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作文资源课题结题报告.doc_第1页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作文资源课题结题报告.doc_第2页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作文资源课题结题报告.doc_第3页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作文资源课题结题报告.doc_第4页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作文资源课题结题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作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目录一、成果材料目录1二、秀洲区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成果申请表2三、课题主报告4四、教师论文11四、教学案例 29五、学生作文 40秀洲区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结题申请表课题名称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作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立项年度2009年度课 题负 责 人姓名性别年龄职称职务联系电话单慧英女32高级 教科室主任83522528课题组其他人员(注明执笔人)课题组长:单慧英课题组员:蔡丽燕、朱建琴、庞国云、李培华执笔人:单慧英成果简介(详细材料附后)(一) 开发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资源,想象迁移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材料,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如能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安排读写迁移,使作文训练如春风细雨般融入阅读教学中,则既如给教材注入了源泉,使它更显丰盈,也使习作淡化了文体,增加了习作的空间。 1 感受意境,迁移构思。2、结合实际,迁移体裁。3.创设情景,迁移内容。4.查阅资料,迁移对象5.立足兴趣,迁移文体(二)利用单元主题实践资源,乐写生活习作每个年段语文综合性学习都有所安排,或以课后链接的形式出现,或以整组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出现,主题明确,实践性强,练笔形式多样,且贯穿了活动的始终。既有采访,又有参观,还要做好采访记录,参观笔记,实验记录。一个个小课题的结题报告是一次用语言处理信息的过程,需要多方语言的综合应用。1、扎实单元主题,做好综合实践习作。2关注身边信息,深度关注生活习作。3.投向传统节日,挖地方人情风俗。(三)、开发游戏活动资源,指导下笔成文“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享受着快乐,教师如能让活动贯穿作文训练的全过程,并在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引发写作的激情,那作文将成为学生感到快乐的事情。1、 热切的表演,笔尖自出精彩 2、激情的活动,化为星星文字 3.丰富的生产生活,走进自然景观。依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作文资源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将学生生活世界中的个人、社会、自然等要素彼此交融,汇织成一张网,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实践,学会写作。写作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又反过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习作资源的关照和精心设计。单 位意 见结题材料属实,同意上报,申请结题。单位领导(签字):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县(市、区)意见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习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主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前期课题的后续研究本课题是在本人2006年区立项课题陶行知教育理论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指导与实践的研究基础之上进行的后续研究。沿着综合实践性学习中生活作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思路,笔者设想:传统的作文教学如果能借助综合性学习这一开放而有活力的实践平台作为作文教学创新的翅膀,那么当今的作文教学就能自由飞翔在现实生活变幻多姿、日新月异的广阔时空中。在人教版语文教材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最大的一个困惑就是如何在综合性学习中使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都真正落到实处,特别是如何充分利用综合性学习这一平台,开发各种学习平台,让学生学会在生活实践中搜集、筛选、整合各种资源,为写作“找米下锅”,开发生成源源不断的活性作文资源,并有效利用这些活化的作文资源写作,在综合性学习教学中走出一条与作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之路,真正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2、综合实践活动的作文现状人教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改变了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为特征来构建新型课程体系,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编排教材,进行专题阅读教学、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教学。其中“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这一板块的设置是一个崭新的内容,它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但因综合性学习编排中没有明确地梳理出作文教学的序列和操作规程,新课程实施以来注重研究的教师只是开发了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大部分一线教师只是按照文本的要求开展语文综合展示活动课,但多成了课前缺乏指导,课时学生自由活动,课后也缺少总结、交流提升的资料展览课、活动过程汇报课。作为活动重要成果的作文、报告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落实,不能真正用活教材、用好教材。二、课题的界定(一)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的创新之处,它与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虽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但其最终目的是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形成知识模块的基础上成为具有综合效应的语文素养“集成块”。