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2017届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2017届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2017届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2017届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2017届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2017届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解析)1.考古发现,西周的青钢器铭文中,东部地区的贵族之长均自称为侯,但是在陕西王畿地区的贵族之长从未称侯而常常是被称为伯,有时为仲、叔、季。这表明A. 王畿的人地位高于东部 B. 权力的分配都依据血缘C. 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D. 制度实施注重因地制宜【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在不同地方制度实施并非完全相同,即材料表明了制度实施其实是注重因地制宜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反映出选项A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地缘而非血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西周时官僚政治尚未取代血缘政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膝下无子嗣,汉武帝之孙刘贺被拥立为帝,在位27天后被废。汉宣帝时被封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隶属豫章郡。材料表明汉代A. 君主专制有所削弱B. 皇族内部斗争激烈C. 侯国曾经归郡管辖D. 郡国并行弊端凸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海昏侯”隶属豫章“郡”意在强调侯国曾经归郡管辖,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汉代君主专制是加强而非削弱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皇族内部斗争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郡国并行弊端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3.中国建筑史记载:“北宋宫殿布局不如唐代恢廓”。东京宫城是在州级子城的基础上扩张而成,仅2.5公里周长,陵墓建筑尺度趋小也很明显。这反映北宋A. 践行勤俭爱民的治国理念 B. 国力衰微无力维持经济建设C. 建筑形式植根于思想传统 D. 建筑风格具有鲜明民族待色【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筑总是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土壤和文化背景中的,宋代建筑变小虽然与当时的国力贫弱有关,但主要还是受到当时理学思想的影响,理学提倡“存天理、去人欲”,有“向内转”、“内敛”、“内倾”的特性,所以在建筑方面一般不求其宏大,而在精神象征意义上具有深广的蕴意,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是强调民族待色而是强调建筑规模变小的原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4.唐朝时广东地区的农田种植以水稻为主,到明清时,则出现了“乡民以种稻收薄”,“将土地多种龙眼、甘蔗、烟叶之属,以致民富而米少”的现象,这一变化A. 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B. 是农作物商品化的结果C. 是小农经济解体的表现D. 是重农抑商松动的结果【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变化指的是龙眼、甘蔗、烟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这是农作物商品化的结果,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中的变化是经济作物的种植而和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小农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选项C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未松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5.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中国A. 小农经济日益陷入了破产的窘境 B. 传统轻工业贸易顺差越来越大C. 进一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被列强控制了棉纺制品的命脉【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是降低的,这是由于进一步的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而导致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小农经济,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而不涉及贸易顺差,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列强控制了棉纺制品的命脉方面的文字,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6.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革命思溯风起云涌的年代,有学者通过对北平人力车夫的调查显示,这些生活在底层的无产者居然有半数不赞成革命,而他们正是革命要解放的对象。这种状况表明A. 革命脱离中国社会实际 B. 底层民众普遍排斥革命C. 近代改良思想影响广泛 D. 革命运动缺乏社会基础【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当时中国的革命缺乏群众基础、缺乏社会基础,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当时中国必须革命,革命符合当时国情而非脱离中国社会实际,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半数”不赞成革命说明并不是普遍排斥革命,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革命而非改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7.1934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黎平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政治局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决定放弃在湘西地区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并创立根据地的原定计划,而认为应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川黔边区挺进,黎平会议的决议A. 为新领导集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 使中共确定移师陕北的战略方针C. 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地位D. 使中国革命道路出现了重大转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就是肯定了毛泽东的建议,也就为新领导集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移师川黔边区而非陕北,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地位是遵义会议而非黎平会议,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革命道路出现了重大转折是进军井冈山而非黎平会议,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8.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这一规定出台的背景是A. 家庭联产承包贵任制的广泛推行 B.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C. 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 全方位开放格局的进一步深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贵任制的广泛推行人民公社才被逐步的取消,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也被逐步取代,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取代人民公社属于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无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1982年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尚未普遍实行,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1982年全方位开放格局尚未进一步深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9.古代雅典法律明确规定:当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剥夺其公民权。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A. 法律制度达到完备 B. 民主政治导致政局混乱C. 民主政治更加完善 D. 公民个人自由受到限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民主强调集体至上,公民个人自由是受到限制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古代雅典法律制度尚未达到完备的程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政局混乱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雅典民主的不足而非民主政治更加完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0.从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议会就开始通过一系列社会立法,如济贫法工厂法等,严格限定童工和女工的工作时间,改善被雇佣者的生活境遇。推动英国社会立法的主要原因是A. 经济结构的变化 B. 城市化运动的发展C. 启蒙运动的推动 D. 代议制政体的确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使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才使英国议会开始通过一系列社会立法,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推动英国社会立法和工业革命有关而和启蒙运动无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代议制政体的确立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1.1928年9月,苏联领导人布哈林认为,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反对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这表明苏联A. 建筑原料产业供求平衡 B. 经济建设进程出现了偏差C. 计划经济体制己经建立 D. 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苏联经济建设进程出现了不同的观念,即出现了偏差,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当时苏联建筑原料产业供求是不平衡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1928年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工业化的问题而非成就,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2.