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影响原因及对策.doc_第1页
大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影响原因及对策.doc_第2页
大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影响原因及对策.doc_第3页
大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影响原因及对策.doc_第4页
大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影响原因及对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腿蒃螂膂肅薂袄羅莄薁薄螈芀薀蚆羃膆蕿袈螆膂蕿薈肂肈薈蚀袄莆薇螃肀节薆袅袃膈蚅薅肈肄蚄蚇袁莃蚃蝿肆艿蚃羁衿芅蚂蚁膅膁芈螃羇肇芇袆膃莅芆薅羆芁芆蚈膁膇莅螀羄肃莄袂螇蒂莃蚂羂莈莂螄袅芄莁袇肁膀莀薆袃肆莀虿聿莄荿螁袂芀蒈袃肇膆蒇薃袀肂蒆螅肆肈蒅袇羈莇蒄薇膄芃蒄虿羇腿蒃螂膂肅薂袄羅莄薁薄螈芀薀蚆羃膆蕿袈螆膂蕿薈肂肈薈蚀袄莆薇螃肀节薆袅袃膈蚅薅肈肄蚄蚇袁莃蚃蝿肆艿蚃羁衿芅蚂蚁膅膁芈螃羇肇芇袆膃莅芆薅羆芁芆蚈膁膇莅螀羄肃莄袂螇蒂莃蚂羂莈莂螄袅芄莁袇肁膀莀薆袃肆莀虿聿莄荿螁袂芀蒈袃肇膆蒇薃袀肂蒆螅肆肈蒅袇羈莇蒄薇膄芃蒄虿羇腿蒃螂膂肅薂袄羅莄薁薄螈芀薀蚆羃膆蕿袈螆膂蕿薈肂肈薈蚀袄莆薇螃肀节薆袅袃膈蚅薅肈肄蚄蚇袁莃蚃蝿肆艿蚃羁衿芅蚂蚁膅膁芈螃羇肇芇袆膃莅芆薅羆芁芆蚈膁膇莅螀羄肃莄袂螇蒂莃蚂羂莈莂螄袅芄莁袇肁膀莀薆袃肆莀虿聿莄荿螁袂芀蒈袃肇膆蒇薃袀肂蒆螅肆肈蒅袇羈莇蒄薇膄芃蒄虿羇腿蒃螂膂肅薂袄羅莄薁薄螈芀薀蚆羃膆蕿袈螆膂蕿薈肂肈薈蚀袄莆薇螃肀节薆袅袃膈蚅薅肈肄蚄蚇袁莃蚃蝿肆艿蚃羁衿芅蚂蚁膅膁芈螃羇肇芇袆膃莅 大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已引起了教育、心理、医学及社会工作者的担忧和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它已成了影响学生心身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大学生心理卫生现状一些心理学、医学和教育工作者通过回顾分析统计或心理测验统计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是令人担忧的。1.精神疾病成为休学、退学、死亡的主要原因。据北京16所大学调查,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总人数的37.9%和64.4%【1】。清华大学的调查表明,该校因精神疾患休学、死亡的人数分别占休学、死亡总人数的51.03%和50%【2】。精神疾患在不少大学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2.精神疾病呈上升趋势。据北京16所大学调查,从19781988年10年间,因精神疾病休学的比例有所增加,1982年前均在30%以下,1982年以后各年均达40%左右【2】。北京邮电学院医院统计,该校精神病、神经症和其它心理障碍的发病率从1980年的1.3,上升到1986年的40.3【3】。3.神经症是主要的精神疾病,而重性精神病危害极大。据北京16所高校调查,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人中,神经症患者分别占76.1%和54.8%【1】。清华大学因精神疾病休学的人中神经症者占75.66%【2】。而神经症中又以神经衰弱为主。因神经症而休学、退学的有,但更多的则仍在继续学习,然而他们的学习效率、生活情绪、社会适应已受到严重影响。重性精神病虽比例不高,但后果严重。北京16所院校中,因精神疾病退学的病例中,重性精神病占45.2%;因病死亡的17例中,有9例均为患重性精神病而自杀(6例为精神分裂症,3例为躁郁症)【1】。清华大学在退学和死亡的人中,精神分裂症占60%【2】;中国人民大学因患精神分裂症死亡的学生7人(其中5例自杀致死),占学生死亡总数的33.3%【4】。4.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者比例颇高。中国青年报1988年1月13日报道,据天津市高校体育卫生验收资料统计,在全市5万名大学生中,16%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即有8千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良,主要有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神经性抑郁症和情感危机等6种。人民日报1989年8月15日以大中学生心理障碍应该引起社会重视为题,报道了杭州市新近完成并通过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软科学项目的研究成果。该课题组对城乡不同类型学校的2961名大中学生(男1523例,女1438例)的心理卫生测查发现,有16.79%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且随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卫生问题亦有较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高中生为18.79%,而大学生达25.39%,女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明显比男学生重,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重,非重点学校比重点学校重。湖南医科大学对827名医科学生的调查显示,有2135%的人存在中度痛苦水平以上的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或偏执症状,明显高于一般人【5】。对兰州地区4868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有8.48%的大学生患神经衰弱症,其中男生达10.08%【6】。以上这些数字,充分显示了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严重性。大学生的心理卫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了。