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活动,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再生课程资源。它是一种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立体多元整合。它是相对于仅就某一语文知识或技能的单一性学习而言的,是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自然、社会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或项目,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它具有关注生活、突出综合、加强实践、强调自主的特点。(二)作文资源作文资源是指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所有来源于综合性学习各种主题活动的活动过程、活动成果等文本资源、图片资源、影视资源等写作素材资源和学生习作资源。三、课题研究内容及途径和方法(一) 开发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资源,想象迁移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材料,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如能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安排读写迁移,使作文训练如春风细雨般融入阅读教学中,则既如给教材注入了源泉,使它更显丰盈,也使习作淡化了文体,增加了习作的空间。 1 感受意境,迁移构思。(二年级)天高云淡,秋风送爽,各种颜色、不同形状的叶子像蝴蝶般飞满了果园,果园里金黄的橘子、黄色的橙挂满了枝头,草丛中美丽的雏菊旁那些叫不出名的植物正在悄悄挂果。教材中“秋天”的气息浓浓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秋天的图画,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美丽的秋天,综合实践活动秋天的乐趣将这些教材的内容整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秋天、喜爱秋天。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学生们发现秋天的变化,采集各种树叶、种子并将采集来的物品进行归类;作文课上同学们将自己的发现和优美的课文融为一体,将自己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在介绍树叶、果实的变化中学生认识了表示颜色的“黄、绿色、红、金”等生字词,在介绍归类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丰富了词汇,发展了语言;同学们和秋天一起玩,用树叶、花朵、种子贴画,画自己喜欢的树叶,和同伴一起用秋天的物品装饰黑板报。再让同学们写我喜爱的秋天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的说话能力、识字能力、审美、绘画、想像、创造、探究等能力得到提高,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生作文的兴趣、提高了应用语言的能力。2结合实际,迁移体裁。(六年级)大瀑布的葬礼是一篇访谈录,学完此文后,有一个语文综合实践体验,调查身边的环境污染,并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李老师组织同学扮一回小记者,以父母或爷爷奶奶为采访对象,请他们谈谈过去家乡水质的情况,然后和现在的情形比较一下,写一篇访谈杂记。家长们都很配合,学生们作得记录也很有条理,具有一定价值。“过去的河水又清又凉,游鱼细沙都看得一清二楚。小时侯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泡在河里,摸螃蟹、挖河坢现在谁还敢去河里游泳?河水乌黑乌黑,污染非常严重。”朴实的话语却能引起大家深深的思考,谁说这不是成功的访谈录呢?3创设情景,迁移内容。(三年级)在学习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过程中,我请一组存在差异的学生齐背一篇要求背诵的课文,让其他学生观察是否有滥竽充数之人,并仔细观察起动作、表情,随后进行口头作文。为了不使同学难堪,我请学生都用他来代替所指人的名字。学生观察很仔细,说得也很具体:“他虽然摇头晃脑,但已心慌意乱,不时抓抓头,左顾右盼。”“他的脸涨得通红,就好似嫦娥打翻了的胭脂。他假装挪挪桌子,移移板凳,捡捡东西,以此来掩饰内心的慌乱。”然后我又布置了当天的日记,让他们写一个身边的滥竽充数的故事。自然,那些课上滥竽充数的学生也都惧怕被点名,课后都乖乖地背书去了。 4查阅资料,迁移对象。(四年级)教材蟋蟀的住宅一文中,法布尔对昆虫世界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学完该文时,江老师组织班级请同学们去图书馆借阅昆虫记或自己购买昆虫记,一周后召开了假如你是法布尔读书汇报课。假如你是法布尔,会对小昆虫们说些什么悄悄话呢?学生的心灵世界是一个梦幻的世界,想法也是五花八门,“我想对纺织娘说,你唱的歌真好听,我想跟你学。”“我想问蝴蝶,你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跟我想的一样吗?”一句句充满了憧憬与向往的问候从孩子们的口中传递给我们大千世界的各种昆虫们,他们都像是我们的朋友一样亲切熟悉。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轻松说话,既培养了热爱昆虫的情感,又提高了口头表达的能力。5、立足兴趣,迁移文体(一年级)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这是综合性学习的前提。立足于学生兴趣领域,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资源,提炼出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能增强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欲望。如以四上“童话世界”、“保护环境”,整组阅读材料从关注语言形式到关注语言的表达,学生在阅读课的赏析中,逐渐学到一种问题的写作手法,就是因为它们和语文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便于教师指导,也便于学生操作。在相关文体的写作手法渗透之下,在相关童话文本的相关渗透之下,学生热情极大,情感的流露真实而自然,能主动参与实际活动,进行探究,合作完成童话资料的收集、手抄报的编写,整理、汇报交流并最终写成了一篇篇可读性的童话故事。(二)利用单元主题实践资源,乐写生活习作每个年段语文综合性学习都有所安排,或以课后链接的形式出现,或以整组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出现,主题明确,实践性强,练笔形式多样,且贯穿了活动的始终。既有采访,又有参观,还要做好采访记录,参观笔记,实验记录。一个个小课题的结题报告是一次用语言处理信息的过程,需要多方语言的综合应用。1、扎实单元主题,做好综合实践习作应该说综合实践活动中充满着学生练笔的机会,教师要充分利用训练资源,扎扎实实地进行指导。