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单元教学信息(二).doc_第1页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单元教学信息(二).doc_第2页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单元教学信息(二).doc_第3页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单元教学信息(二).doc_第4页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单元教学信息(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单元教学信息(二)一、加缪的局外人分析中篇小说局外人不仅是加缪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它与同年发表的哲学论文集西绪弗斯神话共同在欧美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小说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的是“我”(莫尔索)在阿尔及尔的工作单位收到养老院发来的电报:“母死,明日葬。”我向老板请了两天假,来到了离阿尔及尔80公里远的马郎沟。母亲已经入殓。看门人告诉我,如果我想再看母亲一眼,他可以把棺盖打开,我回答他:“不用了。”我呆在停尸房一边守灵一边歇息。这一夜,母亲生前的好友不断地前来祭拜,可我一个都不认识。好不容易熬过了夜,院长要见我,他让我在好几份东西上面签了字,并问我是否再看一眼母亲,我说不要。然后,我和院长、女护士,还有一个据说是与母亲相好的叫门莱兹的人一同去给母亲送葬。母亲下葬时我怎么也流不出眼泪来。回到阿尔及尔的第二天是星期六,我去海滨浴场游泳,遇到了我所在的写字间从前的女打字员玛丽。我们一同玩了一整天,晚上看了电影后,她就跟我回了家。当我再醒来时,玛丽已经走了,在枕头上留下了她的头发带来的海水味。午饭后,我在家里东坐坐,西站站,闷得发慌,又到街上东走走,西看看,极其无聊地打发完了星期天。周一上班,老板颇显客气。我忙活了一上午,便与同事到处闲逛。因为无事可做,我们便追赶一辆挂有铁链的大卡车,终于扒到了车上,我们在车上欢呼跳跃。下班后回到住处,碰到邻居在遛狗,又碰到同层的邻居雷蒙。雷蒙让我给他以前的情妇写信,羞辱她,进行报复。我起先不允,后来一想也没什么,就答应了。雷蒙的情妇接到信后,就来找雷蒙。雷蒙对其大打出手,惊动了警察,在传讯时,我替雷蒙做了有利于他的证据。雷蒙就约我去妓院,我拒绝了,我们就在街上到处走走。办公室里,老板和我谈一个非常渺茫的计划,他有意在巴黎开一个分号,问我是否愿意去那里工作,我回答说无所谓,老板的样子不大愉快。晚上,玛丽又来找我,问我愿不愿意同她结婚,我说无所谓,她说我这个人真怪。我到警察局去为雷蒙作了证 ,使他只受了一个警告处分。我们一起去海滨玩时,雷蒙情妇的弟弟纠集了一帮阿拉伯人寻衅滋事。殴打中,雷蒙受了伤,我揣着雷蒙的手枪到一处清泉旁歇息,恰好碰到了刺伤雷蒙的阿拉伯人,天气炽热难当。我觉得天旋地转,恍惚之中对那个阿拉伯人扣动了扳机,而后又连开四枪。第二部分写我被关进了监狱,我对宗教不屑一顾的态度激怒了法官。案子拖了11个月,时间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当时案件不多,报上对我的案子作了不少夸大的渲染,使案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引人注目。开庭时,法庭对我把母亲送进养老院过凄苦生活、死后不愿再见她一面、甚至没有流过眼泪等都十分不满。检察官还指出,我在母亲死后的第二天就去海滨浴场游泳,乱搞男女关系,看滑稽电影寻欢作乐等。从上述事实中,检察官得出了我是预谋杀人的结论,并指责我没有灵魂,没有人性,没有道德观念。我被判处死刑。我拒绝向神父忏悔,生活没有什么可让我留恋的,死和不死都无关紧要。为了有一个好的结束,为了避免自己感觉孤单,我想只要我受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看我,对我发出咒骂的呼声,就行了。加缪的局外人,仅仅几万字,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性格独特、内涵丰富、值得反复研究的人物形象。