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的原因分析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之所以大量存在,并不是偶然的,它是让心理、生理、社会诸因素作用于个体的结果,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心理、社会因素对学生心理卫生的影响【7】。1.社会因素的影响。主要指家庭、学校、社会等个体以外的客观因素。这里仅作横断面分析。因大学生生活在学校里,故主要侧重于后两者。(1)社会紧张性刺激增多增强社会的人必须在某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在某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和特定的集体中生活。社会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人们必须根据从社会中所获得的信息不断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和生理功能,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之适应社会的要求。然而这种适应性反应有时会出现某种程度的失调,从而在人们的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引起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带来情绪体验上的巨大变化,并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严重持久的心理平衡失调就会导致心理失常,还会影响生理状况。在我国,随着对外开放、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的信息量在急剧膨胀,社会生活的节奏在加快,各种思潮的冲击已经影响到我们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随着改革的深入,带来了一系列变化,人们面临着传统观念的变革,价值体系坐标的选择,新的生活方式的适应等等。费孝通在1986年10月召开的全国第二次精神卫生会议开幕式上说:“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这个变革包括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文化、观念的变革,因此人群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因适应不良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健康报1986年10月19日)。此外,诸如政治风云的变幻,思想理论界的反思,乃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变化,都要求人们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整,以便重新适应新的社会生活环境。社会在加速地发展,生活在日新月异地变化,这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心理的考验。人类已经进入了情绪重负的时代。比起人的生理疲劳来,现在的人需要承受更多的心理疲劳。大学生是社会上最活跃最敏感有知识的人,他们常常最先敏锐地感觉到变化和冲击,但由于他们正处在人格和观念的形成期,生理和心理在迅速变化,成熟与不成熟并存,因而那种变化和冲击在他们心灵中引起的波涛也最为明显、强烈。他们欢迎这种变化,但又对某些变化感到迷惑不解、难以适从。生活在变革环境中的大学生,会增加心理适应负担。笔者对浙大243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有47.3%的同学感到“担心自己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哈内认为;“许多心理变态是由于对环境的不良适应而引起的”。根据系统论观点,系统内任何一方面发生变化,系统内其它方面就要相应进行变革调整,不然就会引起系统内部的混乱和失调。自然、社会系统是如此,人这一系统也是如此。当个体原有的心理定势不能随着外界的改变而作出相应的改变,当人们的思想状况、态度情感、意志活动等个体内在诸因素来不及协调,那么个体就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或者社会中的某些部门、社会中的某些人没能作出相一致的调整,那么个体就会与社会、他人发生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社会还未形成可以宣泄解脱这种不安和焦虑的方式,因而易使人产生一种混乱、空虚、压抑或紧张、无所适从感。现代社会下,大学生面临的挑战很多,心理上存在着多方面的压力源。一是来自于社会责任的压力;二是来自生活本身的压力;三是来自于竞争的压力;四是来自于整个社会不断加快的节奏所带来的压力,它迫使大学生们要加快步伐。越是敏感、进取心强的大学生,这种压力感也就越明显。这种压力感过于沉重,就会出现心理障碍。此外,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也对大学生的心理有消极影响。可以这样预测,随着社会发展,个体所需要承受的心理负荷也会相应增加,人们能感觉到的矛盾和冲突也会增多,某些心理性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将会大大超过生理性因素。这就迫切需要社会调节机制和个体心理调节机制逐步完善起来,因为现代化的过程需要有现代化的心理素质来保证。(2)学校文化氛围中的消极因素学校环境是大学生日日夜夜生活的场所,因而学校作为亚社会环境,学校文化作为亚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直接而深刻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利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处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本来就有一种闭锁性的心理特征,但同时也渴望与人的交往和沟通。然而,不少人缺乏与人交往应有的勇气和方法,对人严,对己宽,加之社会上某些不良思想的影响,这些都会影响他们与同学的相处。