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捕捞渔业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的探析.docx_第1页
太湖捕捞渔业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的探析.docx_第2页
太湖捕捞渔业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的探析.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湖捕捞渔业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的探析 一、太湖渔业资源利用现状 太湖地处北温带、长江三角洲南缘,是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泊之一。太湖面积2338km,是典型的浅水型湖泊。据调查,太湖地区原有鱼类107种,从上世纪7080年代起,太湖鱼类种类逐渐减少,在19801981年太湖渔业资源调查期间,采集鱼类72种,2008年调查时不足60种。2006至2007年调查采集的浮游植物有104属193种;浮游动物有104属162种;底栖生物有57种;水生维管束植物有66种。太湖鱼类生态类型主要为太湖定居性鱼类(鲤鱼、鲫鱼、鳊鱼、鲌鱼、银鱼和鲚鱼等)、江海洄游性鱼类(鳗鱼、河鲀等)以及江湖半洄游性鱼类(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银鱼、白虾、白鱼(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俗称 太湖三白,是太湖最重要的经济鱼类。 鱼类是太湖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鱼类捕捞产量约占总捕捞量的85%-95%。梅鲚产量占捕捞总量55.0%;鲢鳙鱼是太湖增殖放流的主要品种,占捕捞总量的17.29%;鲤鲫是太湖土著鱼类,占捕捞总量的10.46%。根据谷孝鸿等2009年的研究,太湖渔业生产能力为113.9kg/公顷,年捕捞量应控制在2.8万吨以内。统计结果表明,近年来太湖捕捞渔业年均产量为3.33.6万吨,高于据太湖渔业生产能力计算所得的理论年可捕捞量。 太湖捕捞渔业生产作业具有小型分散的特点,是典型的以维持生计为主的独立小规模的家庭作业模式。使用的渔具有鱼簖、刺网和高踏网(围网)等,一般都是家庭经营,少有雇工。太湖沿岸有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和浙江省湖州四市以及其下辖的吴中区等11个市(区县),共有48个专业渔业村,渔业人口4万,机动渔船6691艘,机船总功率86008.29千瓦。 二、太湖捕捞渔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渔船功率控制困难及其监管成本高 渔民为争取燃油补贴,顺应控制渔船马力指标、控制渔船捕捞强度的国家渔业管理政策,申请补贴功率都较小,一般都会控制在国家许可范围内。但实际作业中,因小功率渔船不适应大太湖捕捞季节风急浪高的生产环境和适应捕捞竞争,实际使用的渔船功率大多超过控制渔船的马力指标。太湖捕捞管理制度安排是重视禁渔区、禁渔期和渔具管理,渔船作业是不分渔区的全湖流动性作业模式。这样的流动性作业模式,使渔业管理部门监督渔船功率的成本高,难以有效进行检查监督。另外,同质渔民过度竞争导致捕捞作业的负外部性大,捕捞作业成本高和非法作业现象较多见。恶性竞争导致的成本上升和集中捕捞造成的价格波动共同导致太湖捕捞渔业经济效率的下降。 2家庭独立经营的小规模生计渔业对资源依赖程度高 太湖的捕捞渔业是典型的家庭独立经营的小规模生计渔业模式。太湖渔民原为流动渔民,不像农民那样拥有维持生计的土地、传统渔民受教育水平低、资金匮乏,对太湖渔业资源维持生计的依赖性很高。家庭独立经营的小规模渔业也同时造成渔民靠天吃饭,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低下的现象。总体上,太湖传统捕捞专业渔民的转产转业能力比较弱,难以推进专业捕捞渔民的转产转业,强制推进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 3.太湖渔业资源被过度利用。 太湖捕捞渔业面临渔业资源被过度利用,过度捕捞现象严重现象。研究表明,太湖年捕捞量应控制在2.8万吨以内,但近年来的实际年均捕捞产量为3.3-3.6万吨,超过太湖可捕量。因此,为保护太湖传统的捕捞渔业,维护渔民生计,应充分和全面利用太湖生态环境资源可提供的社会经济福利,推动太湖捕捞渔业制度创新。 三、太湖现阶段的投入管理模式 现阶段的太湖渔业管理是典型的投入控制管理模式,管理目标是捕捞渔船和渔民,重在渔船和渔民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不是基于渔业资源可持续产量的管理模式。投入管理的缺陷是不能有效控制捕捞竞争而难以保障资源可持续的高效利用。制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功能区划管理。