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医药行业投资策略报告.doc_第1页
2005年医药行业投资策略报告.doc_第2页
2005年医药行业投资策略报告.doc_第3页
2005年医药行业投资策略报告.doc_第4页
2005年医药行业投资策略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5年医药行业投资策略报告投资要点:医药制造业受经济周期影响不大,现处于效益型增长阶段。预计2005年医药市场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增速均为17。药价下降及成本上升等导致医药制造业毛利率下滑的压力将缓解,企业规模扩大、管理能力提高使得期间费用率稳中有降,制造业利润增速将达20。2005年除医药流通业外,各子行业将维持较高增速。生物制品业尤为突出,增速将达27,利好政策有望提升其长期成长能力;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药、中成药收入增速在1617%之间;医药流通业经营环境不佳。从长期看,医药上市公司成长性优于A股平均水平。根据美国医药上市公司估值情况,我们认为国内医药行业合理市盈率应该介于26-32倍之间。根据2004年的预测业绩进行计算,目前医药公司平均市盈率为31倍,给予医药行业“中性”的评级。医药业部分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具备快速稳定增长能力,目前股价未能反映其内在价值,建议重点关注天坛生物、北生药业、康美药业、天士力、白云山、九芝堂、山东药玻、现代制药等龙头企业。此外,在行业资源整合取得成效、生物制品业利好政策出台、SARS及禽流感重新爆发、治疗性乙肝疫苗二期临床研究结果公布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下,也将有部分公司受益。优势企业更有投资机会2004年前三季度,医药行业共实现收入2269亿元,利润总额194亿元。2004年前三季度生物制品收入增速为26%,其余三个子行业的收入增速在1518之间,相差不大。预期2005年生物制品业仍为增速最高的子行业,增速将达27,其余子行业增速在1617之间。生物制品最具增长前景生物制品业相对其余子行业具有技术及性能优势,中国生物制品业处于成长初期,历年维持快速增长,预计2005年生物制品业收入将达327亿元,增速将达27。此外,2005年国家发改委将针对生物技术产业提出包括投融资、税收、人才、出口等一揽子的专项政策,将提升生物制品业的长期成长能力。中国生物制品业正逐步从仿制向研发转变,创新产品将带来大量利润,行业利润率有上升空间,2005年将在11左右。目前中国投入临床研究的生物制药项目有近150个,其中10种药品有望成为一类新药。而且国内在20世纪90年代建立了一批生物技术企业,经过一段时间成长后,将为市场带来较多新药。未来上市的新药将带来生物制品业收入及盈利能力的提升。中国基因诊断市场快速成长,国内企业的技术与世界同步。中国疫苗市场年用量增长率达15,且国内企业在治疗性乙肝疫苗等领域取得进展。目前生物制品上市公司的治疗用药创新能力较弱,但在疫苗和诊断领域具较强实力。在向仿创转型的国内生物制品业中,具技术及市场优势的上市公司前景乐观。化学原料药利润增速回升在人力、能源、环保等综合成本优势的作用下,中国已成为世界原料药第二大生产国。由于原料药销售主要面向化学制剂药企业,在国内化学药制剂市场增长趋缓、国际化学药制剂市场增速只有9、大宗原料药在国际市场的份额难以扩大等因素作用下,化学原料药增速趋缓,且如果2005年人民币升值将对其出口造成不利影响,预计2005年化学原料药业收入1083亿元,增速为16。导致2004年化学原料药毛利率大幅下滑10的主要原因是:1、产品价格回落幅度较大,如青霉素等从2003年的最高价12美元/公斤下降至目前的6美元/公斤;2、能源及化工原料价格上升;3、出口退税率减小2-4个百分点也降低了化学原料药整体毛利率近1个百分点。2005年在原料药价格接近成本价的情况下,价格难以大幅下滑。且能源及化工原料价格大幅上升的动力不足,加上出口退税率进一步下降的可能性较小,推动2004年化学原料药毛利率下滑的压力消除。预期2005年化学原料药业毛利率将稳定在22左右的水平。预期利润增速将回复至15以上的水平。2005年虽然化学原料药行业盈利能力难以全面提升,但在部分细分行业中仍然存在投资机会:皮质激素、D泛酸钙等早期原料药,国内外需求维持稳定增长,国内部分企业受益于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本优势,正走向垄断,行业有较好盈利前景;晚期原料药的单一品种需求不大,但保护期满的国际专利药数量从2000年开始快速增加,国外制剂厂商所需的原料药及中间体60%是外购或合同生产,每年合同总金额约在80多亿美元左右,总体市场需求较大,抢仿到期原料药能快速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化学制剂药类关注领先企业化学制剂药业主要面对国内处方药市场。生物药品的发展将压缩化学药制剂在国内处方药市场中所占的比重,国内化学制剂药市场需求增速相对前期放缓。我们预计2005年化学制剂药收入增速将略微下滑至17,收入1130亿元。在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通用名药主导市场的格局不会改变。但随着仿创性质的药品数量增加及部分企业的退出市场,产品同质化降价竞争压力有望缓解,加上上游化学原料药价格仍将处于较低水平,化学制剂药毛利率将稳定在20.5左右。