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山西省吕梁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山西省吕梁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山西省吕梁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山西省吕梁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吕梁市高三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历 史(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3.考试作答时,请将答案正确地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许倬云在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指出:“春秋的诸侯国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机构。国家就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这表明当时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家国一体固化 B. 地方相对独立 C. 体制尚未健全 D. 君主专制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春秋的诸侯国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地方相对独立,故“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故B项正确;分封制逐渐瓦解,导致家国一体淡化,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国家体制是否健全的问题,而是说明诸侯国的地位与权力的问题,故C项错误;春秋时期尚未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提取并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学生应该结合春秋时期的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的相关知识,推理出“地方相对独立”的结论,即可正确判断。2.钱穆指岀,“总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材料所述的第三级演进使A. 分封制最终走向了解体 B. 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出现C. 官僚政治制度逐渐形成 D. 考试选拔官员成为定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是以由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的科举考试制度为代表,说明选官制度中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和标准的变化,故D项正确;A、B两项是第一级演进的结果,排除;C项官僚政治制度始于秦朝郡县制的推行,排除。3.元朝设置行省时,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看,汉中以及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与陕西中、北部差距较大;但是,行省划界时不将它们划入四川反而划入陕西。据此可以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A. 便于传达政令 B. 提高行政效率 C. 扩大国家疆域 D. 防止地方割据【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汉中和安康应划入四川却划入陕西,制造地方行政管理的麻烦,出发点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故D项正确。由“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可知不利于行政命令的传达,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行政效率的内容,而是强调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排除B。行省制度的实行可能会扩大国家的疆域,但材料没有强调,排除C。4.下图示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 集体劳作 B. 奴隶制经济 C. 个体农耕 D. 自然经济【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早期农业生产出现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简陋,因此只能进行集体劳作,故A项正确;奴隶制经济是经济形态,与方框中所要填写的农业经营方式不一致,故B项错误;男耕女织即个体农耕是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推广后才出现的,故C项错误;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5.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A. 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 B. 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C. 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 D. 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可知,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故C项正确;材料“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主要反映了政府注重对工匠的管控,既不是为了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也不是传承手工业技术,故A、B项错误;材料“不听私立学校”专指手工业技术学校,并不是针对所有的私立学校,故D项错误;【点睛】“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是关键信息。6.据相关材料记载,明朝的宏观经济情况为:农业占明朝GDP比重平均为88%,手工业和商业最高时也没有突破20%;政府税收占GDP比重为3%-9%,平均为5%。根据材料推断当时明朝A. 田赋收入是财政收入的大宗 B. 经济总量长期雄踞世界第一C. 推行农工商共同发展的政策 D. 黄金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农业占明朝GDP比重平均为88%”,可以得出田赋收入是明朝政府财政收入的大宗,故选A。题干并没有史实说明B、C、D三项,因此皆不选。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7.洋务派鉴于“既不能禁华商之勿搭洋船,又何必禁华商之自购轮船”,所以允许商办运输业,但又怕完全商办“久恐争利滋弊”,于是把商办置于官府监督之下。由此可知,近代“官督商办”企业的产生A. 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B. 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C. 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D. 辅助了军事工业的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一定程度上监管了商办企业,官督商办企业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故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C项正确。官督商办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工业的产生,而是强调官督商办企业具有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辅助了军事工业的发展,而是强调官督商办企业具有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8.1914-1924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对这次工业化浪潮说法不正确的是A. 是清政府放宽民间限制的结果B. 受到当时政治革命的推动C. 仍然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D. 