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doc_第1页
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doc_第2页
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中国的教育太重视一点一滴的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中国的学生是知识太多,活的思想太少。”杨振宁博士的这句话无情地揭示了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压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这一事实。创造性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创造的潜能人人都有,但要把这种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还需要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中悉心培养。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的本质要求,因此,我们应该贯彻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方式,适应新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以及实践的能力。一、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创新思维平庸蕴含于标准化之中,创造性蕴含于个性之中,而个性是在与学习、生活的环境相互刺激的过程中形成的。首先,要营造一个不断刺激学生作出主动的独特的反应,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作为新型的教师,绝对不能像剪冬青的园丁,拿着尺子挥舞大剪刀按照统一的标准,或方或圆,一个调子,绝不允许有另类的枝节出现,而理应为学生搭一个发展的平台,创造条件激发其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像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学习,先为学生们创设有利的情境,然后用自己灵活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控制气氛,组织学生去思考、讨论、探究、小组学习等,既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让学生在良好的气氛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其次,要极大地改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让学生在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的。在传统的教育中师生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确定者和学生成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权威。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是支配者,而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教师、学生、家长以至全社会都有一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老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管住学生是应该的,管不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教师要维护师道尊严,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不要说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甚至正常的人格也难以得到健康发展。我们应像主持人那样,在民主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下,能够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欲望和性格特征,能够以一种创新精神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素质。二、实现角色的转变,培养创造性学习新知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人文本”的学生观,“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观,“平等参与者的首席”的教师观,这要求师生的角色必然发生转变。教师要由单纯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引导,切实发挥好主导作用;学生要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和知识的建构者,不仅要掌握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围绕课本知识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45分钟教师一手包办,学生不需要思考为什么、怎么办,只要把老师讲的记住就行了。而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过程一方面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张扬个性和创造成果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感受、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三、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创造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理论上的讲解,唯恐学生听不明白。而对教材所提供的能引起学生思维火花的事实材料以及社会现实问题往往不能很好地去利用。要么在学完理论知识后让学生自己去看一看。这种认识上的先理后感的学习顺序,不仅违反了对知识学习的一般认知规律,而且会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其实在历史教材中,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要出发,据学生的生活体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设置了大量的故事和图片等新的情境并设计了许多学习活动,我们应充分发挥教科书教学活动的功能,主动积极引导学生去讨论问题、寻找答案、澄清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使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建构知识,达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境界。比如在讲美国的独立一课时,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呈现的自由女神像、波士顿倾茶事件、华盛顿像等图片材料,使学生置身于课本所描述的场景中来探究美国的独立战争。另外,课文还配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内容、地图烘托主题,将重点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展现,便于学生阅读、理解和把握。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去探究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潜能。 四、注重教学互动,培养交流合作能力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着教转。教学关系是我教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还表现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独立品格丧失,教成为遏制学的“力量”。而新课程要求教学不只是忠实传递和接受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教学是教师教学生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重要的课堂资源,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相互理解启发和补充。在该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教学互动,教师与学生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也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利用综合探究,培养创造性实践能力初中历史教材中每课都设有“议议”“记记”“说说”“读读”“想想”等栏目和“史海拾贝”等探究材料,在学习内容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拓展延伸的平台,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从教学的角度看,我们注重教学的过程。所谓教学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而过程即达到教学的目的或获得所需要的结论而必须经历的程序。陶行知对此作了一个恰当的比喻,过程是储备金,结论是纸币。实践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比如在学习综合探究“戊戌变法”一课。学习目标是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记住“公车上书”的时间和内容,知道维新派创办的政治团体强学会和主要刊物万国公报等,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及历史意义。在活动中,先给学生时间把该记住的东西花时间背下来;然后分组讨论课本上的想想“公车上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袁世凯为什么要出卖维新派?”“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最后,分成两个组,针对“史海拾贝”中“要不要维新变法”展开辩论,让同学置身于十九世纪末的中国,感受在腐朽落后的中国进行改革和革命的必要性。在同学们进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实践调查,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教材引领教学的功能,引导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搜集信息、合作学习和社会实践能力。总之,我们要适应教育要求,及时调整教学观念和策略,发挥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