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Ch16二端口网络(1).ppt_第1页
课件:Ch16二端口网络(1).ppt_第2页
课件:Ch16二端口网络(1).ppt_第3页
课件:Ch16二端口网络(1).ppt_第4页
课件:Ch16二端口网络(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6章 二端口网络,16.1 二端口概述,16.2 二端口的参数和方程,16.3 二端口的等效电路,16.4 二端口的联接,16.5 二端口的特性阻抗和传播常数,16.7 回转器和负阻抗变换器,16.6 二端口的转移函数,本章重点, 本章重点,返回目录,16.1 二端口概述,二端网络(two-terminal network),四端网络(four-terminal network),一、 端口 (port),端口由一对端钮构成,且 满足从一个端钮流入的电流等于从另一个端钮流出的电流。,二、二端口(two-port),当一个电路与外部电路通过两个端口连接时称此电路为 二端口。,三、二端口与四端网络,1-1 , 2-2 是二端口。,3-3 ,4-4 不是二端口,是四端网络。,因为,约定,(1)本章讨论范围,网络内部含有线性 R,L,C,M与线性受控源,不含独立源。,(2)参考方向,(3)在讨论参数和参数方程时,端口电压、电流均采用相量或象函数。,返回目录,16.2 二端口的参数和方程,端口电压、电流关系可由六种不同的方程来表示,即可用 六套参数描述二端口。,一、 Y 参数(admittance parameters)和方程,设图示电路有 l 个独立回路,回路1和回路2的参 考方向如图。,列回路方程 , 得,令,称为Y 参数矩阵。,矩阵形式为,端口电流 可视为 共同作用产生。,Y 参数方程,若二端口网络内部无受控源,电路满足互易定理,则 回路阻抗矩阵Z对称。,则 12= 21,互易二端口有 Y12= Y21 ,只有三个参数是独立的。,互易二端口Y 参数之间的关系,Y参数的实验测定,2-2 短路 1-1入端导纳,2-2 短路 转移导纳,实验电路图,Y 参数也称为短路导纳(short admittance)参数。,1-1 短路 2-2入端导纳,1-1 短路 转移导纳,例1 求图示二端口的Y 参数。,解,互易二端口,对称二端口是指两个端口电气特性上对称。电路结构 左右对称的,端口电气特性对称;电路结构不对称的二端口,其电气特性也可能是对称的。这样的二端口也是对称二端口。,若 Ya=Yc,则Y11=Y22 。,有 Y12=Y21 且Y11=Y22 称为对称二端口。,对称二端口只有两个参数是独立的。,电阻网络,互易,对称二端口(电气对称),思路1:,思路2:,电路结构左右对称,例2 求所示电路的Y参数。,解法一,由实验测定得参数,解法二,非互易二端口网络(网络内部有受控源)四个独立参数。,直接列写端口电压电流方程,得参数,二、Z 参数(impedance parameters)和方程,由Y 参数方程,即,其中 =Y11Y22 Y12Y21,其矩阵形式为,称为Z参数矩阵。,Z参数的实验测定,用端口开路实验测Z参数。,Z参数又称开路阻抗(open impedance)参数,2-2 开路 1-1入端阻抗,1-1 开路 2-2入端阻抗,2-2 开路 转移阻抗,1-1 开路 转移阻抗,实验电路图,若 矩阵 Z 与 Y 非奇异,则 。,互易二端口、对称二端口Z 参数之间关系,例1 求所示电路的Z 参数,互易二端口,当 Za=Zc 时为对称二端口。,由实验测定得参数,例2 求所示电路的Z参数,4个独立参数,直接列端口电压、电流方程,由(2)得,将(3)代入(1)得,T 参数方程,经比较,得,其矩阵形式,(注意负号),称为T 参数矩阵。,互易二端口,对称二端口,T11 T22- T12 T21,=1,Y12 =Y21,Y11 =Y22,则,互易二端口、对称二端口T 参数之间关系:,T 参数的实验测定,则,即,理想变压器,例2 求图示电路的T 参数。,由实验测定得参数,H 参数方程,矩阵形式,四、H 参数(混合参数)和方程,(hybrid parameters),H 参数的实验测定,互易二端口,对称二端口,证明留作思考,例 求所示电路的H参数,端口电压、电流方程,,Z参数 不存在。,,Y 参数不存在。,小结,(1)六套参数,还有逆传输参数 和逆混合参数。,(2)为什么用这么多参数表示?,(a)为描述电路方便,测量方便。,(b)有些电路只存在某几种参数。,(3)可用不同的参数来表示以不同的方式联接的二端口。,(4)线性无源二端口,(5)含有受控源的电路有四个独立参数。,存在T参数,H参数。 Z , Y 均不存在。,表中:,返回目录,16.3 二端口的等效电路,一、由Z参数方程作等效电路,两个二端口等效是指对外电路而言,端口的电压、 电流关系相同。,改写为,同一个参数方程,可以作出结构不同的等效电路。 表明等效电路不唯一。,对于互易二端口,若二端口是对称的(Z12=Z21 ,Z11=Z22),则等效电路 结构也对称。,Z12=Z21,二、由Y参数方程作等效电路,另一种形式,互易二端口,若二端口是对称的(Y12=Y21,Y11=Y22),则等效电路 结构也对称。