企业并购及内部业务整合降低费用,费用比率将下降至31.0。2005年行业整体仍将保持较高盈利能力,利润率将会稳定在2004年的11.0左右,利润将保持与收入同步增长。从找寻领先国内通用名药产业的化学制剂药企业出发,我们将更加关注以下企业:1、技术升级路线处于仿创阶段的公司,以及部分具有创新产品的企业;2、市场升级路线中具备国内细分市场龙头地位的企业,以及部分向国际市场进军的企业。中成药类关注优势企业中药具有药品与保健品的双重属性,在OTC市场上的前景尤为乐观。未来,在自我药疗需求增加及非处方药管理全面实施的带动下,OTC市场的增长速度将超出整体药品市场的增长速度,而中药作为未来OTC市场的主导者无疑将分享这一高速增长。国家推动中成药在处方药市场上的市场份额扩大。在2004年公布的新医保目录中,中成药与化学药数量之比上升到28-35,而之前这一比例为20-35,未来列入医保目录中的中药仍将较具成长能力,将提升中成药在处方药市场中的份额。国际市场对天然植物药的需求向好。目前天然药物销售额达160亿美元,并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我国在植物药资源及认识上具有优势,拥有系统而且不断完善中的中医体系、丰富的药材资源及对药材的深入认识、丰富的中成药配方和应用经验、大量的中医药人才,在世界植物药的热潮中占有优势。在技术尚未取得突破的2005年,中成药收入难以快速提升,预计收入将达784亿元,增速为16。中成药在OTC市场上面临着价格竞争压力,且产品进入医保目录后也给产品价格带来了下降的压力,但中成药业走向集中,有利于企业费用的降低,利润率将保持稳定在11左右,利润增速将继续保持与收入增速同步。目前中药行业正处于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新发展阶段,中药行业中具有品种、品牌、技术、资源优势的企业将分享这一成长。医药流通业投资机会不大2005年医药零售企业经营环境不佳。中国的医药流通市场已经对外资开放,我国药品零售企业将受到外资冲击。此外,根据处方药分类管理规划,到2005年末,除部分处方药外,药店不能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出售处方药,这将压缩医药零售业原有收入空间。影响零售药店收入增长的关键因素为进行中的医药分家改革,成功的改革能够促使医院处方外流到药店从而扩大药店的收入空间。在医药分家改革尚未全面推行,医院处方难以外流到零售药店的情况下,我国医药零售业在2005年还将继续举步维艰,连锁店稍占优势。重点关注价值低估的龙头公司在从2003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中,由于医药行业持续稳定增长的特性,收入增速低于周期性行业,这是在经济周期特定阶段出现的短期现象。从长期来看,医药仍是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其中部分优势公司具有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成长能力,具有较好的投资价值。参考近三个月美国医药股定价:利润增速在15的健康护理产业平均市盈率在28倍左右波动;净利润增速为25的生物制药企业平均市盈率在43倍左右波动;而大型药企三季度利润增速为6,二季度利润增速为14,市盈率在2025倍间波动。预计20052007年国内医药工业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速在1520之间,高于美国健康护理产业净利润增速,相应的市盈率也应高于美国健康护理产业的市盈率,但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应给予一定的折价。综合上述情况,我们认为国内医药工业合理市盈率应该介于26-32倍之间。根据我们对医药工业上市公司2004年每股收益的预测,按照2005年1月4日的收盘价计算,得到目前国内医药工业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为31倍,给予医药行业“中性”的评级。医药公司间的市盈率差异较大。由于医药上市公司基本面差异大,建议给予不同公司以不同的市盈率定价,如:具备核心竞争力,未来三年利润增速能稳定在1520间的公司,市盈率应在2632倍左右。2005年,虽然医药行业将重入效益型增长轨道,但医药企业盈利及成长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医药上市公司利润增长仍将走向分化,相应的二级市场股价也将走向分化。我们认为2005年医药板块中存在两类投资机会:1、长期投资机会:医药上市公司中,部分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具备快速稳定增长能力,而目前股价未能反映其内在价值,应受到重点关注。2、部分不确定因素有望给市场带来短线机会:我国医药行业处于资源整合期,其中,广州医药集团的业务整合已全面启动,该集团控股广州药业和白云山。白云山、广州药业等公司的股价有望随业务整合的进度影响而活跃。生物制品业的利好政策有望在2005年出台,相关上市公司有可能成为短期热点。SARS及禽流感等仍有可能爆发,相关上市公司有可能成为短期热点。如治疗性乙肝疫苗临床研究进展顺利,疫苗类公司的股价有望受此影响而活跃。2005年将稳定增长利润增速迅速回升医药制造业为非周期性行业,受经济周期影响不大,且领先于GDP增长。