本学期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走进汉字王国,庞老师指导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查阅、访问,形成了一份份沉甸甸的调查报告。同样四年级的走进童话世界、三年级我国的“传统节日”,都在朱老师和江老师的认真指导下,学生写下了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说、亲身经历等,形成了较为珍贵的文字材料和表格数据。2关注身边信息,深度关注生活习作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学生通过书报、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更快更详细地了解周围的世界,五下第六单元走进信息时代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世界,学生跳出课本,关注新事物的角度,层面也更有深度。“国事”、“天下事”对小学生来说了解得较少,如果能及时选取近期焦点时事、乡村趣事、乐事、怪事,加以整合提炼出活动主题,肯定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如:很多孩子都“我们拆迁了”、看到漂亮的新小区,夜里出来闲逛,发现农民也来忙健身,“送红灯笼的启示”,由一位老农焚烧麦秆至伤引发的思考“,等等,一篇篇充满乡土气息的佳作也就诞生了。通过活动,能激发学生胸怀天下,放眼未来的信念,增强他们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3.投向传统节日,挖地方人情风俗。地方人文风情包含了地方的民间传说、民间工艺、民间习俗、特产等等。这些内容是学生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充分挖掘本地区所蕴藏的种种人文风情,将会使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如话说端午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收集“端午节的由来”便成精美的手抄报,图文并茂的五月端阳黑板报,班队活动“屈原”诗朗诵,“自己家过端午节”的体验,形成了一篇篇具有深切体会的 “知我端午爱我祖国”“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的”的活动体会,调查报告、生活作文进行展示交流。充满乡土气息的语文实践活动,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充满了情趣和灵性。诸如此类资源的开发,能引导学生把视线投向当地的文化生活,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提高语文素养。(三)、开发游戏活动资源,指导下笔成文“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享受着快乐,教师如能让活动贯穿作文训练的全过程,并在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引发写作的激情,那作文将成为学生感到快乐的事情。1、 热切的表演,笔尖自出精彩在第九册习作7中有一个扩写训练,很多学生对“老鼠吱吱”发生了兴趣,但材料中仅用三言两语介绍了吱吱的经历,它到底是一只怎样的老鼠呢?它来到特特星球后有多风光呢?最终是因为什么受到法律的惩处呢?这都需让学生补白。于是在庞老师的组织下,同学们自行组合小组,进行集体策划,然后把他们策划的情节搬上台,表演给他人看。学生的想象真是奇特离妙,离奇的情节,滑稽的动作,时不时惹得大家哈哈大笑。随后请学生马上把自认为最吸引人的情节写下来,然后在班上再做交流。在刘谦热风靡后,大家都对刘谦神奇的手法惊叹不已,于是六年级李老师在班上也组织了一次魔术表演大赛。很多学生在课后化了大功夫,表演的魔术真让人揣摩不透。看学生们是怎样在日记中描述的:“小魔术师抽出一张牌让我们看清,然后一边叫天喊地,一边东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气,又把牌搂成银杏叶状,接着很快抽出一张展示给大家。咦,果然还是那张牌,真神。”“那个女魔术师把绳子在脖子上绕了一圈半周的,然后使劲一拉,嘿!毫发无损,绳子居然散落了下来-”学生在自己搭建的舞台上通过角色表演,活灵活现地展示自己的本事,演得认真,看的人也一眼不眨,大家写得当然也是得心应手了。2、激情的活动,化为星星文字通常学生的日记都以记叙文为主,写多了,创作的冲动就少了。于是结合实际,指导学生去开展各种诗歌比赛。看他们写的童谣,还可以传唱呢:美德童谣“树儿种多了,洪水止住了,河水清澈了,地面干净了。”在读了练习中的三字经后,我鼓励学生编新三字经,学生呈现的内容真是丰富多彩,有批评周围环境的,“小河脏,绿树倒;鱼儿死,袋儿漂”;有体现超市兴旺的,“乐购大,商品多;人如山,车如海;面包香,馒头热;你选梨,我挑桔”;还有反映班级现象的,“五(2)班,胖子多;这一点,都知道;他们啊,哈哈哈,比拔河,总第一,比达标,总垫底。快快快,快行动,多锻炼,少贪食。”学生一旦接触一种新的体裁,就会激发一种新的求知欲和成就感,在活动过程中也能及时捕捉产生的联想和体验,在设计中体会习作乐趣。在本学期中,六3班组织学生开展了为班级“设计班刊”的活动,要求先跟一些报刊杂志一样,取一个含有特定意味的刊名,写一段刊首寄语,再根据需要设计版面,并要说明每一版块设计的意图,然后把自己的整个构思有条理地写下来。一个个美丽的名字在学生的笔下诞生了:“星星文苑”“百花齐放”听“骆驼文学”的刊首寄语:“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还真让人为之一振。受口语交际课“设计公益用语”的启发,我请学生把自己当成导演,来拍一段公益广告,设计一下你的公益广告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打出怎样的标语,然后把你的意图写下来,评出最佳金点子奖。学生趣味盎然,有为小鸟撑环保大伞的,有为国家为人民保利益的,标语也非常醒目,“小鸟向您祈求一个家”“让绿色随处都在”这些设计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体现创造性的作文训练过程,学生干得有滋有味,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其独到的构思也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3.丰富生产生活,走进自然景观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不仅要让学生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到了中高年级还要指导学生写好观察日记。观察日记可以叙述一件事,可以描写一个人物,可以记录一个场景,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经常鼓励大家写好观察日记,并与大家分享观察成果,利用晨会、班会,让学生交流日常生活见闻。老舍先生说过:“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下一阵雨,你都要记下来,因为不知道那一天,你的作品里就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瑰丽的自然风光。奇特的文物古迹这都是值得开发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资源,在五彩的缤纷世界中抒发对大自然的情感,参观记、游记、访问记、环保调查记等等信手拈来,佳作连连。如在二上第二单元“寻找春天的脚步”这一专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足迹,到广阔的书海中查阅赞美春天的诗句,青青校园里我们亲吻金色的迎春花的,追赶翻飞的白蝶,探寻嫩绿的草芽,社区公园里我们惊喜含苞待放的红茶花,依然绿玉耀眼的四叶草,田间地头我们踏着芳香的泥土,看野花朵朵散落田埂,威风过后翻起层层麦浪,偶见一朵两朵早开的金菜花,低年级的孩子总是喜欢把菜花叫做油菜花,纠正过依然如故,在他们的知识里只有油菜花才是金黄金黄的。