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机适应型组织理论改进农村中学校本教研制度的研究樊书涛.doc_第1页
以有机适应型组织理论改进农村中学校本教研制度的研究樊书涛.doc_第2页
以有机适应型组织理论改进农村中学校本教研制度的研究樊书涛.doc_第3页
以有机适应型组织理论改进农村中学校本教研制度的研究樊书涛.doc_第4页
以有机适应型组织理论改进农村中学校本教研制度的研究樊书涛.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号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校本教研专项课题立项申报书学 科 分 类_综合 _课 题 名 称以有机适应型组织理论改进农村中学校本教研制度的研究课 题 主 持 人_樊_书 涛_主持人所在单位_汝州市第五初级中学_申 报 日 期_2013年4月_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制填 表 说 明一、封面左上方编号申报人不填,其他栏目由申报人用中文填写。主要参与者(不含课题主持人)至少一人,最多五人。二、本表须经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担信誉保证并加盖公章后,方可上报。三、请用钢笔填写或电脑打印,准确、如实地填写各项内容,书写要清晰、工整。本表报送一式3份,请用A4纸双面打印、复印,左侧装订。同时须提供本表的电子版。(注:本页可不打印。) 四、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联系地址: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南三路12号,邮政编码:450016。联系人:申宣成老师 联系电话公室:430房间电子邮箱:文件表格下载:/课题研究课题名称以有机适应型组织理论改进农村中学校本教研制度的研究主持人 姓 名樊书涛性别男民族出生年月行政职务专业职称研究 专长学历学位工作单位 身份证号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区号)(单位)(手机)电子信箱主要参与者姓 名性别出生年月专业 职称研究 专长学历学位工作单位成员1李滢敏女1969.07中学高级语文本科汝州市第五初级中学成员2黄要杰男1978.01中学一级语文大专汝州市第五初级中学成员3毛学好女1975.11中教一级语文本科汝州市第五初级中学成员4成员5预期最终成果(把所选项目加粗)A专著 B.研究报告 C.论文 D.其他课题研究起止时间2013年3月15日至2014年8月15日一、基本情况二、课题设计论证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和预期主要阶段性成果。(可加纸)1选题的缘起及意义农村中学相比城市中学来说教学条件相对落后,教师队伍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教学研究研水平普遍不高,极大的影响了农村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办学特色的形成。在这种形势下,校本教研显得尤为重要,农村中学在校本教研方面虽然制定了一些制度,从领导到一线教师投入了具体的研究实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效果不好,没有真正发挥校本教研的推动作用,有机适应性组织理论的提出和推广,给了我们极大地启示,本课题将有机适应型组织理论与校本教研的制度相结合,在有机适应性组织理论的科学指导下,来改进我们的校本教研制度,来提高领导管理阶层教研领导能力,去改善教研水平落后状况,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办学特色的形成。2本课题的研究概况新课程改革之路已经拉开,也为每个教师搭建了全新的展示专业特长造就优秀人才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离不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更离不开校本教研的有序开展,2012年8月,国务院在其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的意见(国f发【2012】41号)中再次强调“校本研修”是教师学习培训的一条重要路径。由此可见校本研修的作用,而校本研修的落实及开展,必须有良好制度的保证,因此校本研究的制度就应足够的重视起来,使其更加完善,这样才能起到推动教研水平和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自从有机适应性组织理论的认识和推广以来,就更为校本教研制度的完善和改进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0.1国内外研究进展 本课题中的“有机适应型组织”是著名管理学大师沃伦本尼斯(W. Bennis)提出的概念。该组织是一种由各种专家组成的系统,与传统的科层制相比,它具有聚焦问题、灵活高效等特征。本课题中的“校本教研”指的是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以行动为导向的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它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出发,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研究,并在专家的引领与指导下,解决实践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本课题中的“改进”借用了“学校改进”(School Improvement)之意。按照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教育研究中心和剑桥大学教育学院学校改进研究小组的定义,学校改进是教育变革的一种重要策略,它强调以学校为中心、在关注课室变革的同时关注教师的专业投入和学校的组织变革。“校本”的思想始萌发于20世纪60至70年代英、美等国,其初衷是为改革教师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而今,校本的思想和提法己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 目前,理论界对“校本研修”的研究不是很多,一些学者只是对校本研修的概念、校本研修对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对于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探讨,也有一部分学者从理论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校本研修的策略,比如校长如何在校本研修中的发挥引领作用,教师应注意哪些问题等,但是这些内容还比较零散,也缺乏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实践界对“校本研修”的探索相对于理论界要多,但大多数学校因为缺乏有效的专家引领,教育部门的相关支持,探索出来的途径、方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可推广的价值不高。