根据太湖的资源分布和动力格局进行区域功能规划,设立渔业资源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湿地生态缓冲区、西岸生态恢复区、东太湖健康养殖示范区。通过功能区规划,一是保护太湖梅鲚、蜆子等太湖重要经济鱼类种质资源;二是积极治理环境,保护资源与修复生态创伤。在作业区域管理方面,将全太湖水域划分为四个作业渔区,分区管理。 第二是设立禁渔期与禁渔区制度。 太湖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就开始实施禁渔期与禁渔区制度。2016年的禁渔期(区)制度主要包括全太湖封湖禁渔期7个月(2月1日到8月31日)、部分水域常年禁渔、特定渔具限定作业规模和强度(如特定网具总长度不超过1500m,网目规格不小于1.2cm)、禁止使用渔法和渔具制度等。例如,为促进太湖河蚬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太湖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从2016年起太湖河蚬捕捞生产实行准入制。将全太湖河蚬捕捞生产渔船总量控制在200艘以内,总捕捞马力控制在4800匹以内等。 第三是捕捞许可制度。太湖渔业捕捞许可证实行年审制度,签证、年审范围均为上年度年审合格的太湖渔业捕捞许可证,且同时具备有效的渔业船舶检验证书和渔业船舶登记证书;渔船作业类型、场所、时限、渔具数量与许可内容一致。 太湖现行的投入管理模式对太湖渔业资源与环境起到积极的保护和养护作用,但是在渔业资源与生产方面,依然出现资源衰退,经济鱼类种群量减少,平均营养级下降,渔获物组成低龄化、小型化和低值化、捕捞生产效益下降、捕捞产品集中上市造成的价格过度波动和渔获物保鲜困难等问题。投入控制管理并非利用太湖渔业资源最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应积极探索推进从投入管理模式向产出管理模式的演进。 四、构建捕捞配额制度的可行性 首先,相对于海洋的开放性和海洋渔业资源大范围的流动性,太湖渔业资源大多为定居性渔业资源。相对于海洋渔业资源,利用太湖渔业资源的渔村和捕捞渔民数量相对较少。其次,太湖已经构建了比较合理的投入管理制度为太湖构建以捕捞配额制度为基础的产出管理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第三,根据相关研究,太湖的年捕捞配额可设定为2.8万吨。第四,太湖对渔业作业区域进行了合理区划,兼有渔区管理组织,而且不同作业区域的管理对象和边界也比较清晰。太湖的渔业管理实践和现有制度框架为构建构建捕捞配额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公平、公正、公开配置捕捞配额的前提下,渔业管理部门结合现有捕捞许可制度,将配额与太湖渔业捕捞许可证相匹配,每年在审核许可证时,同时审查渔船作业类型、场所、时限、渔具数量以及在指定卸货地的卸货量与许可内容是否一致签证许可证并配额。捕捞配额制度有助于缓解同质渔民的过度竞争。另外,通过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在一个渔汛期内合理分配不同渔区的捕捞期,则有助于解决集中捕捞造成的产品集中上市、价格过度波动等问题,实现太湖捕捞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制约捕捞制度实施的因素及其对策 根据2016年对太湖专业捕捞渔村和渔区的调查,我们认为制约捕捞配额制度施行的因素主要是渔村社会管理功能性缺陷、渔获产量统计困难和实施配额制度后的渔民转产转业问题。 对太湖周边渔村经济社会与政府组织的调查表明,1983年实行农村基层体制改革后形成的乡(村)经济联合委员会以及村民委员会基本上只承担最基本渔业生产服务以及供水、电、气和道路修缮等社会服务功能,对协调渔民捕捞活动与贯彻执行国家渔业政策的功能比较弱。渔业资源是典型的公有私益性公共池塘资源,在利用过程中有高竞争性和弱排他性。现实中,太湖竞争性捕捞过程中的交易成本非常高,由此导致政府难以高效管理。理论已经证明在利用公共池塘资源时,政府直接面对众多经济理性人的管理常常是失效,市场机制也是无效率的。如果不能构建适当的渔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分散决策的渔民组织起来协同渔业管理部门参与渔业管理是不可能推进捕捞配额制度实施的。 太湖渔业管理部门根据太湖周边48个专业渔业村的分布与行政管理体系将太湖捕捞作业区划分为4个渔区,并建立了管理体系,为太湖流域推进渔业合作组织建设预设了框架。为推进捕捞配额制度,应建立渔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全太湖渔民协调委员会。全太湖渔业协调委员会代表应由渔民、渔业政府管理人员和科学研究者组成,负责确定年捕捞配额及其分配方案。渔村合作经济组织协调执行配额制度。 推行捕捞配额制度,需要削减现有捕捞量,由此需要有序引导太湖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发展休闲渔业是渔民转产的重要途径。太湖是平原水网区的大型浅水湖泊,流域内文化资源、风光风景资源是发展休闲旅游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