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心血管系统疾病 (2).ppt_第1页
课件:心血管系统疾病 (2).ppt_第2页
课件:心血管系统疾病 (2).ppt_第3页
课件:心血管系统疾病 (2).ppt_第4页
课件:心血管系统疾病 (2).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王 绪 洲 教 授 山东大学 医学院 病理学教研室,本章内容,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高血压病 风湿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 心瓣膜病 心肌病,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理变化 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一 概述,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组动脉硬化性血管疾病中最常见、最严重的一种。多见中老年人。 AS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基本病变是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内膜灶性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伴有坏死和钙化等,致血管失去弹性,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并引起心脑等器官的继发性病变。,二 病因和发病机制,(一)危险因素 1 高脂血症 2 高血压 3 吸烟 4 糖尿病和高胰岛素血症 5 遗传因素 6 其他因素:年龄、性别等,1、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血浆总胆固醇和/或甘油三脂的异常增高。 胆固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与AS的发病呈正相关。,LDL,氧化LDL(ox-LDL),巨噬细胞吞噬,巨噬细胞形成泡沫细胞,促进粥样斑块形成。,ox-LDL是最重要的致粥样硬化因子,是损伤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因子。,高脂血症与AS的发生,HDL的作用,(1)抗氧化作用,防止LDL的氧化。 (2)抑制LDL与内皮细胞的受体结合而减少其摄取。 (3)清除动脉壁的胆固醇,防止AS的发生。,AS发生,脂蛋白渗入内膜,同时单核细胞粘附并迁入内膜、血小板粘附、SMC迁入内膜,内膜通透性增加,2、高血压(Hypertension):,血压升高,血流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压力和冲击作用,血管壁的损伤和功能障碍,3、吸 烟:,吸 烟,4 糖尿病和高胰岛素血症,糖尿病:血中甘油三脂、VLDL增高,HDL降低。 高胰岛素血症:促进动脉壁平滑肌增生。,5、遗传因素:,LDL受体基因突变,血LDL增高,年龄小可发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2)性别:女性绝经前,HDL水平高于男 性,LDL水平低于男性,AS 发病低。绝经后无此差别。,6、其 它:,(1)年龄:AS随年龄增加而增高。,(3)肥胖:肥胖间接促进AS。,(二)发病机制 1 脂质的作用 2 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 3 单核吞噬细胞的作用 4 平滑肌增殖的作用,三、病理变化,(一)、好发部位,(二)、基本病变,1、脂纹,2、纤维斑块,3、粥样斑块,4、复合病变,(1)斑块内出血,(2)斑块破裂,(3)血栓形成,(4)钙化,(5)血管管腔狭窄,(6)动脉瘤形成,(一)好发部位,主要发生于大、中动脉,最好发于腹主动脉,其次冠状动脉、降主动脉、颈动脉等。 动脉的分叉、分支开口、血管弯曲凸面为好发区,其血液冲击力最重。,(二)基本病变,1、脂纹(Fatty streak):为早期病变。 -肉眼:在动脉后壁,分支开口处、见呈黄色(由于脂质沉积)、不隆起或微隆起的针头大小的斑点或宽约12mm、长数不一的条纹,其与长轴平行。 镜下:病灶内膜内有大量吞噬脂质,胞浆呈空泡状的泡沫细胞(FC)聚集。,泡沫细胞有两种来源即源于由血液内迁入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内膜及中膜增生的平滑肌细胞(SMC),但在光镜下一般HE染色不能分辨。,2、纤维斑块(Fibrous plaque),-肉眼:隆起于内膜表面的浅黄、灰黄色或瓷白色、不规则的斑块。 -镜下:典型病变有3个区组成 纤维帽 主要为胶原纤维 脂质区 FC和细胞外脂质 基底部 增生的SMC、结缔组织和炎细胞,纤维斑块,3、粥样斑块(Atheromatous plaque)或称粥瘤(atheroma),-肉眼:内膜面见明显隆起的黄色斑块。 -镜下:玻璃样变的纤维帽,大量坏死的无定形物质,其中见胆固醇结晶及钙化,底部周围见肉芽组织和少量的淋巴细胞。病灶处中膜平滑肌受压萎缩。外膜可见毛细血管结缔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粥样斑块,粥样斑块,4、复合病变,(1)斑块内出血:,斑块内血管破裂;,血管内血液进入斑块内。