从1991年到2003年,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年复合增长率17,约为GDP增速的两倍。到了2003年,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已达2880亿元。在人均收入增加、消费升级、人口增长、老年人口增加、农村消费增加、城市医保支出增加等需求向好因素的作用下,预期20042005年医药制造业销售收入仍然将维持稳定增长,增速为17,2005年将实现销售收入3766亿元。目前,医药制造业仍处于效益型增长轨道,利润增速将快速回升至20。从1995年起,医药制造业进入效益型增长阶段。19952000年,医药制造业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4%,利润总额年复合增长率为19,首次实现利润增速高于收入增速。20012003年,医药制造业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0,利润总额年复合增长率为24,医药制造业在效益型增长轨道中运行良好。2004年前三季度医药制造业收入增长17,但由于医药制造业毛利率只有34.28,同比下滑2.37个百分点,较期间费用率1.65个百分点的下降幅度高,最终导致利润率从2003年同期的9.28下降到8.53,使得利润增速落后于收入增速,利润增速只有8。虽然医药制造业毛利率自2000年以来逐年下降,但通过较好的费用控制,目前的利润率水平仍处于8.49.4的正常范围内。2004年只是一个短期调整年,2005年医药制造业还在效益型增长轨道内运行,利润增速将迅速回升。预期导致2004年毛利率大幅下滑的压力将在2005年得到缓解,医药制造业毛利率将会稳定在34.2。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来自政府的降价压力减弱:在前期药品招标推动药价下降之后,2005年药品招标继续推动药价下降的压力减弱;在前期大幅下调主要品种价格后,2005年发改委下调药价的力度将减弱。其次,需求增加带来市场容量增加,预期产能不会有明显增加,企业降价竞争压力得到缓解。由GMP认证带来的产能扩张已基本于2004年停止;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把维生素C、青霉素原料药等项目列为限制类,还把无新药、新技术应用的各种剂型扩大加工能力的项目列为限制类,制约企业盲目新增产能;部分竞争力弱的企业将退出市场。其三,新品种上市减少产品同质化竞争压力,从而减小企业降价压力。近年来获批临床研究数量迅速上升,从90年代后期每年不足千项上升至2003年的4000余项,未来上市的新药将不断增加,药品创新使企业的价格竞争压力变小。此外,原材料及能源价格将仍处于高位运行,但继续快速提升的可能性不大,相关生产成本也不会出现快速提升。2004年GMP认证带来大量新增资产折旧,化学原料药出口退税率减小也提高了成本。在带来成本基数上升后,2005年这两因素对医药制造业的影响程度将不再加大。 同时,随着企业购并增加、经营规模扩大、管理水平提高,加上加息对财务费用的影响有限,期间费用率将下降到25.3。预计2005年医药制造业利润率将回升到8.7左右,利润增速将快速上升到20,实现利润总额达328亿元。医药行业上半年业绩平平近期药品价格的传闻不断,一些上市公司的股价因此重挫,投资者不断规避药品降价风险。随着半年报日益临近,投资者开始揣摩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医药企业上半年业绩可能会是什么样的状况呢? 收入增幅逐年缩小 受药品价格不断下滑的影响,医药上市公司整体收入增长乏力。2005年第一季度统计数据显示,剔除马应龙(没有披露2004年第一季度的数据)和重组股三精制药(数据前后不可比)后,114家医药上市公司平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061万元,同比增长了12,而2004年和2003年同期98只医药股票的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分别为23.24和27.20,收入增幅逐年缩小。三年来医药上市公司第一季度的收入增幅呈现下滑态势。从子行业来看,化学药的收入增长幅度处于一种波动状态;中药的收入增幅逐年增大;而生物药公司数目少规模小,收入增幅的波动很大,震荡向下;医药商业收入的增幅也处在波动状态,但增幅都在12以上。 净利出现萎缩趋势 受原材料价格上涨、产成品价格下跌和费用增长等多个因素的影响,自2004年中期以来,医药上市公司的整体净利润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今年第一季度依然是负增长:114家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净利润为1,270万元,同比下降了6.47。而2004年和2003年同期98家医药上市公司的整体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了12.13和14.20,净利润增幅也呈现逐年减小的趋势,尤其是今年第一季度。仅中药行业的净利润增幅逐年增大,200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增幅高达26.27;其它如化学制药的净利润增幅处于下滑状态;生物药的净利润增幅则震荡向下;而医药商业的净利润增幅相对比较稳定,处于小幅增长状态。 盈利空间不断挤压 毛利空间变小。