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高中语文专题六善叙事理其文疏荡_史记的叙事艺术第17课赵世家试题苏教版.docx_第1页
2017_2018高中语文专题六善叙事理其文疏荡_史记的叙事艺术第17课赵世家试题苏教版.docx_第2页
2017_2018高中语文专题六善叙事理其文疏荡_史记的叙事艺术第17课赵世家试题苏教版.docx_第3页
2017_2018高中语文专题六善叙事理其文疏荡_史记的叙事艺术第17课赵世家试题苏教版.docx_第4页
2017_2018高中语文专题六善叙事理其文疏荡_史记的叙事艺术第17课赵世家试题苏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赵世家1通假字(1)释其適子而更求君:_(2)赵宗灭乎,若号:_(3)韩厥告赵朔趣亡:_(4)衣以文葆:_(5)故见龟策:_(6)却冠秫绌:_(7)而怫学者:_(8)蛮夷之所义行也:_答案(1)同“嫡”,嫡子,正妻所生之子(2)同“嚎”,嚎哭(3)同“促”,急速,赶快(4)“文”同“纹”,花纹;“葆”同“褓”,襁褓(5)同“现”,显现(6)同“”,长针(7)同“悖”,背离,违背(8)同“仪”,榜样2一词多义(1)致(2)适(3)矫答案(1)动词,涉及,牵连/动词,到达/动词,表达,传达/动词,得到/名词,情趣(2)动词,到,往/动词,适应,顺应(3)动词,诈称,假托/形容词,假托的,诈称的/动词,举3虚词归纳(1)微(2)即答案(1)连词,如果不是/形容词,卑贱,地位低下/副词,略微,稍微/形容词,含蓄(2)连词,假如,如果/副词,立即,马上/介词,当/连词,就4古今异义词(1)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古义:_今义:_(2)臣闻中国者古义:_今义:_(3)于是肥义侍古义:_今义:_(4)明日,服而朝古义:_今义:_答案(1)古义:这不是。今义:事理的正确和错误;因说话而引起的误会或纠纷。(2)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3)古义:这时,当时。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4)古义:第二天。今义:时间词,明天。5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1)衣以文葆:_(2)赵武服齐衰三年:_(3)春秋祠之:_(4)以长南藩之地:_(5)吾欲胡服:_(6)及赵武冠:_(7)王北略中山之地:_(8)子必不绝赵祀:_(9)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_(10)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_(11)非以养欲而乐志也:_(12)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_(13)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_(14)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_(15)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_(16)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_答案(1)名词作动词,穿(2)名词作动词,穿(3)名词作动词,祭祀(4)名词作动词,称雄(5)名词作动词,穿胡服(6)名词作动词,行冠礼(7)名词作状语,向北(8)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断绝(9)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下去(10)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出来(1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愉悦(12)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哀伤(13)动词作名词,羞耻(1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苦(1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有利;使强大(1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辱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1)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_ (2)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_ (3)小人哉程婴! _(4)衣以文葆,匿山中。_答案(1)判断句(2)状语后置句(3)主谓倒装句(4)省略句7翻译下面的句子(1)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译文:_(2)衣以文葆。译文:_(3)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译文:_(4)与楚庄王战河上。译文:_(5)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译文:_答案(1)这个梦很凶,不是应验在您的身上,而是在您儿子身上。(2)给他包上绣花的襁褓。(3)(他的)子孙却还在朝(为官),这还怎么能惩治罪人呢?(4)与楚庄王(在)黄河边交战。(5)屠岸贾这个人,起初受灵公的宠信。背景展示胡服骑射:胡是古代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胡服骑射指学习胡人的短打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赵武灵王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中心内容是穿着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西退胡人,北灭中山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胡服骑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不要故步自封,应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革。