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问题研究.docx_第1页
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问题研究.docx_第2页
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问题研究.docx_第3页
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问题研究.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问题研究摘要: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非常普遍,如不加以治理有成泛滥之势。笔者想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以期对我国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治理提供一点益处。 总结大全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对策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出于某种动机,利用法规政策的空白或灵活性,通过各种手段对企业的盈余进行调节的行为。从本质上讲,盈余管理显然是一种利润操纵行为,但利润操纵是通过违法的手段弄虚作假,人为地造成利润的增加或减少。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条件 契约理论的创始人科斯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有机组合,这些契约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盈余管理。盈余管理产生的前提条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信息不对称 各契约关系人的知识结构、偏好、社会分工不同以及获取加工信息存在的成本效益制约因素,导致有的参与者与其他参与者相比拥有私人信息或信息优势,即各契约关系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相对而言,经营管理层比投资者等外部信息使用者拥有更多的盈余信息;作为所有者的股权投资者则比债权投资者拥有更多的盈余信息。这种盈余信息的不对称性就为代理人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若委托人能够无成本地改变契约安排,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便可以消除。但问题是,私人信息的交流和契约的重新签订需要花费高昂的代价,这往往使委托人得不偿失,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委托人无疑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进而盈余管理行为在所难免。 (2)会计准则的不完善和灵活性 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公共契约,受制于订立契约的成本限制,难免存在各种不完善的地方,这就为经营管理层利用准则漏洞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各利益集团都试图影响准则的制订过程,以使新准则有利于本集团的利益维护,从而使得准则制定机构不得不采取一些妥协措施,给会计人员留有一定弹性和会计选择权以平衡各方利益,这样就使得经营管理层可以利用准则的灵活性进行盈余管理行为。 (3)会计本身特点 权责发生制是世界上公认的会计确认基础。与现金收付制相比,虽然它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是其本身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它给予企业很大的主观性。权责发生制要求在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内确认收入和费用。这样就产生了许多的应计和待摊项目,管理人员可以操纵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期间来控制会计利润。若提前确认应计和待摊项目企业利润就会高;若反之,企业利润就会低估。现行会计方法需要很多的人为估计,这就给企业的盈余管理创造了机会。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施手段分析 运用会计方法进行盈余管理,贯穿于会计信息系统产生会计信息的全过程。被采用的会计方法多种多样,比较典型的有会计政策选择及其变更、会计估计及其变更等方法。 简历大全 (1)会计政策选择及其变更 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拥有会计政策选择及变更的自主权,因而就有了盈余管理的可能。当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的利益与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便会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或变更会计政策,使生成的会计盈利信息对自己一方有利。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及变更 对工业性企业而言,由于固定资产金额相当大,因此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及其变更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当期以及未来期间的利润。一般而言,折旧基数越大,折旧率的较小变化便会引起折旧费的较大变化。这样,固定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例越高,折旧率的杠杆作用就越大,降低折旧率对提升利润的影响也就越大。因此,通过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和变更实施盈余管理就比较容易达到目的。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选择及其变更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在这一规定下,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为了提高当年利润,就会将连年亏损的被投资企业的股权减持至19%及下或通过其他方法使其对该被投资企业不再具有重大影响,从而将对该被投资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核算,以暂时隐藏该项亏损;反之,对于盈利状况好的被投资企业,如原先所持有表决权资本比例在20%以下的,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一般会寻求提高其所持有的有表决权资本比例至20%或以上或通过其他方法使其对该被投资企业具有重大影响,从而将原先采用的成本法变更为权益法核算,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及其变更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存货计价可以采用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由企业根据各类存货的实际情况自行选择。存货计价方法以一定的成本流转假设为前提,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可以反映不同的经济环境,有助于存货成本在已售存货与未售存货之间的合理分配,因而,给予企业管理当局一定的存货计价方法选择权,对于真实地反映企业损益及资产价值非常重要。但在具体会计实务中,企业管理当局的做法常常有违会计准则制定者的初衷。企业管理当局与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相比,具有更多的信息优势,这样,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不能排除企业管理当局利用自己拥有的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及变更权实施盈余管理以达到既定的目的。 (2)会计估计及其变更 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在我国,上市公司运用会计估计及其变更的自主权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是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无形资产受益期限以及各种准备的计提等方面。 