小职员莫尔索是加缪反映“荒诞”的第一典型形象。莫尔索的荒诞主要表现在他对现实的一切都是冷漠的,很少主动去感觉人生,对外界具有一种盲目的超脱感、麻木感。他对母亲的去世、女友的爱情,对升迁加薪、社会道德、法律制度,甚至对自己被判刑的结果等一切都是冷漠的、不屑一顾的。在他的眼里社会的一切秩序都是毫无意义的、荒诞可悲的。莫尔索体现了加缪的荒诞哲理思想。局外人这个题目的含义实际上是指人与周围环境完全脱节、人对自己的生存感到陌生。局外人被用来比喻人生活在一个与他漠不相关的世界里,世界视他为局外人,他视世界为局外人,从而产生了荒诞感。局外人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作家表现了“荒诞世界”中的“荒诞的人”的典型莫尔索的形象。加缪用“局外人”界定莫尔索这个人物,却并不妨碍读者从各个方面去分析他。莫尔索是“局外人”还是“局内人”,历来评价不一,这里不妨从两方面的展开思考。首先,莫尔索是个超脱的人,他是职员,有自己的住处,有社交活动、与女人往来等等。从表面上来看,他选择了寻常人的生活方式,但骨子里他并不认可寻常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他不愿像这个社会的多数人那样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该哭的时候哭,该笑的时候笑,该害怕的时候害怕,他只听命于自己的内心,他的内心深处驱动他的力量正如加缪的局外人美国版的序言中所说的:“他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著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从莫尔索在狱中和神父的谈话中,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莫尔索这个不相信上帝的人不仅认识到自己人生的意义,而且对它非常有把握。因为他是一个认识到世界是荒诞的怀疑主义者,他不适应荒诞的社会生活,不愿意扮演社会所规定于他的角色。莫尔索的悲剧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不能容忍像他这样一个“局外人”的结果。正如彼得?鲁尔谈到莫尔索悲剧原因时所说的“正因为他是一个陌生人,一个局外人,一个其生活方式看来对现存秩序是一种无声威胁的人。”(彼得?鲁尔加缪与萨特的争论)莫尔索最终走向了死亡,彻底地变成了一个局外人。他只能以死来结束荒诞。其次,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理解莫尔索这个人物为什么总是徘徊在局外。众所周知,社会存在首先要求人们适应,适者生存。而莫尔索的生活态度使他和社会这个庞然大物总是显得格格不入,无法适应。因此,社会只能把莫尔索这样的不适者甩出去。也就是说,这个社会并没有为莫尔索这样的人准备适宜的位置,既然他无法正常地扮演社会规定他的角色,他就只能被社会淘汰出局。对社会而言,莫尔索是一个局外人。在社会强大的秩序面前,莫尔索并不企图改变什么,而是生活在自己的主观意念中,把世界变成自己。通过对自身存在状态的选择,实现自我价值、自我意义。这种自愿的自我孤立使莫尔索不能像多数人那样正常地活着,因而对社会而言,他只能是个局外人,在现实社会中,大多数人通常是能够面对与社会对立的状态,进而战胜自身对此所存在的障碍。战胜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说忽视,人们忽视(有意或无意)好多不好应付的生活部分,回避着与社会正面冲突,使自己不至于过度敏感,为的是能够“正常地”生存下去。莫尔索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他的态度明确而坚定:听凭自己的内心,他无法忽视,也不愿回避,因此莫尔索变成了少数人。他在参加母亲葬礼前,内心的感觉是混乱的。“养老院离镇上还有两公里的路,我只好步行去了。我真想立刻见到母亲。”,可是当他站在母亲的灵柩前,却拒绝了要为他找开棺盖的老人。莫尔索自己也搞不清楚为什么是这样的。他爱他的母亲,但又不能忽视心中的冷漠。他无法在这种情感所带来的均衡力量支配下,看母亲最后一眼,只好听任别人的议论。他真实地听从了内心的指引,同样也没有办法在母亲葬礼后,压抑一下自己的欲望,不去和女朋友约会,看费南代尔主演的喜剧片等。他做不到这些,其实,他过分地强调了自己。对莫尔索而言,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其他的存在。