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答腊岛12.26海震EOS-MODIS奇异遥感信息解析.doc_第1页
苏门答腊岛12.26海震EOS-MODIS奇异遥感信息解析.doc_第2页
苏门答腊岛12.26海震EOS-MODIS奇异遥感信息解析.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门答腊岛12.26海震EOS-MODIS奇异遥感信息解析 【摘要】2004年12月26日发生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南西面太平洋底的8.6级大地震使南亚和环太平洋地区的13个国家遭受了严重灾难。本文采用美国MODIS Web和新加坡国立大学CRSP的MODIS遥感影像速据资料,不失时机地对重灾区苏门答腊岛北端及其临震中海域开展了遥感研究,通过数字图像处理发现了4种具有特殊征状的奇异遥感信息黄边岛岸、海水层圈、海云层圈和尖角云。这些遥感奇异信息具有比原始遥感影像更加深刻的指示意义。通过对其分析解译,对这次海震灾难得到了更多的认识了解。【关键词】苏门答腊 海震 EOS-MODIS 奇异遥感信息1 引 言2004年12月26日,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南西面印度洋海底的8.6级大地震导致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海啸灾难。在地震数分钟内,大海汹涌冲上海岸,毁灭了北苏门达腊海岸,造成南亚和东非13个国家近20万人死亡,而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作者利用美国MODIS WEB和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CRSP(Centre for Remote Imaging,Sensing and Processing)网站发布的TerraMODIS数据,不失时机地对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地灾情开展了研究,通过遥感信息处理发现了4种具有特殊征状的遥感奇异信息黄边岛岸、海水层圈、海云层圈和尖角云。研究表明,这些遥感奇异信息具有比原始遥感影像更为深刻的指示意义,通过对它们解析研究,可以对这次海啸灾难有更多的认识了解。基本研究数据为TerraMODIS灾前(2004.12.17)和灾后(2004.12.29)南亚轨道区影像数据,相关成像参数见表11。这两天影像区的云量覆盖率都较高。但所幸的是,以重灾区苏门答腊岛北端为中心的区域云量偏少,这使得该区域数据应用成为可能。由于成像时间分别为灾前11天和灾后1天,灾区影像特征变化具有很好的可比性。新加坡CRSP公布了这两天整个东南亚MODIS影像的三种不同波段合成处理的结果,即:(1)近红外、红光波段和绿光波段假彩色合成影像;(2)近红外、红光波段和绿光波段假彩色合成影像;(3)真彩色合成影像。但这些影像均为压缩JPEG图像格式,已不适于进一步作遥感信息提取处理。实际研究采用的MODIS数据来自美国MODIS Web提供的1B精度MODIS数据,共17波段,通过输入以苏门答腊岛北端为中心的矩形区域坐标直接从Internet上下载2。影像区域大小为1078(像元)4060(像元),面积为1,733,620km2(500米分辨率)。表1. 2004.12.26和2004.12.29 Terra-MODIS南亚成像区参数Table1.imaging parameters of Terra-MODIS to South Asia in Nov.26 & 29.2004 增强处理清晰地揭示出灾海岛外侧的海水中,存在大量海啸冲刷出的绿色、绿黄色絮状陆地物质。这些絮状物形态不规则,具有从海岸线向海洋深处扩散趋势,清晰显示出海水冲刷陆源物质向海洋迁移搬运的走向趋势。该现象曾被Jesse Allen观察到并在MODIS Web上作了简单描述2。