古代的“占卜”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人事的兴衰可以通过自然的变化表现出来,并可以被捕捉到,因此,占卜就应运而生了。古人占卜时,先在龟甲或兽骨上钻穴不使穿孔,然后烧灼出裂纹以判断吉凶福祸,这种裂纹称为“兆”。“占”是“观察”的意思,占卜分“卜”和“筮”两种,“卜”用龟甲,“筮”用蓍草,“龟策”就是分别指用来占卜的龟甲和蓍草。不过,卜、筮并不能完全代替人为的判断分析,只是一种辅助决策的手段。占卜文化是中国神秘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殷商时代已形成一种制度,设有专门的卜民,几乎凡事必卜,甲骨文实际上都是卜辞。1愚者暗成事,智者睹未形,则王何疑焉。2狂夫之乐,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贤者察焉。3明德先论于贱,而行政先信于贵。4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1脉络梳理赵世家2初读感知“赵氏孤儿”故事中“搜孤救孤”一段写得扣人心弦,文章头绪颇多,但不零乱。司马迁是根据程婴、公孙杵臼两人对话中的三个问题展开的。请分析一下司马迁是根据哪三个问题来推动情节发展的。答:_答案根据“胡不死”“奈何”“立孤与死孰难”这三个问题推动情节发展。由“胡不死”引出“有所待”,流露“扶孤”的念头;“奈何”强调了情况的紧急,引出危难当头两义士挺身而出,设计救孤;“立孤与死孰难”,埋下伏笔:公孙杵臼死,程婴立孤。1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最终取得了成功,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成功的原因。答:_答案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一次艰难的改革,改革自然要受到阻力。赵武灵王从最顽固、最大的反对派开始做思想工作,用无可反驳的道理说服反对派,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如果采用行政命令,恐怕会是一次流血的改革,而赵武灵王是以“攻心”为上,获得了反对派的支持。2本文花了大量笔墨写为是否穿胡服争辩不休,这样是否浪费笔墨?答:_答案赵国自分晋以来,直到赵武灵王而盛极,其关键正在于武灵王力矫旧俗,胡服骑射,因此胡服始末值得大书特书;另外,这件事本身意义深远,赵武灵王的远见卓识也值得大书特书。3司马迁通过“赵氏孤儿”的故事歌颂了正义,鞭笞了邪恶,并揭示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但这个故事从唐代以来就不断地受到批评,学者们纷纷指责它并非信史,有人还作了很细致的考证。如果真是如此,那你认为这是否违反了史记的“实录”精神?答:_答案如果仅从史学角度而论,这种批评不无道理,但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史书,也是一部文学杰作。故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和重要情节可能为作者虚构,或者是出自民间的传闻,以虚构或传闻为史实固然不合史法,但从文学角度而言,恰是很好的创作。如从根本精神来说,这个故事也并不违背历史的真实。赵武灵王为何要提出“胡服骑射”的主张?“胡服骑射”有怎样的意义?(搜集资料并结合文句探讨)答:_答案赵武灵王根据赵国的国情,大胆提出了“胡服骑射”的主张。他实行这一主张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阻力重重,举步维艰;但赵武灵王对旧的习俗势力毫不妥协,他力排众议,接连与贵族及大臣进行激烈的论辩,终于使反对者理屈词穷,不得不同意他的主张。他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赵国被动挨打的局面,消除中山国这个“心腹之患”,进而继承先祖赵襄子“并戎取代以攘诸胡”的事业,靠中原传统的步兵和战车配合作战的方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笨重的战车只宜在较为平坦的地方作战,在复杂的地形中运转十分不便;众多的步卒也无力对付那奔驰迅猛、机动灵活的骑兵,必须学习诸胡的长处,壮大自己,才能免于被动挨打。只有以骑兵对抗骑兵,才是增强赵国军事力量的唯一出路,同时,只有改中原地区的宽袖长袍为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才能适应骑战的需要。赵武灵王倡导的习骑射,对于此后中原的战争与交通也有很大的影响。春秋以前,中原地区的战争与交通皆用马车,马只是驾车的,不作为骑乘。赵武灵王推行的习骑射,推动了整个中原骑射的发展,标志着我国由车战时代进入骑战时代,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1课本素材点击文本有改革意识的赵武灵王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着眼于军事并侧重于军事的民俗改革。赵武灵王在军事实践中能发现胡服的长处,在普遍以中原正统和华夏礼乐文化自负的氛围中,敢于抛弃传统服饰,公开提出采用胡服。骑射的发展,大大加强了各地区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各地区间,尤其是中原汉族与边疆各少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由此可以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融合,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运用示例易经中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强。”人要学会变通,才会将正确的智慧和思维,引导到事物发展的正轨上,稳步走向成功。鲁迅先生也说过:“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惟有开拓创新才能真正打开局面。”早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了在战争中赢得胜利,他决定全国改变着装,像西北少数民族胡人那样穿短装,以利于骑马射箭。这个改革在国内引起极大的不满。但是,他不为所动,而是讲清道理,并带头胡服骑射,终于使改革推行开去,使赵国很快地强盛起来。2课外素材改革之路成就中国梦想我国一直走在改革之路上。