也许他没有主动地与社会的传统道德观抗衡,但他无法战胜自己,间接地形成了这样的对抗。于是,莫尔索成了一个喜剧人物。人有时的确无法战胜自己,这为莫尔索这样的人物提供了存在的可能性。而莫尔索最后在“天气炽热”,、“天旋地转”的“恍惚之中”开枪了,开枪杀死了那个阿拉伯人。开枪前,他保持着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所需要的勇气,他略微具有一点“英能”的特质,但开枪却使他变成了个懦夫,因为不是必须开枪的,他当时所处的环境并没有逼迫他非开枪不可,开枪意味着他无力继续坚持他那过于独特的生活道路。对他来说,在荒诞世界里这样活下去与死亡两者,无疑后者是更容易的。那么,这样更容易些的道路,使莫尔索又染上了沉重的懦夫色彩。但是莫尔索本能地保持着人的自然状态,拒绝社会对他的异化,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背叛了这个社会认同的一切传统价值。从这个意义上看,莫尔索又具有那么一点英雄的色彩。总之,这个人物形象是相当复杂的,内涵也是深刻的。如果前面分析强调的是莫尔索这一人物在强大的社会面前的无可奈何与无能为力,尽管他对此保持着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最终也免不了被吞噬的结局,那么,从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社会在人这个既成事实面前的软弱无力。杀死莫尔索依据的是法律,但法律不能随杀死一个人,它依据的是莫尔索杀死那个阿拉伯人的事实,而这一事实只能由莫尔索亲手创下。因此,没有这一事实,便没有任何东西奈何得了他,即使他不为母亲的死哭泣、难过,即使他把女人仅当成某种物体,即使他对神圣的事情表示漠然。人可以在这种特定的情形之下高大起来,这也是存在主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因素:无论社会呈现的状态怎样强大,实施惩罚的只能是人自己。人有自己选择生存态度的权利。局外人的艺术特色也是很突出的。首先,为了表现人对现实的“局个人”态度,作者使用了对照的手法。小说采用了三重对照。第一重是人物的态度与人物境遇的对照。存在主义文学家总喜欢为他的人物设置一个能对人物发生影响的特定性情景,然后再集中笔力表现人物在规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奔丧、结婚和判刑这三件事,是加缪为他的人物设置的规定情景。对于母亲的死亡和安葬,莫尔索是冷漠的;对于爱情和婚姻,莫尔索是无所谓的;对监禁,审判和死亡,莫尔索是消极超脱的。在这里,人物的主观态度同人物的客观遭遇如此的反常,如此的不协调,从客观境遇上讲,莫尔索是局内人,而且是主要当事人,从主观态度上看,他却是个局外人,于是态度与境遇就形成了强烈对照。第二重是人物间不同态度的对照。作者在主人公身边安排门莱兹、玛丽和辩护律师这三个人物,用他们对于事件的积极态度来同莫尔索的冷漠态度相对照,产生了很好的效果。门莱兹是母亲生前的好友,对于朋友的死,他的悲痛是深沉和由衷的;玛丽是莫尔索的女友,她对爱情是真挚和热烈的,辩护律师对待莫尔索的案子,对于莫尔索的命运和生命,反而比莫尔索自己更加关切。同他们相比,莫尔索俨然是一个局外人。第三重是人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反应的对照。莫尔索在奔丧和恋爱上,更多的是生理上的感觉,而缺乏应有的正常的心理。他的心理活动仅仅是生理要求的条件反射,这样,他就不是社会的人,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局外人”。其次,小说富有哲理色彩。作品中,莫尔索在狱中和神父的辩论是最精彩的部分。他们之间唇枪舌剑,围绕人生一些根本问题展开辩论。莫尔索把存在主义的自由观、本位观表达得非常清楚,作者让莫尔索以“胜利”而告终,以昭示存在主义思想的正确。再次,小说中运用的语言极其简单明了,甚至到了单调、枯燥的地步。这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人物和思想意境所需要的,例如莫尔索对人生几件大事所表现的态度是漠然的,他的话也是单调而枯燥的。当玛丽问他“愿不愿意和我结婚”时,他以干巴巴的话无可无不可地回答说“怎么样都行”。玛丽 说“结婚是件大事”,他却回答说“不”。在描写莫尔索被审讯时,作者用一种使读者感到枯燥干涩的语言来表现莫尔索的心境。