当然,也有一些学校提出了基于教学现场的校本研修模式,提出了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学研修,这些探索填补了“校本研修”的实践空白,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是他们的研究仅限于课堂教学案例的撰写和编制。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案例是教师个人教学实践智慧的载体,通过课堂教学案例的撰写和编制只是把教师内隐的教学智慧、教学观念外显化的过程。这些观念、智慧既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示范、辐射作用,又难以得到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因此,编制出来的课堂教学案例只有通过教师之间的分析、交流和讨论,才能实现教师之间的经验共享,才能发挥课堂教学案例的示范、引领或警示作用。换句话说,课堂教学案例的产生只是完成了课堂教学案例开发的第一个过程,使教师内隐的个人教育知识、实践智慧得以外显化,而只有经过第二个过程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交流、讨论乃至修改、再实践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案例的功能与作用。随着有机适应性理论的推广,为我们改进校本教研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理论依据。目前教育研究逐步成为中小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职责。中小学教育研究在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和管理水平、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已成为许多中小学的教育理念和实际行为。中小学的教育研究应该遵循怎样的研究范式?采取怎样的研究策略?运用何种研究方法?中小学的教育研究与大学及专门研究机构的教育研究有何不同?诸如此类的话题,一直是教育研究专家及中小学教研工作者苦苦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随着有机适应型组织理论的提出和推广会给我们破解了一系列的难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中小学教育研究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校本教研开始走进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视野,成为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理念,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教研部门和广大中小学大力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2004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现实原因,有其广阔的社会背景。世纪之交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突飞猛进的时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时期。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承载着培养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传统的学校教育必须改革。校本教研正是在我国教育改革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有机适应型组织理论的建构无疑给当前学校校本教研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可以借鉴的方法。0.2.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本课题的研究以有机适应型组织理论为指导改进农村中学校本教研的制度,这将更好的引导我校校本教研的开展:一:促进学校教研水平的提高。以往教研工作方式滞后教研工作自上而下,上传下达。学校教研服从、服务于市区级教研室的安排和工作布置,完成教研室的工作和任务,下级教研室完成上级教研室的工作任务。教研室和教研员主宰一切,教研员帮助教师挖掘教材,处理教材,手把手指导教师设计教案,居高临下地给予教师指导,教师没有真正参与教研工作,只是教研员教学思想的实践者。教研内容比较单一,基本停留在教材教法介绍、考试与评价研究、课堂教学指导等方面。教研指导思想比较陈旧,有的甚至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作业和教案的设计。教研形式比较单调,局限于讲座、竞赛、优质课、经验总结、论文评比等活动,本理论的指导将改变这些陈旧落后的做法,市教研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二极大调动教师教育的积极性,教师是校本教研的实施者,以前在学校研究中教师,教师被认为是教育方针的执行者、课程计划的执行者、教材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成了教育方针、课程计划和教材的奴隶,自身的主体性没有觉醒。在学校管理上,由于许多学校的管理仍然是教师仅仅是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教师的意见常常得不到尊重,创造性就得不到发挥。在有机适应型组织理论的指导下将改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带来教学的生机和活力。三促进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和素质的提高。由于应试现象的存在,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主要服务于考试,局限于书本。教师对大纲、教材和考纲钻研较深,对各种考试经常涉及的重点、难点、基点钻研较深,而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学科领域的新成就和新观点了解和掌握很少。