,(2)斑块破裂:,斑块表面的纤维帽破裂。可引起:,栓塞:粥样物形成胆固醇栓子,引起栓塞。,溃疡形成:斑块破裂后,局部粥瘤性溃疡形成。,(3)血栓形成:破裂的斑块下胶原暴露,促进血栓形成。 (4)钙化:纤维帽或粥样病灶内有钙盐沉着,使管壁变硬、变脆。,斑块钙化,(6)动脉瘤形成:斑块底部中膜萎缩、弹性降低、弹性降低,在血压作用下,管壁局部扩张,形成动脉瘤。其破裂可致大出血。,四 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2 脑动脉粥样硬化 3 肾动脉粥样硬化 4 四肢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部位: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和Willis环 -病变:,组织缺血,脑萎缩、脑梗死,管腔狭窄、闭塞,AS,小动脉瘤,破裂出血,肾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开口处及主干近侧端 叶间动脉、弓形动脉,病变:,肾缺血,间质纤维化,颗粒性固缩肾,斑块,四肢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生于下肢动脉。 -间歇性跛行。 -足部干性坏疽。,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1 发病部位: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左心室前壁、心尖、室间隔前2/3。 右冠状动脉(主干):左心室后壁、室间隔后1/3、右心室。 左(冠状动脉)旋支:左心室后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3 分级:按管腔狭窄程度可分为4级 ,25 ,26-50, ,51-75, ,76,二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 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CHD,1 概念: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所致心肌缺血的心脏病,也称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由于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多,因此习惯上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2 原因 (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2)心肌耗氧量剧增,3 临床病理联系, 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表现:阵发性心前区疼痛,放射痛(左上肢),持续几分钟,休息或药物可缓解。, 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性坏死,是绝 对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造成其供血区 域或持续性缺血而致。 表现:剧烈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发热、白细胞增高、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左心室侧壁(15-20),左心室前壁、心尖、室间隔前2/3(占40-50%),右冠状动脉,左心室后壁、室间隔后1/3及右心室(30-40),左冠状动脉旋支,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好发部位,类 型,a、心内膜下心肌梗死:,b、透壁性或区域性心肌梗死:,合并症及后果,g、心功能不全:,a、心脏破裂:,b、室壁瘤:,c、附壁血栓形成:,d、心源性休克:,e、急性心包炎,f、心率失常:,心梗的类型和并发症,病 变:梗死灶呈多发性、小灶性,不规则 分布,贫血性。,a、心内膜下心肌梗死:,部 位:心室壁心腔侧1/3,可累及肉柱、乳 头肌,甚至整个心内膜下心肌(环 状梗死)。,b、透壁性或区域性心肌梗死:,部 位:累及心壁2/3或全层,病 变:贫血性梗死。,类型,并发症,b、室壁瘤:占1030%。,部 位 :左心室前壁近心尖处。,c、附壁血栓:,部 位:左室壁。,病 变:梗死致心内膜粗糙或 室壁瘤的局部旋涡形 成 血栓形成。,d、心源性休克:梗死灶40% 心肌收缩力 减弱 心输出量下降 心 源性休克 死亡。,第三节 高血压病 hypertension,一 概念 二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 类型和病理变化,一 概念,高血压:成人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高(现症病人5000万,每年新发病120万人),可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是发生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特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症状性高血压),1、良性高血压,2、恶性高血压,分类,二 病因与发病机制,(一)病因 1、遗传因素:原发性高血压是多基因遗传病。