,Y12=Y21,例 给定互易网络的传输参数,求T 形等效电路。,解,开路电压比,开路转移导纳,短路电流比,Z2 = 1 / T21,Z1 = (T11 -1) / T21,Z3 = (T22 -1) / T21,互易网络的等效电路如图所示,求等效电路的T 参数。,也可通过列端口电压、电流 关系得到参数方程,Z2 = 1 / T21,Z1 = (T11 -1) / T21,Z3 = (T22 -1) / T21,T11,T21,T22,返回目录,一、级联(cascade connection)(链联),设,即,16.4 二端口的联接,得,得,结论,级联后所得复合二端口(composite two-port)T参 数矩阵等于级联的二端口T 参数矩阵相乘。上述结论可推 广到n个二端口级联的关系。,T=T1T2 . Tn,易求出,得,例 求图示电路的T参数。,二、并联:输入端口并联,输出端口并联,并联后,可得,结论,二端口并联所得复合二端口的Y参数矩阵等于两个二端口Y 参数矩阵相加。,两个二端口并联时,其端口条件可能被破坏, 此时上述关系式就不成立。,注意,例,二端口1,二端口2,并联后原来两个二端口的端口条件不再成立,称为不正规连接,则并联后的Y参数不能用原来的Y参数相加得到,即,二端口1和二端口2并联,具有公共端的二端口,将公共端并在一起将不会破坏 端口条件。,例,端口条件不会破坏,三、串联 输入端口串联 输出端口串联 采用Z 参数,串联电流相等,则,即,结论,串联后复合二端口Z 参数矩阵等于原二端口Z 参数矩阵相加。可推广到 n端口串联。,二端口串联也要注意串联后原端口条件是否满足,即 是否是正规连接,只有在正规连接的条件下,上述结论才 能成立。,端口条件破坏 ,不正规连接!,例,具有公共端的二端口,将公共端串联时将不会 破坏端口条件。,端口条件不会破坏,返回目录,T 参数方程,当端口2接阻抗ZL时,,端口1的入端阻抗Zi为,16.5 二端口的特性阻抗和传播常数,一、有载二端口网络的入端阻抗(input impedance),可见Zi 随 ZL 变化而变化,二端口网络有变换阻抗的作用。,理想变压器,二、对称二端口网络的特性阻抗(characteristic impedance),得,例 求图示电路的特性阻抗ZC 。,解法1,由特性阻抗 定义求,解法2,讨论对称二端口在端口2接特性阻抗ZC时,输入 电压(电流)和输出电压(电流)比值的关系。,三、传播常数(propagation constant),对称二端口 T11=T22 ,得,对称二端口输出端口接特性阻抗时,两个端电压比和电流比相同。,可得, 称为衰减系数(attenuation constant), 称为相位系数(phase constant), 称为传播常数(propagation constant),四、 用ZC及 表示的对称二端口的传输参数方程,由以上两式可得,T 参数方程,则对称二端口的传输参数方程可表示为,返回目录,16.6 二端口的转移函数,一、转移函数(transfer function)的定义,转移函数是在零状态下,输出电压或电流的象函数 与输入电压或电流的象函数之比。,二、二端口的转移函数,1.输入为理想电压源,输出端口开路(短路),其转移 函数只需用二端口的参数来表示。,例如,输出端口开路I2(s)0时的电压转移函数,输出端口开路I2(s)0时的电压转移函数,输出端口短路U2(s)0时的电流转移函数,2. 输入为理想电源,输出端接电阻的二端口的转移函数。,例如,又 U2(s) -R2 I2(s),可得电流转移函数,又 U2(s) -R2 I2(s),可得电压转移函数,3. 输入为非理想电源,输出端接电阻的二端口的转移函数。,输入端口、输出端口电压和电流的关系式,U2(s) -R2 I2(s),U1(s) US(s) R1 I1(s),消去上面4式中的I1(s)、 I2(s)、 U1(s) ,得电压转移函数,端口接电阻的二端口转移函数与二端口的参数和电阻有关。,返回目录,16.7 回转器和负阻抗变换器,一、 回转器(gyrator),1. 电路符号,r:回转电阻,u1 = - r i2 u2 = r i1,i1 = g u2 i2 = - g u1,g = 1 / r,2. 性质,1. 非互易元件 ( Y , Z 不对称)。,2. 线性无源元件,3. 阻抗变换作用,例,u1 = - r i2 u2 = r i1,将电容“回转”为电感,4. 回转器的电路实现,虚短路,虚断路,T 参数矩阵,二、负阻抗变换器,1. 电压反向型负抗阻变换器和电流反向型负阻抗变换器,电流反向型,T 参数矩阵,2. 负阻抗变换器的特性 (以INIC为例),即入端阻抗,当 k=1 时,,Zi = - ZL,3. 一个负阻抗变换器的实际电路,电流反向型 负阻抗变换器,当输出端口接阻抗 ZL 时,返回目录,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主要经营:课件设计,文档制作,网络软件设计、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等 秉着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