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ppt_第1页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ppt_第2页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ppt_第3页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ppt_第4页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第六单元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课标、考纲要求: 1、宋元时期的政治:了解多民族政权的对峙与更替;掌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加强(中央官制、选官制度、监察与谏议制的演变;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元朝行省制度);把握政治改革(北宋王安石变法、元朝忽必烈改制) (政治) 2、宋元时期的经济:知道宋初的土地政策与租佃关系、北民南迁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列举宋元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概貌(冶铁燃料的演变、棉纺织技术的推广、制瓷技术的发展、官营手工业的调整、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海上贸易与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经济) 3、宋元时期的文化:掌握宋明理学;列举宋元科技成就(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及外传;沈括、郭守敬、王祯);宋元书法艺术的特点、代表及其成因;宋元文人画与风俗画;宋词元曲成因及其特点、成就 ;南戏与元杂剧。 (文化),第一、二课时,时代特征:农耕文明的高度发展,政治:1)由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到两宋与辽夏金蒙古的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的统一)。 2)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北宋从中央到地方分化事权、元创立行省制度)。 3)中原封建王朝“积贫积弱”,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势力发展并统一全国 4)汉族先进的封建政治制度向边疆地区扩展,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加速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经济:封建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均超过前代水平;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市的界限,纸币的使用反映商业的高度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活跃;海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封建的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时代特征:农耕文明的高度发展,民族: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加快,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新的民族产生。(在元朝大一统局面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对外:宋代局部性统一,北方丝绸之路受阻,主要以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为主,并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元代大一统,重新打通丝绸之路,大都成为国际性大都市,马可波罗来华;宋元时期,三大发明西传(东学西传),即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文化:传统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 (以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科技又有新的发展,不仅在国内的军事和生产、生活领域得到应用,而且传向世界,对欧洲历史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以诗词创作、理学兴起、元曲兴盛为代表,传统的思想文化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 ;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少数民族对祖国文化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一、宋元时期的政治:,(一)多民族政权的更替与并立:,五代: 梁唐晋汉周, 前面加个后。 十国: 南平吴越吴, 南唐闽和楚, 还有南北汉, 再加前后蜀。,1、五代十国分裂局面(907960-979):,实质是唐末藩镇割据发展的延续,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960-1127),南宋与金、西夏、蒙古的并立(1127-1271),元朝的统一(1276-1279),唐,五代,辽,十国,元朝,北宋,南宋,西夏,金,蒙古,大理,1125,1234,1271,1127,1276,979,1253,960,1227,2、两宋与辽、西夏、金、蒙古的并立与更替(960-1276):,1127,1、宋元中央官制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2、北宋选官制度与谏议制度: -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 与谏院的出现 3、宋元中央集权的强化: -北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与元朝的行省制度 4、宋元时期的政治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与元朝忽必烈改制,(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加强:,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丞相,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中书省,皇帝,秦朝中枢权力体系:三公九卿制,1) 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 2)九卿在职权上皇室与政府区分不明,皇帝(皇权至上),尚书省 执行机构,中书省 制令决策,门下省 封驳审议,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始付尚书省颁布执行,1、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 2、相互牵制,互为补充,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利于加强皇权 3、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 4、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宋朝的中枢权力体系:二府三司制,1)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力。 