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国家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广东、福建两省的经济特区,实行特殊优惠政策;后来,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选材感言风雨兼程,一路高歌,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 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我们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和惊叹的伟大成就。这是解放思想的 30年,是解决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30年,是披荆斩棘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30年,是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30年。这是不平凡的30年,是光辉的30年,是伟大的30年。请你思考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何成方圆何成方圆?答案好简单,君不闻先秦人已知“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古老的汉谟拉比法典开始了人类文明之光;秦王用法家严律治世,打下秦朝江山一统;高祖入关与民约法三章,打下汉朝开国基石;诸葛丞相挥泪斩马谡,始令蜀国三军一心,敌于强魏。而项羽乱封诸侯,天下叛之。古来兵法之首必须严明军纪,如周亚夫细柳治军,不难看出规则的重要。然而,以之规矩,定成方圆乎?武王伐纣后封天下诸侯,姜尚封于齐,改革旧制,变易风俗,不半载政通人和;周公之子伯禽到鲁地上任,政令繁琐,无意改革,三年政局初定,周公闻此叹曰:“鲁国日后服北面事齐。”果然齐国跻身春秋五霸。鲁国却被人称之“周礼尽在鲁矣”,国力每况愈下。可见死守成规也难成方圆。当初篮球运动刚刚兴起,规则也不过几条,可随着比赛中各种现象的出现,新的规则应运而生,逐步形成了现在的繁多条款,却使比赛愈加规范,成为最受人们喜爱的体育运动。可见,恰当的规则使世界更加有序。然而,随着不断的发展、变化,也要有突破才能发展。昔日汉人宽袍大袖,不免风度翩翩,却被夷狄之人打得落花流水,于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成就千秋霸业。魏武曹操提于禁于亡卒之间,识许诸于荒野之际,得到了大批有才干而身份低下的下层军官,才破袁绍,败吕布,建立强魏,但这种制度使大批士族支持汉帝,曹操一生不得称帝;其子以九品中正制收尽天下官宦,完成了朝代更替的使命。前面说过秦王严以定民,却因苛律失天下;汉高祖约法三章以定民心,以老庄之道休养生息,儒家之道得天下人才。可见,突破了陈旧的束缚,才有长足的发展。即使今天我们描述死守旧制的“墨守成规”,也是当年墨子针对公输班攻城新法的创造之举。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神州。真理正是我们需要的规则,但更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是我们需要规则的真谛,“上胡不法先王”是我们突破规则的有力依据。当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突破了唐诗庄重的笔法,宋代词章缠绵后世,我们也应明白突破规矩的重要。何成方圆,以之规矩,应时而易,始成方圆。思悟要点本文开头有什么好处?提示运用设问,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语言有什么特点?提示举例论证,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语言言简意赅,有力度。“可见死守成规也难成方圆”这种观点有什么作用?提示作者用辩证的思维来论证中心论点,该观点很好地补充了中心论点,使整个论证严谨,富有逻辑性。本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提示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本文的一个分论点。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提示归纳总结本段所举事例的共同特点,与第五段相呼应,结构完整。结尾有什么特点?提示总结全文,语言简洁,句式工整,体现了作者良好的辩证思维。课时作业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及食熊蹯,胹不熟B梦见叔带持要而哭C韩厥告赵朔趣亡D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答案A解析B项“要”同“腰”。C项“趣”同“促”。D项“免”同“娩”。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盾益专国政专:专擅B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致:送给C朔死不恨恨:遗憾D然亦君之咎咎:过失答案B解析致:涉及,牵连。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D解析D项均为助词,可不译。A项表并列关系连词,和;表修饰关系连词。B项放在句尾,可不译;助词,表疑问语气。C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去,往。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事有所止而功有所出,事成功立,然后善也B夫有高世之功者,负遗俗之累C明德先论于贱,而行政先信于贵D明日,服而朝答案C解析C项古今义均为“行使国家权力”。A项古义:为两个词,“成功”和“功业”。今义: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B项古义:背离习俗。今义:流传下来的风俗。D项古义:第二天。今义:时间词,明天。5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愚者暗成事,智者睹未形,则王何疑焉A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B家听于亲而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C故寡人无舟楫之用,夹水居之民,将何以守河、薄洛之水D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答案C解析C项和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王遂往之公子成家,因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夫翦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却冠秫绌,大吴之国也。