大学生中的孤独感、寂寞感既与其年龄特点有关,更与人际交往不良的因素有关,它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正如我国心理学家丁瓒先生指出的:“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这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转引自王极盛青年心理学第150页)学习生活的紧张化。调查中,认为自己“时时感到一种压力和竞争感”的同学要占72%,而“常常为自己的学习成绩担心、不安”的占61.3%,这种紧张和压力一方面来自繁重的学习任务,较多的学时数以及考试关,另一方面来自同学之间的竞争以及社会的责任感等。适度的紧张与压力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是必要的,但如果超过一定限度,成为一种心理负担,则效果就会适得其反。业余生活的单调化。缺乏足够的娱乐场所、活动器具以及娱乐形式和活动的技艺等等,常使大学生感到大学“三点一线”的生活的单调沉闷,调查中有79.8%的同学回答“觉得现在的生活太枯燥乏味”。处于这一年龄阶段,正是长知识长身体,喜动好玩,情感丰富热烈的时期,加之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对高情感的需求,对业余生活多样化的渴求,更使这一矛盾变得突出起来。单调的大学生活会使人压抑、烦躁、兴趣减低、生活缺乏乐趣。陈旧教育思想的导向。较长时间来,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劳动。在智育中,也是偏重于分数,而忽视能力;偏重于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大学教学中(包括中小学教育也如此)一直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来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无论是在大学里,还是走向社会后,大学生的困难最集中地反映在心理上不能适应。大学生心理脆弱程度的增加不能不说与陈旧的教育思想导向有关。合格的大学生也必须在心理上合格的。此外,虽然大学阶段家庭影响有所削弱,但由于仍然存在血缘上的关系,经济上的联系,感情上的维系,因而家庭的风风雨雨都会牵动大学生的心绪,而家长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些心理问题是与家庭背景联系在一起的。上述的种种因素,对大学生心理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外界出现对个体不良的应激性刺激时,就会构成对个体心理的压力,如果个体不能作出良好的适应性反应时,就可能引起心理失衡,引起一系列负性情绪表现,如迷惘、烦恼、失望、忧虑、悲伤、恐惧、愤怒以及绝望等等。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就可能引起心理异常、行为变态。调查中有70%的同学认为自己“时时感到一种压抑感”,这种压抑感常常是引起心理问题的重要根源,而严重的压抑感本身就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然而个体面临应激情境时,是否发生心理障碍,除了上述的社会因素外,主要取决于个体的主观心理状况、个体所具有的行为特征和人格类型等因素。2.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心理、生理疾病是人类个体与社会、自然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外在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要转变为现实性,最终还要通过主体起作用,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运动而最终完成。根据认知理论,外在刺激并非一定会简单地引起某种反应,在刺激与反应之间还有一个认知过程,即主体的评价。正是由于主体对客体的不同认知而导致了不同质、量、度的反应,而这种主体的认知结构,是主体在这以前的一切生活经验包括社会-文化因素的淀积的结果。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个体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认同的危机,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解决“自我同一性”的时期。他们不断地反省自我,反省人生,思索着自己、社会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确定“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他们会经历种种的内心矛盾和迷惘,情感起伏大、容易诱发一些心理障碍。而“认同危机”的解决状况,本身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2)性的生物性与社会性冲突。处青春期的大学生已经性成熟,有了性的欲望与冲动,这时期机体内部出现的性激素的刺激作用所引起的生理感受、心理体验十分显著。专家认为,它远远超过性成熟之后的正常情况。然而由于有社会道德、法律和理智的约束,这种欲望被限制和压抑着。一般情况下,大学生们通过学习、工作、文娱活动、社交等途径使生理能量得到正当的释放,可以减弱、抑制性的生理冲击力,使之得到某种程度的宣泄、代偿、升华,但也有一些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性压抑,有些甚至是比较严重的性压抑。在对性的关心和欲求的同时,伴随着羞耻心和不安感。性的压抑常常是导致心理疾病的极为重要的因素,而且它常常是潜藏在心灵深处,却以曲折隐蔽的方式表现出来。对此,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3)心理素质的脆弱。由整个社会的紧张性刺激增多而带来的应激和压力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在增加,而不少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熏陶却远远跟不上。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以往生活中的顺利与受宠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心理定势: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而当环境一旦变得与先前不同,他们就会有一种挫折感,尤其是挫折的相对强度较大或时间较长时,就会转化为失望、自卑,变得心灰意懒、萎靡不振。