发展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答案】A【解析】清政府放宽民间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故A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B、C、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外部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时机,注意关键事件信息“1914-1924年”。9.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下列史料与史论逻辑关系正确的是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A错误,为了避免义和团运动后民族排外这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列强实施以华治华,扶植代理人,而不是放弃在华特权。C中的结论更是过于绝对化,很明显不符合事实。D中的结论也不正确,虽然临时政府颁布了很多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但这不足以说明它以资产阶级为主体。事实上,临时政府中混入了部分旧官僚等旧阶层,资产阶级的实力很为弱小,不然革命果实不可能被窃取了。而B中的结论从材料中可以直接得出。所以B符合题意。10.1926年9月被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到1928年,北京和整个中国北方都归他们统治。”这则新闻报道反映的中国政局变化是指A. 国民党反袁斗争的胜利 B. 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结束C. 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 D. 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1926年,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信息,可知这是北伐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B项正确;A项的史实发生在19151916年护国战争,排除;C项的史实发生在1933-1934年,排除;1926年日本尚未发动侵华战争,排除。【点睛】“1926年,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是关键信息。11.下图是1954年漫画家韦启美创作的幻想变成现实。该漫画表明A. 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B. 农业合作社适应了农村发展的需要C. 人民公社有效集中了农业生产资源D. 国有经济较个体经济优势更加明显【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生产合作社将生产资料集中起来,有利于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适应了农村发展的需要,故B项正确。根据“妈,社里的羊跟云一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是农业生产合作社,当时国家正在推行三大改造,并不是土地改革,排除A。人民公社是在1958年才出现的,与“下图是1954年漫画家韦启美创作的幻想变成现实”不符,排除C。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集体经济,并不是国有经济,排除D。12.1985年,沈阳市政府下发了正式文件沈阳市破产倒闭实行规定,不久该市一家防爆器械厂成为新中国首家破产企业,职工们在厂门口哭成一片。而十年后,当沈阳另一家中型企业宣布破产时,大会现场则响起一片掌声。这一变迁反映了A. 市场经济观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C.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 对外开放推动了与国际接轨步伐【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人们对于企业破产认识的变化,说明市场经济观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故A项正确。从“新中国首家破产企业”“当沈阳另一家中型企业宣布破产”并不能得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这一结论,排除B。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C。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人们对于企业破产认识的变化,并没有涉及到对外开放,排除D。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理解人们前后态度的变化,二是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3. 柏拉图曾描述,在雅典公民大会上,“人们看到建筑师、铁匠、皮革工、商人和水手毫无差别地站起来发言,不管他们富裕还是贫穷,是贵族还是普通人”。这反映出雅典A. 民主参与的广泛性B. 权力争夺的激烈性C. 政治权力的分散性D. 公民参政的平等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在雅典公民才能参加公民大会,A错误;材料仅仅说明他们可以发言,并不是权力的争夺,B错误;材料中未涉及政治权利的分配问题,C错误;根据材料中“建筑师、铁匠、皮革工、商人和水手毫无差别地站起来发言,不管他们富裕还是贫穷,是贵族还是普通人“体现了雅典民主中公民可以平等地参政,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公民参政的平等性【易错警示】雅典民主制度的缺陷:(1)民主范围非常有限,而且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上是少数男性公民的奴隶主专政,广大的奴隶、外邦移民和妇女根本没有政治权利;(2)小国寡民体制下造成直接民主的泛滥,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如抽签选举有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14.英国制度规定:任何阁员不能投票反对政府的政策,否则,他必须辞职或被解职;任何阁员不能发言反对,也不能不明确支持内阁的政策;每个阁员必须准备为所有的政策负政治责任。可见英国内阁制度A. 极大限制阁员的个人自由B. 要求阁员政治上互相信任C. 保证了国王名义上的治权D. 能有效减少立法上的失误【答案】B【解析】材料说明了英国内阁的集体负责制,涉及是决策层面,并未限制阁员的个人自由,故A项错误;由于实行集体负责制,阁员们要共同承担责任,所以内阁成员要充分地互相信任,否则不能作为同僚共事,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王治权问题,故C项错误;在立法方面,内阁只有立法提案权,最终立法过程由议会掌握,故D项错误。15.全站通史中有这样的记载:“(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作者要强调的是A. 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推动的结果B. 工业革命时国家对科技发明投入不足C. 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了许多科学家D.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科学家”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状况,故A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C项排除。16.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充分体现了普鲁士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在经济方面照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互为支撑,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最终促成了德意志工业化的迅速实现。上述材料表明A. 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 专制集权符合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C. 1871年宪法基本符合当时德意志国情 D. 