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高中语文专题四读其书想见其为人_史记的理想人格第11课屈原列传试题苏教版.docx_第1页
2017_2018高中语文专题四读其书想见其为人_史记的理想人格第11课屈原列传试题苏教版.docx_第2页
2017_2018高中语文专题四读其书想见其为人_史记的理想人格第11课屈原列传试题苏教版.docx_第3页
2017_2018高中语文专题四读其书想见其为人_史记的理想人格第11课屈原列传试题苏教版.docx_第4页
2017_2018高中语文专题四读其书想见其为人_史记的理想人格第11课屈原列传试题苏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课屈原列传1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_(2)然泥而不滓者也:_(3)屈平既绌:_(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_(5)厚币委质事楚:_(6)被发行吟泽畔:_答案(1)同“罹”,遭遇(2)同“涅”,染黑(3)同“黜”,罢免官职(4)同“浊”,污浊(5)同“贽”,见面礼(6)同“披”,披散2一词多义(1)伐(2)疾(3)害(4)间(5)属(6)见(7)明(8)令答案(1)自夸,炫耀/攻打/功劳(2)痛苦,疾苦/恨、痛心(3)忌妒/妨害(4)离间/一段时间(5)写作/连,跟着(6)看见/显现/被(7)明晓/眼睛/阐明(8)法令/使,让3虚词归纳(1)而(2)乃答案(1)因而/表因果的连词,就/表转折的连词,却/表转折的连词,但是/表并列的连词,并且/表转折的连词,却(2)连词,于是/连词,于是/连词,于是/连词,于是4古今异义词(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_今义:_(2)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古义:_今义:_(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_今义:_答案(1)古义:骗人的假话。今义:无理狡辩。(2)古义:清平的国家。今义:治理国家。(3)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时间或经济)宽裕。5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1)蝉蜕于浊秽:_(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_(3)皭然泥而不滓者也:_(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_(5)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_答案(1)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2)名词作状语,在内;在外(3)名词作动词,染黑(4)名词作动词,效法(5)形容词作动词,诋毁,说坏话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_(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_(3)兵挫地削:_(4)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_(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_答案(1)(4)被动句(5)定语后置句7翻译下面的句子(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译文:_(2)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译文:_(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译文:_(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译文:_(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译文:_(6)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译文:_答案(1)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创作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2)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按自己的意思做些改变,屈原不同意。(3)屈原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4)他思念国君,(想要)振兴国家,并希望国君和社会能够返回到正道上,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5)国君无论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哪个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的,但是亡国破家总是一个接着一个,而圣明的君王、稳定的国家好几代都没见到过,这正是他们所谓忠臣不忠,所谓贤人不贤。(6)(我)读了服鸟赋,(作者)认为死和生是一回事,被放逐和被重用都不必看重,我又茫然自失了。背景展示屈原,正好生活于七雄并峙、社会亟趋统一的战国时代。当时的七国中,秦、楚、齐三国力量最强,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秦、楚尤为强盛,合纵、连横的斗争十分激烈。苏秦说:“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战国策楚策)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楚国面临的危机,对内主张改革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由于怀王、顷襄王宠幸奸佞之臣,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受到排斥打击,两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的局面,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度悲愤绝望,就在这一年的5月5日,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楚辞在战国后期,中国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那就是以屈原的离骚等为代表的著名的诗歌篇章,这类诗歌被后人称为“楚辞”。“楚辞”的出现,标志着继诗经以后,中国古典诗歌又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史的源头。“楚辞”有三种含义:指公元前四世纪,产生在我国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体,又称“骚体”。它的奠基者和代表作家是楚国诗人屈原,代表作是离骚。指战国时期的楚人和汉代人模仿楚辞诗体创作的一批作品。指书名。西汉的刘向把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一诗体创作的作品整理成的一部诗歌总集。上古时代的姓和氏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人出生了就有,用来“别婚姻”;由于人口繁衍,一个氏族分为若干分支,它们的称号就是氏,用来“明贵贱”。本文中“楚之同姓”的注释中的“屈、景、昭”都是氏。有关资料表明,楚王的祖先姓“芈”(M),氏是“熊”,屈原的祖先熊瑕,封于屈地,就以封邑“屈”为氏,屈原担任的“三闾大夫”就是管理“屈、景、昭”这三个氏的官职。