学生用自己的心感悟春天,描绘春天,赞美春天。大自然是无声的老师。它蕴藏的语文资源在学生眼里是真实、亲切、神奇的。走进自然,在实践中能增添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这种学习实现了学科的整合,密切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四、课题取得的成效一、提高了学生习作的能动性依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作文资源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将学生生活世界中的个人、社会、自然等要素彼此交融,汇织成一张网,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实践,引导学生自觉地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活动中形成敏锐的观察力,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对整个社会,对整个人类的关爱情感,为学生作文提供了内容,训练了能力。学生在实践与调研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同时对综合实践有了更亲切的认识,而不是纸上谈兵终觉浅。二、增强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意识作文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又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马正平指出:“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就是学会革新与创造。而获得这一有效途径的方法就是“学习通过写作!”“研究通过写作!”“创造通过写作!”“生产通过写作!”即通过写作来促进学习,通过写作来促进研究,通过写作来促进革新与创造。”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作文,就是把作文和学生生活相结合,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为兴趣而作,为交际而作,为实践而作,为探究而作,为实用而作,把作文当成学习的工具,当成活动的桥梁,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写出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三、促进了语文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语文课程资源中缺少教师的关注与。这是毋庸置疑的。在本课题的实施中,参与课题的教师开始有意识的去设计每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期准备材料,开始关照生活中的主题性活动,学校生活中的主题单元活动,能把这些活动小项目串联起来,形成形式活泼,有准备,有创意的活动课程,并且能很好地完成各项工作的指导,学生的写作也因为了有了有米之炊,而生动活泼。五、课题存在的问题1、在探索语文实践活动与习作结合的研究这一块,教师理论基础尚浅,又要设计很多的活动,在过程中会比较难操作。因此在开展众多实践活动时不免出现了一些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有的活动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的要求;有的活动过多,搞形式主义、表面化,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有的活动与其它学科混淆或隔离了;有的过分强调或者忽视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作用这些将在以后的研究活动中得到纠正和完善。3、老师的教学任务重,工作量较大,时间仓促,出现了活动前期准备与指导不充分,缺乏细致的指导,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有待提高。教师论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中生活作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秀洲区高照小学 单慧英 (嘉兴市二等奖)【论文摘要】陶行知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语文教育与生活相沟通的写作观,是这一理论在语文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小学作文教学开发生活化教材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借鉴、实践和探索。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生活作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作文教学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使之发芽、开花、结果。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 作文资源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它教给你的知识有很多是在课本上学不到的。做到用心的热度来温一温生活,那么在你眼中所看到的天是无瑕的温玉,露珠是花朵脸上的一颗剔透的泪珠,作文也就会成为学生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陶行知说:“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一、与生活相沟通的写作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的理论研究中, 大力提倡人人树立“与生活相沟通的写作观” ,并指出作文与生活相沟通的有效途径, “每天的生活不同, 就能使每天的文字不同” 。陶行知先生的这些主张体现了作文教学与生活相沟通的生活教育思想, 告诉我们写实是小学作文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也将写作与综合性学习合二为一,很好地体现了陶行知思想。(一)、深挖教材,回归生活天地宽1、走进风土人情语文综合实践地方人文风情包含了地方的民间传说、民间工艺、民间习俗、特产等等。这些内容是学生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充分挖掘本地区所蕴藏的种种人文风情,将会使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如话说端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收集“端午节的由来”“屈原”诗朗诵,“采访调查嘉兴五芳斋粽子的历史”“自己家过端午节”等一系列活动,活动最后以小报、调查报告、生活作文的形式进行展示交流。充满乡土气息的语文实践活动,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充满了情趣和灵性。诸如此类资源的开发,能引导学生把视线投向当地的地域文化生活,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提高语文素养。