容克阶级在政治上能够自我近代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体现了普鲁士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在经济方面照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可以看出,德意志帝国宪法从德意志本国的国情出发,照顾到统治阶级内不同阶层的利益,通过协调各方关系,最终将国家统治的基础固定下来,实质上为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故C项正确;A、B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原则;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容克阶级的近代化,故D项排除。17.马克思在评价某事件时说:这次革命不是一次反对哪一种国家政权形式正统的、立宪的、共和的或帝制的国家政权形式的革命。它是人民为着自己的利益重新掌握自己的社会生活。它不是为了把国家政权从统治阶级这一集团转给另一集团而进行得革命,它是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机器而进行得革命。 “这次革命”是A. 光荣革命 B. 美国独立战争 C. 巴黎公社 D. 十月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人民为着自己的利益重新掌握自己的社会生活”“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机器而进行的革命”可知,这符合巴黎公社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特点,故C项正确;AB项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排除;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当时马克思已经逝世,故D项排除。18.现代世界史描述苏俄(联)某经济政策: “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该政策A.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 B. 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C. 实现了苏联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D. 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的描述,该政策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应是苏俄于1918年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使苏俄取得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故选A。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A. 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 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C. 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D. 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1928年初”“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个体小农经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苏联的工业化已经开展起来,但斯大林认为“个体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大规模工业化的需要,不能为工业化提供更多更大的工业产品消费市场,也不能为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所以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农业开始改造,消灭个体劳动走农业集体化道路,发展集体农庄,这属于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调整,故B项正确;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应该是当时苏联面临的严峻国际局势,即被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以及本国工业和经济水平的落后,故A项排除;材料是要说明发展工业和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的,在实践中的体现是采取措施解决这一矛盾,排除CD。20.国家强盛之道:怎样做大国书指出:“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一发展轨迹A. 与两次工业革命有密切关系 B. 是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结果C. 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有关 D. 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文字描述了世界近代以来金融中心的转移历程,这一发展轨迹最终结果是金融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洲,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故D项正确;“北意大利金融”中心地位得益于东西方传统贸易,与工业革命、代议制无关,排除A、C项;“英国金融”中心地位是工业革命造成的,与殖民扩张无直接关系,排除B。21.罗斯福在1932年总统竞选演说中讲道:“政府责任之一,是照顾那些陷入逆境以致没有帮助就连生存必需物资也得不到的公民,这一职责是每个文明国家都公认的”这表明罗斯福的出发点是A. 调整农业政策 B. 整顿全国财政金融体系C. 稳定社会秩序 D.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内容可知罗斯福认为照顾穷人是政府的责任之一、是文明国家公认的。而照顾穷人从本质上说可以调整社会的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因此出发点在于稳定社会秩序,选择C项;调整农业、整顿全国财政金融体系以及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都不是材料的出发点,因此A、B、D三项错误。22.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地图,解读准确的是 A. 分区占领柏林,局部热战出现 B. 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对抗C. 美苏操纵欧洲,北约华约对峙 D. 西欧走向联合,德国实现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由地图中“被占领的德国19451949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分裂,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对抗,故B项符合题意;德国分裂属于冷战,故A项表述不合史实;华约诞生于1955年,与题干中的时间“19451949年”不符,故C项排除;德国于1990年实现统一,与题干中的时间“19451949年”不符,排除D。【点睛】材料时间限制“19451949年”。23.1979年,英国保守党领袖撒切尔夫人当选首相后,大规模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同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和削减福利开支。这一政策A. 导致了英国财政不堪重负 B. 使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C. 有利于英国走出滞胀危机 D. 有利于保障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滞胀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各国为应对危机,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缩减国有企业,减少福利开支,故C项正确;削减福利开支不会导致财政负担过重,故A项错误;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加强干预经济,与材料“大规模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同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和削减福利开支”内容相反,故B项错误;保障低层民众生活的措施是完善的福利政策的目标,而不是削减福利开支的作用,故D项错误。24.20世纪90年代,美国助理国务卿温斯顿-格德说:“亚洲国家日益认识到其取得的成就并为之骄傲,它们希望被平等对待,倾向于把美国看作一个国际保姆,如果还算不上恶霸的话。