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两省普通高中生物学科新课程远程研修文本资料.doc_第1页
琼两省普通高中生物学科新课程远程研修文本资料.doc_第2页
琼两省普通高中生物学科新课程远程研修文本资料.doc_第3页
琼两省普通高中生物学科新课程远程研修文本资料.doc_第4页
琼两省普通高中生物学科新课程远程研修文本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年鲁、琼两省普通高中生物学科新课程远程研修文本资料专题1:模块解读和整体备课课程专家:朱正威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参与成员:张 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于 璇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郭 莉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主 持 人:于 璇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第2学时于 璇:老师们好,上节课我们是从宏观,对模块进行了整体解读,我们了解了模块的地位、学习的内容及三维目标。这节课我们将具体深入到整个模块的备课当中。张老师在北京市的培训中说过,备课一定要作整体的备课,千万不能一头扎入到一节课中,就是这节课怎么上。当时我就不太懂,什么叫模块的整体和备课,这些以往的备课有什么不同呢?张 华:是这样的,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非常容易对细节比较在意。新课程也是如此,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老师经常关注的不是框架的东西,而可能拿到教材后就关注哪个知识点有什么变化,有什么改动,增加了什么,减少了什么,这不是不应该的,我觉得也是应该的。就是说,他应该关注这些变化,但我们认为呢,他要能够从整体上来把握整体的变化和我们整个课程改革大的方向,还有作为课程变化里还有教材变化,对于他以后的教学会有好处的。所以,在北京市的培训里面,我们非常强调所谓“整体备课”,即整体设计课程。所以,我们当时提出老师要有设计课程的意识,要在以下几个层面加以体现,首先要明确高中生物课程的性质和总的目标,要从整体上把握高中生物学的主要内容。其实我们刚才已经就模块2刚大家说了一段了。如果你要备课,要建立备课程意识的话,就不是备一个模块2了,要从宏观上把握生物的六本书,三本必修三本选修,都应该从整体上来看。要把握它的内容、它的科学概念、核心观点、重要的活动和实验等等。其次,要对所教的学生(高二)作一个必要的调查,要掌握学生进入高二时的一般学习水平,包括学业水平、认知水平,还要对教师自身教学的特点和风格、水平处于什么样状态,包括学业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包括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综合各个方面的基本情况,从整体上来制定一个教师的高中生物教学计划。我们是强调,老师应该在暑假作整个的计划。所谓整体呢,先得把握信宏观,在制定整体计划里边,应该包括落实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总学时、要实施教学的主要策略和方法,要大致列出来。(当然后面还有中观和微观的。)还要提前安排好分布在不同学段的重要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这要提前做,而且要假期做。因为生物的许多实验是要提前准备的,不能说上一课,准备一课。否则当需要上那课时,现培养,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我觉得要从暑期做教学计划时,就要安排进去,争取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争取大致选几个,实质要勾勒出课程实施的一条主线,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各个模块进行进一步的设计。这就是备课程的意识,几本书都要看,总的原则要先定。其实我觉得,对于我们老师实施课程相对重要的,就是针对模块进行设计,它就算是比较中观的。教师要在对课程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在有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对必修和选修的,(因为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必修2,其实刚才已经梳理过整个内容了,)要在模块设计上下功夫。就是比我们刚才讲的还要细一点:这整个学时是多少,要用几个学时完成,里面主要的活动是哪些,有没有实验,实验是不是要提前做,我主要采取的教学策略是什么等等,要有一个整体的模块安排。这好在哪儿?因为后面还有单元的教学设计,相对微观点了。