75%的患者有遗传素质。 -高血压患者及高血压家族史而血压正常的血清中有一种激素样物质。 -,2 膳食因素 膳食中的电解质:高钠的摄入,而同时钙、钾摄入少。 3 职业和社会心里应激因素 社会心理应激可改变体内激素平衡。 4 其他因素 肥胖、吸烟、年龄增长、缺乏体力劳动等。,(二)发病机制,遗传影响,环境因素,摄盐,利Na+自稳,大脑高级中枢失调,平滑肌信号缺陷,血管收缩因子性生长因子,平滑肌细胞肥大增生,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外周阻力,血容量,心输出量,交感神经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血管反应性,高血压,血管收缩,(三)类型和病理变化,1 良性高血压 (benign hypertension) 又称缓进型高血压,占95%,病程长,进展慢,可达数十年。早期多无症状,偶然发现。开始为细、小动脉痉挛、血压波动,继后心血管出现病变,血压持续升高,晚期则可发生脑出血、心肌梗死、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1、良性高血压病理变化,(1)功能紊乱期,(2)动脉病变期,(3)内脏病变期,.细动脉玻璃样变,.细动脉硬化,.大动脉硬化,.心脏,.肾脏病变,.脑,.视网膜,(1)功能紊乱期 :早期阶段 基本病变:全身细小动脉间歇性痉挛, 血压升高,休息后可缓解,血压可恢复。无心、肾、脑、眼底等器质性病变。,(2)动脉病变期 细动脉硬化:表现为细动脉玻璃样变,为特征性病变。 细动脉:指直径1mm以下的中膜仅有12层平滑肌的动脉(分布广,腹腔器官、肾入球动脉、脾小体中央动脉,视网膜动脉等) 镜下:内皮细胞下与中膜之间呈均质红染的玻离样变。细动脉管壁增厚,管腔变小。,细动脉壁玻离样变,肌型小动脉硬化 部位:肾弓形动脉、小叶间动脉及脑的小动脉。 表现:内膜血浆蛋白渗入,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增生;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增生。,大动脉硬化 部位:主动脉及其分支。 病变: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增生,并 发动脉粥样硬化。,镜下:心肌纤维肥大:心肌细胞肥大,变粗,变长,核大,(3).内脏病变期:,心脏 高血压性心脏病。,肉眼:心脏重量增加,左心室明显肥大。,代偿期-向心性肥大:室壁肥厚,心腔不扩张。,失代偿期-离心性肥大:室壁肥厚,心腔扩张,肉眼:肾体积小,变硬,表面弥漫性颗粒,切面皮质变薄,皮髓质分界不清。,肾脏病变-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镜下:血管病变及萎缩的肾单位及代偿增大的肾单位。,肾脏病变-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脑内细、小动脉病变,临床引起不同程度高血压脑病,出现头疼,头晕,眼花等症状;严重者出现高血压危象 意识模糊、剧烈头疼、恶心呕吐、视力障碍及癫痫发作等。,. 脑:高血压脑病、高血压性脑出血、脑软化,高血压脑病:,a.脑软化:脑动脉病变引起其供血区脑组织缺血的结果,多见于壳核,丘脑、脑桥、小脑、及大脑等部位,出现多数微梗死灶(软化灶),脑动脉病变:血管硬化、严重者发生血管纤维素样坏死,并发血栓及微动脉瘤,在此基础上引起:,镜下:该区脑组织坏死液化,形成质地疏松的筛网状病灶。灶内可见细胞碎片,周围胶质细胞增生及少量炎症细胞浸润,b.脑出血:又称脑卒中,严重致命的并发症。 部位:常发生在基底节、内囊,因该区供应的血管豆纹动脉从大脑中动脉成直角分出。其次大脑白质、脑桥和小脑等部位。,表现:脑组织内大出血,出血区脑组织破坏,病灶内为坏死组织及凝血块。,内囊出血: 肢体偏瘫,感觉丧失; 侧脑室出血:昏迷,死亡; 左侧脑出血:失语; 桥脑出血:同侧面神经及对侧肢体瘫痪。,临床:出血部位不同,表现不一:,视网膜 视网膜中央动脉发生细动脉硬化。 病变过程分四级 视网膜小动脉轻度狭窄硬化,动脉变细 小动脉中度硬化和狭窄,动静脉交叉压迫,动脉反光呈银丝状; 视网膜水肿、渗出和出血; 视乳头水肿。,2 恶性高血压(malignant hypertension),多见于中青年,病变进展迅速,舒张压常130mmHg,较早出现肾功衰。,病理特征: 增生性小A硬化和坏死性细A炎,内膜显著增厚,平滑肌细胞增生 ,胶原纤维增多,管壁呈同心圆层状增厚,状如洋葱切面,纤维素样坏死,肾脏:血管病变:细动脉纤维素样坏死, 小动脉增生性动脉内膜炎。肾小球 表现血管丛节段性坏死。,病变主要在肾、脑。,脑: 细、小动脉病变,致脑组织缺血、 微梗死、脑出血。,第四节 风湿病rheumatism,一、概述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基本病理变化 四、风湿病各器官的病变,一 概述,风湿病rheumatism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多发生于5-15岁儿童,多发生于寒冷地区。 病变主要发生在全身的结缔组织,呈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主要为胶原纤维的变性和坏死。 