尽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十分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但是当前的教师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单一,所教的内容多与教学实际脱离,教学形式仍以知识传授为主,缺乏生机和活力,所以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在有机适应型组织理论的指导下校本教研制度的改进将有利于教师展现自己的个性,激发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的热情,增长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四建设校园文化,形成办学特色。众所周知,我国学校教育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共性太多,个性太少,“千校一面”,这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教育影响的结果。新时期创建学校特色开始成为广大中小学校追求的一个目标,。有机适应型组织理论将指导我们建设独特的校园学习氛围,使学校特色紧紧地植根于学校的具体实际,把教育的眼光紧盯着学校内部。校本教研从教师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凝聚教师的教育智慧,表现出特有的学校文化。0.3、课题设计:1.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本选题确定的是汝州农村初中学校。 本选题通过对有机适应型组织理论的研,借鉴国内外校本教研的经验,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改进学校教研制度,推动我校教研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形成我校特有的办学特色。首先进行广泛的文献资料研究,了解国内外当前对于学校研究的先进成果,和经验教训,结合我校特点来从中确定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2.课题的研究目标本课题研究的近程目标是运用有机适应型组织理论改进我校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教师队伍的进步发展,教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管理者组织能力的提高,形成我校办学特色。3主要创新点本课题以农村初中学校为教育研究基地,运用有机适应型组织理论改进农村初中校本教研制度,从有机组合特长学生,特长教师和特长教研组入手来构建农村初中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高效的课堂和专业的教师队伍以及具有较高科研能力教研组,以此推动农村初中学校的全面发展,形成办学特色。4.研究内容设计本课题以有机适应型组织理论为指导,从改进校本教研制度总方向出发,首先研究怎样改进教师教育教研水平提高制度,包括新课改下教师教育思想的改变制度、教育培训制度、教师课堂教育水平提高的制度以及如何发挥教师特长有机组合形成教育合力的制度。在此基础上是校本教研制度的改进和完善,其中包括开展教研组活动制度,教研组理论学习交流制度,教研管理组织制度,来有机组合各学科教研组形成全校教研合力,来建设浓郁的校园学习文化氛围,形成办学特色。5.具体研究方法设计1文献研究法:分析有关组织理论和校本教研的理论和实践成果。2、调查研究法:调查学生,教师,各教研组事实际情况,研究相应的可行方案3、行动研究法:通过采取行动研究法,更新教师的教学思想,研究课堂教学过程和效果。教师个人,教研组,管理者采取行动参与制度的改进和实施。4、经验总结法:教师教研组和管理者总结经验,指导思路和制度的完善。6、研究步骤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交叉滚动前进。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3.3-2013.5)1、与本课题组成员就有机适应型组织理论,和校本教研制度进行交流,找出需要改进问题,思考课题研究的方向,初步拟定研究方案。2、讨论和修改课题方案,明确各阶段研究工作重心。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3.6-2014.4)1、研究制定课题实施指南,研讨课题的内涵、特点和研究措施。2、,综合运用教育科研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研究措施,全面开展课题研究,力求圆满完成研究任务。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4.5-2014.8)进行相关课题成果资料的整理工作,完成结题报告。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其社会评价(引用、转载、获奖及被采纳情况),主要参考文献;主要参与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配套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可加纸) 成员一、李英敏校长多年担任校长职务,主持全校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多次到全国各名校学习交流,具有高深的教育理论知识,始终以科研兴校为宗旨,带领全校走在教育科研的最前端,在校本研修方面不断探索,形成独特的教研理论和模式,带领学校获得了各项奖章。成员二、黄要杰从一线语文教育工作做起,不断探索,取得各项优异成绩,现主持学校教导工作,在领导学校教研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成员三、毛学好毕业于师范大学本科,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教学中善于虚心学习,积累经验,撰写发表了大量论文,积极参加学校教研工作,成为教研组的骨干成员。参考文献:1 沈阳市和平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2 新课程校本教研 新华出版社3 十五沈阳教科研展望辽宁人民出版社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5 新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6 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和特点分析人民教育2001年第11期7 董宜生. 农村小学开展校本教研的思考J湖南教育, 2005,(23) . 8 杨士昌,何云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