除了以封邑为氏外,氏的来源还有官职(如司马、尹、史)、职业(如巫、卜、陶)、居住地(如西门、东郭、百里)、景物(如柳、云、杨)、动物(如马、牛、熊)、国号(如鲁、赵、秦)、祖先的谥号(如文、武、景)、祖先的爵位(如王、侯、公孙)、祖先的字(如孟孙、叔孙、季孙)、祖先的号(如轩辕氏、高阳氏)等。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3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5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1脉络梳理屈原列传2初读感知本文塑造了屈原什么样的形象?答:_答案才能卓越,光明磊落,矢志不渝,心忧祖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1试简要分析一下屈原的主要性格特征。答:_答案爱国、正直是屈原性格的主要特征。作者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其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他的“存君兴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的正直集中在他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疾”“怨”“刺”“嫉”便是他刚正不阿的斗争精神的突出表现。2本文49段,历叙了楚国在政治、外交、军事上的一系列失利,这对写屈原起到了什么作用?答:_答案这一系列事件中,屈原的活动并不多,但作者所写的重点仍是屈原,意在揭示屈原的被贬黜与楚国一系列失利之间的因果关系,说明屈原对楚国政治、外交、军事的不可缺少的作用,从而歌颂了屈原的远见卓识、卓越才华。3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有何作用?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_答案(1)第一次对话形象地揭示了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清醒者必然遭到厄运。第二次对话形象地突出了屈原的高贵品质:宁愿以死来坚持真理,保持高洁志趣,决不同流合污。这两次对话实际上是一段精辟的人生哲理的议论:既评屈原之志,亦抒太史公之情。(2)蕴含了作者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对屈原的同情惋惜。屈原至死不离楚国,司马迁是同情和肯定的,但此“评议”说屈原完全可以“以彼其材,游诸侯”,如此“何国不容”,屈原又何必“自令若是”。你怎么看待司马迁这种矛盾的说法?答:_答案司马迁的这一矛盾反映了写史和评史的不同出发点。写史,他是从人物的客观实际出发,屈原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及他在楚国的地位决定他不可能离开楚国,司马迁肯定这一点,是尊重客观事实。而评史则是从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高度出发,司马迁从汉初“大一统”的观点看待战国历史,便觉得屈原事秦事楚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要让贤才发挥作用。1课本素材点击素材碧血丹心,一心爱国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楚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屈原与楚国的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小人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平,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运用示例皎洁的月光下,波涛汹涌。飘飞的花瓣后,杀机四伏。浮沉乱世中,汨罗江畔的您,身穿白袍,微风中扬起襟袖;腰间的长剑,冰冷如铁。您轻轻地握住剑把,纵身一跃,竟然跳了下去,激起无边的浪花。岸边,香草上还留着您颀长的身影和幽幽的泪光,还有您“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长叹,以及“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哀愁!才华超人又曾经身受器重的您离开了那个没有阳光的国度,但是您却是以这样一种方式离开,确实出人意料。从您离开的那一刻到千年之后的今天,多少人的脸上滑过冰凉的泪滴!但是,您的离开又确实在情理之中。2课外素材梅兰芳蓄须明志,彰显民族气节日军占领上海后,梅兰芳杜门谢客,过起了隐居生活。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粉饰太平,妄图把梅兰芳请出来,率领剧团赴南京、长春、东京等地巡回演出,梅兰芳以牙痛为由婉言谢绝。此后,他不再刮脸了。不几天,就留起了小胡子,对外称自己“上了年纪,嗓子坏了,早已退出舞台”。日本华北方面军头目要派汉奸朱复昌“请”梅兰芳出面讲几句话,梅兰芳听说后,让医生给自己打了3次伤寒预防针,发起了高烧,一连几天不退。日本人派军医来检查,果然发现梅兰芳得了伤寒,高烧42度。他们这才放弃原来的打算。选材感言梅兰芳,一代享誉不凡的京剧大师,一个舞台上纤弱如花的艺术家,一个生活中处处播撒爱心的使者,在面对侵略者的百般利诱时表现出的铮铮铁骨,令每一个有血气的中国人为之动容。踏着他蓄须明志的足迹,我们读懂的不仅仅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更读懂了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从那场灾难中觉醒并挣脱出来的精神内核“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请你思考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屈原的苦涩与唯美他就是这样站在我们面前,犹如一株开花的树,缀满鲜花,浑身饰物闪烁夺目,散发着兰花的清雅。整个春天,我仰望他,像凝望一株心灵丰富而姿态美好的树,用梦幻一般的花朵抒写生命的颂词。在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活下去的时候,死就背负起意志和尊严的神圣使命。屈原以他的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著名的范例:华丽的词汇,飘逸的诗心,无边的寂寞,挚情的闪烁,不会等到敌国军队的俘获之后,屈辱地死。他的心中,羞辱他就是羞辱他的楚国,不如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的而独立的死。曾是一位身居要职的大夫。他的身份和他的心灵形成强烈反差:有奇特的性格,有巨大的矛盾。世俗对他不能相容,指责、唾骂、丢官:他的唯美染上了难言的凄苦。然而他的本性已是既定,就任何力量都难以改变。对自己这种的难以改变,他非常清楚,所以他说“虽九死其犹未悔”。但他依然痛心而生怨。这痛这怨,让人品咂不尽;这痛这怨,让他一生追随,不舍昼夜。与其说他是内心刚强,还不如说他心存执拗。但他是因执拗而强大,又因强大而生出不尽的怨诉。这种怨诉只有死亡才能让其停止。至此,他脱离了惯常的规则,从渺小之中脱颖而出,走进一种永恒的伟大。他的柔弱与刚强,使他充满矛盾。他不仅有怨诉,还自我申辩;又一再强调和自诉自己的忧愁烦闷和失意不安,特别强调自己的孤独和贫困。然而,害怕贫穷一直作为一种时代倾向,深深融入世界潮流之中,但他却言辞铿锵:即使马上去死,也不做媚俗的事以求苟安和富贵。淹死诗人的常常是世俗的浊水。楚地多水,汨罗幽深。世俗之水流转不息,但它所裹挟的却是一位千载难逢的人物。在浊流中,他能俯仰自如,情感之火不可遏止地燃烧,燃烧情感徐徐延展为一条闪亮的生命痕迹。他的独特远不止于正直、抱负、强烈的道德感之类,而是难以囊括的丰富与神秘,是一个伟大灵魂的全部不可思议的清澈,强大的自恋,对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惋惜,连叹息都散发着芬芳;集一切美妙、孤傲、钟情、哀怨之大成,是纤细的豪放,是柔弱的顽强。