故礼服莫同,其便一也。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以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儒者一师而俗异,中国同礼而教离,况于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智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穷乡多异,曲学多辩。不知而不疑,异于己而不非者,公焉而众求尽善也。今叔之所言者俗也,吾所言者所以制俗也。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无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故寡人无舟楫之用,夹水居之民,将何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主并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智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义,敢道世俗之闻,臣之罪也。今王将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命乎!”再拜稽首。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也。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翦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错:涂饰B穷乡多异,曲学多辩曲学:学识渊博C吾所言者所以制俗也制俗:改革风俗D而襄主并戎取代以攘诸胡攘:排斥,排除答案B解析曲学:偏颇浅陋的学说。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B解析B项都为“的原因”。A项于是/根据。C项然而/而且。D项用来/而。8下列句子不能作为赵武灵王要推行“胡服骑射”的原因的一组是()利其民而厚其国礼服莫同,其便一也穷乡多异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将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顺中国之俗ABCD答案B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以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译文:_(2)不知而不疑,异于己而不非者,公焉而众求尽善也。译文:_答案(1)地方不同使用会有变化,事情不同礼制也会更改。因此圣人认为如果可以利国,方法不必一致;如果可以便于行事,礼制不必相同。(2)不了解的事不去怀疑,与自己的意见不同而不去非议的人,才会公正地博采众见以求尽善。10赵武灵王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服公子成的?答:_答案先从圣人的做法谈起,圣人从“利其民而厚其国”的角度出发,“因事而制礼”,并不计较“殊俗”;接着从国家的实际情况分析,强调“胡服骑射”的必要性;最后用“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表明改革目的。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节)1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葬:厚葬B愿沛公且留壁壁:营垒,军营C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啖:吃,引申为“引诱”D不如因其解击之解:解散答案D解析解:同“懈”,松懈。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B解析B项介词,译为“把”/介词,译为“凭借”。A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C项均为介词,表示对象,译为“和、同”。D项均表示修饰,不译。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B张良为人精明。在峣山下的秦将上当想要反叛秦王朝的情况下,他考虑到士卒会不听从,让沛公带兵攻击秦军,取得大胜。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促诸侯之会,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D张良知道急流勇退。高帝对他的才能极为赏识,让他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委婉地拒绝了,最终被封为留侯。答案B解析“让沛公带兵攻击”不对,张良没有这样特别安排,只是提出了“趁敌方松懈而攻打”的建议。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译文:_(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译文:_(3)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译文:_答案(1)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2)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告示天下人你没有再回来的想法,用这个办法来稳住项王的心。(3)我打算把函谷关以东地区捐送给别人,不知谁可以和我共建功业呢?15文中哪些事件表现了张良运筹帷幄的才能?答:_答案(1)利诱秦将(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2)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3)推荐悍将(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参考译文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韩国灭亡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的弟弟死后没有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因他祖父、父亲历任韩国五代国君之相的缘故。沛公从雒阳向南穿过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