几次写到讨厌的“大苍蝇”。作者用简单明晰的语言表现莫尔索生活的场景,表现生活的单调乏味,从而烘托出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孤独感、陌生感。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部存在主义作品,局外人的情节和人物描写采用了许多现实在主义手法。小说人物形象比较完整,作品时间顺序没有颠倒,情节也比较完整。二、百年孤独的艺术成就简述百年孤独全面深刻地提示了拉丁美洲近百年来“孤独”的社会现实和造成这种现状的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是一部当代拉丁美洲的百科全书。百年孤独在艺术上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首先是艺术构思上的魔幻性。百年孤独在小说结构中始终贯穿着一条明显的线索,这就是布恩迪亚家族害怕近亲结婚会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这种深深的恐惧作为小说的内在精神弥漫全书,并且代代相传,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小说从布恩迪亚家庭前一代生下长“猪尾巴”孩子的传说开始到这个家庭第六代终于生下一个长“猪尾巴”的孩子结束。实现了小说结构的完整。另外,吉卜赛人梅尔加德斯的“羊皮书”手稿在小说结构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羊皮书”用神秘的文字记录下了布恩迪亚家庭的兴衰历史,指示着它未来的命运。布恩迪亚家庭每一代都有人想破译手搞中的神秘含义,但都没有结果。直到第六代子孙奥雷连诺布恩迪亚看见自己长了“猪尾巴”的孩子被蚂蚁吃掉的一刹那,才猛然领悟了“羊皮书”手搞中的含义。“羊皮书”和布恩迪亚家庭的“恐惧感”,一明一暗、一虚一实,遥相呼应,体现出小说在艺术构思上的魔幻性。其次,故事情节的魔幻性。小说最引人入胜的就是故事情节的魔幻性。许多故事情节神奇怪诞、奇妙无比,看得人眼花缭乱。比如小说的重要情节,关于吉卜赛人梅尔加德斯的神奇故事。梅尔加德斯与布恩迪亚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梅尔加德斯给布恩迪亚家带来了启蒙知识,后来他在新加坡死于热病,尸体被抛入大海。但他不堪寂寞,又重回人间,来到马孔多,治好了全镇人的健忘症。不久他又一次死了,这回是淹死在河里。布恩迪亚家埋葬了他,但他的幽灵仍然一直在布恩迪亚家各间房子里游荡,给这个家庭留下了那本神秘的羊皮书手搞。这些充满“魔幻”的故事情节,鲜明地带有拉丁美洲本土传统文化和观念意识的特点。再次,“魔幻”式的象征和夸张手法。百年孤独中广泛地运用了象征和夸张的艺术手法。但和其他文学流派不同的是,这种象征和夸张的手法更多的带有“魔幻”的色彩。比如, 作品中黄色是不幸和死亡的象征,当何阿布恩迪亚死亡时,“窗外下起了细微的黄花雨。整整一夜,黄色的花朵像无声的暴雨,在市镇上空纷纷飘落翌日早晨,整个马孔多仿佛铺上了一层密实的地毯,所以不得不用铲子和耙子为送葬队伍清理道路。”另外,奥雷连诺第二的女儿梅梅和香蕉公司工人马比洛尼亚恋爱,凡是巴比洛尼亚出现的地方,就有许多黄蝴蝶飞舞。黄蝴蝶果然成了俩人不幸的根源。实际上,黄色作为香蕉的颜色,这种象征的寓意十分明显的。又比如雷梅苔丝的故事。这姑娘外表美,心灵美,连名字也是美的意思,总之她是个十全十美的人。有一天,她在晒被单时被一阵风卷走了,美人再也不存在了。作者暗示读者,在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中,美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再美的东西遇到殖民主义和独裁统治这样的狂风,也会被卷走,被摧残。关于健忘症的描写也具有象征意义。马孔多的居民有一次突然传染上了失眠症,结果导致健忘症,他们连平时最熟悉的东西都叫不上名字。这是因为马尔克斯认为:“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场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教人遗忘的戏剧和部属,至今,在我们中间,还有着健忘症。只要事过境迁,谁也不会清楚地记得香蕉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