2005年第一季度114家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利润7,892万元,同比小幅增长了7.41,增长幅度明显小于同期主营业务收入12的增幅。加权平均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从2004年第一季度的26.49下降到2005年第一季度的25.41,主营业务利润率下降了1.08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达到4.08。近三年来医药行业的主营业务利润增长趋势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趋势比较类似,不过主营业务利润增幅的下降速度更快,增幅从2003年的25.79下降到2005年的7.41。从子行业来看,化学药和医药商业的主营业务利润增幅震荡向下;中药板块的主营业务利润增幅处于水平波动状态,而生物制药的主营业务利润增幅明显逐年下滑。 销售净利润率不断走低。2005年第一季度,114家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销售净利率为4.09,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6.53。化学药物和生物制药的销售净利率逐年下滑,中药的销售净利率则震荡向下,而医药商业的销售净利率相对稳定。 整体净利预降610 从医药上市公司销售净利润率和净利润下滑的态势来看,今年上半年医药上市公司的整体经营状况并不乐观。由于第二季度医药上市公司的整体经营环境并没有明显变化,我们估计医药上市公司整体仍将延续第一季度的运行态势,整体净利润预计可能下降610左右。 在子行业中,中药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可能相对乐观一些,化学药和生物药上市公司相对悲观,医药商业波动幅度可能不大。近期药品降价传闻不断,可能由于降幅过大导致该降价政策难产。从药品降价的趋势来看,我国政府可能依次会对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实施全面降价,不过专利药品和品牌药品可望通过申请单独定价来躲过“一劫”。 总体来看,我们预计医药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报告鲜有惊喜。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第一季度医药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30以上的有19家,占总数的16,2004年同期有27家,占27;净利润增长超过50的有三普药业、英特集团、美罗药业、竹林众生、一致药业、浙江医药、三九医药、广州药业、白云山、片仔癀、现代制药和云南白药等12家,2004年同期有18家。在增长50以上的12家公司当中,只有云南白药和现代制药两家公司属于正常经营性大幅增长,其他10家都是因为去年同期基数太低或者同期非经常性经营损失太大所致。在同比增长3050之间的医药企业中,也没有一家大型医药龙头企业身现其中,这些医药上市公司的高速增长并不具有行业代表性。 展望半年报业绩,扣除因非经常性损失造成去年同期净利润基数太低的和微利的医药上市公司,我们认为整个医药行业只有个别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增长可望出现50以上的增长,也只有少数医药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增幅可望达到3050。净利润增幅达到1530已经可以认为是相对不错的公司了。 医药:防御背景下的投资机会 宏观调控使市场风声鹤唳,宏观经济进入减速周期又使周期性行业遭市场唾弃,医药行业作为非周期性和抗周期性行业,具有“防御”和“高增长”的特性,逐渐成为市场的“宠儿”以及宏观调控下资金的避风港。 国外大型医药企业已进入成熟期。近年来,由于“重磅炸弹”药品专利逐渐到期而被仿制、药品因严重的毒副作用而从市场撤出等因素,增长率趋缓,甚至下降,股票PE低至15倍左右。 与国外医药公司相比,我国医药企业在研发的创新性上相对不足。但近年来国内医药企业在借鉴国外营销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具体情况有的放矢,优质医药公司凭借品牌、质量、疗效、销售等方面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并成为行业的龙头。这样的公司理应给予高于国内外同类公司的PE。 我们回顾上半年医药行业的总体运行态势,上半年运行态势也预示着下半年行业趋势,并在医药行业“防御”背景下,“高增长”的上市公司予以重点推荐。 行业景气继续上升 医药行业景气继续上升。从中经网统计的医药行业景气指数看,2005年我国医药行业景气继续上升,并已超过2003年“非典”时的数值。由于中经网的医药景气指数是由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就业率、存销比及出口额5个指标等权计算,故从今年前3个月的经营数据看,医药行业景气上升的主要拉动因素是销售收入及利润总额的增长。 行业整体经营向好。根据统计局数据,2005年3月份医药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36%,增长速率高于去年同期。