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六课第4节入乡问俗__语言与文化教案3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六课第4节入乡问俗__语言与文化教案3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六课第4节入乡问俗__语言与文化教案3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六课第4节入乡问俗__语言与文化教案3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一、教材分析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是一篇集鲜活的语言现象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于一体的文章,内容丰富有趣,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学生很感兴趣。本课被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第六课第四节。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语言的艺术魅力,而本课则是着力探讨语言艺术和民族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实现规律性知识的迁移,最终促进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综合提高。二、教学目标1. 启发学生寻找生活中有趣的语言文化现象。2.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3.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之情。三、教学重点1.搜集总结语言文化现象。2.探究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四、教学难点探究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1.从语言的选择探究语言与文化生活的关系。2.从语言的形式探究语言与文化心理的关系。3.从语言的变化探究语言与文化历史的关系。 4.从语言的谐音探究语言与文化民俗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此,我主要采用“研习文本” “发现探究”和“迁移拓展”的教学方法,构建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六、学法指导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言丰富多彩,本课内容量大,知识点多。我设计将全班同学分为四个小组,每小组布置一道选题:(课件打出)。通过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在不断探索,不断交流、不断评价中自然达成学习目标,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体会本课的意图,初步感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我首先紧扣文本给学生讲述生活中的小故事: (课件打出)引导学生思考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引出本课要讲的对象-语言与文化。(二)文本研习,问题初探1. 首先是感知文本,引导学生对比中西狗文化的差异。在中国的许多次词语中,狗是被鄙弃的对象,然而它却是西方人心目中的宠儿,这一话题贴近生活,学生体会很多。2. 接着我设计由说“狗”引出话“龙”这一话题,让小组充分讨论汉语中含有龙字的成语,再用多媒体补充介绍西方人对龙的看法:可以说龙在中国人心中是尊贵的象征,在西方人心中却是邪恶的魔鬼,通过对比自然得出“民族文化对语言有着深刻的影响” 这一结论,让学生初步体会语言和文化的关系。3第三部是研习文本中的饮食文化,并以红楼梦中的蕴含有饮食文化的句子为引子,鼓励学生展示所搜集到的涉及饮食文化的熟语,探究语言与文化生活的关系。正因为中国是农业国,历史上天灾与战乱频繁,时有饥荒,严重影响人的生存,吃饭成为第一要求。由此,中国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正所谓:文化造就语言,语言再现生活。语言与文化生活的关系显而易见。这一环节中,由于学生持初步接触文本,内容繁杂,所以将信息逐一显示在屏幕上,清晰且省时。(三)拓展迁移,探究发现我设计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予以探讨。1.从语言的选择 再探语言与文化生活的关系。具体做法是先设计问题“你所知道的马的称谓有哪些”,让学生参与讨论古代马文化,明确“古代不同性别、年龄甚至是不同颜色的马都有不同称谓”。进而引导学生体会古代会有如此细致的区分,是因为当时马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生产工具,也是战场上不可或缺的军事装备,古代武将都以有一匹宝马良驹为自豪,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马的兴衰关系到整个部族的兴衰。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现在为什么许多人不能准确读出上述文字,原因很简单:现在马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圈,马的的作用不再重要。所以语言与生活息息相关,文化影响语言,语言体现生活。 这一环节是文本的拓展延伸,内容简单,所以以小组讨论合作的形式开展,凝聚集体智慧,教师加以引导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合作成果,鼓励学生关注生活,积极探索。2.从语言的形式 探究语言与文化心理的关系。首先请学生欣赏候宝林先生的相声,在大老爷们、大小伙子、小丫头、小姑娘“大”与“小”的鲜明对比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探讨语言与文化心理的辩证关系。进而让小组展示搜集到的体现尊卑关系的并列式复合词,特别是结合苗汉民族语言的对比,讨论探析语言与心理的深层关系:那就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女性逐渐沦为男性的附庸,而在生产力先对较低的情况下,女性更多承担着繁衍子孙的重任,地位较高。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文化心理决定语词素的排列次序。同时进一步结合汉字的构造,在含有女字旁的汉字由褒到贬的以一流变中,加深学生的理解。进而拓展延伸到谦敬辞与民族心理的探究,探分析汉民族“扬人抑己”的文化心理,逐步探究汉民族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形成的根深蒂固心理价值取向。可见,文化决定语言,语言折射心理。 这一环节在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直接渗透语言表达中的谦敬词,充实学生的积累,可谓一举两得。3. 从语言的变化 探究语言与文化历史的关系。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小组展示搜集到的网络语言,老师再补充介绍文革时期的流行语,以及20世纪的姓名变化得资料,在时代语言的对比中引导学生探讨总结:语言的选择与社会的变迁息息相关。历史变迁决定语言变化,姓名的选择同样是历史的印记。可见,文化制约语言,语言浓缩历史这一环节让学生涉及学生很感兴趣的网络语言,我会给学生充分展示个性风采的空间,使学生享受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乐趣。4.从语言的谐音(现象)探究语言与文化民俗的关系。谐音是一种生动的修辞,先由小组展示搜集到的风俗习惯与谐音现象的资料,比如一般有情人不分吃梨子,不能送伞,因其谐音“离”、“散”,这个环节虽然内容简单,但是丰富多彩,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为了更深层次地帮助学生的体会语言与文化民俗的关系,我特别选取了安徽黄山宏村民居厅堂图片,并介绍其布局:八仙桌及两旁的雕花交椅为主要背景,中间摆一口自鸣钟。画几西面是花架玻璃镜,东边摆大花瓶,俗称“东瓶西镜”。 钟、瓶、镜, 谐音终生平静,这蕴含了百姓美好的愿望。此环节的设计,内容生动形象,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语言的玄妙和文化的精深。(四)知识整理,归纳总结总结语: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让学生系统把握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这一环节,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五)个性作业,评价反馈最后是布置作业,评价反馈:设计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展开,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所选的课题进行研究,写出研究报告。1、探究由“一”到 “万”这些数字构成的词语,归纳民族文化赋予了这些数字词语哪些特殊的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