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专题05古代诗歌鉴赏(含解析).docx_第1页
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专题05古代诗歌鉴赏(含解析).docx_第2页
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专题05古代诗歌鉴赏(含解析).docx_第3页
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专题05古代诗歌鉴赏(含解析).docx_第4页
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专题05古代诗歌鉴赏(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鉴赏二、古诗文阅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4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向1 综合鉴赏诗歌内容继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后,古代诗歌阅读部分在题型方面也作出了较大的调整,尤其是客观题经历了一变再变。2017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部分的题型由之前的两个主观题形式变成一个五选二的多项选择题和一个主观题。其中多项选择题各选项的设置侧重于从综合鉴赏的角度设题,既考查考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也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情感态度、锤炼字句等的鉴别和赏析能力。2018年高考考试大纲未作调整,但是高考真题在题型上作了很大的创新,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卷的三套试题在古代诗歌阅读部分都将五选二的多项选择题改成了单项选择题,赋分由之前的5分变成了3分,试题的难度也降低了,而考查的角度没有什么变化,依然考查考生的综合鉴赏能力。预计2019年高考依然会延续这种新形式。至于主观简答题,由主要考查手法、情感等大多有序可循、有套路可讲的题目,转变为更加注重考查对内容及思想情感的鉴赏评价能力。预计2019年依然会延续这种出题模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野 歌李 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B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考查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和故意拔高等,错误选项一般都较明显。考向2 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的形象,既包括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也包括融入作者思想感情的景物形象,其中概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的特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命题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人物形象、意象、意境的分析概括等。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考查形式:(1)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赏析人物形象的作用。如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第15题,即“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2)概括景物形象特点,赏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如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第15题,即“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第8题,即“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4)描写方式: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景物本身的特点,另一方面是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方面,比如古今、动静、哀乐、虚实、远近、明暗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1)单向考查,即就表达技巧的某一点进行提问。比如2018年高考北京卷第15题考查的是辛弃疾词中的“用典”现象,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第14题“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就是从用典这一修辞手法角度设题的,再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第9题,即“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再如2016年考山东卷第14题中的第(1)小题,即“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塵战,诗和里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2)综合考查,即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以及描写方式等角度综合提问。比如2017年高考江苏卷第11题要求“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2017年高考天津卷第14题第(3)小题“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其实还是从综合角度设题的,只不过考生的可选择性大了些,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一种表达方式答题。 (4)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比如2018年高考北京卷第20题,即“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四个选项就是即考查了技巧,又考查了情感;再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的第9题,即“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样题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A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回答这类问题,考生需要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然后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近几年考查较多,所以在复习时要认真对待。拟写答案时要注意:首先分析诗歌中所用到的表现手法,然后归纳概括诗人的情感,并分析这种情感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样题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雪夜喜李郎中见访,兼酬所赠白居易可怜今夜鹅毛雪,引得高情鹤氅人。红蜡烛前明似昼,青毡帐里暖如春。十分满盏黄金液,一尺中庭白玉尘。对此欲留君便宿,诗情酒分合相亲。【注】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鹤氅(chng):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风之类的御寒长外衣。是名士才穿的服装。黄金液:指酒。玉尘:喻雪。从全诗来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诗中对雪的描写对表现诗人的感情起什么作用? 表达了诗人为雪夜朋友到访感到无比高兴,以及留宿朋友时表现出来的亲密无间的感情。诗中对大雪的描写衬托了天气的寒冷,而天气寒冷反衬出帐篷里的温暖如春以及诗人款待朋友的热情。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命题者从诗歌整体入手,直接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和概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