利润总额方面,医药制造业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增长率达到22%,增长的绝对值也超过2004年同期,3月增长的绝对值为去年同期的156%。销售利润率方面,医药制造业高于去年同期。 从前3个月的经营数据看,化学原药及制剂两个子行业的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增长率均超2004年,销售利润率提高,亏损企业总额及企业占比下降,表明这两个子行业已经较好地消化了原材料价格上涨、药品价格下降对企业利润的挤压负作用,企业通过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及费用来实现其盈利增长。化学原药及制剂两个子行业据点入及利润总额合计约占医药制造业的2/3,故这两个子行业经营情况的好转带动了整个医药制造业经营。 行业依然面临考验。医药行业仍然面临生产成本上升及药品价格下降对行业利润率挤压的考验。医药企业的利润也受到产品价格下降的影响,不论是原料药、还是制剂价格均呈下降趋势,我们将在各子行业部分详述。 中药:药材涨价推高成本 药品作为快速消费品,其业绩的增长有赖于产品的品牌、疗效、营销、上游资源垄断等因素。作为制剂,中药企业的利润也会受到原材料涨价、产品价格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中药材近几年涨幅过大,使中成药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 而国家对药品价格的10余次降价,主要以西药为主,中药相对独善其身。中药主要以OTC市场为主,不存在医院招标价的比价,故其降价基础相对薄弱,所以这么长时间以来中药才能在药品降价大潮中独善其身,并保持较高的毛利率。但是在西药企业已不堪药品降价之苦时,市场中对中药的降价呼声也日渐高涨。药品价格的下降也成为中药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化学制剂:价格持续下降 药品差比价规则(试行)实施。国家发改委于2005年1月14日发布药品差比价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并于3月28日再次发布紧急通知,就规则执行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作出补充说明。规则规定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药品(指药品制剂)因剂型、规格或包装材料的不同而形成的价格之间的差额或比值的比价关系,药品差比价关系考虑的主要因素为:平均生产成本、生产技术水平、临床应用效果、使用方便程度以及治疗费用等。目前,发改委只对一些注射剂明确了要在6月底以后调价。“差比价”规则的实施对于解决不同企业间相互价格差异过大和市场上的药价混乱会发挥重要作用。 药品审批权下放,医药企业减负。SFDA 2月28日正式签署了修订版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计划在5月1日正式实施。实施后,国产药品注册申请受理工作将完全由省局药品注册部门承担,进口药及I、II类新药仍将由SFDA受理。此前将有4个省(市)药监部门进行试点受理申报工作。医药企业的新药申请费用和时间将有一定程度下降。 制药企业广告费税前扣除标准调整。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制药企业广告费税前扣除标准的通知,从2005年起调整制药企业广告费的税前扣除标准,从8%调整为25%,超过比例部分无限期向以后年度结转。这一规定会对部分上市公司业绩产生影响,尤其是广告费用占比超过8%的公司(益佰制药除外,公司一直享受广告费全额税前抵扣的优惠政策)。 药品价格持续下降。我国自1997年以来先后10余次降低了中央管理药品的价格,主要是为了整顿药品价格秩序,降低流通环节费用及药品虚高价格,使人民利益最大化。并且本月底对抗生素药品的新一轮降价可能实施。平均降幅更高于去年,降幅平均高达60%以上,其中最高将达到93%,全部为医保目录品种。 另外,从居民医疗保健消费价格指数、中西药品和医疗保健零售价格指数看,二者趋势基本平行,但零售价格下降的幅度要大于消费价格的下降,这说明居民用于非药品如仪器检查等方面的支出没有下降。 化学原料药:汇率调整影响较大 西药原料药约占医药行业工业总产值的1/3。据统计,2004年我国西药原料药进出口总额约为111亿美元,与2003年相比增长约25%,其中进口额为49亿美元,同比增长约30%,出口额约为62亿美元,同比增长23%,贸易顺差达13亿美元。 由于我国西药原料药以出口为主,故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将会对其造成负面影响。我们重点介绍大宗原料药和青霉素工业盐,至于维生素与特色原料药就不展开分析。 大宗原料药。我国大宗原料药一向以生产成本低而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近年由于原材料等所致的生产成本上涨促使各企业寻求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的途径,生产向西部转移,再降低燃料、动力、劳动力等生产成本是大宗原料药子行业出现的新动向。随着我国大宗原料药在世界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多,国外对我国大宗原料药进行的反倾销诉讼也越来越多。 青霉素工业盐。