最常累及心脏和关节。 临床症状,二 病因及发病机制,(一)致病因素 -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发病前有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史;预防和治疗链球菌感染,可减少风湿病的发生和复发。 -发病并不是细菌的直接作用:病灶局部未查见细菌;病变不是链球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病变。,-该病是一种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病损:链球菌的C、M抗原与机体某种成分有交叉反应;患者血清内抗链球菌有关的抗体滴度明显增高,尤其在感染2周后;抗链球菌溶血素O目前仍是临床诊断的有价值指标。,(二)发病机制,链球菌感染,局部释放M、C、O等抗原入血 机体体液免疫产生抗M、C、O抗体 与机体多部位发生交叉反应 引起变态性病损,三 基本病理变化,特异性改变:风湿肉芽肿(Aschoff小体)。,病变过程分为三期:,部 位: 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 以心脏为常见。,基本病变: 特殊性炎症。,变质渗出期,增生期肉芽肿期,瘢痕期,病灶处胶原纤维肿胀,黏液性变、崩解、坏死(纤维素样坏死),病灶周围炎细胞浸润。病程1月。,1、变质渗出期:,HE10*20,心肌间质内小血管旁的梭形病灶,其中心为纤维素样坏死,周围浸润细胞有形态特异的Aschoff细胞。此外,见纤维母细胞及炎症细胞,病程23个月。,HE10*40,2、增生期肉芽肿期:,形成特征性病变:风湿小体或阿少夫小体 Aschof body,HE10*40,风湿细胞:也称阿少夫细胞 Aschoff cell. 细胞体积较大,圆形、卵圆形、胞浆丰富,核大圆形或卵圆形,核膜清晰,核染色质集中于中央,横切面呈枭眼状,纵切面呈毛虫状。,毛虫状 枭眼状 风湿细胞的核,上述病灶内纤维母细胞增生,产生胶原纤维,最终形成梭形瘢痕。病程23个月。,3、瘢痕期:,四 各器官的病变,(一)、风湿性心脏病,1、风湿性心内膜炎,2、风湿性心肌炎,3、风湿性心包炎,(二)、风湿性关节炎,(三)、皮肤病变,1 、环行红斑,2 、皮下结节,(四)、风湿性脑病,(一)、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心内膜炎:病变累及心内膜 风湿性心肌炎:病变累及心肌间质结缔组织 风湿性心外膜炎:病变累及心外膜 风湿性全心炎:病变累及心脏全层,常侵犯心瓣膜,二尖瓣最常受累,其次二尖瓣与主动脉瓣联合受侵犯;腱索及左心房壁内膜也可受累。,1、风湿性心内膜炎:,瓣膜内皮损伤,瓣膜闭锁缘或腱索上有串珠状的单行排列的、大小如粟粒样、灰白色、半透明的赘生物,不易脱落,称为疣状赘生物。镜下,疣状赘生物是血小板和纤维素构成的白色血栓。,病变后期,风湿病变发生纤维化,赘生物及瓣膜纤维化,增厚,粘连,反复发作,病变加重,而形成慢性心瓣膜病。左心房后壁机化增厚、粗糙皱缩,称为McCallum斑。,病变主要累及心肌间质小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形成典型的风湿肉芽肿(Aschoff小体),后期形成瘢痕。 病变常见于左心室后壁,室间隔,左心房,左心耳。 儿童风湿性心肌炎表现为心肌间质弥漫渗出性炎。,2、风湿性心肌炎:,主要累及心包脏层,浆液纤维素性炎。 纤维素渗出多,可形成“绒毛心”及后期粘连,导致心包腔闭锁,形成缩窄性心包炎。,3、风湿性心包炎:,心包积液,绒毛心,游走性,有红、肿、热、痛,功能障碍;,(二)、风湿性关节炎:,侵犯大关节(膝、踝、肩、肘、腕等)。,关节炎症可吸收,不留遗迹。,镜下,主要为关节滑膜浆液性炎,滑膜及关节周围软组织充血、水肿,胶原纤维黏液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2 皮下结节:在大关节附近的伸侧面皮下。为增生性病变(风湿肉芽肿改变)。 直径0.52cm,圆形或椭圆形,活动,不痛,质硬的结节。,(三)、皮肤病变:,1 环行红斑:出现于躯干及四肢皮肤。为渗出性病变。直径12cm的淡红色环状红晕,中央皮色正常。1-2天消失。,多见于5-12岁女孩。 病变为风湿性动脉炎、神经细胞变性、胶质细胞增生。 累及大脑,基底节、丘脑、小脑、锥体外系统受累,表现小舞蹈病。 锥体外系受累时,患者面肌、肢体出现不自主运动,临床上称小舞蹈病。,(四)、风湿性脑病:,第五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一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致病菌为毒力较强的化脓菌,大多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型链球菌。 发病机制:局部化脓性炎 病原菌入血 败血症,侵犯心内膜(多为二尖瓣或主动脉瓣),(二)病理变化 - 肉眼,瓣膜闭锁缘处形成较大的灰黄、灰绿的赘生物;质软,易脱落;严重者瓣膜破裂或穿孔、腱索断裂。 - 镜下,赘生物为混有坏死组织和大量细菌菌落的血栓。,二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致病菌为毒力较弱的草绿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