2、走进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瑰丽的自然风光。奇特的文物古迹这都是值得开发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资源,在五彩的缤纷世界中抒发对大自然的情感,参观记、游记、访问记、环保调查记等等信手拈来,佳作连连。天高云淡,秋风送爽,各种颜色、不同形状的叶子像蝴蝶般飞满了果园,果园里金黄的橘子、黄色的橙挂满了枝头,草丛中美丽的雏菊旁那些叫不出名的植物正在悄悄挂果。教材中“秋天”的气息浓浓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秋天的图画,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美丽的秋天,综合实践活动秋天的乐趣将这些教材的内容整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秋天、喜爱秋天。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学生们发现秋天的变化,采集各种树叶、种子并将采集来的物品进行归类;作文课上同学们将自己的发现和优美的课文融为一体,将自己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在介绍树叶、果实的变化中学生认识了表示颜色的“黄、绿色、红、金”等生字词,在介绍归类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丰富了词汇,发展了语言;同学们和秋天一起玩,用树叶、花朵、种子贴画,画自己喜欢的树叶,和同伴一起用秋天的物品装饰黑板报。再让同学们写我喜爱的秋天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的说话能力、识字能力、审美、绘画、想像、创造、探究等能力得到提高,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开阔了视野,学生积累了生活作文的素材,提高了作文的兴趣、发展了应用语言的能力。3、追踪热点信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学生通过书报、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更快更详细地了解周围的世界,五下第六单元走进信息时代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世界,学生跳出课本,关注新事物的角度全方位,层面也更有深度。“国事”、“天下事”对小学生来说了解得较少,如果能及时选取近期焦点时事、乡村趣事、怪事,加以整合提炼出活动主题,肯定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一篇篇充满乡土气息的佳作也就诞生了。通过活动,能激发学生胸怀天下,放眼未来的信念,增强他们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活用教材,生活处处皆作文 1、丰富生活体验,寻找活水源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就告诉我们,习作教学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由此引发他们的写作动机,激起他们的表达欲望,让他们产生不吐不快的感觉。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生活,情绪饱满地投入生活,学校和教师一方面要丰富校园生活,如举办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举行故事会、朗诵会、读书会,成立红领巾广播站,开展小记者行动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感受生活的乐趣;一方面要按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让学生走向社会,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能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教师要不定期的组织时间性、主题性实践活动教学内容,让学生的生活充满五彩的生活气息,只有亲身的体验才能写出这作文的真情实感。2、引导生活思路,回归自由表达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指出:“我们主张生活即教育,要是儿童生活才是儿童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这启发我们,在习作指导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回忆儿童自己的生活,按照儿童的心理打开思路。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用我口说我心,用我手写我口。这就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习作教学的理念: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提倡学生自拟题目,少写命题作文。3、指导生活观察,寻常中见精神 陶行知先生指出:“要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引导学生看清事实,就能活跃学生的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因此,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学会观察分析周围的人和事,从寻常中见精神。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长期写生活随笔,接力日记,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一个个不起眼的小东西都能成为学生笔下的写作素材,只要能用心观察,细细感受。二、与生活相沟通的教材观。陶行知认为:“中国的教科书虽以文字为中心,却没有把最好的文字收进去。”这种脱离生活的教科书和教育,只能培养书呆子。他主张要以生活为中心,编写有丰富生活内容的教科书。陶行知还提倡尽量发掘和利用生活中的教科书。“先生是活的,书本到处有,只要活用他就有办法。”陶行知理想的教科书,是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为指导来编写的。这种教科书,一要“看它有没有引人动作了力量”,“引人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二要“看它有没有引人思想的力量”,“引人想了又想的力量”;三要“看它有没有引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引人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即不断创新的力量。新课程提倡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真是实践陶行知思想的具体行动。(一)、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拓宽写作方式作文训练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课题研究前期素材的搜集和占有,情感的体验和积蓄上,而且也为学生的写作训练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情境,提供了一个训练的平台。练笔贯穿了活动的始终。既有采访,又有参观,还要做好采访记录,参观笔记,实验记录。