2005年前三个月青霉素工业盐同比呈现出口总量及总金额下降,而出口单价上升局面。华北制药始终为国内青霉素工业盐出口的龙头老大,印度是青霉素工业盐的主要出口国,约占总出口额的90%。造成青霉素工业盐价格微升的主要原因是供需状态的轻微变化。首先,供应方面,华药、鲁抗、哈药在产品结构上的改善、华星由于环保问题暂时停产、石药内蒙古项目进展不顺均造成青霉素工业盐供应量的减少。其次,需求方面,印度原来实行鼓励出口型进口政策,但从4月1日开始印度对企业的库存征税,故印度企业主动减少订货以降低库存。总之,虽然供需均有所下降,供应的微小缺口导致青霉素工业盐价格的小幅上升。但未来,青霉素工业盐价格大幅上扬的可能性较小,因为企业(如华药、鲁抗、哈药)的产能均在,只是公司为规避经营风险,主动调整产品结构,故产品产能大于需求的形式并没有根本改变。 生物制药:销售途径增加 4月19日,国务院第434号令颁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条例共分八章七十三条,分别为总则,疫苗流通,疫苗接种,保障措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条例将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SFDA将负责全国疫苗的质量和流通的监督管理工作。卫生部将负责全国预防接种的监督管理工作。条例规定,药品批发企业经批准后可以经营疫苗,药品零售企业不得从事疫苗经营活动。条例的实施虽然增加了疫苗生产企业产品销售的途径,但另一方面也对企业的销售能力及渠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谁将在新的游戏规则中最终胜出还需要市场检验。 医药流通:春天仍需等待 我国医药分销市场正式对外资开放,市场春天仍需等待。 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我国应于2004年12月11日对外资正式开放中国医药分销市场。具体规定为:自2003年1月1日开放药品的零售业务,可在5个经济特区和6个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设立中外合资零售企业,在北京和上海,合资零售企业的数量各不超过4家,在其它城市数量各不超过2家。在2004年12月11日,取消对外资参与佣金及批发服务和零售服务的地域、股权、数量限制,取消对外资参与特许经营的所有限制。 虽然,经过几年的市场洗礼,我国的医药分销市场已经从最初的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经营效益低等逐渐走向集中,如我国医药商业前10名销售额的市场份额从2000年的21%增长到2003年的接近40%,但是,就目前我国医药分销市场的经营状况而言,市场的春天仍需等待。这是因为: 第一,医药体制改革中,医疗的改革最为根本也最为滞后。我国药品市场中医院药房占80%以上,医药不分开,药品零售市场不可能大规模发展。 第二,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还不完善,医保定点药店的数量还有待提高。 第三,由于各地对医药分销市场的准入门槛一再降低,市场的参与者不断增加,使本来激烈的竞争更加剧,亏损企业数量不少。 总之,市场的春天仍需等待。一方面,需要相关医药改革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与完善,另一方面,市场需要经过充分竞争和优胜劣汰的过程。 保健品:面临信誉危机 中国保健协会历时9个月完成的中国保健品行业调查报告于5月12日正式对外发布。主要调查了2025家企业的2951个保健食品,包括功能类和营养素补充剂两大类。截至2004年6月30日,卫生部和SFDA共批准了3829家企业的6009个保健食品,而目前仅有1917个产品上市销售,不到总量的1/3。这说明保健品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约2/3产品没有市场生命。另外,调查发现,有767个、超过总量1/4的保健食品为假冒产品,全行业仍面临整体信誉危机。 另外,直销管理条例进入倒计时阶段。目前,直销从业人员报酬方式成为最敏感的关键问题。在国际市场惯常采用的“多层次计酬方式”成为目前讨论的焦点。在国际市场一直采用多层次计酬方式的安利一直在试图游说有关部门接受这种方式。安利表示,多层次计酬是世界主流的直销计酬方式,是直销公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我国政府入世承诺也是开放多层次直销。按照世界直销协会联盟的统计,世界上80%以上的直销公司采取多层次计酬。安利方面称,采用多层次计酬对直销业有利无害,金字塔欺诈的出现与单层多层直销根本毫无关系。去年,雅芳美国业务正加速从“单层次”向“多层次”转型致其利润大增。 基于直销法草案,中国保健协会正着手组建一个超大型的产业集团,欲通过集结方式解决部分企业规模小、无法申领到直销执照而面临退市的窘境。2005年医药业公司价值分析好企业逐上台阶19902003年,14年间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复合增长率19%,保持了两倍于GDP的增速,医药行业对宏观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升。