中观的模块教学设计完成后,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不管你进行到哪儿,都对整个的框架,前后都可以响应一下,因为我们都知道,学习科学概念是一种螺旋上升式的,不能像狗熊掰棒子似的,摘一个扔一个,扔一个摘一个,就像我们过去有的老师似的,我备一课上一节,我可以把这课上得满满的,恨不得是没有可讲的。就是从有问题讲到没问题了,他以为就是一堂很不错的课了,其实错!因为高中的生物课程学习是六个模块,起码有三个必修,是一段时间的学习,不是一节课的事。只备一节课,就容易把知识都变成零散的碎块,那么在学生学完了以后,这些碎块成不了一条线,更成不了一个网,对我们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精神的养成都是不利的,至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都是片面的,因为都是支离的、破碎的。功利一点说,我们经常在考试中发现,学生知道这块有什么知识,但这些知识都是碎的,他不知道拿哪一个来解决问题,所以他可能随便找这部分的某个知识拽到那里去了。这是最常见的错误,我觉得可能来自于我们老师教学时给学生的就是碎片,将来复习也不好复习。但相反,如果老师脑子里随时都有宏观的框架,有中观的框架,有主线,虽然知识是一点一点的,但这些知识都在该主线的哪儿,是在框架的哪一部分,老师要是条理很清楚,势必学生在你的引导下,他的学习也会这样。所以,我们强调整体备课,宏观、中观和微观构成一条线、一个网,然后不同的点在什么部位,老师都很清楚,而且做到游刃有余,我该上什么课,我有什么实验,我早就有所准备,这样教学起来教师开始定的模块的目标就容易实现。那课堂的教学目标也应该很大程度是不错的。我想是这样一个理解。于 璇:谢谢张老师。其实我们也是当年张老师给解释以后,我们就照着做,所以给老师们展示一个我们北大附中生物备课组做的模块教学计划。大家来看这个模块教学计划,也请专家点评一下,看看我们这个符合不符合要求。根据张老师给我们的培训,我们觉得应该包括这样几方面:一是模块的地位,特别是这个模块所突出的,我们选择了几个,比如遗传、假说演绎、计算,这是刚才朱老师已经跟我们谈到了;进化这样几个词。模块总学时,36学时。 下面就是我们做的具体计划和要求。这个具体的计划呢,36学时,一周做了四学时,总共8周,因为最后一周是考试周,再有一周要留一点余地。后面就是学习的具体内容,我们学习的是浙科版,按照浙科版的内容,我们模块的教学计划包括:一个学习的内容,即这节课讲什么;后面呢,是老师们准备了课标和考纲的要求,也是让老师们对课标的要求有随时随地的了解;然后是关于核心概念。关于核心概念的教学也是我们最近教师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定要突出该模块中这节最核心的内容,从上位对学生进行教学,也从上位进行备课;后面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还设了一个栏目,挺有意思的,其实是教研活动,相当于一个资料包,因为发挥大家平时集体备课的力量,把大家平时看到的好的资料,比如有老师从网上下载了孟德尔的原文,还有一些好的视频,比如在北大图书馆网站上看到了饶院长的一段视频,觉得他讲孟德尔讲得很好,那么就作为资料放在这儿,老师们备课可随时使用。这就是我们具体的备课。比如包括一些老师们上得好的课,我们也给放进去,大家可以参考,谁是谁的课例,那么一些教学方法,大家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就放在里面。还比较有意思的是,我们要求学生有一些自学内容,不是全都讲,自学内容也在这儿,一开始就告诉学生哪些部分是自学的,也在这里头写出来。这只是我们计划的一部分,在计划的后面我们还罗列了这样几点内容:一是在这个模块内容教学中,我们会安排一些学术讲座,以及给学生推荐的书目,每位老师会给学生推荐一本书。所以,这个模块我们推荐了这几本书。我们一个模块还要组织两次讲座和一些有关的活动。最后,我们有一个模块的评价,在第一课时,“模块导学”中,就要公布给学生,我们这个模块怎么评价,哪些作业,哪些要求,以及每次考试难度系数是多少,占的比例是多少,我们就是这样做的。我们觉得自己做得挺细致的了,但是还有不足的地方,朱老师您看呢?朱正威:实际上,整体备课最终要形成这个模块的教学计划,经过大家的努力,形成一个可行计划。往前推到五六十年代,即使不是模块教学,老师开学后的第一件事,这学期的教学内容要做个计划,这个内容应该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有一个时间表,先上什么后上什么,分配多少时间,包括实验的时间。甚至于还应该包括这些内容,结合我们教研组或我们个人,重点研究的课题是什么,我们总是要把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把这个模块里想研究的东西包含进去。这提供大家参考。文革后再恢复,大家就不太重视了,有大纲有教科书就教呗。现在课程改革后,一个个模块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且像北京目标的安排,高二年级一个学期要上两个模块,一周学时是4;有的学校可能高一开课,一周学时是2,所以时间很紧张的。比如“分子与细胞”和“遗传与进化”,都在一个学期要完成,所以加强计划性尤其重要。如果不加强计划性,那就不行了。这是我的第一个评价,是充分肯定的,应该要有这样一个具体的计划。