沉浸在晶莹的清流、芬芳的花蕊之中,他满怀希望地开始,忧心忡忡地踌躇苍凉不安的心情,无法言说的愤懑,让他忘情装扮,装扮那株深藏于心、尽情绽放的唯美之树。江山、社稷、国家、民生,一切都太过沉重与巨大。他一再昂然的勃发,又一再遭遇沉重的打压但是,依然挺立成一株开花的树!屈原,那唯美的心花,在冷冷的风中,在凄凄的雨里,开得凄美而繁华!,思悟要点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提示比喻。为全文对屈原的讴歌和赞美奠定了基调。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提示句式工整,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屈原的特点。这里的“柔弱”和“刚强”指什么?提示“柔弱”指他的孤独和贫困,“刚强”指他的坚强和执着。“世俗的浊水”指什么?提示指黑暗的社会现实,屈原与之格格不入。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提示与第五段相互呼应。这里的“凄美”和“繁华”是否矛盾?为什么?提示不矛盾。“凄美”指屈原被排挤,生命凋零如落花;“繁华”指屈原的精神世界无比丰富,他的人格魅力令世人敬仰。课时作业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沐者必弹冠沐:洗头B是以见放放:流放C新浴者必振衣振:振奋D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随:顺应答案C解析振:抖动。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B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C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D眷顾楚国答案D解析D项古今义均为“关心照顾”。A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时间或经济)宽裕。B项古义:清平的国家。今义:治理国家。C项古义:骗人的假话。今义:无理狡辩。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自疏濯淖污泥之中B离骚者,犹离忧也C以一仪而当汉中地D厚币委质事楚答案C解析A项“濯”同“浊”。B项第二个“离”同“罹”。D项“质”同“贽”。4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B数十年竟为秦所灭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D夫天者,人之始也答案D解析D项为判断句,A、B、C三项均为被动句。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素善留侯张良B明道德之广崇C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D其后楚日以削答案D解析D项为名词作状语,A、B、C三项均为形容词作动词。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B解析A项助词,的/动词,到。B项都是“最终,终于”。C项介词,用/介词,因为。D项介词,被/介词,在。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B亡走赵C屈平既嫉之D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答案A解析A项古今义均为“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B项古义:逃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C项古义:恨。今义:忌妒。D项古义:颠倒。今义:(对立面)转换;翻过来。8下列各项中,不能表现屈原忠君爱国以及其政治智慧的一项是()A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B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C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D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答案D解析说的是楚怀王。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以“与楚婚”为借口邀“怀王会”,从结果来看,其目的被屈原识破,即使这样,顷襄王也没有任用屈原。B屈原在位期间不能劝阻楚怀王赴秦,遭流放的时候仍心系祖国。C楚怀王之所以落得“竟死于秦”这样悲惨的下场,主要原因在于他不能任用像屈原这样的忠臣。D文段有叙有议,目的在于更加全面、更加集中地表现屈原忠君爱国的高尚品德。答案B解析劝阻楚怀王是在屈原被流放期间。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注,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改动)注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釐,胙肉,祭过神的福食。1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文帝说之,超迁说:高兴B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遑:闲暇C冯敬之属尽害之害:嫉妒D乃短贾生曰短:诽谤答案A解析说:喜欢。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C解析C项均为连词,于是,就。A项代词,他/代词,这,代前面发生的事情。B项代词,他们/结构助词,的。D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十几岁时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一度被破格提拔。B贾谊受到皇上的重用,奉命制定出许多新的法令制度,但遭到朝中绛、灌等人的嫉妒,诽谤他年轻学浅,总想着擅权弄事。C贾谊被从长沙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原本,贾谊便详细地说明鬼神形成的情状。D贾谊多次上奏书给皇上,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答案B解析“奉命制定”错误。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译文:_(2)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译文:_(3)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译文:_答案(1)而且旧时与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皇上)于是就征召吴公担任廷尉。(2)(贾谊)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因为是被贬离开,内心非常不愉快。(3)梁怀王,孝文帝的小儿子,最受孝文帝的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的老师。14贾谊给孝文帝提了哪些改革建议?答:_答案修正历法,变易服色,制定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参考译文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诗作文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召他到衙门任职,特别器重他。孝文帝即位之初,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