2000年起,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医药政策,包括制药企业GMP认证、医药流通企业GSP认证、多次调低药品零售价格、医院用药集中招标采购、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试点医药分家等,医药行业生产、流通矛盾日益激化。2004年,国家再次大幅调低24类400多种抗生素价格,7月1日起零售药店抗生素需凭医生处方购买,医药商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引发制药企业资金回笼困难,行业增速降至近年低点。截至2004年7月1日,中国累计有3101家药品生产企业通过GMP认证,有1970家药品生产企业和884家药品生产车间因未通过GMP认证而停止生产,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占全部药品生产企业的60%,销售额占国内药品市场近90%的份额,GMP认证使得通过认证企业的产能有34倍扩张,医药行业产能过剩进一步恶化。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认证加大了公司折旧和财务利息,在应付认证的同时,无力市场推广,产品销售更加举步维艰;对于优势企业来说,生产和销售逐上台阶,应该说未来医药行业将表现为强者愈强的竞争态势,行业未来增速将明显快于2004年。各子行业价值解析尽管存在知识产权、药品降价、医药分业、医疗体制改革进程缓慢等问题,医药行业有诸多问题尚在探索之中,但人们保健意识提高、人口老龄化、农村城镇化、药品零售市场快速增长,将共同驱动中国药品市场长期稳定增长。预计到2010年,中国药品市场规模达300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2%15%左右。未来医药行业并购将日趋频繁,随着强者愈强的效应体现,市场集中度将大大提高,但市场格局仍以国内医药企业为主。医药行业各子行业发展并不均衡,由于缺乏创新药物,原料药行业和中药行业仍将是中国医药行业中较具比较优势的行业。海正、华海为代表的避专利原料药生产企业竞争优势明显化学原料药约占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产业转移使得中国正在向生产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的“世界性工厂”迅速发展。生产国际性转移、进口替代和合同/协作生产三大有利因素,成为中国化学原料药行业的主要增长动力。预计未来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将面对来自欧美企业迅速增长的加工贸易和委托生产。随着技术力量不断增强,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中国的原料药生产在国际舞台上核心竞争力还将上升,但因为产能过剩引发的价格竞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延续,大宗原料药生产企业盈利能力短期无法改善,而以海正、华海为代表的避专利药生产企业,生产工艺技术成熟,在国际市场具较好的客户、市场基础,新品跟进快,具持续增长潜力。中药行业是具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型行业随着中药在保健、治疗慢性病和疑难病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预计未来中药行业增长主要来自保健消费的扩大和疑难病症的稳定需求,收入和利润增长稳中有升,20042008年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17%,利润复合增长率18%,是医药行业中具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型行业。产品的毛利率维持在高位,营销能力和品牌经营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优势中药企业具较多类似专利药的中药保护品种,药品享有单独定价权,对政策环境敏感度相对较低,投资价值在医药行业中已经显现。化学制剂药国内企业未来趋势,是靠成本优势逐步成为海外药企通用名药OEM基地由于中国化学制剂药以仿制药为主,未来三年化学制剂药行业仍将是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占据行业中低端市场,外资合资企业占据高端市场。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化学制剂药生产企业正在积极进行美国药品生产GMP认证,中国化学制剂药生产企业将以成本优势逐步加入海外药企通用名药OEM行列。生物制药疫苗产业前景看好中国生物制药的技术水平短期内不会有大的飞跃,但SARS已然点燃生物制药的星星之火,疫苗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国内疫苗产业技术工艺水平的局限,国内企业短期内暂难分享消费增长所带来的利润,但随着世界卫生组织在国内疫苗采购计划的推进,国内企业可能以成本优势在乙肝疫苗、卡介苗等部分疫苗供应上占有先机。医药商业仍处于利润下降通道中2004年12月,中国对外资全面放开药品分销领域,开放领域按先零售后批发的顺序。2005年12月,外资可设立独资公司,因此,近年医药商业行业并购频频,以不断扩大规模和网络,同时医药商业毛利率仍在下降,整合尚需时日,还不具备好的投资机会。