第二,这个计划还有很多特点,分得很好,特别强调两点。第一个,强调标准和考纲在这个内容是什么要求。注意了,不能单单说标准,因为考纲和标准并不完全一样,虽然考纲是根据标准来的。所以这样来看,事先我们就注意了,标准有什么要求,考纲有什么要求,进了我们的计划里边,这是很有特色的。再有一个,模块的各个部分依次排列下来时,它把核心概念列出来了。为什么要把核心概念列出来?因为什么是科学教育,教学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啊?不要误解为主要是科学方法教育,主要是搞一点探究活动,这个话具有片面性。科学是什么?科学是概念系,一系列的科学概念形成科学。所以如果说学了半天科学课,相关的主要概念或核心概念以及概念间的相互关系都不清楚,那就没有完成科学教育任务,或者说是一个不完整、不完善的科学教育。即使是培养了很多兴趣,很多能力,但你不是学科学吗?最后落下来的是什么?所以这个东西来讲,把它特别提出来。可能我理解得不完全到位,因为我没有参加会议本身。就在去年的10月,我们开了一个中美课程教育交流会,前年是到美国开的,现在是美国派了10个专家讨论。这次讨论对我们的启发呢,是美国目前自然科学的教育,主要研究方法是概念教学。不是像我们在课程改革提出的,改革课程方法,比如探究。当然它不反对提倡探究,但是它得有个落实啊?落到哪去?就是要落到核心概念的理解上。你们可以查到,美国的许多刊物上就有许多探究概念形成的规律的论文,包括科学美国人,有一期上就发表了教育科学两位专家写的文章,关于概念是如何形成的。都翻译成中文了,出现上通俗的读物上的。所以这样来看,核心概念在目前的情况下更要重视。我还可以透露一点,因为我们要进行课标的修订,要排版了,基本的精神是文科的要强调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理科的要强调核心概念的教育,希望在修改时重视这个问题。我们总是在曲曲折折地前进,重了那边轻了那边,也不是什么奇怪,也不是什么错误,人总是曲曲折折前进的,这想这个也是很好的。另一个,可以不用“教研活动”,用“相关课程资源的收集、开发和利用”。甚至于张老师讲的,有些是需要提前准备的资源也进去了,这样可能更好一点。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在这个模块进行这个过程中,要进行什么活动。有听讲座的,有参加什么活动的,还有学生要读什么书的,这都是有计划的。因为我们的学习并不都是课堂的,还应该有课外的,才能比较厚重,比较丰富。这个计划里再有一条,是评价的改革,什么叫形成性评价,既要重视纸笔测验,又要重视其他的表现/综合表现,这到底占多少百分比。我们事先就定好了,大家同意就按这样实行了。当然中间可以按情况调整。我们也允许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灵活的调整。这些都是很有创见的地方。回过头来,整体备课要落实到哪里去?要落实到一个比较完整的、可行的、创新的教学计划。于 璇:谢谢朱老师点评,我们回去再给修正一下。我们做了这个计划之后,收获还是挺大的。我刚才听朱老师讲,有一句话给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概念形成的探究过程。也就是说,我们教给学生核心概念时,科学史的一个探究过程是怎么形成这个概念的。所以,下面我们想和老师们讨论一下,关于这个模块中的教学策略。说起来,这个模块中的教学策略可以有很多方面,但是上节课张老师的梳理,已经清楚地发现,科学史在这个模块中太重要了。所以,我们以一节科学史作为一个教学策略案例,是我们学校的王俊霞老师讲“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请老师们先看一段视频。(插入视频)于 璇:郭莉老师,您还记得当年咱们组一块儿备这个课的时候,提到科学史教学要注意到的一些问题,咱们当时都有哪些共同讨论和争论的地方呢?郭 莉:一是不能因为要讲科学史,而完全陷在科学史里面进行教学,让学生听起来感觉像在听历史,很没有意思,也调动不起他们的积极性,而是在讲科学史的时候老师们要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真正体会当时的科学家是怎么设计这个实验(思考过程)。于 璇:对,怎么来设计这个实验呀,怎么处理遇到的一些问题,带领学生逐步地来分析来解决。郭 莉:对对。我记得王老师在最开始备这节课的时候,在讲“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开始时是让学生知道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即DNA注入到细菌内部,蛋白质外壳留在外边,但后来咱们共同讨论,实际上做实验时,当时艾弗里并不知道噬菌体侵染的过程。最后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把整个实验过程介绍完了以后,让学生最后去分析:到底噬菌体是如何侵入的。于 璇:我听了不少课都是这样,讲“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开始就把噬菌体的侵染过程、flash等等模式化的,再把那些数据给学生,其实都已经告诉学生DNA是遗传物质了,那数据有啥有啊?学生往往就知道了。张 华:过去往往就是这样讲。