一个个小课题的结题报告是一次用语言处理信息的过程,需要多方语言的综合应用。应该说综合实践活动中充满着学生练笔的机会,教师要充分利用训练资源,扎扎实实地进行指导。(二)、依托地方课程,挖掘写作素材 我区的地方课程可爱的嘉兴,图文并茂,语言优美,信息量大,使我们的学生能很好地了解嘉兴的地方历史、民俗风情、丰富物产。本书在阐述知识的同时,课后汇编有许多小调查,小访问,与所授知识相辅相成,教师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写实作文活动。如:“嘉兴名人”这一篇章中,课后的小链接是1、采访一位身边的名人,将其事迹以报告或故事的形式写下来。2、在书中选择其中的一位嘉兴名人,读一读他的专注,写一写读后感。3、展开想象,以“20年后”为题,想象自己作为嘉兴人在哪一方面有了伟大的成就,写一写自传。想这些调查、阅读、采访小文章都与写作不谋而合,不失为很好的写作素材。(三)开发校本课程,丰富写作资源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紧靠古老的大运河。运河文化已成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并且开发了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话说运河、运河今昔、运河风流都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文本情境,这些内容有具体的文字表达,有合适的活动指导,且发生地事与人都在学生周边的生活中,因此往往能够比较便利地使学生满情兴趣地投入到语文综合实践中,搜集运河文化历史,写下情真意切的体会文章、采访日记、调查报告等等。总之,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材料,用作文反映生活。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我们的作文教学实践,不仅可以克服传统作文教学中只注重写作技能训练的弊病,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构建生活作文教学的大课堂,让学生在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中学作文、用作文,就会让每个学生爱上作文,会写作文,写出贴近生活和充满真情的好作文。参考文献1胡国枢.陶行知新论M.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3.2朱建人.生活教育研究M.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3陶行知.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及其方案.M.20054嘉兴市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现代教育文选M.2006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高照小学庞国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它是学生思维方式与表达能力的具体表现是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训练因此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只有抓好作文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与语言表达能力但目前学生的作文,无论写人,写事都存在内容空洞,平淡,无话可说的问题所以提高作文质量,指导学生写作是十分重要的长期以来,作文始终困扰着农村的学生和教师,老师挖空心思地教,学生硬着头皮“挤”,结果许多学生写出的作文不但语言干巴,而且内容贫乏、空洞,缺少真情流露,尤其缺少对观实生活的反映,作文题材虚假、单一。究其原因,除了农村学生阅读面窄,信息量小,语言积累相对不足,语言运用能力偏低外,农村作文教学的城市化现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我在作文教学中坚持立足农村实际,发挥农村学校独特的优势,积极开发利用农村作文教学资源,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得作文不竭的源泉,进而感受作文的乐趣,更加热爱农村、热爱生活。一从平时的生活观察中积累材料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证明,指导学生写作必须从内容入手。而内容又必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否则,学生的写作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注意帮助学生从生活中积累材料,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进行。一是组织学生写日记,从生活中积累材料。生活中家长与老师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是向导。“向导”和“跋涉着”之间在旅途中,发生着许许多多真情挚爱的故事让孩子们把这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并通过每天的批改,适当给予褒贬(一种用符号:“”表示这里真实感人;“ ”表示这里句子有毛病,须修改;“” 连用表示这种想法做法是错误的;用红色“”表示整篇日记完整感人。另一种用发自内心的语言去鼓励,去提醒,去引导,去纠正)对于一些内容深刻,意义明确的日记或片段进行全班规范评讲;对于某些普遍存在的思想或写作技巧问题进行集体纠正。为帮助学生发现生活,认识生活,思考生活,还可以出示些具有提示性的题目。如写实日记我的小发明、法律在我身边、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双休日我布置孩子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或科学实验,并写进日记。环境保护从我做起、我爱你妈妈等,这样学生的思维逐步全面,深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师生持之以恒,使学生养成每天练笔的好习惯,让学生积累到更多的真实材料。二、从农村生活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作文生活化理论认为,小学生作文应是学生真实世界和想象世界的反映,只有储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才能有话可写,有事可叙,有情可抒。农村教师应根据农村学生的生活特点,引领学生积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1 观察自然山水之美。农村虽没有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有碧空沃野、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有春之绿、冬之雪、夏之花、秋之果,可为什么学生感受不到这些自然之美,表达不出这些自然之韵呢,关键是缺少“对美的发现”。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他们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细腻的心灵。除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由观察外,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教师要重视对观察的引导,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2感受意境,迁移构思。