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2018秋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2018秋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2018秋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2018秋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习目标1.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2.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分析这两种经济政策的异同。3.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企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3措施领域内容特色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特色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4.作用(1)积极作用: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2)消极作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95“学思之窗”,思考:结合列宁的话,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环境下实施的非常政策,它是为了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苏维埃政权,并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而实施的。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分配,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制定: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3内容领域内容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工业解除部分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4.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误区警示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2)1924年,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2措施(1)优先发展重工业,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3特点(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2)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3)开辟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4评价(1)功绩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滞后。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轻巧识记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知识精要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推行的特殊政策,也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尝试。2.新经济政策是运用资本主义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有效措施,也是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3.“斯大林模式”迅速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史料一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史料二这种税的税额应当比以前用余粮收集制的方法所征收的少。税额的总数应当满足军队、城市工人和非农业人口的最低限度的必须的消费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世界通史史料解读史料一描述了1921年苏俄遭遇的困境,即出现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材料中列宁的话说明当时政策出现了问题。史料二选自史学专著,“这种税”指的是粮食税。省略号后面的内容表明该政策意在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史料应用(1)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根据史料一说明这一“口号”反映了什么。(2)根据史料二说明苏俄面对危机采取了怎样的措施。(3)综合以上史料说明这是苏俄进行的怎样的探索。【提示】(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2)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1不同点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生产资料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原则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式经济运行机制绝对的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作用和实践效果为苏俄人民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2.相同点(1)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2)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3)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4)作用:巩固了政权。“斯大林模式”史料一现在我国经济状况中最重要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重心已转移到工业方面了要推进整个经济,所需要的正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业上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我们必须以尽快的速度扩大我国工业,把工人数量增加一两倍,我们必须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而且愈快愈好。斯大林全集史料二关于“斯大林模式”的两幅漫画:跛脚的巨人史料解读根据史料一“重心已转移到工业方面”“发展重工业”等信息分析“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史料二中关键信息“命令”“跛脚”体现了“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史料应用(1)史料一体现了“斯大林模式”的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模式对苏联兴衰的影响。(2)结合史料二中的图片和所学知识,概述“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提示】(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高速度;农业服务于工业。影响: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造成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压抑地方和企业积极性,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2)依靠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发展,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1原因(1)根本原因: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2)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3)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4)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2特征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完全公有;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3教训(1)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2)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3)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4)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1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2过渡思想的对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1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A余粮收集制B企业国有政策C粮食税D义务劳动制A根据题干材料“把我们家的粮食全部搞走啦”可知,该士兵说的是余粮收集制。2假如你生活在1919年的苏俄境内,全国上下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指导下,你不可能做的事情是()A从事经商活动B把粮食捐给前线C参加义务劳动D参加红军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1919年苏俄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为了最大限度地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渡过难关的一种临时性政策,它取消了一切商品贸易活动,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采取余粮收集制,把粮食无偿交给前线,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号召所有人参加红军,保卫苏维埃政权,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3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为应对问题,政府实施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农业集体化B根据材料“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可知,这一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引发的政治经济问题,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41921年苏俄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主要是为了() 【导学号:07182194】A充实国家粮仓B减轻战争压力C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解决国内经济和政治危机D国内战争结束之后,苏俄政府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因此,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国内政治和经济危机,故D项正确。5斯大林执政时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优先发展()A农业B商业C重工业D轻工业C在工业化过程中,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故选C项。620世纪30年代,十万美国人申请向苏联移民,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导学号:07182195】A美苏形成了战时的同盟B美国人口多导致生存艰难C苏联国民经济发展迅速D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C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完成工业化,与当时处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形成鲜明对比,吸引美国人向苏联移民,故选C项。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07182196】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苏联史材料二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选集材料三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列宁全集(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