因为它更注重让学生记住那个事实,而新课程不一样,它是通过科学史真不是单纯讲历史的,它放在科学课来介绍的话,更重要的一点是,不是让学生完全让学生进行一次什么都不知道的“探究”,我们带着学生毕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多的是要走捷径。所谓“走捷径”,就是不可能让学生还要尝试失败,更关注科学史里面科学家思维的“捷径”,就是科学史里面科学家思维的探究,带学生去亲历,是很重要的。所以不能让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事实,然后拿一个模式的东西反复让学生在脑子里有很深的印象。而这是怎么来的,科学方法,整个这个过程,尤其是科学家思维的过程一点都没有。这对学生起码,从教学教育上讲,是很单薄的。完全是划了一个模式化的东西,让学生记忆,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不如单纯告诉他结论好了。这不过是把结论直观化,而一个图来表示罢了。这就没有科学家在整个探索过程中,思维的那种变化。我觉得那是我们在讲科学史中要注意的。而且绝不能把科学史讲成一段“史”,因为那段历史,可能不简单是那点儿东西,可能还有很多东西。我们怎么筛选?我自己觉得,要关注科学家思维的过程。那是很能启迪学生的。我曾经听过课,讲沃森、克里克发现DNA结构模型的历史。因为中间有富兰克林,有一位老师就揭露沃森、克里克他们的嘴脸,把他们之间争争吵吵的历史讲给学生了。(于 璇:和我们的教育没有直接关系。)我们并不讲他们之间的恩怨,我们是带学生要认识DNA的结构,它的发现历史,它的巧妙和伟大。但是,肯定那段历史还有别的东西,我们要不要讲啊?这就是我们老师讲科学史真当成讲“历史”了,这就削弱了科学史在科学课里真正的价值。朱正威:我补充一点吧,为什么我们的课程今天来看,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要强调科学史。整个遗传学里,都是按照历史来编写的,进化论也是按照这个发展来编写的,所以整个模块教学里边我们时时离不开科学史。我想补充几点,一个是科学探究有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让他亲自做科学学会探究,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等,整个的过程他是亲历的,这当然很重要。但更多的,由于学生学的是前人总结的经验,他不可能事事去亲历,这样的机会无论怎么设计也是不多的。因此,用科学史的教育,可以间接地体会什么是科学探究,如何进行科学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复杂。这是一种间接地理解和学习科学探究。所以这样来看,我们用科学史的策略,实际上也是培养科学探究的途径。这是第一条。我也同意刚才老师们的意见,因为我们不是历史课,我们是利用科学史来完成我们这个模块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我们不是在科学史里边有文化史、有经济史、有政治史,不是重在“史”,这样来看,不能讲成简单的历史,要扼要地、能说明问题地提出来。不能像百讲讲坛似的,扯起来没完。在百家讲坛合适讲的材料在这里不一定合适,比如刚才富兰克林的事。老师顶多可以讲在其中富兰克林有重要析贡献,可惜他没拿到诺贝尔奖,为什么呢?诺贝尔奖限定三个人,而且受奖前他已经去世了,就不要讲他们之间又怎么啦,否则就是要写小说了。所以,科学史也要把扼要的、能说明问题的东西拿出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标。另外,科学史的教育里边可能还要特别注意,技术的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比如格里菲思到艾弗里有技术进步的问题,等到赫尔希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有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的方法了。所以,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科学的发展,科学为技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技术的进步又过来促进科学的发展。这是一个科学技术的时代,不完全是科学的时代,所以技术的重要性一定要强调,我们还有生物科学技术实践的课呢。另外,科学中问题的最终解决是许多人合作的劳动成果,这种合作可能是纵向的,是继承的。譬如这个课,从格里菲思到艾弗里,到赫尔希它是一种继承关系。同时它肯定是一种合作的产物,比如“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除了赫尔希还有查尔斯;说得远一点,如果没有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的演讲,来动员年轻的物理学家进入科学领域,那么年轻的物理学家(这两位),我们就不可能有重大的发现。所以,这是一个合作的产物,是一个团队的产物,不论是历史的还是横向的。教师要给学生这样一种重要的熏陶和观念。尤其是现代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