2)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中书省,皇帝,元朝的中枢权力体系:一省制,1) 行政机构精简,提高了行政效率。 2)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繁。,2019/4/17,16,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枢密院,度 支,盐 铁,户 部,中书门下,军政,行政,财政,财政,宋代:,隋 唐 三省六部,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二府三司,相权再被分割,2019/4/17,17,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枢密院,度 支,盐 铁,户 部,中书门下,军政,行政,财政,财政,宋代:二府三司,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隋 唐 三省六部,归入,归入,元代:,一省制,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元朝实行一省制,宰相权力很大,是上层权力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是皇权争夺战中的重要依靠力量。元朝的相权是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大趋势下的一次重要反弹。,阿合马(?1282),元回回人,出生于中亚费纳喀忒(今乌兹别克的塔什干西南锡尔河右岸)。原为翁吉部贵族按陈的属民,后为察必皇后(元世祖皇后)斡耳朵侍臣。中统三年( 1262年) ,领中书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使,负责管理财赋。至元元年( 1264年) ,升中书平章政事,以善于理财深受忽必烈(元世祖)的信用,而丞相安童形同虚设。他执政十余年,采取各种手段聚敛民财,谋取私利,引起民怨。为把持朝政,广结亲属和色目人为党羽,排斥异己,甚至干涉了皇位的继承,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相权达到高峰.,北宋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发展: 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 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 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 在考试方法上又实行糊名制,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评价: 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谏院的出现: 官署名。职掌规谏朝政缺失。宋初沿唐制门下中书两省有左右补阙拾遗。端拱元年 (988)改补阙为司谏拾遗为正言虽名为谏官但无诏旨并不任谏职。门下省有谏院亦名存实亡。 天禧元年(1017)设谏官六人以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为谏官。不兼领其它职务专任谏职并诏谏院为独立机构但不久谏官缺而不置谏院又名存实亡。天圣元年(1023)谏院复设谏官。明道元年(1032)以门下省址为谏院设知院六人以谏议大夫司谏正言充任。以其它官员充任的称知谏院。 元丰改制废谏院以左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分属门下中书两省。建炎三年(1129)复设谏院为独立机构。绍兴二年(1132)改为中书门下省的下属机构。 宋代谏官并不专任谏职亦常弹劾大臣而御史台的御史也并非专察臣僚言事御史(殿中侍御史)即主要是向皇帝进言其职责类同谏官宋代常以台谏并称。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因谏官不专任谏职曾再度设置左右补阙拾遗专任谏正皇帝之职不久亦废。,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共性何在?,对北宋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影响何在?,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地,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宰相赵普,北 宋 中 央 集 权 的 强 化,积极,3)其它,2)地方,3、措施,1)中央,1、原因:,2、前提:,唐末的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的分裂 兵变夺权,5、影响,消极,北宋的局部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 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三冗两积局面,分削相权,强干弱枝,削弱地方,“重文轻武”,发展科举、设谏院,练习: 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C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D削弱相权,令设枢密院管理军事,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中央;强干弱枝,守内虚外。,4、特点,自留少许,其余由中央掌握,A.杯酒释兵权,B.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集 军权,、宰相相权一分为三,、节度使、武将,、州郡长官,a、三衙禁军统领机构,b、枢密院发兵权,c、“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部兵原则,受通判监督,文臣担任,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枢密使-割军权 计相-割财权 宰相-仅有行政权,集 政权,集 财权,重要历史知识,1两宋时期,先后面临哪些主要社会问题?统治者为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怎样 (1)北宋初期: 主要问题: 第一,国家分裂,南方割据政权的存在威胁着北宋的统治; 第二,武将大权在手,拥兵自重,中央集权不巩固; 第三,辽占据幽云等地。 解决的措施及结果: 第一,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结果:979年宋太宗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第二,强化中央集权(集中军权,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结果:使五代以来重臣专权和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冗兵冗官现象,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第三,为了收回幽云地区,多次对辽用兵。结果:宋辽议和,达成了“澶渊之盟”。,(2)北宋中期: 主要问题: 第一,冗兵、冗官、冗费现象,形成积贫积弱局面;(财政危机) 第二,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政治危机) 第三,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民族危机/边疆危机) 解决措施和结果: 统治集团为了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进行了两次改革,即“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但最终都失败了。 (3)北宋后期: 主要问题:政治腐败和面临金的进攻。 解决措施和结果:进行抗金,多次打退金兵进攻,1127年被金灭亡。 (4)南宋: 主要问题:第一,偏安于中国南部; 第二,民族矛盾突出:前期面临金的威胁;后期面临蒙古 与元的威胁。 