结果是美国与亚洲的期望变得越来越不一致。在广泛的问题上,日本和其它亚洲领袖学会了对美国说不,有时还会用彬彬有礼的亚洲方式说滚蛋 。”这表明A. 美国与亚洲的盟国关系破裂 B. 雅尔塔体系崩溃C. 美国的霸权地位开始受到冲击 D. 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日本和其它亚洲领袖学会了对美国说不”,由此可见,当代国际关系逐渐出现民主平等的趋势,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破裂”;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崩溃,故B项错误;C项是开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点睛】“日本和其它亚洲领袖学会了对美国说不”是关键信息。第卷(非选择题 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 小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25.中美两国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关系之一,深刻影响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19世纪中期)执行的是“小舢板”政策,即英国舰后面,搭英国以武力迫使中国割地赔款、开放口岸的顺风车,即占到了中国的便宜,但又不成为中国应对的矛盾焦点。 中国人怎样看美国:一个历史的考察材料二 (二战)战争开始后,罗斯福配备并训练国民党军队,供应战斗机和飞行员,派史迪威将军赴华等。罗斯福认定,在目前为战争作的努力中,中国是不会一下子变得更重要的,他希望一方面使中国能够继续抗战,一方面通过给予它地位来使它的幻想得到满足。1941年到1942年交接的冬季,给予中国一笔五亿美元的贷款援助。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的远东政策差不多都是由罗斯福一个人操办的,虽然支持腐败的蒋政权,但他的这种援助,不能只看作是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 马广东罗斯福执政时期对蒋介石态度的转变材料三 我愿意非常明确地表明,我反对给中国共产党以外交承认。同样我反对接纳中国共产党进入联合国。 1960年尼克松发表的谈话材料四 根据商务部公布的关于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 税的公告,美国政府已在2018年4月3日宣布将对原产于中国的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涉及约500亿美元中国对美出口。由于美国的301 调查为单方认定结果所以中国政府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法律法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将对原产于关国的大豆等农产品、汽车、化工品、飞机等进口商品对等采取加征关税措施,税率为25%,涉及2017 年中国自美国进口金额约500 亿美元。(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美国对华政策及具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期问美国对中国进行进行了哪些援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援助产生的重大影响。 (3)据材料三、四,指出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综上所述,谈谈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案】(1)对华政策:19世纪中后期,追随英国侵略中国。表现:1844年迫使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充当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帮凶等。(2)援助:提供军事援助;提高中国的政治地位;提供贷款援助。影响:从物质上支援了中国抗战,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士气;为中国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有利于中国对日作战并将日军主力牵制在中国战场,减轻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和损失;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3)变化:从敌视到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但双方摩擦不断。原因: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陷于越南战争的泥潭;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因素:国家利益、国家实力、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际环境、文化传统、地缘政治等。【解析】【分析】中美关系一直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点,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形势有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机,而在这个时期转变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备考时可以从涉及中美关系的时事入手,回顾近代以来中美关系的具体史实,强调大国间“合则双赢,分则互损”。【详解】(1)从材料“跟英国军舰后面,搭英国以武力迫使中国割地赔款、开放口岸的顺风车”中可以看出美国的对华政策是追随英国侵略中国。第二小问表现,需要结合鸦片战争后的相关史实回答。(2)第一小问的援助,依据材料 “配备并训练国民党军队,供应战斗机和飞行员,派史迪威将军赴华等”、“一方面通过给予它地位来使它的幻想得到满足”、“给予中国一笔五亿美元的贷款援助”可以得出援助有提供军事援助;提高中国的政治地位;提供贷款。第二小问的影响,结合二战的史实和中国的抗日战争的贡献可以得出答案。(3)从材料“反对给中国共产党以外交承认”“对原产于中国的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涉及约500亿美元中国对美出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美国的状况、中国的状况等方面来分析出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的原因。第三小问可以从国家利益、国家实力、意识形态、国际环境等因素来分析。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从表格中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评析。(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关键词: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南方谈话主题:经济政策的相互借鉴。阐释:1921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农业上实行粮食税,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国家无力兴办的中小企业由本国或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自由贸易等。其实质就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以恢复经济,巩固新生政权。面对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打击,罗斯福大胆放弃自由放任政策,大力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整顿金融、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实行以工代赈等,使美国逐渐走出经济低谷。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综上说明,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经济政策能够相互借鉴。示例二:关键词:自由主义、罗斯福新政、新自由主义主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演变。阐释:略示例三:关键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南方谈话主题: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