小镇的早晨一文中,作者以生动的笔墨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美妙和谐的景象。在同学们感受了小镇的恬静、热闹、紧张之后,我趁热打铁,即借此陶醉的意境,让学生来说说自己亲身体会到的美景,并能仿照此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于是,在学生的作文中,便有了家乡的黄昏是恬美的小镇的街道是洁净的午后的校园是多彩的这一个个片断,展现了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面,有的温馨祥和,有的使人感到神清气爽,真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呢!在整个迁移过程中,因为课文蕴涵着美妙的情感,学生也已沉浸在其意境中,所以老师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文笔的训练。3.体验“劳动闲趣” 家乡有农民勤劳俭朴,一辈子以劳动为生。对于农民的后代来说,劳动的机会唾手可得,可是许多学生写劳动,只言片语,写得不生动、不实在,推本究源,是因为他们只是劳动的旁观者。翻地、浇水、插秧、收割、种桑、养蚕等等农活,蕴含着许多农艺农技。教师要鼓励学生去身体力行,去领悟劳动之苦、收获之乐。除参与农活之外,还应鼓励学生去尽情体验乡间“闲趣”:捕蝴蝶、捅马蜂窝、钓鱼虾、捕泥鳅、挖黄鳝等等,然后把这些当作素材来写成习作。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就会摆脱“无米之炊”的困境,也就不会为“言之无物”而苦恼。4.体察乡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面貌、人们的生活、精神状态等都在发生着变化,通过观察、访问、实地调查等,了解和感受这些变化,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观察能力和辨别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习作开拓广阔的空间。如临沂境内的沂河,曾经是一条河水清澈、水量丰沛的河流,沿途自然风光优美,近二十年来河水逐渐变得污浊,水量锐减,沂河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最近两年,政府加大了对沂河综合治理开发的力度,沂河正在成为美丽的观光河。一些学校指导学生围绕沂河的变化进行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学生从中体验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应用中提高了写作能力。5体验农村生活甘苦。农村的孩子多数能在耳濡目染中,真实地感受农村生活,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的增加,许多农村孩子也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不能深切地体验农村生活中的乐和苦,这对他们人格的形成也是不利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多和家长交流,主动承担家务。也可以利用农村学校的独特优势,有组织地参加力所能及的助老、助残活动,在活动中增加体验,积累生活经验。让学生从这些有趣的生活中有所发现,使身边这些小事成为写作的“素材仓库”,作文时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总之,作文教学是一项需要太多付出,需要花大力气的工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独辟蹊径以至成!如何有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高照小学蔡丽燕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并将“综合性学习”和“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的五大板块。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然而,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从学习内容看,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机械训练,从学习功能上看,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割裂失衡。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与“人”的整体发展相悖离。因此,在教学实际中如何把握,如何正确理解、诚心地接受有效地实施则是摆在一位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实实在在的课题。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呢?第一、师生共同确定学习主题。教与学是互动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经验、条件、能力等选定所要的学习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课内的内容,也可以是课外的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可以自主开展学习,老师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等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既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同时也要注意到选择问题的价值。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拔与督促。指导的目的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第二、学生调查、实践、访问、查阅和收集资料等活动的过程与策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老师要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和资料,使学生初步掌握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获取资料的方法与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呈现的过程和结果(研究论文、调查报告、展板、手抄报、主题演讲、口头报告、研究笔记、活动设计的方案)。第三、注重总结、交流、分享。每次主题学习的过程结束不能将成果放置一边或束之高阁,还要总结交流、分享体会和成果。每个学生都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收获或存在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以交流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大家将学习成果以各种形式共同展示出来互相分享。学生通过交流合作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理解的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学会敢于申辩、善于申辩。