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与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的估计及其变更 在确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时,往往需要根据固定资产的消耗方式、性能、技术发展等情况进行估计,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再有,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环境和客观情况的变化,企业管理当局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和信息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进行调整。比如,某企业原对购入的一台管理用设备采用平均年限法按10年计提折旧,后来由于技术因素以及更新办公设施等原因,已不能按原估计使用年限计提折旧,而将该设备的折旧年限改为5年。由于企业管理当局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估计与变更上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当他们想利用这一自主权实施盈余管理以达到既定的目 的时,总会想方设法为他们所做出的估计与变更找到看似合理合法的理由,作为局外人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有时是难以对企业管理当局作出的会计估计与变更是否合理合法予以判断的。 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度终了时,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对某一时点由于可收回金额变动而对资产账面价值的一种调整。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剔除虚增资产部分,对资产的存在状况作出迅速反映,从而更稳健地确认当期收益,更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情况来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这一会计政策实施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实务操作中带来一些新问题:为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上市公司往往根据实际需要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成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调节利润的新工具。 三、盈余管理行为治理和防范的措施 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即可防范舞弊行为,也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针对我国的特定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内部监控机制。包括建立完善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监事会切实地监督公司的财务收支,对经理进行监督和约束;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使独立董事在客观公正立场上充当起保护公司利益的角色等;建立审计委员会或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 (2)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债务契约动机,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引入债权人“相机性控制”机制。所谓“相机性控制”,是指当企业偿债能力不足时,在破产机制的作用下,股东作为所有者所拥有的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便转移到债权人手中。与股东相比,银行拥有更多的信息,可减少经理层与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为企业的商贸结算和贷款都是由银行进行的,银行对企业资产负债信息的掌握比股东更多、更准确。 (3)加快制订和出台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尽量避免会计处理中的“无法可依”现象。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在充分考虑了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的前提下,更多地体现了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新会计准则通过提高披露要求、缩减会计处理选项等措施进一步压缩了企业利用会计标准漏洞操纵利润进而误导投资者的空间和余地,提高了财务报告的使用价值。这样,一些公司仍然可能依据新准则运用新的手段进行盈余管理,从这点看来新的准则也有扩大企业盈余管理空间的可能。总的看来,新的会计准则虽比过去有很大的完善和提高,而且还同步推出了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质量的新审计准则,无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比较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但仍然不能完全避免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仍是治理和防范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开题报告 (4)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建设,尽快制定会计信息披露规则,提倡一定程度上突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披露方式、披露方法、披露时间、格式范例等予以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一般来讲,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大质量特征,两者都很重要,但相比而言可靠性是我国目前所应首先追求的。如果相关性和可靠性发生冲突,应当把可靠性放在第一位。这一点需要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有更充分的体现,并有必要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这一原则。 (5)加强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完善相关证券监管制度。首先,改进和加强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应从企业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可靠性以及披露的信息含量上加强管理与监督,对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其次,要改革证券市场上市、配股、退市等相关制度,应继续推进股票发行制度的市场化与科学化,推行主承销商保举制度,在满足充分披露要求的条件下,均可以公开发行股票,这样,市场上会增加更多真正绩优企业的供给,一方面可缓解股票市场上的“供需瓶颈”;另一方面可弱化企业为取得上市资格而在资产和盈利规模上做手脚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最后,我国对上市公司监管及惩处主要是由证监会等机构做出的,司法部门在此过程中未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各部门之间运作关系的进一步协调将会提高政府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质量。 作文 总之,要完全消除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是不太可能的,且不符合经济学上的成本效益原则。对此需要做的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适当控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减少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