缺乏自制力和挫折承受力是引起心理疾病的关键之一。(4)个性缺陷。同样的环境因素、同样的挫折,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反应模式,这与人的个性有直接联系。性格内向、孤僻、沉郁、压抑,过于自卑或过分自尊,急躁、冲动性大、固执,多疑、好钻牛角尖、易偏激,有太强的个人欲望和过高的个人期望,不善人际关系,唯我独尊,爱慕虚荣,娇生惯养,感情脆弱等个性特征,都是不利于心理健康的,而其中有些本身就是心理障碍的表现。(5)人生观的动荡模糊。大学生正处人生观逐步确立阶段,面临多种价值体系的选择,加之某些社会思潮的影响,使得他们人生观的确立变得困难而复杂,动荡不定。而人生观的动荡模糊往往会影响他们对事物的评价,使得他们在遇到困难、挫折时会引起感情波动,不能正确对待,尤其那些错误的人生观往往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容易被心灵的创伤所淹没。(6)心理发展中的内在矛盾。青年期的大学生正处在由不成熟趋向成熟的过程中,成熟与不成熟常常交叠在一起,他们的内心处于重重矛盾中。比如自立与依赖的矛盾,自信与自卑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知与行的矛盾,感情与理智的矛盾,要求与满足的矛盾,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冲动与压抑的矛盾,向善的愿望与从恶的意念的矛盾等等,这种内心矛盾使他们处在情感的波涛中。一个人长期处于内心矛盾中,或内心矛盾冲突的强度过大,都会破坏心理平衡而引起心理、生理的疾病。(7)情绪发展中的不稳定性。大学生处情绪最丰富最强烈最复杂最动荡的时期。他们的情绪富有冲动性,缺乏冷静的思考,因而常因做错而懊丧悔恨,他们的情绪常摇摆不定,起伏跌宕。由于具有情绪的弥散性,因而有时会失去客观性,表现在对挫折的判断上往往会以点概面,使人生蒙上阴暗的色调。青年期是人生中苦闷、烦恼最多,体验最深刻的时期,他们内心既敏感又脆弱,很容易受到伤害,是发生心理障碍乃至精神疾病和自杀的高峰期。大学生的个体心理因素是影响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当不良外在因素与不良内在因素交互作用时,就会导致心理平衡的失调,损害人的健康,而影响的程度又取决于这两种因素各自的程度与交互作用时的状况。三、改进学校心理卫生工作的对策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小而言之关系到大学生本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心身健康成长,大而言之关系到民族的素质、祖国的建设,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已经很严峻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必须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认真研究,采取一切措施,加强这一工作。学校教育尤其应该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内容。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决不是完整的教育,没有心理卫生工作的学校工作是有缺陷的工作。我们应该把这一问题摆到议事日程上来。1.对学校教师、干部、医务人员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一方面。他们本人亦存在着不少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影响着他们本身的工作、生活和健康;同时,他们若缺乏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奖罚无度,冷淡严厉,喜怒无常,就容易引起学生情绪困扰、适应不良,甚至造成心理障碍,尤其是对处于人格尚在形成过程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其影响更深远。现代心理卫生学认为,教育者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比起他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方法更为重要【8】。学校心理卫生的重要条件是要有心理健康的教育者。而医务人员在对待病人的每一过程中。都有心理卫生的要求。同时,不少疾病属于心理疾病,或虽表现为躯体症状而根源是心理障碍,对此,医务人员应更多的从心理的角度予以咨询、治疗。2.开设心理卫生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3.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宣传、普及,如利用墙报、黑板报、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提高大众心理保健的意识和知识。4.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类机构。目前,在高校,由心理、教育、医务工作者共同参予的心理咨询机构在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方面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国外许多国家在各类学校中都有相应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5.心理系、教育系、师范类、医学类学校应普遍开设心理卫生课。他们应成为心理卫生的积极宣传者和骨干力量,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在目前情况下,应加强对有志于从事心理卫生工作的同志进行培训,以尽快地促进这一工作的开展。6.建议在心理学会下设咨询心理学分会,或在心理卫生协会下设立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或在教育学会下设学校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研究会,加强对这一具有广阔发展前途的领域的研究和工作。美国心理学会49个分支学会中,心理咨询属其中的第17个部门。此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