但作者的兴趣不限于此,而是那些通过增强处理反映出来的新信息几乎整个苏门答腊岛北端的陆岸都变成了浅褐色,表明源于苏门答腊岛SW侧海震中心的海啸,不仅冲刷破坏了与其正对面的岛岸,同时还绕过岛屿,使其背面的NE侧岛岸受损。这一点可以通过苏门答腊岛海啸波浪高度分布平面图和苏门答腊岛海啸波速分布平面图得到印证。这一发现或许还只对Jesse Allen发现的一个小补充,不足为奇。但一个真正有意义的新情况使,通过非线性增强处理使沿SW岛岸出现了一条狭窄延伸的黄色带状区,而在背离震中心的NE岛岸却无此带出现。由于未能到实地考察,难于断定造成两边岛岸这种差异的原因,但可以推断,这应与海岛SW和NE两侧受海啸攻击影响的方式、强度和所处不同有关。为对海啸造成的灾区复杂环境状态进行快速模式识别,用ENVI软件对MODIS影像数据进行了不同参数ISODATA分类,揭示出紧邻海震中心存在着海水层圈结构,而这种层圈结构在未经处理的MODIS影像上反映不出来。虽然不同的ISODATA分类参数设置使得两种分类图像的色彩区域形态面积在局部有些差异,但在对层圈结构存在性的揭示上始终是一致的。按照ISODATA分类原理,同层圈海水区域应属于相同的成因属性。现岛屿SW侧海域中主要有4种不同色的层圈红、绿、蓝、黑层圈,故可以判断海域种至少存在4种大规模物质/能量迁移/扩散运动差异区域。2 奇异遥感信息奇异遥感信息是指那些在遥感影像上客观存在,但具有不同寻常表现特征的遥感信息。这次在苏门答腊灾后的各种MODIS影像中,主要观察到了4种奇异遥感信息黄边岛岸、海水层圈、海云层圈和尖角云。2.1 黄边岛岸经过非线性增强后,在MODIS影像的苏门答腊岛SW海岸显示出具鲜明黄色带状遥感影像特征。经测算,其长度257km,平均宽度2.075km,最大宽度约4.0km,面积约为526km2。在海啸前整个苏门答腊岛岸为基本相同的浅棕色调,SW和NE两侧岛岸影像特征不存在什么差异,但增强影像清晰地揭示出海啸前后两边岛岸的这种差异。由于海啸对SW海岸具有更大的冲击力,足以将其表层土壤大部冲刷光,而使下部的新土层暴露出来,而新鲜的土层对太阳光具有较强的反射/吸收率,致使黄边岛岸形成。之所以NE岛岸没能反映出这种影像特征,是由于海啸绕到苏门答腊岛NE侧之后,冲击力已大为减弱,不再具备将表土植被冲刷走的能力。2.2 海水层圈不同参数的ISODATA分类图像都反映出在朝向震中一侧的海洋中,存在明显的海水层圈结构。从图可见,该层圈主要由3种颜色区组成紧靠岛岸的蓝色层区、远离岛岸的红色层区和居于两者之间的绿色层区。蓝色层区面积小,全部紧邻岛岸分布,形态极不规则,分布不连续。绿色层区为第二层,按照像元计算出的面积13640km2,具有连续和平行岛岸分布的特点。红色层区域为第三层,也是具有最大连续分布区域的层圈,其东临绿色层区,而向SW方向一直扩展出影像图之外。仅从遥感角度可以对这种层奇异圈结构的成因有两种推测,即:推测一:海啸冲刷回流携带物成因。海啸从陆地上席卷走的固体物质,依其重量、体积大小和形态不同,在被携带入海后形成分异分布,如是造成了海中不同的悬浮物分区。而不同悬浮物分区对太阳光吸收/反射率不同,从而造成海水影像差异。在原始影像中,这种差异知识表现为不明显的蓝色和黄绿色,不易识别,但分类处理使得这种目视解译难于识别的差异大大明显化。根据这种成因,蓝层圈主要是对大体积大质量的海啸冲出物在中近岸海水中分布的揭示反映,绿层圈主要是对小体积轻质量的海啸冲出物在中近岸海水中分布的揭示反映;而红层圈则主要是对海啸冲出的陆地细小悬浮物在远岸海水中分布的揭示反映。但这种解释与红色层圈区具有圆弧形态而SW岛岸却是平直形态相矛盾,因为从平直形态的岛岸上回流入海的海水,应该具有与海岸基本平行的平直形态,而不应该是圆弧形态。推测二:海震造成海水环形震荡成因。发生于苏门答腊岛SW侧海底的大地震,使海水整体发生震荡,导致海面宏观形态和水体微观结构变化,使海洋中形成一种对太阳光反射率起综合改变效应的场海啸“综合效应场”。这种场围绕海震中心呈对称分布。由于海洋巨大的储能功能,“综合效应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