克常数(6.626 1034Js),是辐射频率,c是光速,为波长。分子内部运动所涉及的能级变化较复杂,分子吸收光谱也就比较复杂。一个分子吸收了外来辐射之后,它的能量变化E为其振动能变化E振、转动能变化E转以及电子运动能量变化E 电子的总和,即 EE振E转E电子 (1-29) 在等式右边三项中,E电子最大,一般在110eV。若设E电子为5eV,则得到相应的吸收光谱中被吸收光波的波长应该是 hc/E电子(6.6261034Js 3 1010cms)/(51.61019J) 2.4810-5cm 248nm 因此由于分子内部电子能级变化而产生的光谱位于紫外区或可见区内。E振大约比E电子小10倍,而E转约比E振小10倍或100倍。分子的电子能级跃迁必定伴随着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跃迁,因此所得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常常不是谱线或窄带,而是由一定宽度的若干谱带系所组成。 从化学键的性质来看,有机显色剂与吸收光谱有关的电子主要有三种,(1)形成单键的电子;(2)形成复键的电子;(3)未共享的电子,或称非键n电子。根据分子轨道理论,这三种电子的能级高低次序是: ()()(n)(*)(*) 、表示成键分子轨道;n表示非键分子轨道;*、*表示反键分子轨道。实现*跃迁吸收的能量最大,因而所吸收的辐射的波长最短,即在小于200nm的远紫外区。* 跃迁和*跃迁相应谱带的波长亦在小于200nm的远紫外区。由于仪器的原因,这三种跃迁的吸收光谱的研究相应较少。产生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电子跃迁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1)n*跃迁。具有未共享电子对的一些取代基可能发生n*跃迁。如含有硫、氮、溴或碘等杂原子的饱和有机化合物,以及含有氧和氯原子的化合物都会发生这种类型的跃迁。 (2)*跃迁。实现*跃迁所需能量也比较小。不饱和的有机化合物,如含有CC或CC等发色团的有机化合物,都会发生*跃迁。 (3)n*跃迁。实现这种跃迁所需能量最小,因此其吸收峰的波长一般都在近紫外光区,甚至在可见光区。 (4)电荷转移。电荷转移产生的吸收带指的是许多无机物(如碱金属卤化物)和某些由两类有机化合物混合而得的分子给合物,它们在外来辐射激发下会强烈地吸收紫外光或可见光,从而获得紫外或可见吸收光谱。在这一过程中,配合物体系内部出现了一个电子从体系的一部分(给予体)转移到体系的另一部分(接受体),因此这样所得到的吸收光谱称电荷转移吸收谱带。 (5)配位体场跃迁。根据配位体场理论,过渡金属离子(中心离子)。具有能量相等的d轨道,而H2O、NH3之类的偶极分子或Cl、CN这样的阴离子(配位体)按一定的几何形状排列在中心离子的周围,将使得原来能量相等的d轨道分裂为能量不同的能级。如果d轨道是未充满的,则适当波长的外来辐射就会导致电子在这些不同能级跃迁。由于能级间能量差不大,因此只要能量较小的可见光就可实现这一跃迁,它们的吸收峰多在可见光区。 图1比较形象地表示出这几种常见吸收光谱在光谱区中的位置和大致强度。横坐标是波长,纵坐标是吸光强度(用摩尔吸光系数以10为底的对数表示)。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及摩尔吸光系数 实验表明,有色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与该溶液的液层厚度、浓度以及入射光的强度等因素有关。如果保持入射光的强度不变,则光吸收程度(A)与液层厚度及溶液的浓度有关。其定量关系式为: AlgI0/IKcl 式中 I0单色光通过待测溶液前的强度; I单色光通过待测溶液后的强度; K吸光系数,为一常数,其数值与溶液的性质及入射光波长有关; c溶液中待测物质的浓度; l待测溶液的厚度。 1-30式称作朗伯-比尔定律,它是吸光光度分析的基本原理。这个关系式仅适用于单色光及均匀非散射的液体、固体和气体。 朗伯-比尔定律是由表示液层厚度和光吸收关系的朗伯定律(AlgI0/IK1l)及表示溶液浓度与光吸收关系的比尔定律(AlgI0/IK2l)合并而得。 在朗伯-比尔定律中,如果有色物质溶液浓度单位为mol/L,液层厚度的单位为cm,则公式中的K就可以用摩尔吸光系数表示,其单位为Lmol-1cm-1。换言之,摩尔吸光系数就是当有色物质溶液浓度为1mol/L,液层厚度为1cm时的吸光度。 在实际分析工作中,我们不可能直接取1mol/L这样高浓度的有色溶液来测定摩尔吸光系数值,而是对适当的低浓度溶液测定吸光度,然后通过计算求出值。 例:在用新钴试剂(5-Cl-PADAB)测定钴的标准曲线中,用2cm厚度的吸收皿,在575nm波长处测得Co2+为5g50mL这一点的吸光度A0.383,计算其摩尔吸光系数。 解:Co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8.93 Co2+(5106)/(5058.93)1000 1.70106(mol/L) 所以 A/cl0.383/(1.701062) 1.13105(Lmol1cm1) 应该指出,上面测得的摩尔吸光系数是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因为在测定中我们把被测组分看作完全转变成有色化合物进行计算的。实际上,溶液中的有色物质的浓度常因离解等因素而有所改变,但通常不考虑这些变化。 摩尔吸光系数是有色化合物的重要特性,也是鉴别光度法灵敏度的重要标志。它与入射光的波长、溶液的性质和温度、仪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