解决措施和结果: 第一,前期进行抗金,多次打退金兵进攻,但也妥协苟安,在1141年签订绍兴和议,此后,双方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状态; 第二,后期抗元,但实力不敌,1276年被元灭亡。,2北宋出现“积贫积弱”的原因有哪些? (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到王安石变法前夕,大官僚、大地主霸占的土地竟占北宋全部耕地面积的 70以上。地主隐瞒土地,少纳赋税,官僚可以减免赋税,结果国家减少了大量的赋税收入。 (2)北宋重文轻武,通过科举考试,起用大批官僚,扩大统治基础,结果造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官俸开支与日俱增,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赵匡胤为加强中央集权,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为缓和农民的反抗,采用募兵、养兵的办法,结果军队的数目越来越多,军费开支越来越大,加重了财政负担。 (4)北宋的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半数禁军驻扎京师,半数屯驻边境。驻边禁军三年一轮换,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严重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与辽、夏的作战中屡屡败北。 (5)每年送给辽、夏大量的岁币,以求得议和,这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危机,重要历史知识,思考1:比较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措施的异同点 1相同点:在中央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权; 在地方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 2不同点: 在中央,汉武帝通过设立中朝决策机构来削弱宰相的权力;宋太祖则是通过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来削弱宰相权力。 在地方,汉武帝主要是削弱王国势力和建立对地方官的监察机制;宋太祖则是将地方的精兵、财权、行政权都收归中央。,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的设置,1)简述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进,1.秦至宋:,州郡县三级,道、州、县,路、州、县,郡县两级,2.元朝:,3.明清:,省、府、县,省、道、府、县,注:汉初是郡国并行制,州是武帝所设原为监察区后为行政区。,元代的行省,蒙古:,东北:,云贵:,台湾:,岭北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澎湖巡检司,辽阳行省,岭北行省,3)行省的主要职能,必须呈报中书省,需呈报枢密院,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定期觐见、述职,2)实行原因:,元朝疆域辽阔,秦汉以来郡县制的奠基作用,4)元朝行省设立的历史作用,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加强了中央集权;把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友好相处和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影响深远 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问题9、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体现的趋势?,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比较元朝行省制度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异同。 相同点:, 都是适应我国疆域辽阔的特点,将各个地区统一在 中央政府的管辖下。, 都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同点:,元朝的行省辖区较大;有些名称仍在使用,但大多 数名称已变化。,今天的行政区划中,设立了一些自治区和特别行政 区,给这些地区高度自治权,这在元朝是不可能的。,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代表封建中央控制地方局势,管理地方,征发徭役,搜刮财富。而今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行政区划更多的是体现对地方管理和建设的职能,代表当地人民利益。,教学参考,1.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曾问臣下:“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宋太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A北宋军队庞大,军费开支过多 B藩镇拥兵自重,混战割据不息 C辽、西夏屡屡进攻,战争频仍 D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2. “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番归于临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B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 C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D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3. 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是继承并发展了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思考2: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 1相同点: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后世各朝都产生重大影响。 2不同点 (1)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 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2)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郡县制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3)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的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 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北宋: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从三方面认识),(1)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地主阶级为实现富国强兵进行的改良。(背景、目的) (2)变法的内容,主要用以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它虽使封建政府收人有所增加,军队战斗力有所增强,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但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以根本解决。因而无法真正缓和严重的政治危机。 (特点、局限) (3)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变法对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没有进行任何调整,反而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因为变法前面临的危机中,政治危机是根本性的。这一危机是由地主兼并土地,阶级矛盾的尖锐造成的。既然如此,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那么,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其次,在地主阶级保守派所代表的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下,新法被废除。 (败因、局限),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比较 相同点 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 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根本目的不同: 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 其主要原因是在于接受汉族的封建文化; 主要方式是通过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接触,包括和平的或是战争的。 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和封建化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祖国边疆的开拓,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如何认识忽必烈改制?(从汉化角度),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的异同 相同点:都属于民族融合的表现形式,其过程都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其实质都是落后民族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所同化。 不同点: 1.从两者的含义来看: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少数民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主要体现生产方式和文化的改进。 而少数民族的汉化是一般指少数民族汉族化,即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某一民族受汉族先进生产方式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自然地、逐渐地改变本民族某一部分或全部而与汉族相似或被汉族同化的现象。 2.从两者存在时间来看: 中国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起源于战国,终于新中国建国初期,现已终结; 而少数民族的汉化早在汉族形成之初就已经开始了,应追溯到奴隶社会,而且到现在仍在进行着,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仍然继续下去。,3.从两者学习的对象来看: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的对象既可能是汉族,也可能是当时已经处于封建统治时期的较文明的少数民族。如蒙古族统治下的元朝和满族统治下的清朝这两个时期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就属于后者。 4.从两者的结果来看: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使少数民族不断汲取以汉族为主体的先进的封建文化,促进了本民族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内的一支支奇葩;同时它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少数民族的汉化,则在汲取汉族优秀文化的同时,自身的民族特点逐渐改变或者消失,有的变得与汉族接近,但仍保留本民族的一些特征;而有的被汉族所同化,最终融入到汉族当中,原来的民族消失。,如何全面认识元朝的历史地位?(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1)大统一。 元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实现了国家大一统的局面。元朝统一后的有效管辖措施,使中国的疆域发展为历史上幅员最辽阔的时期。 (2)首创行省制度。 这是历史上从中央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又是强化中央集权的一项新的举措,对后世乃至今天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3)民族大融合。 民族融合出现又一次新高峰,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蒙古等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汉族大量迁居边疆;契丹族、女真族与汉族融合,在当时已被视为“汉人”;还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政府加强了对西藏、琉球和云南等边疆地区的管辖。,第三课时,二、宋元时期的经济:,(一)农业经济:,列举:宋元时期手工业发展概貌 (冶铁燃料的演变、棉纺织技术的推广、制瓷技术的发展、官营手工业的调整),知道:宋初的土地政策与租佃关系,知道:北民南迁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二)手工业经济:,列举:宋元时期商业发展概貌 (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海上贸易与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三)商业经济:,知道:北宋农业技术和作物种植有新发展,探究一,阅读以下图片资料,结合课本,指出我国汉代的经济区域及其特点。探究我国古代经济区域发展的整体特点。,(包括现在的河南、山东 河北等地区),四大经济区域(特点),(以关中为主,以及河西、 巴蜀等地区),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山东,山西,(半农半牧区,分塞内、塞外),(长江以南,还没有开发),经济重心,农业区,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史记,观察以下从战国到东汉的图片和材料,探究我国古代经济区域发展的整体特点?,塞 外 草 原 上 的 马 群,古时南方有瘴气(热带原始森林里动植物 腐烂后生成的毒气 ),山 西: 成 都 平 原,1)地域分布多样性,2)发展水平发展不平衡,整体 特点,1.我国古代三次人口南迁的共同原因 是什么? 2.古代和今天的人口迁移的原因有何 区别? 3.古代人口迁徙产生了哪些影响?,探究二,古人总结的人民流亡的原因: “一曰天,二曰官,三曰军,四曰钱,五曰愚。”,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中原)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 晋书食货志,永嘉行 唐张籍 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晋家天子作降虏,公卿奔走如牛羊。紫陌旌幡暗相触,家家鸡犬惊上屋。妇人出门随乱兵,夫死眼前不敢哭。九州诸侯自顾土,无人领兵来护主。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1126年,金人攻破汴京;次年,将宋徽宗、宋钦宗及许多百姓 俘虏押往北方,使汴京一片残破,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乱。