下图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领示意图。这反映出.A. 科学技术推动了贸易量的增加 B. 二十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C. 世界格局开始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D. 世贸组织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稳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等国家贸易所占份额的变化反映了世界经济重心是在不断的转移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贸易所占份额的变化而非贸易量的增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问题而非世界格局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贸易所占份额的变化而非贸易秩序的稳定,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人既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的需要,也必须调整人的生活方式以适应自然的规律,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的根本要义。现代考古表明,中华文明在史前时期的存在,不是一花独放,而是像满天星斗一样。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上古的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本质,即中国人自古以来并不愿意将思想统一、凝固在一种教条形态上。张骞通西域,带来了中亚和西亚的文明,尤其是印度的佛教文化。儒、释、道三家并用,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不知经过多少次大大小小的变革。就带有全局性的制度而言,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从城市的里坊制到街巷制,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长足发展。摘编自中华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材料二 17世纪末叶以后,一批西方开明的思想家开始对圣经和天主教神甫的著作表示怀疑,甚至对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优越性也提出异议。在这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期,恰好传来了中国文化的信息。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专制君主比较有节制,承认传教士和伏尔泰交口称赞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考试、设置谏官具有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态度。他提倡以农为本,宣称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贬低货币和商业资本的作用,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摘编自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7世纪中华文明取得空前成就的原因和欧洲学者对西方文明产生怀疑的背景。【答案】(1)特点:强调和谐;文明发展多元性;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与时俱进,注重变革;以农业文明为主。(2)原因:农耕经济高度繁荣;中央集权制度仍发挥了巨大效率;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天主教会和君主专制的批判;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开展。【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是非常多的,例如,中华文明是农业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兼收并蓄、中华文明开放博大、海纳百川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2)17世纪中华文明取得空前成就的原因主要从政治方面(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经济方面(农耕经济的发达)等方面进行分析。欧洲学者对西方文明产生怀疑的背景要从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思想文化方面(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等多方面分析。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学者黄钟在帝国崛起病一书中细致分析了几个大国的发展历程,找到了大国兴衰与权力制约间的定律:各种政体的国家都可以兴起,也都可能衰落。但是,至今兴盛不衰的,只有共和政体。至于专制政体,自拿破仑战争以来,200多年过去,其寿命还没有超过80年的。为什么?因为犯错。无论内政外交,各种政体都会犯错。但是,在共和政体中,权力受到制约,很难一条道走到黑。专制政体缺少权力制约,错而难改,一错再错,难免衰亡。这就是说,权力国不受制约而短命,进一步说,权力越不受制约,就越短命。再进一步说,随着演化速度加快,出错概率提高,权力越不受制约,寿命就越短。解读材料,提取一个关于大国衰亡定律的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或世界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给合。)【答案】答案示例:观点:实行共和政体,权力受到制约,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兴盛。论证: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民主共和政体,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属总统,最高立法权属国会,最高司法权属最高法院,这三项大权中的任何一项法定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权力的制约,从而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也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解析】【评分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史论结合;(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首先必须明确观点政治体制和大国衰亡的内在联系,然后举出美国等大国相应的史实即可。请考生在第44、45、46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将所选题号涂黑。多涂、错涂、沼涂均不给分,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将清朝学部更名为教育部,统管全国的教育工作,蔡元培为第一任教育总长。随后,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时数。小学设置修身、国文、地理、算术、体操等科目,高等小学则在此基础上增设外语、图画、手工、裁缝等课程。中学、师范学校在此基础上增设理化、音乐、家政等课程。2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指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和,尊孔与信教自由相悖、应该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救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作为新的教育宗旨。何为公民道德?蔡元培解释说:“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揭者曰:自由、平等、博爱。”9月,北京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令(史称壬子学制),在新学制下,分为三段四级,即初等教育(2级)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其中又包括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三种不同系统。壬子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教育体系初步建立。摘编自民国初期的教育(1)根据材料,概括民国初期创建新式教育的举措。(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期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答案】(1)举措:改造旧教育,推行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得出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制度;颁布实施新的学制。 (2)意义:有利于宣传和维护民主共和,巩固新政权;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推动中国教育走向近代化。【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民国初期创建新式教育的举措主要从课程体系方面、教育制度方面、学制方面进行相应的概括。(2)民国初期教育改革的重大意义主要从对教育自身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教育走向近代化)、政治方面(巩固中华民国这个新政权)、思想文化方面(利于宣传民主共和思想、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等多方面概括。16.【历史选修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848年8月在波兰的弗罗茨瓦夫,来自45个国家的500多位科学家、作家和艺术家举行了世界文化界人士保卫和平大会,并成立了国际联络委员会。其中有法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及其夫人,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苏联作家法捷耶夫,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等。1949年4月20日至25日,第一局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法国巴黎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同时进行,有2287名代表参加,代表72个国家,12个国际组织和25的世界人口。1950年爱因斯坦发表电视讲话,反对美国制造氢弹。1950年11月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会尊奉的原则是:“世界上不同的制度可以和平共处。”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世界和平运动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世界和平运动的意义。【答案】(1)原因:二战给世界造成巨大灾难;知名人士和社会舆论的积极推动;核战争的威胁;美苏冷战严重威胁世界和平。(2)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促进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交流合作;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相对稳定;为战后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二战后世界和平运动兴起的原因主要从二战所带来的巨大灾难、知名人士和社会舆论提倡和平、美苏正在进行的冷战已经威胁了世界和平等方面分析。(2)二战后世界和平运动的意义在材料中基本上找不到答案,在回答时要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壮大了世界和平力量、缓和美苏冷战的紧张局势等方面分析概括即可。17.【历史-选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