长期看好具资源优势的企业具资源优势的企业可长期看好,这类企业主要是集中在中药行业的同仁堂、云南白药、东阿阿胶、片仔癀等。同仁堂主要表现在其品牌不可复制,云南白药、片仔癀表现在其产品和品牌不可复制,东阿阿胶则是其水资源、专有技术、品牌的不可复制。由于资源的独特性,形成的壁垒是难以逾越的,该类企业具先发优势,目前营销逐上台阶,企业增长潜力面临急剧释放。同时,更可关注有能力为自身不断创造资源的企业,天士力和益佰制药在产品和营销上、恒瑞医药在仿制药的研发上、丽珠集团在产业链上下游整合上、海正药业和华海药业在避专利药的研发和工艺上,不断为自身创造资源。该类企业具后发优势,在产业链某一环节构筑核心竞争力将使企业具备长期增长潜力。2005年中国医药行业预测有关分析认为,2005年是中国医药行业发展最为关键的一年。1、2005年,全球医药产业依然稳定发展,预计未来3年世界医药市场年增长率9%,生物制药市场年增长率为20%。专利药将继续主导市场发展但增幅减缓,普药的市场份额将扩大。2、2005年,医药行业利润增速出现阶段性的回落。自1999年以来,中国医药工业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的产销和利润的稳定增长,但2003年3季度以来政策与市场两大层面的多种负面因素集中显现,这一惯性将在2005年持续。3、2005年,我国医药需求将持续增加。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人均用药水平提高等行业长期增长的内在驱动因素并未改变;而今年8月份以来占据国内第一大用药领域地位的抗感染药物市场逐步回暖,对于化学原料药与化学制剂药行业的整体效益水平回升具备重要意义;加上中药行业销售与利润水平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生物制品行业的快速成长,2005年医药行业效益有望回升。预计未来3年国内药品市场年增长率13%17%。4、2005年,中药行业与特色原料药子行业仍将是中国医药经济的比较优势行业,整体上具备更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和稳定增长前景。相对而言,国内化学制剂药企业普遍缺乏创新,在全球竞争市场竞争,仍然需要努力。5、2005年,由于我国医药产业处于内部结构调整期,各子行业间的盈利能力差异性较为突出。与现代技术结合的中药处于新发展阶段。凸现长期稳定投资价值,具品牌、技术、资源优势的公司能够分享行业成长;化学药整体增长趋缓,抢仿及创新将给公司带来发展机遇;生物制药从仿制向研发转变,技术成熟的公司将领先成长。6、2005年,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收入增速将继续高于行业增速。到目前,无论从资产规模、收入及利润上看,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占有行业三成份额。盘点2004年1-11月医药工业业态:运行渐趋平稳 经营技术好转2004年1-11月份,全国医药工业实现增加值 t23416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1571,其中11月份完成12822亿元,同比增长1856。医药工业增加值的增幅在5月份后持续提高,但在8月份出现转折,并连续两个月呈现增幅持续回落的态势,到11月份,基本形成了4个月的“平台”增长(图1)。医药工业增加值分月完成情况2004年11月份,医药工业多数子行业生产增幅比上月提高,其中化学原料药工业当月实现增加值 2666亿元,同比增长1234,增幅比上个月下降 439个百分点;化学药品制剂工业为3587亿元i同比增长2213,提高561个百分点;中成药工业为 3309亿元,同比增长2118,提高467个百分点;生物制药工业为956亿元,同比增长2068,较上月降低741个百分点,增幅连续两个月下滑;医疗器械工业为747亿元,同比增长771,较上月降低591个百分点,7月份以后增幅连续4个月回落。从2004年前11个月各子行业增加值占医药工业增加值比重的同比变化情况看,化学原料药工业为 2079,同比降低114个百分点;化学药品制剂工业为2798,增加083个百分点;中成药工业增加057个百分点,为2581;生物制药工业提高057个百分点,为804;医疗器械工业提高014个百分点,为 745。2004年前11个月,化学原料药产量完成8736万吨,同比增长989,其中11月份完成812万吨,同比增长125。化学原料药生产在增幅稳步回落一段时期后呈现回升态势(图2)。图2化学原料药分月产量及增长情况销售与利润2004年前11个月,医药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 3083亿元,同比增长1721,多数子行业销售增幅比前三季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化学原料药为 812亿元,增长1546;化学药品制剂为867亿元,增长172;生物制药为244亿元,增长2841;中成药为611亿元,增长1533;中药饮片为1615亿元,增长1322;医疗器械为200亿元,增长194。增速分别比上月提高018、053、11、025、227和013个百分点,只有制药机械增幅回落了115个百分点(图3)。截止到2004年11月份底,医药工业实现利润 26973亿元,同比增长1088。其中,化学原料药为 439亿元,下降1125,降幅比10月略有提高;化学药品制剂为8624亿元,增长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