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教案 _第1页
次北固山下教案 _第2页
次北固山下教案 _第3页
次北固山下教案 _第4页
次北固山下教案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8 次北固山下教案 王湾 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内容并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歌中的情感色彩。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三座高峰,许多名篇佳句脍炙人口,源远流长。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成为了诗人吟诵歌咏 的对象,并借此抒发思想情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次北固山下(板书) 二、 学生看文中注释,解释题目。 ( 1)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 2)介绍作者: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 (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2 / 18 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三、朗读课文: ( 1)学生自由朗读。 ( 2)一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 3)教师总结,指导朗读要求: 节奏停顿 轻重缓急 抑扬顿挫 感情充沛 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因此,朗读时要注意划分音节,分出轻重缓急,读 出来才抑扬顿挫。下边把这首诗的前两节标上符号示例( “ ” 表示节奏,有 “ ” 线的地方应该适当的停顿或舒缓; “ ” 表示中重,“” 表示重读),没有符号 的地方可以读得轻一些。请按照朗读诗歌的要求,朗读这首诗。 ( 4)师范读、练习读、分组读、齐读。 四、细读揣摩: 1、请学生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 位同学起来说说)教师归纳: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便,一叶白帆好象悬挂在高远江天。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我多么3 / 18 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2、整体把握。 五、思考讨论: ( 1) 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你从诗人的角度,以 “ 我看到了 ” 描述一下。 本 诗传神的描写了北固山下绮丽的景色,首联点明题目,诗人漫游在外,到北固山下,而要走的路还很远,颈联、颔联写水涨江阔、日生春暖,本是寻常的江南景色,但诗人以一个北方人的眼光来审视这司空见惯的景象,便观赏出种种奇异的美。 ( 2)领会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 “ 雁足传书 ” 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全篇笼罩着 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 3)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理由。(学生可以主动的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重点引导到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 “ 日 ” 与 “ 春 ” 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 生 ” 字和 “ 入 ” 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4 / 18 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 “ 春意 ” ,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 鼓舞力量。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 “ 潮平 ” 、 “ 风正 ” 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 “ 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 ,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 海日 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七、背诵课文。 次北固山下 教材简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 、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 “ 乡书何处达 ” 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5 / 18 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 “ 思乡 ”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 感悟抒情 拓展达理 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 (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 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印证了 “ 人以诗传 ” 的道理。 6 / 18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 次 /北固山下 客路 /青山外,行舟 /绿水前。 潮平 /两岸 /阔,风正 /一帆 /悬。 海日 /生 /残夜,江春 /入 /旧年。 乡书 /何处达?归雁 /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串讲: 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 “ 客 路 ” 与 “ 舟行 ” 相对应。 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7 / 18 故谓 “ 江春入旧年 ” 。 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 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 19 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一条弯曲幽深小路伸向青山外边 ,山前澄清碧水中泛着一只小船。 潮水汹涌平漫显得两岸更加阔宽,轻风吹动的水面上荡着一片孤帆。 海上朝日刺破残夜吐出霞光万道,江南春早已经进入了寒冷的旧年。 写好的书信如何才能寄回到家乡?急切地拜托这些北飞洛阳的归雁。 译文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8 / 18 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 早进入了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播放:欣赏配乐朗诵诗 画静夜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把握。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 “ 客路 ” 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 “ 客路 ”呢 ?(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 ?(自由发言 )为什么要特地提到 “ 潮平 ”?( 为下句 “ 江春人旧年 ”张本 )这个 “ 旧年 ” 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残冬腊月 )9 / 18 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 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 4、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颔联:船上所见景色。 “ 潮平 ” ,两岸才显得宽阔; “ 风正 ” ,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 潮平 ”又为 “ 江春 ” 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 了时令。 “ 残夜 ” 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 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 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5、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6、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 讨论明确: 10 / 18 “ 阔 ” 是 “ 潮平 ” 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 “ 风正一帆悬 ” 愈见精彩。 “ 悬 ” 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 “ 风顺 ” 而用 “ 风正 ” ,是因为光 “ 风顺 ” 还不足以保证 “ 一帆悬 ”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 悬 ” ,而 “ 正 ” 字兼包 “ 顺 ” 与 “ 和 ” 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 7、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 愁的原因。(略 ) 名句分析。 “ 海日 ” 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 ?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 (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 )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 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 “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 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 ?说说道理。 (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 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 8、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11 / 18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青山 ” 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 “ 外 ”“ 前 ” 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 两岸 ”“ 一帆 ” 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 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 “ 青山 ” 和 “ 绿水 ” 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 平 ”“ 阔 ”“ 正 ”“ 悬 ” 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 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12 / 18 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 “ 风正一帆悬 ” ,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 “ 潮平两岸阔。 ” 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 “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 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海日 ” 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 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 “ 生 ” 和 “ 入 ” 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 “ 生 ” 和 “ 入 ” 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与 “ 一江春水向东流 ” 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 “ 生 ” 和 “ 入 ” 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 “ 海日、江春 ” 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 “ 生 ” 和“ 入 ” 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 “ 海日 ” 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 “ 江 春 ” 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13 / 18 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 “ 次北固山下 ” , “ 次 ” 当 “ 停驻、停泊 ” 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 “ 海日 ” 承上联 “ 潮平两岸阔 ” 而来, “ 生残夜 ” 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 “ 江春入旧年 ” 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 “ 乡书何处 达?归雁洛阳边 ” 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9最后一句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清城区飞来峡一中:罗水梅 学习内容:语文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第 25 课。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本文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领悟诗歌的主题,教学过程以 “ 思乡 ” 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 朗读明义 感悟抒情 拓展达理 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诗文的技巧和理解诗歌的内容。 14 / 18 2、通过诵读、赏析诗歌,品味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重点: 1准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赏析诗歌,品味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思念故乡的乡愁乡思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领悟诗人思乡的情思和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课前预习: 1、重点字词的正音,划分诗歌节奏。 2、熟读诗歌,初步体会作者的思乡情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数幅风筝图片。 2、导入语:风筝是美丽的,也承载了我们展翅腾飞的梦想,但是,无论风筝飞得多高多远,它都有落下来的时15 / 18 候。今 天,我们学习的诗人王湾也像风筝一样,年轻的时候想去外面闯荡世界,寻找梦想;当他人到中年,开始厌倦漂泊生活的时候,他就想回家了。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让他名垂千古的次北固山下,以寄托他的乡思。 二、作者简介和题解。 1 三、朗读明义。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由朗读,学生代表范读。 2、教师听配乐范读课文,纠正个别字词的误读。 3、教师作划分节奏的指导,全班齐读课文。(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思乡曲) 4、教师小结,指导朗读要求: 节奏 停顿 轻重缓急 抑扬顿挫 感情充沛。 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将意思补充完整。(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6、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原意保持不变,允许想象加工) 四、赏析品味,研读思乡之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列举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吗? 16 / 18 (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你 从诗人的角度,以 “ 我看到了 ” 描述一下作者看到的景物。 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