,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我国古代三次人口 南迁的共同原因,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的斗争导致了北方频频战乱,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使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而南方相对安定,而且土地辽阔。,古今人口迁移原因的区别,1、古代:躲避战乱或自然灾害,人们自发地迁到相对稳定的地方。 2、今天: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政府为了经济建设目的而有组织地引导人口流动。 (2)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剩余增加,国家放松进城的限制。 (3)农村人口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满足致富的愿望,自发地移向城市。 (4)科技人员和大学生进城读书就业等等 人口迁移的方向:农村城市;内地沿海,古代人口南迁对江南的影响,1 为江南开发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江南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2 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 和技术,改变了南方落后的面貌。 3 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促进了江南的民族融合。,经济重心南移,根据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况,探究: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探究三,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况,关中、中原地区,江南,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中原人口南迁,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江南,南京秦淮河今貌,位于运河枢纽的扬州,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南北水路商货在此云集,海上商船也从此启航和停泊。市区内商贾众多、邸店林立,最繁华的街道“十里长街市井连”,到了晚上,也使千灯照碧云,一派繁华景象。,杭州北关夜市,钱塘八景之一,系旧时武林门北运河两岸街市夜景。当时外地游西湖者,晚间返归多集于此,因而成景。 西湖志卷三:“盖水陆辐辏之所,商贾云集。每至夕阳在山,则樯帆卸泊,百货登市,故市不于日中而常至夜分,且在城闉之外,无金吾之禁,篝火烛照如同白日,凡自西湖归者,多集于此,熙熙攘攘,人影杂沓,不减元宵灯市。”,南方士人在唐宋之际的一系列改革运动中所起的作用一次大似一次唐中叶的永贞革新是一场为时短暂的政治改革运动,这一运动的领袖王叔之、王还,分别为越州和抚州人到了唐末五代,这种情况有了变化,一大批江南地主的代表人物,在促进吴、南唐、吴越等国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完善、参与经济政策(包括休养生息、保境安民)的制订等方面,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入宋以后,南方士人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范仲淹起于吴,欧阳修起于楚,蔡襄起于闽,杜衍起于会稽,余靖起于岭南,皆为一时名臣。”他们大多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如范、杜、余三人均参与或赞助过庆历新政。在王安石变法中,参与变法的也大都是江南士人,而其核心人物则均为赣、闽士人;王安石、曾布为江西人;吕惠卿、章停为福建人。,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1、南方城市的繁荣。杭州、扬州等是商业繁荣的城市。南方各国贸易往来频繁。楚国的商业贸易收入为主要财政来源。,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2、文化重心的南移。,结合所学知识,探究: 古代对江南的开发与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对西部的开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的历史对今天有何历史启示?,探究四,古代开发江南与 西部大开发的异同,(1)古代对南方的开发是自发的,战乱导致大量的流民南下。 (2)现在是国家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开发建设。 (3)对开发区域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经济中心南移的历史启示,(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不休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南方政权的许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在当时不得不采取措施重视经济建设,只有这样,经济才有可能得到发展。,课堂练习,A,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 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北民南迁,带来劳力和技术 统治阶级重视生产的发展 政治中心南移引起连锁反应 A B C D,课堂练习, 汉代经济重心的分布,最主要的特点是 A沿长江流域东西延伸 B 沿黄河流域东西延伸 C沿长城两侧东西延伸 D沿运河由北向南延伸, 四大经济区中,在汉唐时期居于全国经济 重心的地位是 ( ) 山东地区 山西地区 江南地区 龙门碣石地区 A B C D,课堂练习,A,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 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与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课堂练习,5. 导致经济中心南移的具有决定性意的 因素是( ) A社会环境的稳定 B 自然条件改善 C政治中心的南移 D 生产力大为改观,D,课堂练习,6. 南京最早成为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可能 是在 ( ) A战国时期 B西汉时期 C东晋、南朝时期 D隋朝时期,课堂练习,四大 经济区,远古到两晋,第一次 人口南迁,西晋永嘉之乱后,经济中心开始发生变化,三国东晋南朝,第二次 人口迁移,唐中后期 以后,江南开始超过北方,中唐五代,第三次 人口迁移,两宋时期,南方经济 中心地位 的确立,宋以后,区域经济重心南移小结,第四课时,二、宋元时期的文化:,(一)思想:,掌握:宋明理学,列举:,二、宋元时期的文化:,(一)思想:,(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及外传;沈括、郭守敬、王祯),宋明理学,(二)科技成就:,列举宋元科技成就,二、宋元时期的文化:,(一)思想:,宋明理学,(二)科技成就:,(三)艺术:,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天文历 法、农学,宋元书法艺术的特点、代表及其成因;宋元文人画与风俗画,书法艺术、绘画艺术、戏曲艺术,南戏与元杂剧。,二、宋元时期的文化:,(一)思想:,宋明理学,(二)科技成就:,(三)艺术:,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天文历 法、农学,书法艺术、绘画艺术,宋词元曲成因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