由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语文学习活动,是一种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多元整合,其目的是加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全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自主开发,因地制宜用好课程资源。课本上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有限的,每位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本地实际,自主开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主题,丰富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比如联系地方特色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间风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再比如根据课文延伸,像三年级上册中有一组关于“秋天”的课文,上完这组课文后,就可以开展“走进秋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收集关于秋天的谚语、诗词、歌曲、美文等,开展说一说、找一找、画一画、写一写的活动,使课内外真正有机联系,此外,社会生活的关注、学生身边事件的处理都可以成为我们综合性学习的资源一一开发。第二、重视自主,让学习成为喜乐的活动。我们的综合性学习应始终注重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自主意识,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注重为不同学习个性和能力层次的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方式和空间,尤其大力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学习结果创造更多的呈现可能,使学生充分体验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使综合性学习活动充满趣味与张力。这样学生就能在自我选择中增强主人翁意识,在相同选择中找到合作伙伴,在实践选择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第三、搭建平台,充分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可以通过主题活动,集中展览、个别展示、成果汇编、推荐评奖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成果认定”,让综合性学习在不断的激励下得到“可持续性发展”。第四、平等对话,发挥教师主体作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打破了学科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模式,呈现出自主选择、自由组合、主动探究的新特点,这容易导致教师成为局外人或旁观者。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导作用:1.起始阶段,指导学生对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设计。比如提出一些框架性的学习主题和建议,让学生讨论、研究、形成实施计划或方案;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启发学生提炼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可以对学生的选题进行审查和改进。2、实施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心理疏导,方法指导和价值引导。心理疏导主要指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敢于质疑,方法指导主要指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研究方法和策略价值引导主要指培养研究兴趣和良好的探究习惯等。3总结阶段,主要是进行评价。组织学生自我评价,成果展示。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改变了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改变了课本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更为重要的是克服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旨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每一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都经历了确定主题,策划活动、协作实施、展示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包括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及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又包括了语文的综合运用的能力,如口述观察、调查所得,在浏览的基础上处理、运用资料,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用写建议书、办手抄报、写简单的调查报告等方式表达综合性的成果,整合语文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观察体验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但是,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具体的实施中要注意两点:一是综合性导致非语文化倾向;二是如何评价。“赏”出生本习作新天地小学低中段习作赏评课初探【摘 要】 习作赏评课是一种以学生习作为“文本”的欣赏课。在教师研读全班学生的基础上,重组精华部分,在挑刺平淡,聚焦题目、细节欣赏、佳作展阅几个板块中,引领学生感受习作赏评课的轻松与自由,分享与智慧,自信与个性,充分利用学生的习作文本,渗透习作指导,赏出生本习作的新天地。 【关键词】 习作赏评 聚焦题目 细节描写 佳作欣赏我们熟悉的习作讲评课是一种以学生习作为“文本”的指导课。不少老师认为,习作讲评课,只要挑好、中、差作文各一两篇,就能把握全班同学的习作状况。这样的习作讲评涉及的学生面窄,缺乏与学生对话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大多数学生常常处于“被习作”状态,对自己的作品缺乏修改的激情与灵感,对教师的修改意见基本是“听听激动、改改不动”。要改变这样低效的习作讲评课,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习作教学有“两个”文本的观念:一是教材的文本,二是学生的习作。要把学生的习作当成“教学的文本”,学生的习作是“第一文本”,因为从学生习作出发的教学,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提出习作赏评课的做法,就是要打破“好、中、差几篇习作讲一讲、评一评”的常规,从习作不同的角度,环节确立赏评点。这样的赏评课必须建立在教师研读全班学生习作的基础上,认真研读每一位学生的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